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部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题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通过的《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规定,水下文化遗产是指“周期性地或连续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水下至少100年的、具有文化、历史或考古价值的所有人类生存的遗迹”。该公约列举的例子包括遗址、建筑、房屋、人工制品、人类遗骸,船舶、飞行器、其他交通工具或其任何部分、所载货物或其他内容物,以及具有考古价值的环境和自然环境及具有史前意义的物品。
一般说来,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其作用是永续的。水下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上述特点。由于常年沉没在水下,受到人为干预的可能性较小,它们可以为考古学家提供大量可靠的考古、文化、科技等信息,可以由此推断出当时社会的军事、商业和贸易情况、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既可以补充从陆上遗址遗迹中获取的信息,又可以验证、佐证这些信息。简言之,水下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人们善加保护和管理,原则上应该将其视为一种公共资源,由国家妥善保管在开放性的公共场所中,供后世欣赏、研究和借鉴。
相对于陆上文化遗产而言,水下文化遗产具有特殊之处。其一,陆上文化遗产处于一国享有主权的领土之内,国家可以依据领土主权予以管辖。水下文化遗产则既可能位于一国享有主权的内水、群岛水域和领海内,也可能位于一国依照国际法仅对特定事项享有管辖权或主权权利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内或大陆架上,还可能位于各国管辖范围之外的国际海底区域内。换言之,国家对领海之外海域内的水下文化遗产提出保护和管辖主张时应当具有国际法依据。其二,所处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对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保护和发掘工作十分困难,费用高昂且风险巨大,海洋中的遗产更是如此。
(摘编自赵亚娟《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建议》)
材料二:
中国网:张馆长您好,水下考古和田野考古相比,它的难度或特殊之处在什么地方?
张威:水下考古可以说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兴起的一个新兴的学科,它是田野考古在海洋、江河湖泊水域的一个延伸。它和田野考古最大的区别在于工作环境截然不同,因为需要考古学家到海洋或水域里进行水下文化遗产的发掘、调查工作,所以必须要借助特殊的工具、特殊的技术和特殊的方法。人不是鱼类,不可能在海洋里自由地呼吸,这就是说考古队员要完全依靠一套机械的设备来维持生命,这样才能进行工作。所以它的困难之处、它的危险和挑战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田野考古产生以后一开始还没有水下考古,那时候人类还不具备这种水下生存的技术,直到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了轻潜水的装置,这才给考古学家提供这种手段,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水下考古。
当然水下文物的打捞活动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到现在起码有100多年了。原来的潜水工具比较简陋,可以下去捞一些东西,这样也可以进行初始的潜水捞宝。但是带有保护和研究目的的考古活动是很晚才发生的,是有了潜水设备以后才有的。水下考古到了中国的时间就更晚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对世界了解比较少,一些先进的技术也没有引进。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才开始做这项工作。
中国网:水下考古的关键是海洋勘探技术、潜水工程技术还是说考古本身?
张威:做水下考古首先是作为考古工作者,潜水只是你的工具,当然这个工具直接关系着生命,因此绝不能忽视。但是你工作的指导思想,你去做这件事的目的,你的指导理念必须是考古工作者的理念才可以,不然的话就变成了水下打捞。做水下捞宝的人现在也很多,有些商业性的公司非常活跃,不光在中国沿海、整个南中国海,在世界范围内还在一些古代航线、近现代的航线上进行商业打捞活动的大公司非常多。他们的技术肯定非常高超,甚至比我们水下考古工作者要厉害,但是他不能成为科学家。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公约都公认,对这种行为是予以谴责的和反对的。这种商业打捞如果从法律来讲,可能有的国家是合法的,有的国家是非法的。总的来讲,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水下考古是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
中国网:出水文物的保护和维修工作是怎样的?
张威:出水文物的保护现在还比较薄弱,这还需要向国外学习,我们没有专门的大规模实验室。20世纪80年代我去国外,像荷兰、美国都有大规模水下实验室,我们在这方面有欠缺。我们国家博物馆也有科技部实验室,但是它的主要工作是青铜器,很多文物保护任务非常繁重,水下工作鞭长莫及。现在整个沉船也出来了,大批的水下文物遗址出来了,保护问题就非常尖锐。现在国家文物局也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办一个出水文物的培训班,将来工作重心在全国各地,像宁波、海南、广东,这些水下考古工作做得多的地方势必会建立实验室,把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向前推进。
中国网:也就是说,这些出水文物的保护和田野发掘出土文物的保护方式是不一样的。
张威:它们需要脱水、脱盐,这是最起码的,特别是瓷器。所以现在水下文物保护,我们不要求他们和我潜水,但是一般都是化学、化工专业毕业,另外有一定的文物保护经验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包括木材的保护也是难题,小木材大家都做过,例如竹简;但大的船体,大的木质结构部件谁都没做过,还有铁器的保护,这些工作困难极了。我们目前的水下考古等于是整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最基础的工作我们做了,后续的保护工作还要靠整个文博专家们的共同的努力才能把这个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中国网:我们有网友比较好奇,目前已经被发掘的水下沉船,它的深度一般都在水下的十米到二十米左右,这是什么缘由呢?
张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编自《中国水下考古探秘水下文化遗产》)
1. 下列关于水下文化遗产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水下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它们沉没水下至少100年,对从陆上遗址遗迹中获取的信息具有补充作用。
B. 与其他文化遗产相比,水下文化遗产不会受到人为干预,因此能为考古学家提供更可靠的考古、文化、科技等信息。
C. 水下文化遗产所处的环境给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保护和发掘工作带来困难,尤其是海洋水下遗产。
D. 水下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各国只能对领海内的水下文化遗产予以管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如果水下文化遗产位于一国享有主权的内水、群岛水域或领海内,那么该国就有权对水下遗产进行调查、研究,保护和发掘。
B. 真正意义上的水下考古是20世纪40年代轻潜水装置出现后才有的,可见水下考古对潜水工具的依赖性很强。
C. 在记者采访之时,我国宁波、海南、广东还没有建立大型实验室,可见,当时我国出水文物的保护还是比较薄弱。
D. 如果仅仅秉持商业性的工作指导思想,那么即使技术再高超,也只能算是水下打捞,而不是水下考古,而且这种行为是违法的。
3. 材料二中,针对记者最后的提问,下列可能不属于张威回答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帆船时代,远海沉没的船都是从中国港口出去不久,还没走到外海就沉没了。
B. 可以通过特殊的高氧潜水,延长人在深水停留的时间,且有效杜绝潜水病的发生。
C. 自身工作的技术手段、方法、能力有限,轻潜到了50米水深就只能停留一分钟。
D. 发现沉船的往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民,此外,盗挖、盗捞的团伙的潜水技术有限。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写作思路。(4分)
5. 记者提问应注意逻辑性、指向性、引导性,材料二中国网记者的提问是如何做到这些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文学类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姹紫嫣红开遍
滕肖澜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天还未亮,项忆君便被父亲的唱戏声弄醒。她爬起来,轻手轻脚地开了门。客厅里,父亲项海把四周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拉上窗帘,穿一身褶子,舞着两只水袖,身段袅袅婷婷。头一扭,眼神再一挑,翘个兰花指——便活脱是杜丽娘了。
声调压得有些低,好几个音该往上的,都硬生生吃回了肚里。项忆君知道父亲是怕影响隔壁邻居。不够尽兴了。但也不要紧,客厅不是舞台,父亲不是为了博台下的喝彩,只是自娱罢了,为的是一刹间的迷醉,像鱼儿游回大海,鸟儿重归林间。那一刻,是另一个世界,只需微微闭上眼,周围便是良辰美景。
项忆君又轻轻关上门,重新躺回床上。项忆君的曾祖父早年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琴师,父亲项海从小跟着研习京昆,嗓子好扮相也好,早年是京剧团的台柱,专演梅派花旦。后来嗓子不行了,改唱昆曲,渐渐地便不唱了,赋闲在家。
早饭时,项忆君看到,项海的胡子依旧刮得干干净净,下巴上青灰一片。这还是演花旦时的规矩,胡子要刮彻底,胡碴也不能露个一星半点。早年落下的习惯,至今如故,每次刮完胡子,还要翘起兰花指轻抚一遍,再朝镜子里抛个眼风,定个格,才作罢。
项忆君吃完,站起来,拿上包,说声:“爸,我上班去了。”
项海微微点头,举起一只手,优雅地挥了挥。
“去——吧。”也是京白的韵调。
项忆君在机场海关上班。
高中毕业时,项忆君原先想考戏曲学院,一是自己喜欢,二来也是想让父亲高兴。她长相跟父亲有些像,瓜子脸,五官不算出众,却是清清爽爽。父亲说过,这种脸型饰花旦最好,平常看着普通,妆一上,眉眼便活了。她以为父亲肯定支持。
还未懂事起,她便听父亲唱戏,起初是咿咿呀呀觉得好玩,渐渐地,便融了进去。确实是好,到兴头上,整个人嗖地蹿了出去,只一瞬间,便似穿越了几千几百年,到了不知名的所在。戏里的人,都活生生地在旁边呢。轻摆罗衫,眉眼含春,一蹙一颦,都是美到了极致。项忆君也爱听流行歌曲,可跟京昆比起来,便完全是两码事了。一个像嘴里嚼的话梅,另一个,却是泡得酽酽的茶,光闻那香气,便已醉了三分。一个是听了便忘,一个是直落到心里,曲罢了还兀自傻傻的。
项忆君小的时候,到杂货店买酱油,手拿瓶子,嘴里哼着“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转东升,那冰轮离海岛——”脚下踩着碎步,眼神定定的,小嘴念念有词,痴了似的。路过的人便笑她是个傻丫头,长大了和她那傻爸爸一样。
项忆君唱戏时,项海便在一旁坐着,两指间夹支烟,随节拍在桌上轻轻敲着。项忆君嗓子比父亲亮,身段也好。项海说,如今的角儿,再没有像当年那样出众的了,总是少了些什么,也是世道的缘故,能出电影电视明星,却出不了拔尖的名角儿。
项忆君有天赋,没受过专业训练,单靠父亲的指点,小学时便得了全市京剧票友赛儿童组的冠军。上台领奖时,主持人问她长大了要做什么,她想也不想,便回答说“名角儿”。
项忆君母亲死得早,舅舅心疼外甥女,便常过来看她。舅舅是生意人,见的世面多,眼界也宽。高考前一个月,项忆君把填好的志愿给父亲看。那天舅舅也在,一见志愿表,便跳起来“帮帮忙,唱戏会有什么出息,有几个唱戏唱出名堂的——你爸爸唱戏,你也唱戏,你看看你爸爸,就晓得唱戏好不好了!到了紧要关头还是要看看外面的世界——都变成什么样了,你还以为是戏里的世界呢!”舅舅确实是为项忆君好,以至于到后来都有些失言了。项海没作声,端起桌上的茶,掀开盖、轻轻撇去茶沫,吹了吹。不喝,又放下了。
那天晚上,项海没有睡觉。房间的灯始终是亮着。关着门,烟味却还是源源不断地飘出来。项忆君也是一直睡不着。
第二天,父亲让项忆君把志愿改了——改成工商管理专业。那日,项忆君第一次看到父亲竟忘了刮胡子,胡碴密密麻麻,一直延伸到两颊。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哎——”,转身进屋了。
项忆君穿上海关制服,在父亲面前一站,项海朝她的肩章看了又看,半晌,才道:“女孩子穿这身衣服,有些武气。”
项忆君说:“是刀马旦的路子。
项海笑了笑,不吭声了。
日子一天天地过。项忆君还是爱唱戏,每天总要抽个半小时,让父亲指点。这半个小时,与另外二十三个半小时,像是隔着几个世纪。项忆君知道,这半个小时,她其实是梳着髻化着油妆呢,水袖舞得花团锦簇,周围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会儿“待月西厢”,一会儿又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这半个小时,比那二十三个半小时都要精彩,是点睛的一笔。
舅舅给项忆君介绍过一个男朋友,在会计事务所上班,父母都在国外,家里条件不错。项忆君和他谈了半年,感觉还行,他父母专门从国外飞回来看准儿媳。见面那天,小伙子的母亲随口问了声“平常有什么爱好”,项忆君答道“唱戏”。两个老人倒有些意外了,说,那就来一段好不好?项忆君便演了一段“贵妃醉酒”。
唱到最后,不知不觉竟落下泪来,眉眼间说不尽的缱绻情意。两个老人看得呆了,半晌,才鼓起掌来。项忆君以为给他们留了好印象,谁晓得过了两天,小伙子跑来说——我爸妈讲你身上有股妖气,不像好好的女孩子。项忆君是第一次被人这样说,委屈得回家就哭倒在床上。
半晌,项忆君不觉唱起:“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父亲在门外,举起一只手,眼神一挑,轻声……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项忆君长期浸润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流行歌曲被她比喻成“嘴里的话梅”,戏曲则被比喻成“泡得酽酽的茶”。
B.“顶海端起桌上的茶,掀开盖,轻轻撒去茶沫,吹了吹。不喝,又放下了”说明舞台动作已深深融入其生活,也展现了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C.小说运用插叙手法交待项忆君跟父亲学戏的片断,不仅表现出项忆君的戏曲表演天赋及父亲对她的影响,也更加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与主题。
D.小说既营造了浓浓的诗意氛围,也透露出淡淡的哀伤忧愁,更借这对父女的生活际遇对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下社会中的存续问题进行了反思。
7.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引用了我国昆曲《牡丹亭》经典唱词,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6分)
8.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故事离不开冲突。请谈谈你对本小说中“冲突”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文本一:
太宗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播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有言征阿党亲成者,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征入奏: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正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帝瞿然改容:“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 ”征曰:“良臣,稷、契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纳其言。太宗宴丹霄楼,酒酣,曰:“魏征、王,昔在东宫,尽心所事,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发言辄即不应,何也 ”征对曰:“臣以事有不可,所以陈论,若发言辄应,便恐此事即行。”帝曰:“但当时且应,更别陈论,岂不得耶 ”征曰:“昔舜诫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臣面从陛下,方别陈论,此即‘退有后言’。”帝大笑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征拜谢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_”
(摘编自《旧唐书》)
文本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9.下列对文本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B.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C.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D.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10.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阿党,结党营私,徇私枉法。文中是指有人举报魏征偏袒亲戚,有违法之嫌。
B.东宫,太子住的地方。文中代指李建成,魏征在被太宗重用之前曾经侍奉他。
C.三驱,王者田猎之制。指田猎的时候设三面网,留一面不设,以便捕获猎物。
D.垂拱,垂衣拱手,不亲理事务。文中指国君无须多费力气,就可治理好天下。
1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温彦博查办魏征被谤之事,尽管查无实据,他依然认为魏征行为失当,理应受责。太宗先接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后经魏征辩驳,才醒悟过来。
魏征希望做良臣而不做忠臣。在他看来,良臣不仅有美名,而且使国君显扬;忠臣却难逃身死国灭、徒留空名的下场。太宗认可了他的观点。
C.面对太宗“发言辄即不应”的质疑,魏征引用舜的话进行回应,认为“退有后言”不合先贤要求,太宗虽然认为他举止轻慢但还是称赞他。
D.魏征向太宗谏言,治国应当“十思”,弘扬“九德”,让臣子各尽其能,才能达到垂拱而治的境界,这体现了魏征直言敢谏、公忠体国的品格。
12.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5分)
(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5分)
13.太宗与魏征为何能形成和谐的君臣关系 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帮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般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
C.“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D.颈联写曹操仰仗自身的强大实力执意决战,终于确定了在三国中的霸主地位。
15.苏辙此诗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了“赤壁之战”的古事,但苏辙旨在议论,苏轼旨在抒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____________”,以神态表明态度。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以两组比喻起兴,进而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治理国家要积聚民心。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一句直接点明阿房宫占地广阔,而“____________”则指出阿房宫是依着山势走向修建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语段,完成17-19题。
《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其经各种表演艺术反复改编,可说是二百年来文化发展史的一大奇观。其中,1958年由徐进改编,徐玉兰、王文娟演出的越剧《红楼梦》,已成为改编中的经典。
该剧本虽然也题名《红楼梦》,但对小说的内容作了______的删削,几乎删除了除宝、黛、钗爱情婚姻纠葛以外的所有内容,使保留下的线索十分清晰,矛盾也相对集中,这正符合李渔对戏曲结构要求“减头绪”的古训。围绕着这条基本线索,让核心人物直接进入正题,并聚拢起矛盾冲突,成为剧本展开的重要法则。例如开场戏“黛玉进府”,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有丫鬟奔走相告“林姑娘来了”,看似突兀,其实通过接下来宝玉见黛玉后,唱出______的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从而使主要人物上场的突兀,与宝玉心理感受上的又惊又喜,巧妙衔接起来。在减少头绪以聚焦矛盾的同时,剧本也对情节发展次序作了大调整。一个重要改变是宝玉挨打情节被调整到黛玉吟唱葬花词之前。
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一是剧本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的结果。当年,徐玉兰、王文娟______的合作完成的越剧《红楼梦》,为演出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里,他们通过______,带出了一代又一代卓越的学生,让经典演出也形成了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谱系。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天衣无缝 言传身教
B.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无懈可击 耳濡目染
C. 大张旗鼓 津津有味 天衣无缝 耳濡目染
D. 大刀阔斧 津津有味 无懈可击 言传身教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一是剧本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
B. 越剧《红楼梦》成为经典的原因,一是剧本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的结果。
C. 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是剧本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
D. 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是剧本厚实地提供了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
19. 从谐音入手理解《红楼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书中众多人、事、物、地等名称常运用谐音,滲透着曹雪芹的良苦用心。其深刻的寓意对把握《红楼梦》的要旨、解读《红楼梦》真味有很大帮助。如第一回中“甄士隐”谐音名称是“真事隐”,寓意是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文字狱”盛行的时代,对现实不满的真实情况不能直说,不能不隐晦地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请从《红楼梦》原著中找出四个名称,并分别写出它们的谐音名称和简要的寓意。(4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果树在结果时,往往是头一年结果多,第二年结果少,然后第三年又结果多。这种现象重复循环,我们 ① 。为什么果树会发生大小年现象呢?果树大小年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的问题。每年秋天,多数果树开始孕育花芽以备第二年开花结果。而果树结果的多少,首先决定于它前一年花芽的多少。在大年里,由于果树结果多,养料首先供应正在生长的果实,而 ② ,不能满足花芽发育的需要,形成的花芽少,于是第二年就成了小年;跟前面的情况相反,在小年里,果树结果少,积累起来的营养物质比消耗掉的要多,能充分供给花芽发育的需要,所以小年的秋季, ③ ,第二年果实就会大丰收。大小年现象对于水果的生产是不利的。要想实现果品丰收,就必须对果树进行科学的管理,注意适时施肥,在花、果多的年份及时地进行疏花和疏果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大小年现象。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21年11月16日,某地有三个平均年龄超80岁的老人开饭店的举动引起了网上热议。三个老人工作时满腔热血,退休后,也一直继续干活,后来三人筹划着“开个饭店”,他们说“我们选择开饭店,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生活”。他们还决定以后买一台房车,再相约一起旅游,实现很早的梦想。
②2021年11月29日凌晨,58岁的倪夏莲时隔36年再次拿到世乒赛奖牌,和搭档德努特为卢森堡拿到第一枚世乒赛女双奖牌。倪夏莲1986年从中国乒乓球队退役。从为荣誉而战,到为生活而战,再到现在的为享受乐趣而打球,倪夏莲说:“我好知足,我这辈子过成两辈子了。打到这个份上我们真的很幸福,我很感谢,也很感恩。”
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佳木斯市部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答案】1. C 2. D 3. B
4. 文章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水下文化遗产,接着介绍说明水下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价值,最后指出水下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
5. ①逻辑性强。访谈过程中记者紧紧围绕“水下考古”展开提问,从水下考古与田野考古的区别开始,进而追问水下考古的技术及出水文物的保护等。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②问题简洁明确,指向性强。记者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与水下考古相关的问题,表述简洁,能让采访对象迅速理解问题。
③重视对方的观点,善于引导。当张威谈到水下考古技术的时候,能及时追问水下考古的关键;当张威谈到出水文物的保护和维修时,又及时加以总结。
6.C
7.①小说的开头先亮出项海的唱词,点出了人物与传统戏曲的关系,引出下文唱戏的情节。《牡丹亭》的这几句经典唱词原意表达了良辰美景无人欣赏的伤感与无奈,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暗示了传统戏曲文化式微的主题。②小说的结尾是受伤的项忆君唱出了这句唱词,既表达自己不被欣赏的伤感落寞,也表达一种自我认同感。③小说的开头与结尾父女二人相同的唱词,既在结构上首尾呼应,又在情感上形成一种递进,表明两代人在现实困境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8.这种“冲突”是指项氏父女对戏曲的热爱的坚守与当下人们不能理解与接受的矛盾。小说中具体表现为:①项忆君边走边唱戏的行为与路过的人对她的戏说,表现了旁人不理解、不认同项氏父女对戏曲的热爱。②项忆君原来打算报考“戏曲学院”的理想与舅舅对此的强烈反对,表现了项氏父女对戏曲的热爱与与现实生活的矛盾。③项忆君见准公婆后,忘情地唱了一段《贵妃醉酒》,她以为给他们留了好印象,他们却认为她不是好好的女孩,说明两方的认知出现了错位。
9.D。
10.C。三驱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体现好生之德。
11.C。根据原文,是有人觉得魏征举止轻慢,太宗反觉其可爱。
12.(1)陛下引导我让我说,所以我敢于这样(进谏);如果陛下不接受,我怎敢多次触犯皇上的尊严呢!(“然”“敢”“数”各1分,句意2分)
(2)何必劳费心神、苦苦思考,代替下属管理事务,役使聪明的耳目,损害无为而治的大道呢!(“司”“役”“亏”各1分,句意2分)
13.①二人君臣相得,互相欣赏。②魏征正是太宗所需的人才,魏征能经世治国,知无不言,且言而有理,帮助太宗改进不足;③太宗也正是魏征所需的君主,太宗能励精图治,主动咨询治国得失,愿意虚心纳谏,帮助魏征实现做良臣的愿望。(每点2分,共6分。)
14.D。曹操“确立了在三国中的霸主地位”理解有误。
15.①苏辙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②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每点3分,共6分)
16.①. 夫子哂之 ②. 吾与点也 ③. 思国之安者 ④. 必积其德义 ⑤. 覆压三百余里 ⑥. 骊山北构而西折
17. A 18. C
19. 示例:贾雨村——假语村 霍启——祸起 冯渊——逢冤
甄英莲——真应怜 秦可卿——情可亲 贾宝玉——假宝玉
贾政——假正 贾赦——假设 贾琏——假廉、假脸
青埂峰——情根峰 十里街——势利街 梨香院——离乡怨
潇湘馆——消香馆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
千红一窟——千红一哭
①称之为果树的大小年现象
②枝条却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
③花芽又会大批出现
21.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是关于“老年人亦有所追求,实现价值,享受人生”的事迹。材料有两个,一是叙述某地三个老人退休后一直工作,且在平均年龄超80岁仍打算开饭店;二是58岁的倪夏莲退役后,时隔36年再次拿到世乒赛奖牌的事迹。退休也好,退役也罢,生命还在继续,奋斗也不应该停止。
写作任务有二,一是要求表达出材料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意义,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二是要结合自身体验和发展进行思考。写作要求:主要从标题、立意、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
两则材料中的老人并没有因为年老而颓废,他们仍然在自己热爱或喜欢的领域奋斗,通过奋斗享受生活的乐趣。三位平均年龄超80岁的老人“退休后,也一直继续干活”“筹划着‘开个饭店’”“买一台房车,再相约一起旅游,实现很早的梦想”,他们仍然在追梦。倪夏莲一直没有离开自己热爱的事业,58岁还能拿到冠军,并且“为享受乐趣而打球”“真的很幸福”。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努力奋斗追梦的做法,都是给青年的启示。
写作时必须明确回答引导语中的问题,体现材料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意义,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要有明确的观点。否则,不得被评为一类和二类文。对于材料中关于老年人的人生经历等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扣住引导语中“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意义”和自身发展这一对象及情境来写作。
写作要求明确文体,那么除了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书信、访谈等文体,从文体创新的角度以获得阅卷者的青睐。不过不要为了文体创新而忽略了文章的内容,并且无论选择哪种创新文体,一定要符合这种文体的特征。
写作时可以先评述两则材料中老人的做法,表达对他们的赞美,提出人无论何时都不应放弃努力奋斗,追求梦想。然后分析老人的人生态度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比如应该以青春的蓬勃朝气去追梦,奋斗是人生的底色等。还可以用正反对比手法论证,有些青年颓废、躺平,与这些老人相比,他们才是精神上的“老人”。
立意:
1.生命不息,青春不老。
2.只要有梦想,我们永远在路上。
3.奋斗是生命的幸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