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4单元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下)
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生难字词
(1)字音
拘泥( )( ) 歌谣( ) 契合( )
旷远( ) 海啸( ) 苟安( )
jū
kuàng
xiào
qì
yáo
gǒu
nì
(2)词义
【拘泥】
【契合】
固执,不知变通。
【苟安】
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怅然】
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意境】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桥堍】
桥两头地的地方。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1
点击播放
朗读本文时,要细细品味作者给我们展现的语言魅力,透过文字感受到作品的温度。
以诗、文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要驱遣想象力才能透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2
第一部分(1~4):
第二部分(4~12):
第三部分(13):
主体论述前的知识铺垫环节,指出文艺的由来、文艺与文字的关系。
结尾点题,进一步强调文艺鉴赏的目的和方法,指出驱遣我们的想象是文学鉴赏的重要途径。
精读课文
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2.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作者以文字为载体传达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并简要分析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5.请你总结本文1~10段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深层探究
第9段中为什么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会。
课堂小结
本文关于驱遣阅读者内心的想象方面的论述,对我们学习语文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让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启发。我们在以后的语文阅读中,要透过文字深入作品内部,体验阅读的快乐。
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拓展延伸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变得更生动。
板书设计
作者
写
文字
所见所感
文字
传达
想象
读者
读
本文是节选的一部分,原文还提到文艺鉴赏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课外找来读一读。
完成学生用书对应课时练习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