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无言之美 课件(共18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无言之美 课件(共18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6 12:31:25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4单元
15 无言之美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下)
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生难字词
(1)字音
意蕴( ) 颦( ) 蛾( )眉
寂寥( ) 谚( )语 心旷( )神怡
轻描淡写 ( ) 栩栩如生( )
目不忍睹( ) 信手拈( )来 铢两悉称( )
yùn
liáo
yàn
é
pín
kuàng
miáo


niān
chèn
(2)词义
【轻描淡写】
【栩栩如生】
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目不忍睹】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
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
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1
点击播放
先试读,再带入问题探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本语言魅力,深入解析“无言之美”。
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2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12):
第三部分(13):
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
总结上文,归纳出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精读课文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2.阅读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关系。
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
而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是混整的,无限的。
言所以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②以文学作品的“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凸显无言之美;
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5.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无须全然以言表意,即说明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深层探究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作者以齐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此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时,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课堂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无言之美”的内涵,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无言之美”。
你认为“穷形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拓展延伸
“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在考验画家时,让应考画家以 “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画,择优录用。最后被选中的画作上,根本没有一片花瓣,只是马蹄上飞舞着几只蝴蝶。但就是这样一幅画,却最恰当地体现出了诗题的意境。
板书设计
无言的意蕴要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作品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
完成学生用书对应课时练习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