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浙江中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之文学文化常识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0 绍兴模拟)下列长篇小说,属于第十届(2019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是( )
A.路遥《平凡的世界》 B.莫言《生死疲劳》
C.格非《江南》 D.梁晓声《人世间》
2.(2020 绍兴模拟)下列知名戏曲剧目,属于越剧的是( )
A.《牡丹亭 游园》 B.《贵妃醉酒》
C.《红楼梦》 D.《牛郎织女》
3.(2020 台州一模)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乡试中举,第一称“解元”,第二称“亚元”。
B.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王羲之”。
C.男子二十曰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耳顺指的是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D.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4.(2020 宁波模拟)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科举时代,一般童生先参加院试,考取了叫“进学”,或者叫中了秀才。在当时,年近不惑考中秀才者比比皆是。
C.这个春节,浙江省衢州九华立春祭成新年网红。“立”是“开始”的意思,我们以千年习俗迎接春天的到来。
D.“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中的“桑梓”指故乡。古时常在家屋旁种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来借指故乡。
5.(2020 宁波模拟)对下列戏曲知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通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等。
B.“旦”,戏曲角色名,扮演妇女;“正旦”,角色名,扮演女主角。
C.“净”,角色名,俗称花脸;“丑”即小花脸或三角脸。
D.“科”又称“介”,戏剧中称角色的动作。“卜儿”,扮演儿童。
6.(2020 杭州模拟)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雨果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冷酷自私、唯利是图的形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B.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借代是很常见的手法。例如“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代指“月亮”,“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代指“史册”。
C.我们学过的《范进中举》节选自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书中运用对比和讽刺手法,刻画了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同时也刻画了极富个性特征的市侩小人胡屠户。
D.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
7.(2020 杭州模拟)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杨振宁笔下的邓稼先,臧克家《说和做》一文中的闻一多,正是这样的人。
B.刘慈欣近来成了中国炙手可热的科幻作家之一,《带上她的眼睛》是他以独特视角,展现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优秀作品。
C.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各家各派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他们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尤其是先秦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局面。
D.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8.(2020 宁波模拟)下面这副对联写的是谁?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
对 联
文章传本色,赋他些皓月思幽,乱石穿空,引领稼轩开一派;
宦海秉初心,误我在乌台蒙垢,九州辗转,笑求愚子到公卿。
A.李清照 B.王安石 C.辛弃疾 D.苏轼
E.朱熹 F.陈亮
9.(2020 杭州模拟)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爱这土地》的作者艾青,号海澄,现代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天上的街市》等。
B.《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极为常见,运用广泛。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D.《愚公移山》中提到“山之阴”,山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叫作阳。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10.(2020 砚山县一模)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题材。如《陋室铭》《岳阳楼记》《爱莲说》《出师表》等题目中的“铭”、“记”、“说”、“表”,都表明了该文的文体。
B.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以及我们所熟知的列夫 托尔斯泰都是俄国作家。
C.古人对年龄有特殊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始龀”、“弱冠”、“不惑”、“而立”、“耄耋”。
D.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11.(2021 苍南县模拟)下列文学常识分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节气:清明、芒种、白露、霜降
B.年龄:始龀、而立、不惑、知天命
C.角色:小旦、老旦、后生、老生
D.房屋:斋、宇、广厦、轩榭
12.(2021 杭州模拟)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余光中和穆旦都是诗人,分别写了《乡愁》和《我看》。《乡愁》分别写了“小时候”“长大后”“现在”等各个时期的乡愁情结,耐人寻味。
B.《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民国时期诗人林徽因于193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以诸多意象为喻,书写细腻柔丽的情愫,表现出轻盈优雅之美。
C.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韩愈并称“唐宋八大家”,《岳阳楼记》抒写了他豁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D.《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体现了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
13.(2021 宁波模拟)小语拟摘录对联评价名人,下列文化名人与对联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忧愁发惯,著成信史照尘寰。
③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④秦淮夜泊沧桑客,牧野山行吟游人。
A.①范仲淹②司马光⑧杜甫④李商隐
B.①欧阳修②司马迁⑧杜甫④李商隐
C.①范仲淹②司马光 ③屈原④杜牧
D.①欧阳修②司马迁 ③屈原④杜牧
14.(2021 金华二模)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如图是小语找到的一张被烧掉词牌的书签,请你根据词的格式帮她分析这首词的词牌。
下列四个选项中,你认为是该词词牌的一项是( )
A.浣溪沙 B.相见欢 C.卜算子 D.临江仙
15.(2021 路桥区模拟)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有“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之效,如,常以“婵娟”代指“月亮”,“折柳”代指“思乡”。
B.“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C.阴阳: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
D.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如《周亚夫军细柳》中的“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16.(2022 杭州模拟)【感四时节气】
对联一 柳条漏泄传春早 梅萼芳菲得气先
对联二 问时已流七月火 得信先通一叶桐
对联三 厨备笋樱倾蚁酿 陇收豆麦类蚕花
下列对三副对联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对联一中的“漏泄”“得气”将早春风物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立春节气万物萌发、欣欣向荣的景象。
B.对联二中的“七月火”点明时间,七月的天气炎热有如火烧,暗示此时的季节应为夏季。
C.对联三中的“豆麦”凸显时节,小麦新长,露出短短的茎叶,此时节气应为立夏。
D.三副对联对仗齐整,结合应时的景物入句,且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
17.(2021 衢州模拟)在远古时,人们出征前会手持锋利的武器,跳“羔羊之舞”。因羊有跪乳的习性,被视为善良知礼,寓意这是一场仁义之战。由此衍生出“义”字。你认为下列选项中,哪一个是“义”字的最初写法( )
A. B. C. D.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18.(2021 丽水三模)子曰:“应时而食,为至美。”学校食堂打算推出“舌尖上的二十四节气”,请根据生活经验,选出不符合“应时而食”的美食
三.综合读写(共2小题)
19.(2022 婺城区模拟)请从下列诗歌题目中选取一个,与上联相对,写出下联。
《登幽州台歌》《过零丁洋》
上联:登飞来峰,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
下联:
20.(2022 拱墅区一模)请从表格右列选择相应的选项,完成有关节气的对联搭配。
(1)立春:春风吹绿千枝柳, 。(2)夏至:钱浮莲沼形犹小, 。(3)立秋:溽暑已阑蝉尚噪, 。(4)大雪:纷扬穹宇清心魄, 。 A.日映花砖影最长B.时雨催红万树花C.静谧江山素画图D.清商才到雁同来
三年浙江中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之文学文化常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0 绍兴模拟)下列长篇小说,属于第十届(2019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是( )
A.路遥《平凡的世界》 B.莫言《生死疲劳》
C.格非《江南》 D.梁晓声《人世间》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A.是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B.获得第二届红楼梦奖和第一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
C.是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D.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故选:D。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2.(2020 绍兴模拟)下列知名戏曲剧目,属于越剧的是( )
A.《牡丹亭 游园》 B.《贵妃醉酒》
C.《红楼梦》 D.《牛郎织女》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A.是昆曲明段;
B.是京剧明段;
C.是越剧;
D.是黄梅戏明段;
故选:C。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2020 台州一模)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乡试中举,第一称“解元”,第二称“亚元”。
B.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王羲之”。
C.男子二十曰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耳顺指的是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D.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A.有误,乡试中举,第一称“解元”,第二至第十称“亚元”。
B.有误,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C.有误,男子二十曰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耳顺指的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4.(2020 宁波模拟)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科举时代,一般童生先参加院试,考取了叫“进学”,或者叫中了秀才。在当时,年近不惑考中秀才者比比皆是。
C.这个春节,浙江省衢州九华立春祭成新年网红。“立”是“开始”的意思,我们以千年习俗迎接春天的到来。
D.“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中的“桑梓”指故乡。古时常在家屋旁种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来借指故乡。
【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与辨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有误;“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5.(2020 宁波模拟)对下列戏曲知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通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等。
B.“旦”,戏曲角色名,扮演妇女;“正旦”,角色名,扮演女主角。
C.“净”,角色名,俗称花脸;“丑”即小花脸或三角脸。
D.“科”又称“介”,戏剧中称角色的动作。“卜儿”,扮演儿童。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对戏曲知识的了解与辨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掌握戏曲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各个选项的表述来分析。
【解答】ABC.正确。
D.有误;“科”是称角色的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用语;“卜儿”是元代戏曲里老娘或老妇人的俗称。
故选:D。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6.(2020 杭州模拟)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雨果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冷酷自私、唯利是图的形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B.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借代是很常见的手法。例如“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代指“月亮”,“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代指“史册”。
C.我们学过的《范进中举》节选自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书中运用对比和讽刺手法,刻画了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同时也刻画了极富个性特征的市侩小人胡屠户。
D.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
【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有误;《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7.(2020 杭州模拟)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杨振宁笔下的邓稼先,臧克家《说和做》一文中的闻一多,正是这样的人。
B.刘慈欣近来成了中国炙手可热的科幻作家之一,《带上她的眼睛》是他以独特视角,展现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优秀作品。
C.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各家各派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他们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尤其是先秦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局面。
D.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及作家十分了解。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二十四节气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故选:D。
【点评】解答文学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8.(2020 宁波模拟)下面这副对联写的是谁?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
对 联
文章传本色,赋他些皓月思幽,乱石穿空,引领稼轩开一派;
宦海秉初心,误我在乌台蒙垢,九州辗转,笑求愚子到公卿。
A.李清照 B.王安石 C.辛弃疾 D.苏轼
E.朱熹 F.陈亮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结合对联内容,从“乱石穿空”“引领稼轩”“乌台蒙垢”等关键信息中可知,这个人是苏轼。
故选:D。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9.(2020 杭州模拟)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爱这土地》的作者艾青,号海澄,现代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天上的街市》等。
B.《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极为常见,运用广泛。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D.《愚公移山》中提到“山之阴”,山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叫作阳。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有误;《天上的街市》的作者是郭沫若。
B.有误;刘义庆是南朝宋人。
C.正确。
D.有误;山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叫作阳。
故选:C。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10.(2020 砚山县一模)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题材。如《陋室铭》《岳阳楼记》《爱莲说》《出师表》等题目中的“铭”、“记”、“说”、“表”,都表明了该文的文体。
B.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以及我们所熟知的列夫 托尔斯泰都是俄国作家。
C.古人对年龄有特殊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始龀”、“弱冠”、“不惑”、“而立”、“耄耋”。
D.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考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及作家十分了解。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始龀”、“弱冠”、“而立”“不惑”、“耄耋”。
故选:C。
【点评】解答文学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11.(2021 苍南县模拟)下列文学常识分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节气:清明、芒种、白露、霜降
B.年龄:始龀、而立、不惑、知天命
C.角色:小旦、老旦、后生、老生
D.房屋:斋、宇、广厦、轩榭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后生年轻人,后辈的意思,不属于角色。
故选:C。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12.(2021 杭州模拟)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余光中和穆旦都是诗人,分别写了《乡愁》和《我看》。《乡愁》分别写了“小时候”“长大后”“现在”等各个时期的乡愁情结,耐人寻味。
B.《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民国时期诗人林徽因于193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以诸多意象为喻,书写细腻柔丽的情愫,表现出轻盈优雅之美。
C.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韩愈并称“唐宋八大家”,《岳阳楼记》抒写了他豁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D.《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体现了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应该是曾巩。
故选:C。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13.(2021 宁波模拟)小语拟摘录对联评价名人,下列文化名人与对联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忧愁发惯,著成信史照尘寰。
③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④秦淮夜泊沧桑客,牧野山行吟游人。
A.①范仲淹②司马光⑧杜甫④李商隐
B.①欧阳修②司马迁⑧杜甫④李商隐
C.①范仲淹②司马光 ③屈原④杜牧
D.①欧阳修②司马迁 ③屈原④杜牧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及作家十分了解。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根据①中的“翁”“醉乡”“山行六七里”“亭”可知,此人是欧阳修;
根据②中的“著成信史照尘寰”可知,指的是司马迁写《史记》,此人是司马迁;
根据③中“爱国忠君”“辞微”“大诗篇”可知,此人是屈原;
根据④中“秦淮夜泊”“牧野山行”可知,此人是杜牧。
故选:D。
【点评】解答文学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14.(2021 金华二模)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如图是小语找到的一张被烧掉词牌的书签,请你根据词的格式帮她分析这首词的词牌。
下列四个选项中,你认为是该词词牌的一项是( )
A.浣溪沙 B.相见欢 C.卜算子 D.临江仙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A.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B.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忆真妃”“月上瓜州”等。双调三十六字。
C.卜算子,词牌名,又名“卜算子令”“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以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正体。另有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双调四十五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等变体。
D.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等,格律俱为平韵格,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等。
故选:A。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15.(2021 路桥区模拟)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有“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之效,如,常以“婵娟”代指“月亮”,“折柳”代指“思乡”。
B.“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C.阴阳: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
D.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如《周亚夫军细柳》中的“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考点】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A.有误,“折柳”代指依依不舍之情;
B.有误,“左迁”是贬官;
C.有误,应该是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16.(2022 杭州模拟)【感四时节气】
对联一 柳条漏泄传春早 梅萼芳菲得气先
对联二 问时已流七月火 得信先通一叶桐
对联三 厨备笋樱倾蚁酿 陇收豆麦类蚕花
下列对三副对联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对联一中的“漏泄”“得气”将早春风物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立春节气万物萌发、欣欣向荣的景象。
B.对联二中的“七月火”点明时间,七月的天气炎热有如火烧,暗示此时的季节应为夏季。
C.对联三中的“豆麦”凸显时节,小麦新长,露出短短的茎叶,此时节气应为立夏。
D.三副对联对仗齐整,结合应时的景物入句,且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
【考点】对联.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解答】ACD.在前;
B.有误,《诗经 豳风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是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农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
故选:B。
【点评】对联的基本要求: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17.(2021 衢州模拟)在远古时,人们出征前会手持锋利的武器,跳“羔羊之舞”。因羊有跪乳的习性,被视为善良知礼,寓意这是一场仁义之战。由此衍生出“义”字。你认为下列选项中,哪一个是“义”字的最初写法( )
A. B. C. D.
【考点】汉字临摹.
【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解答】根据“手持锋利的武器”“羔羊之舞”的提示,C是一个手拿着武器的人在跳像“羊”一样的舞蹈。
故选:C。
【点评】图文转换解题思路和步骤
1.读:画面组成要素。
2.思:画面内容,抓住主体,弄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写: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选择关键词,注意字数和格式要求。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18.(2021 丽水三模)子曰:“应时而食,为至美。”学校食堂打算推出“舌尖上的二十四节气”,请根据生活经验,选出不符合“应时而食”的美食 C
【考点】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其中包括:作家作品、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与类别、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民间有“惊蛰吃梨”的说法。杨梅成熟是在谷雨结束后,采摘大多在端午节前后。
故选:C。
【点评】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
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文学常识一般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课本后的附录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的基础上,适当向课外拓展。
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入手,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自己的文学常识网络。
三.综合读写(共2小题)
19.(2022 婺城区模拟)请从下列诗歌题目中选取一个,与上联相对,写出下联。
《登幽州台歌》《过零丁洋》
上联:登飞来峰,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
下联: 过零丁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考点】对联.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题干要求,结合上联内容,可以用“过零丁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来对。
答案:
示例:过零丁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点评】对联的基本要求: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20.(2022 拱墅区一模)请从表格右列选择相应的选项,完成有关节气的对联搭配。
(1)立春:春风吹绿千枝柳, B 。(2)夏至:钱浮莲沼形犹小, A 。(3)立秋:溽暑已阑蝉尚噪, D 。(4)大雪:纷扬穹宇清心魄, C 。 A.日映花砖影最长B.时雨催红万树花C.静谧江山素画图D.清商才到雁同来
【考点】对联.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解答】(1)“千枝柳”对“万树花”工稳,故选:B。
(2)“形犹小”对“影最长”工稳,故选:A。
(3)“蝉尚噪”对“雁同来”工稳,故选:D。
(4)“清心魄”对“素画图”工稳,故选:C。
答案:
(1)B。
(2)A。
(3)D。
(4)C。
【点评】对联的基本要求: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考点卡片
1.汉字临摹
【知识讲解】
一、《课标》要求:
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考点讲解
临摹,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临,一是摹。摹是在范字上直接摹写,或用透明纸压在范字上描,可在范字的红模上描(这叫做“描红”),写成的字跟范字一样大小。临是指看着帖上的字,在另外的纸上临写,写的字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
1、常见题型:
①书法作品的鉴赏;②字体的辨别与评价;③用正楷或行楷抄写词句;④米字格规范书写。
2、书法知识
(1)汉字七体(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各种字体的特点:
①甲骨文:图画性强,大小不一,随意性强。
②金文:字形圆转,大小均匀。
③小篆:形体特点与金文大致相同,笔画繁多。
④隶书:方折平直、粗细有致。
⑤草书:笔画相连,潦草难认。
⑥楷书: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
⑦行书: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写得快,也认得清。
(3)代表人物及书法特点
①颜真卿,唐代与欧阳询、褚遂良和柳公权齐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颜体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颜体书法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整体上显得大气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颜真卿祭奠从侄季明的文稿《祭侄文稿》,被后人称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②王羲之,东晋人,因官至右军将军,又称王右军。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多种似乎矛盾的艺术特色都在这汇合、交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4)书法评价名句
“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这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盛赞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法名作《书谱》中的话。“二王”指的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
“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是唐代韩愈盛赞同代书法家张旭的话,意思是说张旭的书法富于变化,神出鬼没,搞不清来龙去脉。
《古诗四帖》是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狂草书帖。
【方法技巧】
汉字的临摹,注意做到正确,流利美观。平时练字过程中,要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力争写一首漂亮的钢笔字。熟悉汉字演变过程各字体的特点,了解古代书法名家的书法特点,并具备初步鉴赏的能力。
2.对联
【考点讲解】
一、考试题型
1、拟写、补写对联。
2、赏析对联。
二、知识讲解
1、对联是古代文学的精粹,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词性相同、字数相等,要求能补写、拟写、赏析对联。
2、对联种类:
(1)以功用划分,可分为:春联,节日联,门联,职业联,婚联,寿联,挽联,交际联,名胜联,堂联,书画联,文艺联,寺庙联,庆贺联,宣传联,题赠联,杂感联,学术联,趣巧联等。
(2)以艺术形式划分,可分为:回文联,叠字联,顶针联,嵌字联,集句联,联边联,拆字联,玻璃对,无情对等。
(3)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可将其分成长联和短联。
(4)根据对联的句子多少及句子间的相互关系,可将其分成单句联、复句联和句群联三种。
(5)根据对联在对仗方面的格律要求和严谨程度,可将其分为宽对、工对、巧对、绝对等。
(6)根据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关系,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
(7)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划分出嵌字联、回文联、谜语联、集句联、隐字联、押韵联。
【答题方法技巧】
1、字数相等。即上下句的字数必须相等。
2、词性相对。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必须相同。
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语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上下联在哪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5、平仄相协。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相对。
6、意义相关。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7、最好不要出现重复的字眼。
3.文学常识
【考点讲解】
一、知识点讲解
文学常识包括:
1、作家作品。如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备考建议】
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
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文学常识一般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课本后的附录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的基础上,适当向课外拓展。
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入手,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自己的文学常识网络。
4.文化常识
【课标要求】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考点详解】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方法技巧】
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广泛的积累,对于课文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历史典故,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常识应整理成册,时时记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