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目录
释疑解难
05
01
素养目标
02
知识梳理
03
看图说史
04
随堂练习
06
素养提升
07
拓展阅读
08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1. 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早期发展的过程
2. 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儒学的发展历史,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反映。
史料实证:利用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掌握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实行的一系列措施。
历史解释:懂得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的措施,对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相关史事,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知识梳理
主父偃
推恩令
刺史制度
儒家
长安
儒学
铸币权
五铢钱
盐铁
匈奴
漠北战役
鼎盛
看图说史
1. ________像
汉武帝
五铢钱
2. ________
4.汉代________
3.汉代_______模型
耧车
讲经图
释疑解难
1. 正确书写:“推恩令”;刺史制度;罢黜百家。
2. 尊崇儒术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但并没有禁止其他学说的发展。
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题1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该图反映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是( )
A. 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B. 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C. 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
央权力
D. 富商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C
2.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的诸侯王虚有其名,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只如一般富户。“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A.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B. 诸侯王的利益得到保障
C. 诸侯王的叛乱被平定 D. “推恩令”的贯彻实施
D
3.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置刺史一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对官吏进行监察。“六条问事”中,除第一条外,其余五条都是针对官佚(俸禄)为二千石的郡守。这说明刺史制度( )
A. 有利于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 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 可消除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 主要是为了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
D
4. (2020宜宾·改编)大一统是“特殊的公共权力的集中,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还有物质和精神的附属物”。汉武帝为了集中国家“公共权力”,在“精神”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 休养生息 B. 焚书坑儒
C. 尊崇儒术 D. 百家争鸣
5. (2020黔西南州)可从题5图提取的历史
信息是( )
A. 儒学教育兴盛
B. “推恩令”的实施
C. 丝绸之路开通
D. 汉军北击匈奴
C
A
6.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凡是西汉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
A. “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 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C. 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 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C
7.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
D
8. 汉初,许多富商大贾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朝廷为了筹措平叛经费,向地方富商借贷,但有些富豪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对此,汉武帝( )
A. 实施“推恩令” B. 统一度量衡
C. 实施盐铁官营、专卖 D. 建立刺史制度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等经济措施,使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增强了中央的经济实力,C选项符合题意;实施“推恩令”是为了解决封国问题,排除A选项;统一度量衡的是秦始皇而非汉武帝,排除B选项;建立刺史制度是为了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9.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汉武帝时期,奉命出击匈奴,把匈奴击溃西逃的名将是( )
A. 蒙恬 B. 卫青、霍去病
C. 窦固、窦宪 D. 卫青、窦固
B
10. (2020泸州)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题10表)。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是( )
A.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 秦统一货币促进经济交流
C.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D. 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
C
二、综合题
11. 中国古代的制度构建和政策实施,既反映了时代特色,又蕴含着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汉初,一些贵族官僚、富商大贾操纵造币之权,威胁中央。郡国诸侯王操持铸币权,势力膨胀,成为吴楚七国之乱的经济基础。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把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铸造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汉代人将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为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可以说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儒教进入了支持汉王朝政治的时代。
——[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诸侯王和豪强地主问题?(2分)这些措施产生的作用是什么?(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而采取的措施。(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如何使“儒教进入了支持汉王朝政治的时代”?(2分)该举措有何作用?(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西汉前期的制度构建和政策实施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侧重考查唯物史观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儒家学说从此居于主导地位,对历代王朝影响深远。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后世王朝完善中央集权制度有深远的影响。
素养提升
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汉朝的皇帝们逐步认识到儒家的作用,因此在认定儒家思想的经典地位的同时,又依赖国家的资源,以具体的制度性设计,吸引民众掌握儒家的思想。儒家的真理性得到了权力的支持,又依据这种真理性为现实统治的合法性提供意义上的支持。
——摘编自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认为需要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的理由。(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此所采取的政策。(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拓展阅读
董仲舒在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中的作用
儒学本来的主旨是通过仁、义、孝、悌等道德准则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并借助道德和礼法来治理家庭、国家,是一种规范个人和社会的思想体系。汉武帝提升儒学的地位,将其列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希望儒学能够承担更多的思想功用,因此极力引导儒学体系的完善。正是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出现了容纳百家学说和神学宗教化的倾向。在此过程中,董仲舒发挥了巨大作用。董仲舒的理论体系本质是强调宇宙自然与人类社会具有对
应性,后人将其总结为“天人合一”的感应学说。在具体阐释理论时,董仲舒吸收了道、法、墨、名、阴阳诸家之学,把它们融入儒学思想体系之中。而对天人感应的阐释,使儒学不再仅仅是一种规范个人、社会的道德价值观,而能够回答自然、人生等一系列问题。经过董仲舒的发展,儒学成为一种可以容纳各种理念的开放学说,这正是汉武帝需要的国家统治思想形态。儒学家和统治者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儒学思想进行演绎,这也是儒学能够历经二千多年而不断变化,保持意识形态主导和统治地位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马孟龙《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