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5 15:28:58

文档简介

盐城市大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办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新中国成立后,从“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到加强语言文字法制建设,再到出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持续提升,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进一步传承弘扬,国际中文教育蓬勃发展,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为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语言文字“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是时代发展的记录仪,也是观察时代的显微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仍然存在,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还不完全适应信息化尤其是人工智能发展需求,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信用的规范和管理有待加强。因此,《意见》紧跟时代潮流,制定了到2025年和到2035年两个时间段的目标,锚定了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此外,它还明确了加强新时代语言工作的五项任务和十五项重点举措。比如,针对普通话普及的问题,明确“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发展,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进步,语言文字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能欣欣向荣。
材料二:
推普助力减贫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深化应更加注重实用与实效,以“精准”来考核推普工作所涉及的主体、对象、内容和方式。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作为负责推普日常工作的单位主体须担负组织、协调、监督之责,各级各类学校设置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以组织常规工作,中小学教师、推普志愿者、公共服务窗口人员、本地基层干部和外地援建干部等作为推普工作的责任主体,应达到普通话达标率的要求,带头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第二,继续推进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落实“一村一幼”等学前儿童入学措施。如自2018年以来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先后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以及金口河区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截至2020年底该项目已帮助43万学前儿童达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目标,未来这项试点工作还应在西部民族地区推广,着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培养适龄幼儿的双语素养;此外,还要为发展民族地区教育“量身定制”靶向施策,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以“控辍保学”,全面推行免费教育计划、贫困地区支教计划、职业教育计划,着力培养“留得下、用得上”的本土化实用型人才,实施本土化人才的培养工程。
第三,持续提升推普范围和质量以达成民族地区与外界更为顺畅、高效的信息互联,并且让语言能力培训搭载上群众在消费扶贫、电商扶贫中所亟需的新型语言技术和语言服务项目,结合语言资源特有的经济属性与产业价值。重点关注民族语言文化在促进地方旅游业开发、特色产品销售、经贸活动往来中所起到的作用,加强语言文化资源整体规划,创意设计、综合开发等方面的语言服务和指导。
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县城普通话普及达标纳入语言文字建设的督导评估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就县城语言扶贫介绍典型经验,该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统筹实施普通话普及达标建设,协同开展“送培下乡”活动,推出“跟我学说普通话”网络课堂以拓展推普范围,普通话普及率由2016年的70%提高至目前的90%,进入语言文字工作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由“罗城经验”带动的“推普乡村行”活动也在广西各地的推普攻坚中落地见效。由此,今后应切实发挥推普典型的先进示范效应,积极巩固语言减贫的实施效果,从制定项目方案、设置目标任务、落实经费保障、创新工作方法。开展达标建设以及加强督导考核等方面细化推普工作,实现精准发力。
精准聚焦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深化的新使命,需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全方位构建“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机构研究、个人践行”的推普攻坚新格局。
(摘编自《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共进路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次下发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B. 语言文字工作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C. 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信息技术创新上已能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需求。
D. 只有在全国加速推进推广普通话,才能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感、维护国家安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见》制定了到2035年的工作目标,锚定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前进方向。
B. 推普工作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协调完成。
C. 在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消除地区方言,有利于民族融合,共同富裕奔小康。
D. 规划、设计、开发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化资源,持续提升推普的范围和质量。
3. 结合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护乡村原有生态环境,减少城乡互动,扩大农村医保范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B.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字下乡。
C. 直播带货、乡村旅游、进城务工、加快土地流转,能够帮助解决普通话的推广问题。
D. 开设民族学校,招收民族学生,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
4. 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4分)
5.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新时代深化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的途径。(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山上的崖柏
妻子的糖尿病到了晚期,已经走不了路,有时一句话没有说完就睡着了。清醒的时候,她跟海芳说,也别治了,捱到几时算几时吧。海芳就骂她,你走了,我和孩子怎么办!以后的日子还长呢,咱得好好活。
海芳带妻子来到省城的医院,先是住在走廊里,等了两天,总算有了床位,搬进了病房。
病房里住满了病人和陪护家属,被压抑和痛苦填充,只有窗外几条梧桐的嫩枝,给这惨白拥挤的空间增添些许亮色。
靠近窗边住的也是一位妇女,跟海芳妻子年龄相仿,她的丈夫蹲在床边角落里,整日不声不响。
海芳下楼给妻子买饭,正要往回走,天上扯下淅淅沥沥的春雨,海芳拐进旁边的超市,买了把雨伞。海芳刚进病房,那个男人也买饭回来,他没有伞,外套被雨淋湿了一片。进屋后,男人把外套脱下,露出后背烂了一个大洞的破秋衣。
男人买回了四个馒头,一小份豆腐脑。他将一个馒头掰碎,丢进豆腐脑里,搅匀了,将妻子扶起,一勺一勺喂给她吃。妻子吃完后,男人用自己烂了的秋衣袖子帮她抹了抹嘴,然后蹲回角落去吃剩下的馒头,依旧是不声不响。只一会儿,三个馒头就被他吃进肚里。
海芳看得直愣怔,扶妻子躺下后,走过去说,兄弟,吃得饱吗?
男人站起来,黑脸上露出干净的笑,说,吃得饱呦,吃得饱。
海芳说,正好我要去吃饭,咱俩一块,好做个伴。
男人正要推迟,被海芳拉着手出了门。
走出病房楼,雨下得更大了,男人帮海芳撑着伞,一起走进雨里。
男人把伞整个罩住海芳,自己的身子露在外面。海芳不肯,男人说,没事,大哥,俺山里人身子骨强,这点雨根本不算啥,倒是你,淋了雨怕是会生病。
海芳心里暖暖的,快步走进医院门外马路边的小饭店,坐下来要了三荤一素四个菜。男人不住说太多了,会浪费的。
男人说,他叫程永林,家在洛宁县上戈镇。早年妻子在屋里烧炭,煤气中毒,落下了病根,前些日子眼看不行了,这才来省城的医院。
两个同病相怜的男人是不缺话题的,越聊越近乎,越聊越感慨。
程永林的妻子每天要测六次血糖,后来程永林不让护士测了,海芳问他为什么,他说光这一项,一天得百十块,他没那么多钱。
海芳就偷偷替他交了费,安排护士照常测。
程永林的妻子先出的院。程永林收拾好东西,走过来紧紧握住海芳的手,连说谢谢,说你帮着交钱的事我早知道了,人穷志短,现在要走了,才敢把感谢二字说出口。
海芳说,咱们同一个屋檐下住了半个月,早成了兄弟,不说客气话。我知道你身上没钱了,这五百块钱你拿着当路费。以后弟妹用钱的地方多着呢,等我回到家,再帮你想办法。
回到淮阳不久,海芳就张罗着找朋友为程永林捐钱捐物,把东西打包后寄到一个叫上坡子村的地方。不久,海芳会收到程永林的短信,程永林是半个文盲,海芳每次连猜带蒙,才看懂那些句子。再过些日子,就会有山核桃一类的东西从上坡子村寄过来。
妻子的病情稳定后,海芳决定跟朋友一起去一趟上坡子村。
下了高速,车子一头扎进豫西绵延的大山里,细细的柏油路像风中飘扬的丝带,汽车马达轰鸣,战战兢兢。
上坡子村在上戈镇南部浅山丘陵地区,这里山虽浅了些,却又深深陷入高山险岭的包围圈。柏油路到镇上就断了,往上坡村去的,只有一条泥石混杂的土路。路两边不见庄稼和田地,只有高高低低的侧柏、毛白杨、核桃树或野杏。
山坡上零星分布着村落,土屋土院,海芳想,上坡子村多半也是这个样子。正想着,朋友说到了。海芳抬头一看,前面山坡上有一级平地,平地上有一个村子,果然是土屋土院。
一位村民热情地在前面带路,一行人从村东走到村西,招出了整个村子的人,都说老程家来了山外的贵客。
程永林和他的老父亲、妻子,还有一双儿女,已经在门外等候了,看到海芳,慌慌张张迎过来,接过海芳带来的大包小包的东西。朋友的儿子把一个熊猫玩具塞到程永林女儿怀里。
走进院子,程永林指着低矮的砖屋,说去年政府给了五千块钱,起了这间新屋,他们一家才从屋后的窑洞里搬出来。
走进堂屋,只见环堵萧然,海芳一阵心酸,他到底没能想象出山里坚硬的贫穷。
程永林的父亲跟儿子一样,朴实憨厚,一双儿女也十分乖巧可爱。小女孩已经换上了海芳送的花裙子,躲在一边,紧紧抱着怀里的熊猫玩具,大眼睛里波光闪闪。
当阳光直照在挂在窝棚柱子上的鸡窝篮时,海芳起身要走。程永林和父亲拉住海芳的手,说什么也不肯。程永林扭头让妻子去捉鸡,海芳一听急了,说这可使不得,你这一家老小还指望着这几只鸡下蛋卖钱。
院子里有一丛灌木,海芳的朋友认出是崖柏,蹲下身来看。
程永林说,一丛草稞子,准备晒干当柴火烧,你们要是不嫌麻烦,就拿走吧。
海芳说,这个可值钱啊。
程永林说,这能值啥钱?山上到处都是。说完搬起崖柏,放到海芳汽车后备箱里。
海芳临上车前,硬塞给程永林两千块钱。
这一家人,跟着车,直送到村外的隘口。
回来的路上,朋友儿子突然说,抱布娃娃的那个姐姐跟我讲,她家的那棵小树,是她爸爸从很远的山上带回来的,她爸爸说,等带到镇上卖了钱,就让她去上幼儿园。
海芳慢慢把车停在山路边,摇下车窗,看着耸立眼前的大山,点起一支烟。
一支烟没有抽完,海芳已经泪流满面。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芳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陪护生病的妻子时,发现程永林只吃剩下的三个馒头,就邀请程永林到小饭店吃饭,并偷偷地为他交了医院里的费用。
B.程永林蹲到角落里“不声不响”,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山区农民憨厚、朴实的形象,突出了程永林不堪重负而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
C.程永林其实早已知道海芳对自己妻子的帮助,只是考虑到自己贫穷无法回报海芳,才没有说出来,在要出院时才向海芳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D.小说先叙写朋友的儿子送玩具给程永林的女儿,再在小说结尾处借朋友儿子之口交代程永林的崖柏的真实用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程永林这一外表沉默寡言、内心情感丰富的憨厚、朴实山区农民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B.小说对程永林所住上坡子村周边交通、环境的描写具有多重作用,一方面突出了村民生活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也间接交代了山区贫穷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C.小说语言简练传神,“他到底没能想象出山里坚硬的贫穷”,“坚硬”一词不仅突出了山区贫穷超出人们的想象,也强调了改变这种贫穷的难度极大。
D.小说借助海芳这个人物视角,让读者直接进入到视角人物的内心,通过视角人物的眼睛,非常自然的把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和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思巧妙。
8. 小说结尾写道海芳“看着耸立在眼前的大山,泪流满面”,寥寥数语,意蕴丰厚。海芳为什么“泪流满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全文有关崖柏的内容很少,作者却以“远山上的崖柏”作题目,为什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僖公二十七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穀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穀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犨、颠颉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爇僖负羁氏。魏犨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魏犨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杀颠颉以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
(节选自《左传·晋楚城濮之战》,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B.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C.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D.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B.“作三军”的“三军”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与《论语·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的“三军”含义相同。
C.《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浪漫主义风格诗歌总集,《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城,文中是实指,指曹国的城墙;现在则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国与其他诸侯想要攻打宋国,面对宋国的求助,先轸认为晋国应报答宋国的施恩,救援宋国的患难,在诸侯中取得威望,奠定霸业。
B.赵衰推荐郤穀做元帅,认为晋国可以听取郤縠的意见,明确考察郤縠的政绩,因为郤穀喜爱礼、乐,熟悉蕴藏道义的《诗》《书》典籍。
C.晋文公想让百姓参与作战,但子犯认为应等到百姓听从指挥,明辨是非,服从命令而不疑惑,然后才能使用他们作战,成就霸业。
D.魏犨、颠颉不满于晋文公对僖负羁的报答,便放火烧了僖负羁的房屋,因魏犨受伤,晋文公最后免除了对魏犨、颠颉的惩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2)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
14.根据选段内容,简要谈一谈晋文公为什么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园小梅·其一
林逋①
众芳摇落独暄妍②,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①林逋,北宋著名隐逸诗人,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②暄(xuān)妍:景物明媚鲜丽,这里是形容梅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极目骋怀,写百花凋谢时,只有梅花独自开得热烈而美丽。一个“独”字,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孤傲的品格等。
B.颈联,诗人实写眼前“霜禽”“粉蝶”对梅花的反应,从客观上着重渲染梅花的与众不同,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事物的细致观察。
C.尾联,诗人在赏梅中低声吟诗,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别具风情,无须热闹的俗情凑趣,也把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全盘托出。
D.全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神韵也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16.本诗的颔联与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手法,写出水击江岸、浪花四溅的壮阔景象的两句是: , 。
(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比喻的手法表出乐曲的激越和雄壮的是
, 。
(4)杜甫的《登高》中用“ , ”两句,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的复杂感情融入诗句中。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试看李可染的《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作品取诗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气度与风范。画家在强烈的红黑对比中写深秋景色,通过主观而理想化的色彩运用,渲染出山村宁静祥和的气氛,歌颂了 的美好时代,是造景,更是写情。李文信的《长征》通过宏大的场景刻画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 。画面中, 近景写实的松树象征红军 的意志,湍急江水上的铁索桥如此狭窄,红军渡江却是秩序井然而显纪律严明……画家主观地让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意义。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还饱含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与厚重情感。
( )。品读中国诗画,便是要在 中体味万物,如此才能懂得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润,才能领略范宽《溪山行旅图》中壁立千仞的雄强,才能品味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而也无睛”的旷达,才能感受到关山月、傅抱石在《江山如此多娇》中传达出的民族精神。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欣欣向荣 山高路险 攻无不克 虚实相生
B. 欣欣向荣 千难万险 坚韧不拔 虚实相生
C. 蒸蒸日上 千难万险 攻无不克 若有若无
D. 蒸蒸日上 山高路险 坚韧不拔 若有若无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形、意、境、情能显现出中国诗画的真谛
B. 中国诗画的真谛要在形、意、境、情显现
C. 中国诗画,于形、意、境、情中见真谛
D. 见到形、意、境、情,才能见到中国诗画的真谛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还饱含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及其他厚重情感。
B. 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有客观的历史事实,还有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与厚重情感。
C. 画面不仅呈现了客观的历史事实,还饱含着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及其他厚重情感。
D. 画面不仅呈现了客观的历史事实,还有画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深深敬意与厚重情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樟叶槿,为锦葵科常绿小乔木,因叶片形似樟叶而得名。叶纸质至近革质,卵状长圆形,( ),呈冷色调。花硕大,黄色,造型有棱有角,就像一粒粒精心包装好的巧克力。
有人说樟叶槿是夏的使者。 ① ,花儿便会展示它那娇艳动人的姿容。在华南地区栽培,樟叶槿花期期长可达半年,盛花期时间不长,单朵花的花期只有一天,朝花夕逝让人不免有些遗憾, ② ,它们不断的承接着阳光和雨露,每天都有不少新的花蕾萌发,每天都有怒放的生命伴着清晨的露珠款款而来,当它们从枝头凋落,无须感慨,不久,或许枝头上会有新的小惊喜。樟叶槿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寓意: ③ 。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两面均平滑无毛,基部钝至阔楔形,先端短急尖,上面暗绿色,下面苍绿色
B. 两面均平滑无毛,先端短急尖,基部钝至阔楔形,上面暗绿色,下面苍绿色
C. 先端短急尖,基部钝至阔楔形;两面均平滑无毛,上面暗绿色,下面苍绿色
D. 先端短急尖,基部钝至阔楔形;上面暗绿色,下面苍绿色,两面均平滑无毛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②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隐士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类特殊人群。在国人心目中,隐士远离尘世,栖山林、居田园,“侣鱼虾而友麋鹿”,是品格高洁、自由率性的代表。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2009年创作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书中写到,约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于终南山,他们中的一些人放弃工作,远离家人,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归隐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们与日月星辰为伴,或居茅棚,或住庙宇,或生活在原始的山洞里。
有人称赞他们的清贫和坚守,也有人觉得他们只是在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是应该批评的对象。你是如何看待当今社会中的“隐士”的呢?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盐城市大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 B 2. C 3. D
4.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使用语言文字却没有察觉到它的作用。语言文字记录着时代的发展,通过语言文字可以更好地观察时代。强调了语言文字的作用,我们要发挥好语言文字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助力。
5. ①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中小学教师、推普志愿者、公共服务窗口人员、本地基层干部和外地援建干部等的作用,各司其职。②应推进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帮助学前儿童“学前学会普通话”。③应持续提升推普范围和质量,让语言能力培训搭载上新型语言技术和语言服务项目,结合语言资源特有的经济属性与产业价值。④可以开展达标建设、加强督导考核等方面细化推普工作,实现精准发力。⑤需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全方位构建“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机构研究、个人践行”的推普攻坚新格局”。
6.B 7.A
8. ①愧疚。因带走程永林为女儿上幼儿园筹措学费的崖柏而惭愧。
②感佩。为程永林知恩图报、隐瞒真相的真挚情谊所感动。
③同情。为深山村民贫穷、落后的生活感到心酸、难过。
9.①题目充分体现了小说的内容特色。小说中有关崖柏的内容虽少,却是其中最关键的情节,是小说的高潮部分。
②题目是主人公的生动写照。“远山”点出程永林的生存环境,“崖柏”则喻示他的形象和品格。
③题目形象地彰显了小说的主旨。题目富有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了对大山深处贫困农民的关注同情,对主人公优秀品格的赞美。
10.A 11.C 12.D
13.(1)楚国刚得到曹国的同盟,新近又与卫国结为婚姻,如果我们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免于被攻了。
(2)晋文公想杀他,但又爱惜他的才能。因此派使者送东西去慰劳他,并察看他的病情。
14.①察纳雅言,教化百姓;②具有智谋,把握时机;③懂得感恩,赏罚分明。
15.B
16.①正侧结合:颔联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颈联从霜禽、粉蝶对待梅的态度中侧面描绘梅花之美。
②虚实结合:颈联上句霜禽欲下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
③视嗅结合:颔联上句侧重从视觉角度绘其倒映在清澈水里的横斜、疏淡的梅影;下句则从嗅觉角度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传其神韵。
④拟人:“霜禽”想落下先偷看一眼梅花、“粉蝶”如果知道会销魂失魄,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17、(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惊涛拍岸 卷起千推雪 (3)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4)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8、B 19、C 20、 C 21、 C
22. ①“夏日一到”“花期一到” ②但樟叶槿看上去总能量满满
③只要有一天生命,也要辉煌灿烂
详解:
1. B 2. C 3. D
4.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使用语言文字却没有察觉到它的作用。语言文字记录着时代的发展,通过语言文字可以更好地观察时代。强调了语言文字的作用,我们要发挥好语言文字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助力。
5. ①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中小学教师、推普志愿者、公共服务窗口人员、本地基层干部和外地援建干部等的作用,各司其职。②应推进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帮助学前儿童“学前学会普通话”。③应持续提升推普范围和质量,让语言能力培训搭载上新型语言技术和语言服务项目,结合语言资源特有的经济属性与产业价值。④可以开展达标建设、加强督导考核等方面细化推普工作,实现精准发力。⑤需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全方位构建“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机构研究、个人践行”的推普攻坚新格局”。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A.“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次下发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与原文不符,原文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办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意见”,遗漏了“以国办名义”,扩大了范围。
C.“已能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需求”说法错误,原文为“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还不完全适应信息化尤其是人工智能发展需求,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信用的规范和管理有待加强”,应是还不完全适应信息化尤其是人工智能发展需求。
D.“只有在全国加速推进推广普通话,才能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感、维护国家安全”说法过于绝对,且于文无据。文章并没有涉及推广普通话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感、维护国家安全的关系。所以这一判断没有依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消除地区方言”表述错误,原文是“推普助力减贫”“精准聚焦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深化的新使命”,但并没有说要消除地方方言,属于无中生有。“未来这项试点工作还应在西部民族地区推广,着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培养适龄幼儿的双语素养”,其中的双语素养就包含了地区方言,所以“消除地区方言”的表述是错误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D.“开设民族学校,招收民族学生,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不利于普通话推广,因为这样就用不着学习普通话了,也就无法“达成民族地区与外界更为顺畅、高效的信息互联”。原文“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作为负责推普日常工作的单位主体须担负组织、协调、监督之责,各级各类学校设置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以组织常规工作,中小学教师、推普志愿者、公共服务窗口人员、本地基层干部和外地援建干部等作为推普工作的责任主体,应达到普通话达标率的要求,带头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行政部门、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中小学教师都有责任推广普通话,而不是使用本土语言。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语句的能力。
“语言文字‘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意思是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使用语言文字却没有察觉到它的作用。
“是时代发展的记录仪,也是观察时代的显微镜”是说语言文字记录着时代的发展,通过语言文字可以更好地观察时代。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仍然存在,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还不完全适应信息化尤其是人工智能发展需求,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信用的规范和管理有待加强”,既然语言文字对时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就要运用好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适应信息化尤其是人工智能发展需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二段“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作为负责推普日常工作的单位主体须担负组织、协调、监督之责,各级各类学校设置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以组织常规工作,中小学教师、推普志愿者、公共服务窗口人员、本地基层干部和外地援建干部等作为推普工作的责任主体”可知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中小学教师、推普志愿者、公共服务窗口人员、本地基层干部和外地援建干部等的作用,各司其职。
由第三段“继续推进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落实‘一村一幼’等学前儿童入学措施”可知应推进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帮助学前儿童“学前学会普通话”。
由第四段“第三,持续提升推普范围和质量以达成民族地区与外界更为顺畅、高效的信息互联,并且让语言能力培训搭载上群众在消费扶贫、电商扶贫中所亟需的新型语言技术和语言服务项目,结合语言资源特有的经济属性与产业价值”可知应持续提升推普范围和质量,让语言能力培训搭载上新型语言技术和语言服务项目,结合语言资源特有的经济属性与产业价值。
由第五段“开展达标建设以及加强督导考核等方面细化推普工作,实现精准发力”可知可以开展达标建设、加强督导考核等方面细化推普工作,实现精准发力。
由第六段“精准聚焦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深化的新使命,需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全方位构建‘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机构研究、个人践行’的推普攻坚新格局”可知需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全方位构建“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机构研究、个人践行”的推普攻坚新格局”。
6.B 7.A
8.①愧疚。因带走程永林为女儿上幼儿园筹措学费的崖柏而惭愧。
②感佩。为程永林知恩图报、隐瞒真相的真挚情谊所感动。
③同情。为深山村民贫穷、落后的生活感到心酸、难过。
9.①题目充分体现了小说的内容特色。小说中有关崖柏的内容虽少,却是其中最关键的情节,是小说的高潮部分。
②题目是主人公的生动写照。“远山”点出程永林的生存环境,“崖柏”则喻示他的形象和品格。
③题目形象地彰显了小说的主旨。题目富有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了对大山深处贫困农民的关注同情,对主人公优秀品格的赞美。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分析错误,原文中“露出干净的笑,说,吃得饱,吃得饱”,表现了程永林的坚强与乐观。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心理等细节描写”错误,文中没有对程永林的心理描写。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小说结尾写的是“海芳慢慢把车停靠在山路边,摇下车窗,看着耸立在眼前的大山,泪流满面”,结合上文可知,程永林送给了海芳一株崖柏,并说“一丛草稞子,准备晒干当柴火烧”“这能值啥钱?山上到处都是”,可是后来朋友的儿子告诉海芳那株崖柏是程永林从很远的山上带回来的,要“拿到镇上换了钱”,让女儿去上幼儿园,说明程永林知道崖柏的价值,他是为了让海芳收下崖柏才隐瞒了实情,海芳明白了程永林的苦心,知道自己带走的是程永林为女儿上幼儿园筹措学费的崖柏,感到愧疚。
另一方面,程永林明知崖柏的价格却心甘情愿地送给海芳,并且隐瞒真相,表明他对海芳心存感激,知恩图报,程永林的这种行为和品质令海芳感动和佩服。
上文写海芳走进大山去看望程永林,“走进堂屋,海芳一阵心酸,山里的贫穷现状是他之前无法想象的”,此时海芳“看着耸立在眼前的大山,泪流满面”还表明海芳为村民的贫穷、落后而心酸难过。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本题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以“远山上的崖柏”作题目,解答此类题目,要从内容、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主题等角度展开分析。
从情节的角度分析,小说中崖柏这一部分出现在文末,虽然笔墨不多,但却是最关键的情节,是小说的高潮部分,让小说情节上生出波澜。
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分析,“远山”点出程永林的生存环境,“崖柏”则喻示他的形象和品格。程永林明知崖柏的价格却心甘情愿地送给海芳,并且隐瞒真相,表明他对海芳心存感激,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
从小说的主旨角度分析,题目富有象征意义,崖柏是程永林为女儿上幼儿园筹措学费从大山深处背回来的,表现了大山深处农民贫困的生活现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大山深处贫困农民的关注同情。明知崖柏的价格却心甘情愿地送给海芳,并且隐瞒真相,也是对主人公优秀品格的赞美。
10.A 11.C 12.D
13.(1)楚国刚得到曹国的同盟,新近又与卫国结为婚姻,如果我们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免于被攻了。
(2)晋文公想杀他,但又爱惜他的才能。因此派使者送东西去慰劳他,并察看他的病情。
14.①察纳雅言,教化百姓;②具有智谋,把握时机;③懂得感恩,赏罚分明。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听到士兵们在议论说:“把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墓地上,挖他们的祖坟。”晋文公依计而行,把军队迁往曹人墓地。这一来,曹国人十分恐惧,就把他们所得到的晋军尸体用棺材装好送出来。趁着曹国人乱哄哄的时候,晋军发起进攻。
“舆人之谋”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作“听”的宾语,之间不断开;“曰”,表示谁要说话,引出后面内容,其后要断开。排除BD。“棺而出之”,“而”表修饰,连接前后两个词,“棺”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出”的伴随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浪漫主义风格诗歌总集”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晋文公最后免除了对魏犨、颠颉的惩罚”理解有误,根据原文“杀颠颉以徇于师”,晋文公只饶恕了魏犨,但是把颠颉杀了在军中示众。且晋文公是因爱惜魏犨的才能而免除了对他的惩罚,并不是因为他受伤。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始”,刚;“昏”,通“婚”,此处指结为婚姻;“若”,如果。
(2)“爱”,爱惜;“材”,才能;“使”,派使者;“问”,慰劳。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于是乎……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晋文公一回国即位,就教化训练百姓,想用他们时,多次听从子犯的意见,等待时机成熟。据此可概括出,察纳雅言,教化百姓;
“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他听到士兵们在议论说:“把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墓地上,挖他们的祖坟。”晋文公依计而行,把军队迁往曹人墓地。这一来,曹国人十分恐惧,就把他们所得到的晋军尸体用棺材装好送出来。趁着曹国人乱哄哄的时候,晋军发起进攻。最后攻入曹国。据此可概括出,具有智谋,把握时机。
“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犨、颠颉怒曰……爇僖负羁氏……杀颠颉以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晋文公下令不得进入僖负羁的家里,同时赦免他的族人,以此来报答僖负羁当年的恩惠;魏犨、颠颉放火烧了僖负羁的房屋,晋文公把颠颉杀了在军中示众,立舟之侨为车右。据此可概括出,懂得感恩,赏罚分明。
参考译文:
(僖公二十七年)这年冬天,楚成王和诸侯包围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告急。先轸说:“报答宋国的施恩,救援宋国的患难,在诸侯中取得威望,奠定霸业,就在这一仗了!”狐偃说:“楚国刚得到曹国的同盟,新近又与卫国结为婚姻,如果我们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免于被攻了。”晋国因此在被庐阅兵,建立上、中、下三军,并商量中军元帅的人选。赵衰说:“郤穀可以胜任。我屡次听他谈论,他喜爱礼、乐而熟悉《诗》《书》这些典籍。《诗》《书》这两部典籍,德义都蕴藏其中;礼、乐,又是道德修养的准则。德与义,是利益的根本。夏书上说;‘使用一个人,应全面听取他的意见,明确考察他们的政绩,就赏踢给他丰马服饰作为酬劳。’您不妨试用一下吧。”
晋文公一回国即位,就教化训练百姓,过了两年,就想用他们。子犯说:“百姓还不懂道义,还没能安守自己的本位。”于是在外晋文公为周襄王平定王子带之乱,在内则注重为百姓谋福利,百姓于是都安于他们的生计。晋文公又准备用他们作战,子犯说:“百娃还不知道信用,还不明白信义的作用。”于是文公就去攻打原国来让百姓明白信义的作用。百姓做买卖不求贪得无厌,讲究价钱公道,以示信义。晋文公问:“现在可以动用百姓了吧?”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礼义,未养成恭敬尊上的习惯。”因此举行盛大的演习来让百姓知道礼义,建立管理爵禄佚位之官来规定官员的职责。等到百姓听从指挥,明辨是非,服从命令而不疑惑,然后才使用他们作战。于是,使楚国撤去戍守穀地的兵,解除宋国的包围,一战而成就霸业。这都是文公的教化所致了。
(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包围了曹国,攻城门时死了很多人,曹军把晋军的尸体都堆列在城上,晋文公很担心。他听到士兵们在议论说:“把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墓地上,挖他们的祖坟。”晋文公依计而行,把军队迁往曹人墓地。这一来,曹国人十分恐惧,就把他们所得到的晋军尸体用棺材装好送出来。趁着曹国人乱哄哄的时候,晋军发起进攻。三月初八日,晋军攻入曹国都城。晋人列举曹共公的罪状,责备他不任用大臣僖负羁,而乘车的佞臣倒有三百人。并责令说;“要供认(当年偷看晋文公洗澡的)罪状。”晋文公下令不得进入僖负羁的家里,同时赦免他的族人,以此来报答僖负羁当年的恩惠。魏犨、颠颉发怒说:“我们这些有功劳的不考虑奖赏,还谈什么报答僖负羁?”于是放火烧了僖负羁的房屋。魏犨胸部受了伤。晋文公想杀他,但又爱惜他的才能,因此派使者送东西去慰劳他,并察看他的病情。如果伤得厉害,就杀了他。魏犨把胸部捆得紧紧的出来见使者,说:“托国君的福,我不是好好的吗?”说完就向前跳三次,拍掌三次,又回身耸跳三次,拍掌三次。于是晋文公饶恕了他。只把颠颉杀了在军中示众,立舟之侨为车右。
15.B
16.①正侧结合:颔联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颈联从霜禽、粉蝶对待梅的态度中侧面描绘梅花之美。
②虚实结合:颈联上句霜禽欲下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
③视嗅结合:颔联上句侧重从视觉角度绘其倒映在清澈水里的横斜、疏淡的梅影;下句则从嗅觉角度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传其神韵。
④拟人:“霜禽”想落下先偷看一眼梅花、“粉蝶”如果知道会销魂失魄,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实写……从客观上着重渲染……细致观察”说法错误。“粉蝶”对梅花的反应是想象的,是虚写,不是客观描写,也不能说是“现了诗人对现实事物的细致观察”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的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历来被诗家所赞颂的名句,意思是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这是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属于正面描写;而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的意思是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销魂失魄。这是从霜禽、粉蝶对待梅的态度中侧面描绘梅花之美,属于间接描写。所以此两联采用了正侧结合的描写方式。
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实写梅花的形态与芬芳,而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则是通过霜禽、粉蝶对待梅的态度虚写梅花的形态与芬芳,两联构成了虚实结合的结构。
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是眼睛看到的情景,“暗香浮动月黄昏”则是写梅花的香气,是嗅觉的感受,所以,颔联采用了视嗅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梅花。
最后,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霜禽”想落下先偷看一眼梅花、“粉蝶”如果知道会销魂失魄,将“霜禽”“粉蝶”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感情感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1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4)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8. 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欣欣向荣”,指草木长的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后用于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的景象。含褒义。“蒸蒸日上”,意为一天天地向上发展。形容发展速度快。多指生活和生意。这里用来修饰“时代”,应是“欣欣向荣”。
第二空,“山高路险”,山又高又陡,行走非常困难。比喻道路遥远艰险。“千难万险”,形容困难和危险极多。这里是说李文信的《长征》通过宏大的场景刻画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重重困难,需要一个名词,应用“千难万险”。
第三空,“攻无不克”,指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也比喻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百战百胜。“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修饰“松树”般的意志应选“坚韧不拔”。
第四空,“虚实相生”,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若有若无”,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这里是说中国诗画的艺术特色,应是“虚实相生”。
19. C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从位置上考虑,所填句子应是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段文字的陈述对象是“中国诗画”,第二段文字写“品读中国诗画的形、意、境、情”,所以应以“中国诗画”为主语来承接上文,“形、意、境、情”放句子后引起下文。四个选项中,只有C符合要求。
20. 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的语病有:
1.“画面所呈现出的不仅是……还饱含……”搭配不当,可改为“不仅是……还是……”、“不仅有……还有……”或者“不仅呈现了……,还饱含着……”。
2.“深深敬意与厚重情感”并列不当,因为“敬意”属于“情感”。
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C。
21. C 由上句“叶纸质至近革质,卵状长圆形”可知,说的是“叶”的形状,由下句“呈冷色调”可知,讲的是“颜色”,所以形状在前,颜色在后,排除D。
先说“先端”再说“基部”符合介绍事物特征的顺序,排除AB。
22. ①“夏日一到”“花期一到”
②但樟叶槿看上去总能量满满
③只要有一天生命,也要辉煌灿烂
第一空处,由下句“花儿便会展示它那娇艳动人的姿容”可知,樟叶槿开出娇艳动人的花,所此处应该填写“花期一到”;结合上句“有人说樟叶槿是夏的使者”可知,樟叶槿的花期是在夏季,所以此处还可以填写“夏日一到”。
第二空处,由下句“它们不断的承接着阳光和雨露,每天都有不少新的花蕾萌发,每天都有怒放的生命伴着清晨的露珠款款而来”可知,樟叶槿虽然朝花夕逝,但是每天都有不少新的花蕾萌发,每天都有怒放的生命伴着清晨的露珠款款而来,可见樟叶槿看上去总是能量满满,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但樟叶槿看上去总是能量满满”。
第三空处,由材料可知樟叶槿虽然朝花夕逝,但是每天都有不少新的花蕾萌发,每天都有怒放的生命伴着清晨的露珠款款而来,再结合“当它们从枝头凋落,无须感慨,不久,或许枝头上会有新的小惊喜”可知,樟叶槿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寓意是“只要有一天生命,也要辉煌灿烂”,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只要有一天生命,也要辉煌灿烂”。
作文例文: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国
古有许由与巢父不受禅让,于是遁居箕山做了隐士;伯夷叔齐不愿食周粟,于是饿守首阳山做了隐士;张良深知“兔死狗烹”之理,于是功成身退做了隐士。隐士,或许是士人们无奈的选择,但也往往是他们灵魂深处追求的一片净土。
而如今,隐士似乎也悄悄地火热了起来。今日城市的日益繁华,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与繁杂而导致人们不得不过上发条式的生活,最终人们往往为不断产生却永远难以满足的欲望而陷入痛苦境地,更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在生活。于是,诸如刘景崇等隐士便应运而生。我们应当肯定他们敢于放弃优渥生活只为追求心灵宁静的魄力,赞扬他们甘守清贫而坚守心灵富足的选择。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对某些人而言,并非躲进了钟南山,自诩“隐士”,就意味着与世隔绝。就如古有为邀名逐利而隐的卢藏用等人,今有慕名而隐却几日便忍受不了山上清苦而逃的人,也有假道士伪装成真修士只为了谋财骗利的人,更有甚者,只是把隐士生活作为博取眼球的工具。所以即使是古代,隐士就有许多种,隐的动机亦各不相同,更遑论现代呢?
毋庸置疑,仅仅只把隐居当成一种手段谋财取利之人必会被大众唾弃。但不管怎么说,今日钟南山上的诸多隐士都只是为自己而隐,他们或许是因为经历过伤痛打击,于是想为自己寻求一个心灵安静之所,以抚慰受伤的心灵,或许是见惯了争名逐利尔虞我诈,想洗尽铅华,开启自己的人生新旅程。他们追求的都是自我心灵的宁静与自足。
但也有一些人,他们身未隐,心却“无我”而隐。我认为这些人,既坚守了自己的一方灵魂净土,又尽己所能承担了自己身为公民的社会责任。这种人,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追寻的“隐士”。就比如我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或许在大多数人眼中,他一直居于家庭、工作、国家之中,从未当过隐士。但,难道我们不能说他长期隐没于无名小岛不是“身隐”吗?我们不能说他一辈子为了保密而隐姓埋名不是“名隐”吗?我们不能说他为国家核潜艇事业自己一辈子甘守清贫生活不是“心隐”吗?又比如,从前我们只知杨利伟、聂海胜、王亚平等台前英雄,又怎会知道这个在他们身后一直默默无名当备份的航天员邓清明呢?这难道不是一种“隐”吗?可即便如此,他从未有一日因被迫“名隐”而放弃过自己身为备份航天员的责任。所以,在我看来,真正的隐士,不必专门“隐于野”,就算他们居于市,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但只要坚守心灵的纯粹,不为名利所左右,甚而能隐没“小我”而奉献于国家之“大我”者,便是最高境界的“隐”。
所以,我想为当今之“隐士”下一个新的定义:小隐者,隐于野,弃世而隐;中隐者,隐于市,心隐便隐;大隐者,隐于国,无我而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隐士这一种中国文化的独特人物类型,展开了对于该“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的讨论。材料第一段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隐士的定义:1.身体上远离尘世;2.心灵上自由率性、品性高洁。而材料第二段则借由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空谷幽兰》一书,展现了新时代的“隐士”现象。在当今社会,诸多修行者隐居于钟南山,或许是厌倦了城市生活的尔虞我诈,或许是想追随古人找到心灵的安宁,或许虽名为隐士其实只是想沽名钓誉。因此,人们对于当今社会的隐士也有了褒贬不一的看法。有人赞同他们的隐居行为,认为他们做隐士,也是想同古人一样找到灵魂的净土;有的人则反对,认为他们抛妻弃子的行为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有能力有才华却整日无所事事不做工作,是对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是逃避社会责任的行为。对此,其实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试题要求思考应该怎样去看待当今社会的“隐士”,这一点尤其要注意。这说明,写作时虽可以由古代隐士切入话题,揭开隐士这一身份的内涵,但讨论的重点和思考情境还是要放到当今社会这个重点上。对此,若是表示赞同,可以重点赞扬他们敢于放弃今日之尘世的便捷生活,而到终南山隐居,完全以自己的能力过好当下生活的每一天,并修炼心灵的追求,从而指出今日社会发展步伐很快,人才济济,我们所缺的不是另一个设计师、工程师,而是那份返璞归真的初心。若是表示反对,则可从大隐隐于市这一角度去展开,指出这些隐士在终南山只是“身隐”,依旧享受着社会发展的成果却意图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而我们更应该赞扬的是像黄旭华、屠呦呦那样保持心灵的纯粹和宁静,不慕荣利,却仍然以一己之力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心隐”(心灵自由独立、品格高洁)之人。
立意:
1.今日社会,我们更需要找回初心。
2.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3.将“小我”奉献于“大我”才是真正的隐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