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和田地区于田县期中教学情况调研
高 一 历 史 2022.11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包含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值为100分.
2.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数字标号涂黑.
3. 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图中的壁画《散乐图》出土于河北宣化张氏家族墓(1093—1190年)。该壁画可以用来( )
A.了解北宋贵族社会生活状况 B.考证《辽史·乐志》文字记载的真伪
C.展示元杂剧当年的演出场景 D.认知古代戏曲成熟阶段的角色形象
2.1973年在余姚发现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其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同时代遗址的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这说明
A.新时期时代已产生了小农经济 B.文革时期发现,事实已经严重夸大
C.余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D.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3.周初实行分封制度以后,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很大变化,即由过去夏、商之王以诸侯之“兄长”或“盟主”的身份,变而为诸侯之“君”。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①王权与神权结合②政治隶属关系强化③贵族政治被打破④对地方控制有所加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西周把家族关系与封建关系结合起来,把政治领袖与家庭首脑合二为一。这一举措
A.实现了西周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B.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的社会结构
C.打破了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 D.实行地方分权有利于政权稳定
5.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拥有天下独尊地位,其根本目的是
A.承袭传统文明
B.进行制度创新
C.突出个人功业
D.厉行君主专制
6.司马迁说:“(曹)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曹)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材料表明当时
A.经济衰败,但是社会稳定 B.道家思想适应了社会需要
C.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 D.儒家思想有待进一步改进
7.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有大量带有“德”字的词语,如“秉德”、“为德无遐”、“肇对无德”、“永宝德”、“天子明德”等。孔子对周文化充满感情地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由此可见,儒家文化
A.否定了商代的天命观
B.全面承继了周代文化
C.赋予匡时济世的使命
D.具有正己守道的精神
8.明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曾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里评价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皇帝制度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
9.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始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0.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中外朝制代替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D.按功受爵代替世卿世禄制
11.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A.农民起义 B.匈奴的威胁 C.王国问题 D.统治者的腐败
12.汉朝初年,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的统治者,采取了“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的黄老治国思想,其主要原因是:
A.道家学说是社会上最为流行的思潮
B.儒家的仁政学说被统治者抛弃
C.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衰弱
D.无为而治指无所作为、顺其自然
1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主要依据是董仲舒
A.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B.认为君主施暴会受到惩罚
C.主张民贵君轻
D.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14.唐代有人评价科举制时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主要是在说科举制度:
A.选拔了有用之才
B.加强了思想控制
C.提高了庶族地位
D.阻碍了学术进步
15.某学者指出,“历史上,好多地方政府、地方官没有任何自主权,没有任何地方的银子……发达地区往往在分裂的时候能得到有力发展。”这说明( )
A.中央集权不利于社会发展 B.分裂比统一更能促进社会进步
C.过度集权会带来消极影响 D.中央与地方分权是必由之路
16.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a处:秦朝“焚书坑儒”
B.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佛教与道教的冲击
D.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17.据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规定:每年清政府可选派30名幼童赴美留学。但国人听说西方野蛮人会把留学幼童剥皮,再把狗皮贴到他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结果,仅有30个名额的首批留学任务竟然没有完成。这反映了
A.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B.美国改变了对华侵略立场
C.清政府比较注重人才培养 D.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必然性
18.下图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津关令》五关形势示意图。据《二年律令》记载,汉初关中人员、物资、马匹等出入津关要严格登记审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防范诸侯王的叛乱 B.抵御匈奴人的侵扰
C.保障官营商业发展 D.有效掌控人口资源
19.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A.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
B.儒家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
C.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
D.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
20.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主要是。
A.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B.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
21.下列措施未促使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是
A.初税亩 B.相地而衰征 C.为田开阡陌 D.两税法
22.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23.隋唐以前,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唐太宗下令重新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规定:“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唐朝这一做法( )
A.提升了士族地位 B.激化了政治矛盾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有利于政权稳定
24.在西汉政治生活中,“郎官”一职通常是人们踏入仕途的起点。高级官员子弟可以通过“任子令”成为郎官;普通人可以通过向皇帝上书获得信任,被任命为郎官;此外,财产在一定数额以上的富人也具备做“郎官”的资格。这说明西汉
A.察举制度的弊端不断显现 B.社会阶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官僚门阀集团的逐步形成 D.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25.元狩五年,汉武帝下诏,由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并严格规定形制和重量。元鼎四年,汉武帝下诏停止郡国铸钱,非上林三官钱不得流通,违者严惩。这反映了
A.汉朝商品经济繁荣 B.武帝时郡国经济实力强大
C.中央铸币技术先进 D.大一统思想深入金融领域
26.近年考古发掘出土了春秋晚期的一些文物,如湖南长沙出土了小铁香,河南洛阳出土了空首铁镈。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北方耕作技术落后于南方 B.农业生产的范围拓展
C.铁制农具已用于农业生产 D.精耕细作已走向成熟
二、材料分析题:共计48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史记·吴王濞列传》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卷十四
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以故能使其众。
——《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二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①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②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③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④宏观经济制度模式(注:货币统一、国有专营、重农抑商等)
——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推动建设宏观经济制度的措施。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承秦制,郡县制度有了新的发展。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部(州)监察区。东汉魏晋南北朝在西汉基础上发展为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层次。东汉末,州成为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这些州的刺史(州牧)拥兵自重,相继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
——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尽管隋初着力整顿,结束了州、郡滥置的现象,但已难挽救其衰败。唐朝最高行政机构不是州或郡,而是“道”。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使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由州、县两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唐代中后期,“道”的长官又改称为观察使,其辖内有边防驻军之地又置节度使,观察使往往兼任节度使,拥有军权,于是形成各大小不等的方镇。
——摘编自《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汉代与唐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不同点及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行政区划不断出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认识。
历史参考答案
B 2.D 3.B 4.B 5.D 6.B 7.D 8.D 9.D 10.C 11.C 12.C 13.B 14.B 15.C 16.D 17.A 18.A 19.A 20.A 21.D 22.B 23.D 24.B 25.D 26.C
27.(1)制度:郡国并行制。
影响:积极作用:适应了西汉初年政权基础不稳固的形势需要,有利于巩固政权;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调动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消极作用:随着势力强大,王国成为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
(2)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28.(1)不同点:汉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层次为州、郡、县;唐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层次是道州、县。相似之处:都实行三级体制;都有行政单位“州”县”;初期的监察行政区划到后期都发展为一级行政区划;一级行政区划的长官的势力日益膨胀,逐渐威胁中央集权。
(2)原因:中央集权的需要;地方势力膨胀的威胁;朝代更替或政治变动。
(3)认识: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地方行政制度的合理调整有利于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