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诸侯的待遇较高,中央基本上不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等,表明西周王权尚未
实现高度集中,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排除A项:分封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与中央很少干预地方事务不符,排除B项:君主专制政体正式形成是在素朝时期,排除
D项。
2.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当时税收来源很大一部分是所谓“户赋”即按户缴纳赋税,政府要求从原本的大
家庭中析分出大量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这样政府所掌握的户数大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收入自然随之提高,
就会为国家治理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A项正确;B项和C项不是其主要作用,排除BC项:县制主要加强中
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排除D项。
3.D根据材料可知,秦朝要求各级官僚机构均用文书行政,并建立文书管理制度和螂驿传递系统等做法,完
善了行政手段,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国家的治理能力,D项正确:文书行政与思想统一不符,排除A项:
用文书行政不仅限于地方官,整个官僚系统都要执行,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文书行政规范有据,有利
于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未体现加强各地联系,排除C项。
4.B材料表明汉代皇帝通过建立“中朝”削弱丞相的决策权以加强皇权,B项正确:中朝官系统的出现是为了
分割丞相的权力,不能说中央决策机制走向专业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决策机制的变化,中央集
权指的是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中朝和丞相,不能体现缓和各部门之间的矛盾,排除
D项
5,A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
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
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文笔简洁,语
言生动,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佛教在西汉末年传人我国中原
地区,东汉明帝时,兴建了白马寺存放佛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据某校游学活动参观的景点,该校学
生游学的目的是两汉的科技与文化。故选A项。
6.C根据材料“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
周,与高齐”可知,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西晋短暂统一后,陷入长时间
的分裂格局中,因此这一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C项正确;藩镇剧
据指的是唐朝中后期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排除A
项;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的历史时期为唐朝,排除B项: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年,排除D项。
7.C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河道是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大运河,大运河的修建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项
正确。隋朝因其暴政二世而亡,大运河的修建并没有巩固隋的封建统治,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没有经过珠
江流域,排除B项;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不仅仅涉及华北平原,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出使华北平原成为沃
土,排除D项。
8.B教煌壁画融合了多种民族的舞蹈、器乐风格,体现了唐朝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各民族的交融,B项正
确;文化辐射范围强调的是文化的输出,排除A项,飞天造型并不能体现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程度,排除C、
D项。
9.D材料叙述了古代民间对科举及第的美化与神化,表现了古代民间对于考中科举的进士,举人的崇拜以及
对于科举及第的崇拜,说明科举制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在论述科举制本
身的作用,但材料讲的是民问人士对科举的态度,这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10.D据材料可知,唐初政事堂议事,常常出现争论不休,难以形成决议或中书、门下两省官员奉迎皇帝的意
图,无所作为,这说明中书、门下两省官员议事前或议事中缺乏沟通协调,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三省中尚
书省是执行机构,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官员互相扯皮或逢迎皇帝不作为”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顶(共2顶)】黔东南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王给予地方诸侯的恩惠和优待明显高于在中央朝廷服务的王室官员,除了一些关系到王
室利益的诸侯继位等事务外,没有证据显示中央朝廷曾试图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材料表明西周
A.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B.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D.君主专制政体正式形成
2.商鞅变法“分异令”中规定:家庭内如果有两个及以上成年儿子,要为其子分家,否则要加倍征收其家之赋税。这- -措施旨在
A.保证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B.为秦国兵源提供有力保障
C.为小农经济形成奠定基础D.加强中央对地方严格控制
3.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秦朝的这种做法
A.实现了思想统一B.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加强了各地联系D.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4.汉代前期汉高祖将一般政务完全交付丞相,由丞相全权处理。从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皇帝
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汉武帝此举.
A.使决策机制逐渐专业化B.旨在调整中枢加强专制统治
C.致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缓和了中央各部门间的矛盾
5.某校游学活动参观了以下景点,该校学生游学的目的是
A.了解两汉的科技与文化B.感受东汉的兴衰
C.搜集三国故事D.体会北方民族交融
6.“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 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
A.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现象严重B.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
C.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D.佛教传人,对外交往趋于活跃
7.《元和郡县图志》载:“....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
A.巩固了隋的封建统治B.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D.使华北平原成为沃土
8.唐朝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成为兼容多种文化的复合体。这一时期的飞天形态各异,身体表
现出的各民族舞蹈风格,以及伎乐飞天手中的各民族乐器,彰显出独具特色的中华艺术美。这些飞天造型折射出唐朝
A.文化辐射广泛B.民族政策开明C.边疆经济繁荣D.政治制度先进
9.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
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
A.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
10.唐初,经常在政事堂举行宰相议事会,但也常常出现“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云不决”或中书门下两省官员“阿旨顺情,唯唯苟过”的现象。这说明
A.政令执行通道不畅B.宰相才干严重不足C.集中议事不得人心D.机构之间协调欠佳
11.唐代玄奘和尚口述、辩机编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沿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提及了一百多个城邦,还有许多不同民族的风俗人情。该书
A.促进了中外的技术交流B.史料价值低可信度不高
C.记述了佛教在各地传播D.有利于研究阿拉伯文化
12.宋代地方管理上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等设置原则,一“路”之下同时存在四个平行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这一建制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体现了重文轻武的理念D.为地方割据埋下隐患.
13.宋高宗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宋金以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线为界,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
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的稳固。从此以后
A.宋金呈南北对峙状态B.南宋政权被契丹所灭
C.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D.夺取燕云十六州失败
14.当蒙古、色目的胜利者在江南歇下马时,纷纷“舍弓马而习诗书”,如戍守建昌(今江西永修)的抄儿赤家庭,本是武将出身,到第三代时“从郡人李宗哲进士业,而有声誉”,从此弃武从
文,诗礼传家。这反映了,元代
A.民族间的嫌隙逐渐消除B.蒙古族的汉化进程完成
C.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D.实行民族平等团结政策
15.在北宋汴京城里,著名的表演场所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其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表演内容包括小唱、嘌唱、傀儡、般杂剧、小说、讲史、散乐影戏等。这些现象的出现
A.冲击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C.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推崇D.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
16.某同学读到一篇史学研究论文,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有三大发明、儒学复兴运动、《授时历》、话本、关汉卿等,这篇论文的题目最有可能是
A.《论三大发明的世界意义》B.《论宋元文化的繁荣》
C.《论关汉卿与元曲的发展》D.《论唐宋文化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以往君王死后,臣子根据他生前的品行功过论定谥号。贏政不允许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废除谥号制度改以数字为序,自己为始皇帝,后世子
孙相沿为二世、三世,希望秦的统治可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秦王贏政从此变成赫赫大名的“秦始皇”....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诏”,印称“玺”。这些称谓均为皇帝专有,其他人若使用就是“大逆不道”,将被处以极刑。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丞相,秦官,金印 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
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汉书 ·百官公卿表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采取的措施,简析其主要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三公的职权,结合所学概述三公对君权统治的作用。(10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承秦制,负 责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少府”内设有“尚书”一职。汉武帝设尚书在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分曹办事。东汉形成“尚书台”,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曹魏设尚书五人:殿中、兵部、驾部、南部、北部。南北朝时经常“省录”,尚书令有宰相之名。
——摘编自钱玉林《中华传统文化辞典》
材料二中 唐时期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未入朝执政者有40多人。德宗朝宰臣三十五人中三十三人非三省长官。门下省因各方面的掣肘,已起不到封驳作用。贞元初年,中书舍人缺五员,德宗不给补员,如有诏敕需要拟定,命翰林院随侍自己左右的翰林学士代拟。面对“财政枯竭,国用不给”的局面,中央设立各种专使。随事设使,使得“兵部无戎帐,户部
无版图”,尚书省“旧章多废”。
——摘编自吴枫《中唐时期三省制度的削弱与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变迁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迁的影响。(8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唐时期三省六部体制被破坏的表现。(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宋初虽 然沿袭旧朝,设立了三省机构,但它们却并无实权,仅仅作为一种象征,而以他官判省事,即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在制度建设上,宋代统治者设置参知政
事作为宰相助手,对宰相构成了一定牵制;建立枢密院、三司、审官院等机构,将军队调动、财
政权和人事任免权从宰相手中夺走;此外,还有台谏官员对宰相一言一行进行监视,防止宰相之间出现政治小集团,威胁皇帝的统治。
——摘编自李正中、李景盛《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 宋代城市中 日益庞大的手工业者、店员、小商贩、商人、妓察、艺人等等,已是一股强有力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经济活动的同时,要求符合他们口味的娱乐活动。俗词、话本、戏曲、杂剧等通俗文学作品的创作蓬勃发展,展示的大多是城市市民的生活画面,描绘的也大多是市井风情、男女爱情等世俗生活。话本《碾玉观音》中,王府丫鬟秀秀和碾玉匠崔宁,几经磨难,走到一起,开了一个碾玉铺,过着自食其力、心满意足的生活。他们不期望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也不像农民广 置田地,厚积家财。这种开玉铺自食其力的生活,更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
材料三 “取士不问 家世,婚烟不问阀阅”,“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宰相制度的新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宋朝文学及社会的新变化。(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上表是先秦至魏晋历史发展的关键词表,从中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