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四中2014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4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按要求写在答题卷上。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的
相关信息。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请用2B铅笔把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凃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沆瀣一气 / 巷道 鞭笞 / 苔藓 行伍 / 行云流水
B.斐然成章 / 悱恻 嗔怒 / 滇池 折本 / 不折不扣
C.好高骛远 / 芜杂 淬火 / 猝发 起哄 / 哄堂大笑
D.色厉内荏 / 熟稔 绸缪 / 荒谬 载体 / 车载斗量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那位曾经因盗取莫高窟壁画而臭名昭著的兰登?华尔纳在传记里这样写他见到敦煌那些精妙绝伦的艺术形象时受到的震撼,“神佛们是那样地高深莫测,使我第一次意识到为什么我会远涉重洋横越亚美来弄清楚他们的存在。这非凡的美已让我无法使自己带着批判的眼光从事研究。我并非佛教徒,但此时却领受了一次神佛的洗礼。”敦煌就是以这样的魅力让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趋之若鹜,甘愿相守。
A.臭名昭著 B.精妙绝伦 C.高深莫测 D.趋之若鹜
3.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打击违法网站的决心决不动摇,违法者必将受到法律的应有制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有关负责人近日宣布,一批群众举报违法网站遭查。
B.在电影的结尾,冯导情理之外却是意料之中的来了一句:21世纪什么最可贵——和谐!从而显示出他坚定不移的走主流路线,也标榜出其不可动摇的主流地位。
C.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
D.把现实中破败凋敝的骑楼搬到世博会上去做广东馆的主要造型创意,就是由于先进的广东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臣服的原因。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③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④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已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⑤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⑥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A.③④①⑤⑥② B.⑥②④⑤①③ C.⑥②⑤③④① D.③④⑤①⑥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朝廷失色,李勉闻之,以为失一元老,贻朝廷羞,乃密表请留。又遣逆于路,不及。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慢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希烈大宴逆党,召真卿坐,使观倡优斥黩朝政为戏,真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拂衣而起,希烈惭,亦呵止。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坎于庭曰坑颜真卿怡然不介意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自为墓志祭文常指寝室西壁下云吾殡所也。”兴元元年,王师复振,逆贼乃遣其将辛景臻、安华至真卿所,积柴庭中,沃之以油,且传逆词曰:“不能屈节,当自烧。”真卿乃投身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复告希烈。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先曰:“有敕”。真卿拜,奴曰:“宜赐卿死。”真卿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不知使人何日从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真卿骂曰:“乃逆贼耳,何敕耶!”遂缢杀之,年七十七。 (选自《旧唐书·列传七十八》有删改)
5.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不劳师旅 劳:使……劳顿 B.又遣逆于路 逆:送别
C.举刃以拟之 拟:比划 D.沃之以油 沃:浇淋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郡人呼之为“御史雨” 出为平原太守
B.杨国忠怒其不附己 将食其肉
C.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 乃逆贼耳
D.卢杞专权,忌之 景臻等遽止之
7.唐文宗评价颜真卿是“忠烈之臣”,下列能直接体现“忠烈”特点的一项是(3分)
①真卿至,立辩之 ②上从之,朝廷失色 ③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
④不能屈节,当自烧 ⑤真卿乃投身赴火 ⑥乃逆贼耳,何敕耶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五原有积久不决的冤案,颜真卿到后马上辨清实际情况。案件判决后,当地原本大旱,竟然下起雨来。
B.在安禄山还没谋反前,颜真卿以下雨为借口修整城墙疏浚护城河,暗地里做好准备,最后果然发挥了作用。
C.卢杞专权,他与颜真卿不和,趁着李希烈谋反的机会派遣颜真卿前往敌军,故意要害死他,朝廷官员纷纷阻止。
D.李希烈派人去杀死颜真卿,颜真卿发现不是皇帝派遣而来的,临死前还痛骂叛贼,最后英勇就义。
10.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7分)
湖堤晓行
明朝 * 李晔
宿云如墨绕湖堤,黄栁青蒲咫尺迷。
行到画桥天忽醒,谁家茅屋一声鸡。
①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怎样的景色。(3分)
② 诗中如何体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这一艺术效果的。(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三题计分)(6分)
①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李白《蜀道难》)
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苏轼《赤壁赋》中的这句话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④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风雅之美
无论是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还是灵异,应该说中国的所有戏曲形式都对这些有所涉及,但是“风雅”二字大概是只属于昆曲的特质。
大家看昆曲会发现,几千年的浩荡沧桑、一个人的命运起落,有可能都凝聚于一时一地,展现在一个空空的舞台之上。昆曲之美是一种虚拟之美,写意之美,是人的幻化之美在想象中共同完成的延伸。审美是一种眼光,一种能力,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同样的审美高度。一个在生活中能够随处发现美的人,当他去看昆曲的时候,所把握住的美一定会比别人要多一些。
昆曲的风雅就在于它没有边界,你会在一种既定的审美引导下去配合它完成一种默契的想象。昆曲表演中有这么一个说法,叫做:“文扇胸,武扇腰,丑扇肚,媒扇肩,僧扇手心,道扇袖。”扇胸是非常风雅的,巾生一般都穿着长褶子,长衫颜色浅浅淡淡,扇子在胸前飘飘逸逸,儒雅风流,这是非常符合他的身份气质的。无法想象,一个巾生把扇子拿在肚子上会是多么的可笑。武者身形高大,气魄较强,如果他的扇子缓缓在胸部扇动,那反倒显得拘泥了,所以武行扇扇子一定扇在腰上,令人感觉整个人气势是阔大的。丑诙谐幽默,扇子扇到肚子上,这本身就具有喜剧感。媒婆扇子扇到肩上,展现的是她们阿谀逢迎、八面玲珑的个性,将扇子拿得高高的,自然而然就表现出一种有点轻浮的、油滑的市井中说媒拉纤的形象。“僧扇手心,道扇袖”则反映的是出家人与凡俗的不同。一把扇子竟然有如此多的学问,看似一个简单的程式,但是埋藏着一系列的密码。
中国戏曲的写意之大,可以大到三步五步走过千里万里。昆曲舞台上的《千里送京娘》,说的是大英雄赵匡胤在路上搭救了赵京娘,又送她回家的故事。两个人在台上走走唱唱,三转两转,千里之路已经走完了。林冲夜奔,不过是听到舞台上几声更鼓,已经一夜天明。
这就是戏曲舞台上的写意。跑圆场也好,听更声也罢,所有的一切都溶入在人的生命故事里,一个人的生命背景、教养出身,会决定他面对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风范,这些风范又会在一些归类的人身上凝聚成一些大体相同的程式。
其实,程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总在发展之中。任何一个个体学习一出代代相传的戏码时,他都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进行自己的个性处理,可能是一个动作,可能是一处声腔,还可能是行头打扮甚至是舞台布景。比如现在大家很熟悉的舞台上的白素贞的形象,一身素白,头上一个红绒球,这是梅兰芳先生确定下来的装扮。一身缟素是她冰清玉洁的象征,鲜红的绒球犹如画龙点睛,她不同凡人的身份一下子就呼之欲出了。从个性化的处理到最终成为一种程式,正是一代代艺人在表演过程中不断探索的结果。这种程式化一定是变化的、流动的,在规矩与创新之间。
在中国戏曲中也有所谓的“戴着镣铐跳舞”。这一说法是闻一多先生在谈格律诗时谈到的,意思是说格律诗的创作受到限制在于它有格律,但是如果你能灵活运用这些规矩,就像戴着镣铐跳舞一样,反而更有铿锵的节奏,更有力度和韵致。戏曲也是一样,如果完全受到程式、装扮和传统的约束,那么它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真正的大艺术家,都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戴着镣铐起舞,舞出一种极致的无可替代的美。 (节选自《于丹·游园惊梦》,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后的括号内(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除了具有其他戏曲形式所共有的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等特点外,昆曲的独特在于它的“风雅”魅力。
B.观赏昆曲需要审美能力,能够在生活中敏锐发现美的人,才是具有高度审美眼光、能够领略昆曲风雅美的人。
C.舞台表演讲究集中性,历史的沧桑变化、人物的命运起落,都可以在虚拟的有限时空场景中展现出来。
D.诺大的舞台,三两个人物,简单的动作,几声更鼓,这就是所谓戏曲的写意,它注重人物的态度风范,注重故事。
E.戏曲表演的程式是艺人个性化创作与无数艺人不断努力探索、完善的结果,但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13.下列对有关“戴着镣铐跳舞”说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但凡创作,都有形式问题,古诗尤甚,所以“镣铐”说法最为恰当。
B.中国的戏曲离不开程式、装扮和传统的约束,这就是它的“镣铐”。
C.规矩未必就是戏曲表演负重的“镣铐”,关键还在于能否灵活运用。
D.做到“从心所欲不逾距”,也就达到了“戴着镣铐跳舞”的理想境界。
14.“看似一个简单的程式,却埋藏着一系列的密码”,请以扇子的表演为例,说说昆曲程式中主要的“密码”是什么。(4分)
15.从文意上看,昆曲的“风雅之美”具体指什么?(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15分)
金 果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我与玛丽·特拉弗斯是偶然相识。
她是一个孤儿。在青霉素这种药还没有发明之前,她的父母在几天之内就相继死去。这种悲剧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可不是轰动的新闻,不过7天就会被人遗忘。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他们自己没儿没女,而且全村都赞成他们应该这样做,所以,不管怎样,他们对此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事发生在两年前,那时玛丽只有5岁。
我好歹算是个画家吧,对于真和美的追求已把我引入歧途,我变得相当自私,甚至对存在于我眼皮底下的真和美也视而不见。
我既不是出于病态,也不是特地到乡村教堂的墓地去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这夏日的夜晚。我发现我们乡村的墓地是一块宁静的地方,它给人以无穷的沉思遐想。就在那一天,人们在这块墓地上举行了一次葬礼。可怜的老卢汾去世了,他是留在村里唯一的中国人,淘金热那个时代的遗老,至少有90多岁的年纪。我曾经把这位老人画入一套反映这个地区早期风貌的组画中。他住在村外的一间小草棚里,从不与任何人来往。人们发现他死在床上,便立即将他安葬了。据我所知,只有教区的牧师和殡仪员两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我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斗,沉思地望着这位老人坟头上的新土,试图想象卢汾的童年生活——假如他曾有过的话——这时,我瞥见了玛丽·特拉弗斯。
她沿着两边栽有白杨的小道走来,手捧一大束黄色玫瑰花,后来,她跪在卢汾的墓前,把那束玫瑰花放在肥沃的黑土上,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两手平整着那马马虎虎翻整过的草皮。
我忘记了吸烟,惊骇地呆视着。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玛丽·特拉弗斯。
随后,她也看见了我。
她那对深思的棕色眼睛虽然仍是泪水盈眶,但却好像看穿了我整个面目。我觉得我那卑贱的灵魂仿佛已暴露无遗。 “你是卢汾的朋友吗?”她问。
我只好顺水推舟地说,“是的。”
“我爱他。”她直言不讳地说。
在那一刹那间,我意识到我的寻求已告结束。
“告诉我,姑娘……把有关卢汾的事情说给我听听。”
“卢汾照管赫提婶婶的玫瑰花。赫提婶婶只爱她的玫瑰,哈里叔叔只爱她的书本,只有卢汾疼爱我。放学归来时,我总能在他的园子里见到他,而且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提问,他还送给我一件礼物。”
“孩子,是件什么样的礼物啊?”我轻声问道,生怕我的问话会中断她的叙述。
“您看。”她说时出乎我意料之外地拿出了一块纯金的小匾,上面精致地雕刻着中文。
“你知道这上面说的是什么吗?”我严肃地问道。
“知道,”她说,“黄金酬商贾,金果报人生。”
她眼里饱噙着泪水。
“我不知道可怜的卢汾是否真的找到了金果,所以我从赫提婶婶的花园里给他带来了这些金色的花儿。”她这样结束了她的叙述。
“我的孩子,”我说,“他确实找到了金果,卢汾在他临终之前找到了金果。”
我激动地握着她的小手,领着她走出了教堂的墓地。
16.本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17.“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写“我”这个人?(5分)
18.“金果”在文中指什么?作者以“金果”为题有什么用意?(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传记,完成文后各题。(15分 )
火中取栗的人
周晗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常常分文莫名的他曾呻吟或叹息着:“上帝啊,孤独地生活值得吗?”梵高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 为了绘画,孤独是必要的,孤独又是不堪磨耐的,于是,梵高这个脆弱的个体生命在不可解决的悖论中被撕得粉碎。
在梵高看来,“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铁墙”。同时,这也是画布对梵高的召唤。“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梵高把艺术活动当作极富挑战性的生命活动,让满腔热血在画布上挥洒流淌。对梵高来说,理性可以忽略不计,表达远远大于揭示真理。梵高在画布上完成了生命,成为一名艺术的殉道者。
在梵高的画作前,我首先要提问的是,在这些令人无以言说地震撼的画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灵魂?在艺术史里,梵高是突兀的进入者,是不可定义的。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是个曾做过教师、营业员、传教士的穷困潦倒的外来者。他的画被那个时代认为是可笑的涂抹。但他没有局促而褊狭的形式感,以一种特殊的手段,不顾一切地表达,直接而强悍,如同天启,显示出了罕有的品质。
除了大量的并未湮灭和佚散的书信,梵高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其他文字。读他的倾诉,让人觉得他拥有纯金般的生命。他是个底层的观察者、感受者和传达者。一个实践理想和使用决心的人。他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他是如此单纯,单纯是他面对世界和画布的态度,而他情感的纤细和尖锐的痛苦一样令人震惊。
他就是这么一个具有纯真本性、无比温柔善良、充满令人心碎的柔情的圣徒,而他的画作也最直接地表达了他的热情。他画作的明亮,源于他自身的明亮。
这样一个至真至善的灵魂,强化了一往无前的悲惨的境遇,并收获绝望。但他并不屈服。他尽可能地敞开内心,相信拯救的力量来自生命内部,努力把自己引向幸福。经历了爱情的折磨,生活的潦倒,被放逐的梵高在心灵的废墟中寻找着取暖的炉火,哪怕这炉火将他毁灭。他对艺术的狂热,既是道德的救赎,也是爱欲的出口。绘画成了他挽救精神上覆亡的惟一可能,是他逃避绝望的需要。他的创作不是自慰,而是自救。人越孤独,创作也越自由。他在表达着人最饱满的神气,努力在深重的绝望中生长出深重的幸福,以此来抵御阴暗的世俗的蹂躏和压迫。梵高身上的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但梵高所做的一切,让命运的悲剧感越来越浓重。他说:“谁为自己选择了贫困并喜爱贫困,谁就拥有无穷的财富。”但他又因为事业失败和贫困而绝望。在严酷的现实生活的压迫下,大地在他脚下坍陷,他活在了风暴里。他的灵魂不断地破碎下去。但他决不撤退。他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他画布上的色彩在轰响里燃烧着,裹挟着他,让他在持续不断的昂扬中崩溃。
(本文有删节)
19.第一段中“隐士的某种本质”在文中有什么含义。(4分)
20.①梵高为什么称自己的作品是“从火中取出来的”“栗子”?(2分)
②梵高的画作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从梵高的灵魂深处看,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是什么?(3分)
21.作者认为,“梵高身上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试就“不屈和挣扎”,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事例,谈谈你的个人看法。(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喜剧,不喜欢悲剧,认为大团圆是喜剧,非大团圆是悲剧。但也有作者写出了震撼人心的悲剧作品。你所学的高中课文,或你熟悉的中外文学作品,还有哪些是写悲剧(不团圆)的?
请仿照例句,紧扣“不肯大团圆”,再写两个句子。(6分)
例句:鲁迅不肯大团圆,描写祥林嫂的惨死,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性。
(1)
(2)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996年春,瑞典的克洛普和其他12名登山者一起攀登珠峰。克洛普以登山为生,为了这次攀登珠峰,他做了很多准备和努力,若前功尽弃,将损失惨重,贻笑大方。可是,在距离珠峰仅剩下300英尺时,他却转身而返。原因在于他得到信息:天黑前将有暴风雪。虽然再用45分钟就能登顶,但那样他却无法在暴风雪降临前下山。
事实证明,克洛普是对的。虽然另外的12名登山者大多数登上了顶峰,但最终都因错过了返回的时限而葬身于暴风雪。而几周后,克洛普等待天气好转、条件合适时顺利登上了珠峰,并毫发无损地返回。
要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汕头四中2013—2014学年度高三级第 2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2013年10月
题
目
考点
分
值
答
案
说. 明
l
字音识记
3
C
2
成语使用
3
D
A、昭著:明白,显著。坏名声人人都知道。 B、精妙绝伦:精致巧妙超过同类。C、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这里形容神佛静穆之美;D、趋:快走;鹜:野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成群的人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含有贬义。
3
病句辨析
3
C
C(A,句子歧义,到底谁“遭查”,是举报群众,还是网站;B,成分残缺,显示出他坚定不移走主流路线(的决心);D,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
4
句子连贯
3
D
第③句是该段的中心句;第④句“随之”所指代的内容是“网络阅读,因此,应该紧接其后;第①句“然而”可以把第⑤句与其前后联系起来;第②句是总结性话语,所以应该放在第⑥句的后面)
5
文言实词
3
B
B(逆,迎接)
6
文言虚词
3
D
D(两个“之”都是代词,指颜真卿。A做,动词/担任,动词。B他,代词/他的,代词。C于是,连词/是,判断词。)
7
人物分析
3
C
C(①表现颜真卿处事及时果断,②是从侧面表现颜真卿的重要性,④是叛贼威逼的话)
8
内容理解
3
C
C(卢杞是上奏请皇帝派遣颜真卿去,“朝廷官员纷纷阻止”的说法也不对。)
9.【断句和翻译】(10分)
(2)①有人向安禄山进谗言,安禄山也秘密侦查,认为颜真卿是书生,不值得担忧。(三个分句,一句1分)
②相公,你是国君的臣子,怎么让这些人像这样呢?(判断句1分,奈何1分,此曹1分)
参考译文:
颜真卿,字清臣。年少时勤奋学习,写作很有文采,特别擅长书法。侍奉父母以孝闻名。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五原有冤案,很久都没有判决,真卿到后马上辨清实际情况。天正大旱,案件判决后就下雨了,郡中的人称作“御史雨”。杨国忠对颜真卿不依附自己很生气,让他离开京城担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叛逆的行为非常明显,真卿用下雨为托词,修整城墙疏浚护城河,暗地里挑选青年壮丁,加强仓库储备,而假装与文人聚会,划船饮酒赋诗。有的人在安禄山面前进谗言,安禄山也暗地里侦查他,认为颜真卿只是一个书生,不值得担心。不久,安禄山果然反叛,河朔全部沦陷,唯独平原城防守战具完备,于是派遣司兵参军李平骑马前往上奏。玄宗开始听闻安禄山叛变,感叹说:“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吗!”等到李平到,玄宗大喜,对身边的人说:“我不认识颜真卿的样子如何,他所做到事情能够像这样!”
卢杞专权,忌恨颜真卿,刚好李希烈攻陷汝州,卢杞于是上奏说:“颜真卿是四方之人信任的,让他前去晓谕叛贼,可以不用使军队劳顿。”皇帝听从他的建议,朝廷人人失色,李勉听到这个消息,认为会失去一个元老,使朝廷蒙羞,于是秘密上表请求留下颜真卿。又派遣人在路上迎接他,没赶上。刚见希烈,想要宣读诏书,希烈的养子一千多人拔刀争相上前威胁真卿,将要吃他的肉。各将领围绕着他谩骂,举着刀对着他比划,真卿不动。希烈宴请逆党,召来颜真卿,让他观看演员骂朝政党戏,颜真卿生气地说:“您,是君子的臣子,为什么要让这些人像这样呢?”拂衣站起来,希烈惭愧,也呵斥停止了演出。希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派遣十个士兵带着武器看守他,在院子里挖掘一丈见方的坑,说要活埋他,真卿从容淡定并不介意。他猜想自己一定会死,于是写了表,自己写了墓志铭和祭文,经常指着卧室西面墙壁下说:“这是我死的地方。”兴元元年,官军重振雄风,叛贼派将领辛景臻、安华到拘押颜真卿的地方,在院子里堆积了柴草,浇灌上油脂,并传达叛贼的话说:“如果不顺从,就自己烧死自己。”颜真卿于是向火中扑去,景臻急忙拦住他,并报告了希烈。兴元元年八月三日,希烈于是派宦官与景臻等人一起来杀死颜真卿。先说:“有圣旨。”颜真卿跪拜,宦官说:“应该赐你死罪。”颜真卿说:“老臣没有礼节,应是死罪。但不知使者是什么时候从长安来的?”宦官说:“从大梁来。”颜真卿骂道:“是叛贼啊,哪里是圣旨!”(他们)于是用绳子勒死了颜真卿,真卿死时七十七岁。
10.【古诗鉴赏】(7分)
①这首诗用“天忽醒”和“一声鸡”来表明了黎明时分(1分)的西湖云朵萦绕湖堤,两岸杨柳青翠,(1分)构造出一幅晨曦中的西湖山水景色。(1分)。
② 诗人天亮之前还在继续走路,用“醒”和“声”来衬托一片宁谧气氛,人走为动,鸡鸣为声,这一细节的描写看似平淡,实则充分体现出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整个画面统一在平静而富有生气的环境中。(4分)
12.【信息整合】(5分)C E(A 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等并非是中国所有戏曲形式共有的特点。B 原文的意思是审美能力高的人,则对昆曲美的把握会比别人多些。 D 原文并没有说到戏曲的写意是注重态度风范,注重故事。)
13.【概念理解】(3分)A(“镣铐”的说法是针对格律诗而言,并非指所有古诗,“古诗尤甚”一说与文意不符)
14.【句意理解】(4分)
借助特征性的动作表现人物(2分),人物身份、性格不同,动作也不同(2分)。
15.【要点归纳】(4分)
写意式的舞台表演带给观众美妙的幻化想象(2分);看似简单的程式传递生活深厚内涵,令人怦然入心、过目不忘(2分)。
16. 【分析综合】(4分)
【参考答案】本段主要是交代玛丽·特拉弗斯的身世(2分),是全文情节展开的依据。(2分)(内容2分,作用2分)
17. 【鉴赏评价】(5分)
【参考答案】“我”是一个追求真和美(1分)、具有同情心(1分)和自谦自省精神(1分)的画家;“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人(1分),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
18.【写法探究】(6分)
【参考答案】指玛丽·特拉弗斯对卢汾的爱、尊敬和怀念(2分);文中说“金果报人生”,又说“卢汾在他临终之前找到了金果”,这意味着卢汾一生付出的爱得到了回报(2分)。作者以“金果”为题,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意为爱是会有回报的,要像卢汾那样去关爱别人。(2分)
19.艺术家要珍视艺术生命,要拥有忍受孤独贫穷的品质。(4分 )
20.①指自己的作品和痛苦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已经成为自己的痛苦生活的结晶。(2分)
②梵高不顾一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3分)
21.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勇于同命运抗争,最终成为闻名全球的音乐大师,他的不屈精神已成为人类宝贵的财富。(有具体事例并点评即可)(6分)
22.(6分)示例:(1)关汉卿不肯大团圆,痛陈窦娥的冤情,控诉了封建吏治的黑暗。
(2)曹雪芹不肯大团圆,描写宝黛爱情悲剧,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
(句式相同给1分;对课文主旨把握正确,认识深刻给2分。)
23.(6分)
⑴①“应征”改为 “ 招聘 ” ⑵③“贵公司”改为“ 我公司 ”
⑶⑦“考试”后加“ 合格 ” ⑷增加“报名时间某月某日”
⑸落款两项挪至右侧
24.【写作】(60分)
【写作指引】
新材料作文关键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本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面对机遇决不意味着不顾一切;实现目标,也得权衡利弊;学会等待,正确地进退,兴许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目标,做好事情。
本次命题的主旨是要训练学生能够知道“等待”的道理。认识目前社会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危害。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文:
1.写与克洛普登山过程相类似(相似相反)的事情。如只要经济,而不管环境;只要政绩而不管民生;只要学习成绩而不顾文化素养,等等。
2.可以学会等待。成功一件事情,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机。不顾一切、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不仅往往作不好事情,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不少。
3.可以写善于权衡利弊得失。
4.可以写知进知退。等等。
【评分说明】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只要有一点突出者,就可按等级评分,直至满分。
③缺题目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
④偏离题意或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⑤字数不足300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字数缺少部分按“每少50字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