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习题课件(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习题课件(1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5 09:2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
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 国 鼎 立
1. “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 曹操 B. 孙权 C. 诸葛亮 D. 刘备
2. 某电台说书人讲道:“(原文再续上一回)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北方实力最强大的两股割据势力袁绍和曹操之间,难免会有一场恶战……”据此判断,该说书人将要讲述的是( )
A. 牧野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A
能力提升
C
3. 207年,曹操曾以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 )
A. 统一天下 B. 消灭袁绍
C. 废汉称帝 D. 建立魏国
4. (2021毕节)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认定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 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 家族族谱的记载
C. 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 安阳的悠久历史
A
A
5. (2021桂林)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战役能证明诸葛亮观点的是( )
A. 牧野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淝水之战 D. 赤壁之战
6.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这两次战役的共同点是( )
A. 都发生在我国北方 B. 结果都是以少胜多
C. 都是曹操军队取得胜利 D. 都是曹操军队人数占优势
D
B
7. 在三国主题的历史活动课上,同学们讲述了以下故事。其中较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官渡之战曹操战败逃往北方 B. 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魏国
C. 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 D. 周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8. 经过小说、影视、游戏等文娱产品的改编与传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可谓家喻户晓。以下历史事件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是( )
A.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 B. 刘备称帝,建国号定都城
C. 赤壁之战,孙刘大败曹操 D. 孙权称帝,建国号定都城
C
D
9.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图示能反映229年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D
10. “三路军阀在赤壁之战之后,实力便已趋于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各方都致力于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内使天下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材料意在说明( )
A.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
B. 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C. 赤壁之战有利于曹操完成北方的统一
D. 三国鼎立实现了国家南北地区的统一
B
难题突破
11.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的可直接用于研究的史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纪录片《三国的世界》 B.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C. 连环画《三顾茅庐》 D. 诸葛亮的《出师表》
D
12.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要求。下列选项中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是( )
A. 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B. 随着魏、蜀、吴的建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C.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
D. 三国鼎立是从割据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D
【解析】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三国鼎立是从割据混战到局部统一”是历史现象,“是历史的进步”是对“三国鼎立是从割据混战到局部统一”这一历史现象看到的本质,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只是某历史事件的现象,并未体现其本质,排除。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13. (原创)三国时期,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日益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中国北方重要的外族,仍是匈奴、乌桓、鲜卑等。……魏因受吴蜀牵制,对于寄居边塞的降胡,始终未能尽心管理。因此,胡人得以自由发展,种类日繁,渐向四处扩张。原居于边地的汉人,受其侵迫,四散流徙……其后胡人不停地向内地蔓延……
——傅乐成《中国通史》
史料研读
材料二 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军事进攻与心理攻击并用,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便发生在此时。这是一场成功的心理战,蜀汉确立在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地区)的统治,也打破了这一地区的闭塞状态,带去了先进的汉族生产技术和文化方式,加强了南中人民同汉族人民的友好联系,这对南中的开发是有积极意义的。他在少数民族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直到今天,云南和四川的一些少数民族中还流传着诸葛亮的故事。
材料三 吴国境内的山越人。是古代越人的后代,由于长期与汉民族杂居,此期他们同汉人的区别已经很小。吴国政权建立前后,曾多次向山越进攻,前后共达38年之久。其中仅234年至237年诸葛恪围攻丹阳郡(安徽宣城)的山越,便使十万山越人被迫出山。孙吴对山越的征服是一种残酷的掠夺。但山越出山与汉人杂居,共同劳动,客观上对江南的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
——材料二、材料三均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魏时期北方的“胡人”都有哪些?(1分)分析当时“胡人得以自由发展”的原因。(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葛亮在少数民族中留下良好印象的原因。(2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匈奴、乌桓、鲜卑。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魏国受吴、蜀牵制,未能对胡人尽心管理。
诸葛亮南征是一场成功的心理战,获得少数民族首领的衷心拥护;诸葛亮改善了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吴国征服山越的影响。(2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一方面,是一种残酷的掠夺,给山越人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对江南的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