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4 23:54:33

文档简介

盐城市大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A D C A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B C A C D D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C D A C D C B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A A C C B A C A D
二、非选择题
41【答案】(1)信息:图一:铁农具的使用;图二:井田制废除,授田于百姓。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4分
(2)(3分)历史现象: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或礼崩乐坏);
诸侯国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或列国纷争);
华夏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或华夏认同,或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3)关注重点:仁政;重民、富民。3分
42.【答案】
(1)政权:①魏国;②隋朝。(2分)
特征:政治上:政权分立或国家长期分裂或大分裂孕育着统一;
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与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民族关系: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趋势更加明显。(3分)
(2)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分)
(3)(3分)政治上:发展三省六部制
经济上:租庸调制、两税法
文化上 :发展科举制(3分)盐城市大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
1.下图是姜寨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大房子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供各家庭使用。据此推断该聚落(  )
A.居民的血缘关系相对固定 B.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C.已经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 D.是良渚文化的典型代表
2.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并不为商王所拥有,商王要想征召方国臣民必须通过方伯。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受(授)民受(授)疆土”,这就打破了诸侯、贵族所有不为商王所有的局限,使得诸侯之臣也成了周王之臣。这表明,分封制的推行(  )
A.瓦解了诸侯国的宗法秩序 B.扩大了周天子统治权威
C.强化了对各级贵族的监察 D.拓展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3.成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这一成语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4.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附近设置稷下学宫吸引不同学术流派的学者前往讲学和著述。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 百家争鸣 B. 独尊儒术 C. 三教合一 D. 心学兴起
5.我国农历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皇位世袭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6.里耶出土的邮简“迁陵以邮行洞庭”,将邮简插入捆扎的公文信函并标注从“迁陵县衙”送到“洞庭郡府”。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记录。里耶出土的公文简牍中频繁出现“洞庭郡”,下辖迁陵、酉阳、沅陵三县。简牍关于“洞庭郡”记载与传世文献不相符合。这说明(  )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定论 B.史学新发现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
C.史料拓展更有利于全面理解历史 D.历史解释就是在不断地否定传统
7.有人常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评定天下,海南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但无可否认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创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
B.统一货币、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C.实行暴政,导致秦短暂而亡
D.采取“焚书坑儒”政策,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8. 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9年举办了“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甲骨文的发现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据图文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图一推动中国历史进入信史时代 B.图二是文献史料,毫无史学价值
C.图二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D.图一和图二均属于一手直接史料
9.下表是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的变化表,汉武帝时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祖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开疆拓土 B.颁布推恩令 C.设立刺史制度 D.任用酷吏管理地方
10.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  )
A.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 实施尊崇儒术的文化改革
C. 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 设立直接为皇帝控制的中朝
11.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一景象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大定之治 D.开元盛世
12.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兄弟辅助下,平定叛乱,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政治由王导主持,军事由王敦控制,晋元帝对王敦甚至有“请避贤路”的表示。东晋政治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该历史现象体现东晋政治显著特点是(  )
A.君权强化 B.士族专权 C.文官政治 D.藩镇割据
1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下表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时 期 概 况
汉武帝时期 无论大小、人口多寡,郡、国各举一人
汉和帝时期 一般州郡,每20万口各举一人;边境州郡,每10万口各举一人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1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传统的长衣和袍服已不大适应社会需要,而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中央集权的强化 B. 经济重心南移 C. 民族交融的加强  D. 对外贸易发达
15.公元529年,南朝人陈庆之北上洛阳后写道“自晋宋(南朝)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造成洛阳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B.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C.政局稳定文化繁荣 D.均田制在全国推广
16.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十五岁的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十五岁、女子达到十三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 抵制土地兼并  B. 促进人口增长  C. 增加财税收入  D. 稳定个体小农
17.“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该诗是对古代哪一水利工程历史作用的评价(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18.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唐代出现了一种结构更加完备的耕作工具,操作灵活省力,便于转弯,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宜于深耕和精耕,不仅节省了畜力,也提高了耕作速度和质量。这种耕作工具是(  )
A. 大镰 B. 曲柄锄     C. 耧车 D. 曲辕犁
19.美国学者薛爱华著有《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造成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 宦官专权影响君主专制 B. 朋党之争削弱了相权
C. 藩镇割据影响地方稳定 D. 民族矛盾逐渐尖锐化
20.唐朝中期,韩愈等知识分子积极复兴儒学,主要是回应(  )
A. 魏晋玄学的挑战 B. 佛、道思想的挑战
C. 世俗观念的挑战 D. 无神论思想的挑战
21.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22.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时,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  )
A. 瓦解了三省制度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有利于科学决策
2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不断变化,唐朝________的实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横线处应填(  )
A. 井田制 B. 均田制 C. 两税法 D. 募兵制
24.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常常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宋初“防弊之政”为解决这一问题所设的机构是(  )
A. 通判 B. 枢密院 C. 参知政事 D. 诸路转运司
25.宋太祖赵匡胤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其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削弱宰相权力  C. 缓解边境压力  D. 解决财政危机
26.下图A位置政权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猛安谋克制 B.中朝制度 C.南北面官 D.行省制度
27.阅读以下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这可用来说明宋朝( )
年代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农业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B.重农抑商的政策被政府彻底废除
C.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经济 D.商贸税收逐渐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28.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则史料,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 )
①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韩愈) ②天宝已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户赋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唐宪宗) ③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
A.安史之乱的危害 B.文学体裁的演变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赋税制度的沿革
29.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材料:“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行省制度”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南宋与金政权的对峙 B. 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
C.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 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
30.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达成和议 西夏建立 宋夏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绍兴和议
A. 各民族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 金朝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C. 辽与南宋维持和平的局面    D.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31.针对四川易成为割据政权这一难题,宋代通过条条机制把地方权力分割开来,将其分为四路;元代则将陕西行省的所辖区域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使四川这一四塞之地失去北面一塞。元代的区划设计旨在(  )
A. 践行山川形便的原则 B.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
C. 提高地方治理的效率 D. 促进各地的交流发展
32.据史载,一次,宋孝宗的一名幸臣请求法外开恩,宋孝宗答道:“降旨不妨,恐外庭不肯仿行。”要他去央求宰相,可宰相“坚执不从”,并表示“纵降旨来,定当缴了”。宋孝宗得知此情,不禁浩叹:“书生难与他说话!”此事说明,宋代(  )
A. 宰相对君主有一定的制约 B. 司法制度遭到皇权的破坏
C. 宰相政治地位已超越皇帝 D. 士大夫全面干预司法事务
33.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 1288 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位于下图中的(  )
34.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  )
A. 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5.《东京梦华录》载: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这一现象表明(  )
A. 汉代的市有专门贸易场所  B. 唐代的草市又称“鬼市”
C. 宋代的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D. 元代的市井按照商帮分类
36.“庆历新政”、“靖康之变”、“绍兴和议”的历史概念命名,都借用了皇帝的(  )
A.庙号 B.年号 C.谥号 D.尊号
37.北宋时期,货币需求量剧增。据统计,货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这反映出北宋(  )
A. 商品流通规模     B. 冶铸业发达
C. 海外贸易繁荣     D. 区域性商人群体进一步发展
38.唐都长安布局对称、规整宏大、道路宽敞;宋都开封人口众多,但不按唐制,布局灵活,城内拥挤,街道较窄、路网密布。引发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宋初加强集权 B. 地理位置差异 C. 城市商业发展 D. 宋朝积贫积弱
39.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南宋时,我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主要得益于(  )
①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 南方相对稳定 ④ 国家统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0.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
A. 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 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 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 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4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二: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分别提取材料一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4分)
解读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 (3分)
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3分)
4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并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5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在制度(政治、经济、文化)上有哪些创新发展?(5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