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1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下)
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刘向,原名刘更生,字子政。
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
生难字词
唐雎( ) 怫然( ) 跣( )
抢( ) 韩傀( ) 休祲( )
缟素( ) 色挠( ) 谕( )
字音
1
jū
fú
xiǎn
qiāng
guī
jìn
gǎo
náo
yù
词义
2
①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 )
仓鹰击于殿上( )
“错”同“措”
“仓”同“苍”,青色
②一词多义
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徒
亦免冠徒跣( )
徒以有先生也( )
派遣
出使
裸露
只,仅仅
夫
此庸夫之怒也(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的人
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以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徒以有先生也( )
以君为长者( )
介词,拿,用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介词,把
课文解读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交换
表示祈使语气
施与恩惠
即使这样。然,代词,这样。
介词,从
前代君王
不
于是
动词,派遣
动词,出使
介词,到
唐雎不辱使命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安陵君说:“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对……说
用
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况且
秦灭韩国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灭魏国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
凭借。
在意。错,同“措”。
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增广、扩充。
违抗我。逆,违背。者,助词,起增强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是轻视我吗?轻,轻视,看不起。
译文: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不像(您说的)这样。若,像。是,代词,指秦王的话。
守护
哪里只是。
译文:
唐雎回答说:“不,不是(您说的)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愤怒的样子
对人的敬称
听说
从来没有
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摘下帽子,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
碰,撞。
横尸在地
译文: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平庸无能的人
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仓,同“苍”。
译文: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祥。
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唐雎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
如果
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缟、素,都是白色的绢。
这样
拔
译文:
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要发怒,横尸在地的是两个人,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面露胆怯之色
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长跪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
明白,懂得
只,仅仅
因为
译文:
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
第四部分(4)
开端
秦王以易地为诱惑,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发展
秦王责备安陵君,唐雎据理力争
高潮
秦王威胁唐雎,唐雎奋起反击。
结局
秦王屈服,唐雎凭自己的胆识与谋略取得了外交胜利。
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3.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秦王嬴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精读课文
1.文中是怎样体现秦国的强大和安陵国的弱小的?
①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②“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之弱。
③秦王嬴政当时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由此可以看出,唐雎所担负的使命重大而且艰巨。
2.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你认为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而不是放弃吞并。
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国在军事上的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3.下面的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秦王
盛气凌人、奸诈狡猾的性格。
无理责问的性格。
秦王
(3)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
唐雎
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的性格
不畏强权、针锋相对、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性格
4.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三个人的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这三人的事迹都是“士之怒”的例子,与秦王的“天子之怒”针锋相对,毫不示弱。
其作用是说明士之怒的厉害,同时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并为下文“挺剑而起”的行动作了有力地铺垫。
5.试分析第1段中“秦王不说”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说”是故事的开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故事的发展,引出下文唐雎出使秦国的故事。
分析手法
1.唐雎不辱使命,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唐雎外交手段的技巧“巧”在哪里?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道义
威力
“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秦王要求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属欺骗,当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以屈从口吻回答“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倚强凌弱的气势,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
“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而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不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 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2.分析艺术手法。
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预设对比与映衬、渲染与烘托。
由于文章始终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和行为遵循“刺激—反应”模式平行而下,自然形成了对比,造成了映衬互见的效果,如围绕“易地”问题,秦王的欲求与安陵君的坚守,秦王的无理狡辩与唐雎的据理抗争。在意志较量方面,则有“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的对垒: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唐雎的“未尝闻”;唐雎所说的“布衣之怒”,秦王归之于“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一个拒绝回答,非常傲慢;一个丑化描述,极为轻蔑。这样,人物形象对比鲜明,相互衬托,将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作者为了追求夸张、强化的效果,又多借助人物语言渲染气势、烘托气氛,增强故事的“现场感”。如秦王说“灭韩亡魏”,目的是从气势上压倒对手;唐雎罗列刺客的壮举,也表明了血拼到底的气概。
1.唐雎、专诸、聂政、要离都是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请你再列举两位这样的英雄,并谈谈他们的精神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拓展延伸
他不畏强暴,勇赴国难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热血男儿奋发图强;
他变法图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位仁人志士勇往直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2.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的压迫。
增强综合国力,众志成城,抵御外侮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
唐雎
阴险狡诈
骄横狂暴
色厉内荏
外强中干
不卑不亢
大义凛然
有胆有识
不畏强权
对话
对比
完成学生用书对应课时练习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