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2_4海陆变迁(第1课时)【2022秋湘教版七上地理精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核心素养】2_4海陆变迁(第1课时)【2022秋湘教版七上地理精优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05 23:5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2.4海陆变迁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综合思维:通过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到板块构造的提出,加强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电影《攀登者》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在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了一块三叶虫的化石,告诉学生们,这块化石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在山顶找到的。三叶虫是远古时期的一种海洋生物,诞生于寒武纪,消亡于二叠纪末期,在地球上生活了超过3亿年。而电影中的“化石”准确来说应该叫作“海洋生物化石”。这些化石是由海洋生物的遗体沉积到海底,然后被后续的沉积物覆盖保存才形成的。那这些海底的化石是怎么出现在珠穆朗玛峰的呢?
二、新课讲授:
(一)地表形态变化
教师: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缓慢变化和激烈变化。
1.激烈的地表形态变化
火山、地震能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岩层在运动过程中,引起的地面震动就是发生地震;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叫火山喷发。
2.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
教师:大多数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
(1)活动: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说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才抬升成为高山。
案例:云南石林是两亿多年前的海底石灰岩层,经过地壳运动、风雨侵蚀等作用形成的自然奇观。
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①——地壳运动
(2)活动: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有古地质时期的三角洲,还发现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这些信息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东部海域的海底原来是陆地,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使曾经使陆地的河道、水井下沉到海底。
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②——海平面的升降
海陆变迁的原因③——人类活动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全国1/4的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荷兰人构建围海大坝,为了抽出海水又建了许多风车,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香港国际机场是全球有数最繁忙的机场,国际客运量位列世界第五,国际货运量更称冠全球。从香港国际机场出发,可于五小时内飞抵全球半数人口居住地。
(3)辩证地认识填海造陆
利:填海造陆,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
弊:填海造陆的后遗症:破坏了地下水位;许多自然植物和动物剧减。
3.沧海桑田,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
简称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北宋时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阐述过有关地球演变的见解。他根据太行山麓的螺蚌化石判断那里曾是大海之滨。后人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活动:“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你能解释下列现象或预测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学生: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陆地变海洋、海洋变陆地
过渡:地球海陆轮廓如何形成的?
固定论:大地多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
运动论:我们脚下的大地在运动,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
(二)大陆漂移假说
1.魏格纳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学生观看视频
2.教师: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提示:轮廓、地层、动植物等
资料:国际上通行的两种世界地图
显然,在大西洋版世界地图的视角下,更容易发现非洲和南美洲边缘的相似性
(1)证据一:——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地层就像记录地球历史的无声书,该图展示的是南美洲和非洲拼合后,古老地层存在相似性,说明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曾是相连的整体。
(2)证据二:——动物的相似性
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但却分布在两块大陆上,说明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3.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4.活动:人类利用遥感技术,探测到南极冰层之下竟然有丰富的石油和煤炭。南极洲的煤炭储量大概是5000亿吨,堪称世界第一大煤田。对这一事实的成因,你觉得是怎样的呢?
学生:南极地区在远古时期地处温暖湿润的地区,在那时形成了煤,后来经过大陆漂移,才到了今天的位置。
三、课堂练习:
1.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海陆变迁是( )
A.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B.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
C.香港填海造陆 D.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
2.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
A.陆地多为三角形 B.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
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3.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家是(  )
A.托勒密 B.哥白尼 C.魏格纳 D.麦哲伦
答案:1、C 2、C 3、C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助学读本,作业本总结本课知识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