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知识,品味文章语言风格
理解文章情感脉络,由“乐-痛-悲”到生命意识觉醒
了解王羲之及魏晋名士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导入——亦将有感于斯文
序的文体特征:在于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事情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或理解。如文中“亦将有感于斯文”,引出三个问题:是什么感慨?感慨因何而生?感慨是如何抒发的?
感慨因何而生
修禊事也——那时,洗澡是个仪式,也是个节日(祈福消灾、观景吟咏)
暮春之初,自古文人伤春悲秋
作者境遇
是何感慨(乐、痛、悲)
乐(信可乐也)——解读第一段
问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意境之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景物的淡雅清俊之美 2、人才的俊逸潇洒之美
3、活动的美好高雅之美 4、语言的精炼雅静之美
艺术特色: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写景色调清雅,多用白描,清新洁净,叙事简约明快,笔墨俭省,张力巨大
评价:兰亭雅会,让人联想到“沂水春风”(暮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痛(岂不痛哉)——人生苦短、年华易逝、伤青春之逝、乐生之痛
分明是对生命的一种爱惜,一种挽留、一种警醒,不是因生命悲凉而痛,而是因为不能长久地拥有这份生之快乐而痛,一种对快乐追求的强烈愿望
悲(悲夫)的深度解读(理趣)——个人之悲上升到人类命运之悲
一悲那些“一死生”“齐彭殇”的昔人,他们只看到生命的虚无
二悲那些“今之视昔”的今人和“后之视今”的后人,因为他们都只看到古人对生命的悲叹,而没有看到生命的快乐。作者的悲,不是人生的虚无荒凉,而是悲人们看不到人生的乐趣(心安则理得)
一种积极的悲,一种博大的悲,种饱含崇高美的“大音希声”之悲
否定虚无消极的人生观,肯定人生价值与现实意义,去珍惜人生、彰显人生价值,积极有为态度,从赋诗这种高雅活动成果来看是有价值的
作者悲的真正原因,不能理解生活如此美好,生命如此精彩,人生怎会虚无,不是好景不长,人生苦短之悲,而是跳出这种一般之痛,正确看待人生的崇高之悲。悲的对象是那些认为生命虚无的观点
作者不仅在理论上否定了人生虚无,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更以自己的实践来彰显生命价值——编写书序、创作书法作品,让人生的精彩流美人间,让生命的芳华惊艳后世,对那些生命虚无论者以当头棒喝
四、生命意识的觉醒
(一)痴迷道教:对生命长度的渴望
(二)诗化人生:生命密度的充实
(三)建功利业:人格独立、精神不朽、生命高度的实现
《兰》一定程度表现了文学从简单的描绘外部世界转变为探索自身心灵的时候,文人生命自觉意识的苏醒,从外界找到了与自身生命形式出现共鸣的景物,仅仅是觉醒的初级阶段;明确生命的局限,才是生命自觉意识的升华;而生命自觉意识的苏醒,更重要的是感受到生命的痛苦与热爱之处,深刻了解生命的宝贵之处:以自身拼搏的方式,寻找到自身的价值存在(关注生命、施展抱负,完善自我)
五、如何抒发感慨(结构)
俯仰总相似,痛悲自有别,一人一世三俯仰,全文324字,共出现三次,可见至少当时曾深深触动作者内心
仰观俯察,细描当下
衔接得妥帖自然,天衣无缝,寥寥数语,充分透露以下信息“名士济济,同道相逢,环境幽雅,气候宜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给人通彻,痛快之感(信可乐也)
俯仰连用,概述人生
以极其简单而又具有代表性的日常动作概述了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当俯仰与一世拼接,艺术效果顿生(短暂与长久,简单与繁复,具体与抽象,对比之下,可视可感,而就是这些外貌迥异、性格相反的几组词语,竟然又携起手来,共同走向一个叫作死亡的结局。幻灭感、真切、强烈,承上启下,句子短、节奏快,不禁让人感到生命之钟何其凄促,岂不痛哉!)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由述转议
呼应前文暗含的生命特征(幻灭),以抒情作结,引出悲叹,三种心境层层递进。两种人生态度显隐呈现(虚无与现实)
王羲之及名士文化底蕴
王羲之
坐而获逸的士族风流
琅琊王氏(王导、王敦),王与马共天下,东床坦腹而眠
注重现实享受,严格遵循儒家礼教,又对道佛超脱精神,十分向往(曾与名僧支遁畅谈庄子,因论《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世代崇奉五斗米教,与道教徒许迈交往密切,常服五石散,企图延年益寿
多重身份,多样性格(机智、洞察世界、骄傲、坦诚、敏感)
放浪形骸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压抑与苦闷:忧生之叹,放纵之狂,山水之寄,服石之误
美在深情:生命无常,诸受皆苦的喟叹;形上超越与山水赏游的生之眷恋;薪尽情传,难以割舍的生死情怀。每一个消亡的生命,生死困惑,每一次深情,让生命之流奔腾不息
高远旷达之美:
生命的启蒙:卫夫人,“一”为“千里阵云”,感受无穷变化,与天地静静对话,开启其开阔的胸怀;“点”如“高峰坠石”,感受重量与速度;“竖”如万岁枯藤,感受强劲与张力
传统家庭教育
高蹈特立的性格
名士文化底蕴
雅集
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畅达而毫无拘束,幽即内在,毫无矫饰,名士们风情散朗,率性自然。
名士们特点:(1)多不为官,追求自由自在生活,以清介超逸的人格而著名(2)皆有才能、有风神(3)志趣相投
有玄心、有洞见、有秒赏、有深情
雅集时间、地点、环境有讲究,修禊习俗,三月上旬巳日在东流水洗涤,祛除不祥。这是对生命绵延承续的强有力的祈求,无疑要选择“嘉日吉时”。地点与环境的描写,可谓良辰美景与名士构成天人合一的妙境
山水
任性怡情的自然山水,是名士们逍遥怡悦,方达自由的地方,是散怀畅情的地方,更是忘羁捐尘,去俗无累的地方,充分显示了名士内心自觉,追求外在寄托。他们企图在自然山水中寻求对世俗的超脱,从而达到怡情山水的境界,毫无疑问《兰》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名士们自觉地欲脱身名利场外,发现和尊重自然之美,从中汲取生命的能量和活力
玄理:纵意、清淡
否定和批判庄子“死生”“齐彭殇”的观点,是为了树立自己的生死观(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可混同,因生而乐,因死而悲,是自然而然的人之常情,更是对兰亭雅集诸名士“临水想奇庄”的普遍心态的批判,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一种知命安顺,泰然求畅思想态度)
书法(情韵所寄)
书,心画也,心形画,君子小人见矣。故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
晋人虽超,未能忘情。晋人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王羲之,损益变革行书笔法,摒弃隶书,方圆曲直,创造出最宜抒发情感、流美便捷、极富韵致的行书。自然天成,洒脱俊逸,饱蘸浓墨,纵情挥洒,赏心悦目的风韵
总结:对生命本质的探寻的不可知论的宿命之感,这才是王羲之悲叹的实质,是一种对全体生命的价值意义探寻的困惑,是其俯仰之间发出的天问,是一种生命于宇宙中的不可知的荒凉之感,他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思想者,对生命忧切关注的苦行的哲思者。一个强烈悲剧意识的朝圣者、悲悯者。虽然永远无法真正理解生命本质,无法实现人生通达,但是依旧可以展示兴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