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5 10:34:24

文档简介

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 2022年 11月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A B D C A B A C D D D A B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C C D B D C A B C D C A B
1.D【解析】材料表明湖南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壳标本,距今约一万年左右,表明此时该地处于新
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食物来源稳定性逐渐增强;A 不符合史实,B 是新时期时代晚期,
C 是磨制石器。
2.A【解析】结合材料可以得出夏朝的统治者借助神权来强化政权,选 A;B 形容的是分封制,不符合史
实;C 不符合材料,是非理性化;D 材料未体现。
3.B【解析】根据材料“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以武力为背景”“插队”“掺沙子”等关键词,可以得
知分封制拓展了周朝的统治区域;A 不符合史实,周朝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 不符合史实,是郡
县制;D 不符合材料与史实。
4.D【解析】少数民族可以通过文化成为华夏民族,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民族为主体、包含其他民族在内的
文化认同,体现多元一体,选 D;A、B 不符合材料,C 是民族矛盾而非阶级矛盾。
5.C【解析】图一铁器的使用,有利于土地开垦,促进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图二废井田开阡陌则从法律上
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是两图的共同点;A 绝对化表述,不符合史实;B 导果为因,先有铁器使用,
导致井田制的瓦解,才导致分封制的崩溃,而不是相反;D 材料未体现。
6.A【解析】民本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儒家的孟子和荀子,专制主义则是法家。
7.B【解析】各国养士之风盛行,诸侯国君招揽人才,表明当时士阶层活跃,得到重视,这有利于百家争
鸣;A 不符合材料,C 导因为果,先有诸侯纷争,才有诸侯国君对士的重视;D 不符合材料。
8.A【解析】根据材料“天下复归一统”“已远非古代贵族政府”“不再封建”可得知秦朝确立起郡县制和
官僚政治,实现了中央集权,选 A;B、D 表述过于绝对化;C 不符合史实,汉代初年、西晋、明朝初
年都实行分封制。
9.C【解析】材料体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轻徭薄赋的措施,是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A 是汉武帝
时期,B 错在“高速”,D 不符合“文景之治”的史实。
10.D【解析】将儒家的经典作为判案的依据,使得儒家经典带有法律的强制性,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
位;A、C 材料未体现,B 不符合史实。
11.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外戚和宦官都是借助皇帝才能掌控政权,因此是君主专制的结果;外戚和宦官
是中央官员,与地方权力的膨胀无关,A 错误;B 片面;C 不符合史实,外戚是母祖,而宗法制是父系
血缘,且宦官与宗法制无关。
12.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正官在选拔人才时,完全取决自己的好恶,表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A、
C 材料均未体现,B 不符合史实,中正官并非宰相。
13.A【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表格中的姓名印证了这一内容;材料是北魏政权内部皇位的更迭,
而非政权的更迭,B 错误;C、D 与材料无关。
14.B【解析】材料体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在饮食、娱乐方面的互相影响;A、C 不符合史实,D 材料未体现。
15.A【解析】材料中南北方经济往来增多,要求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表明政治分裂阻碍了经济发展,
因此实现国家统一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B、C 在南宋,不符合史实,D 不符合材料。
16.A【解析】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是因为南方经济实力的上升,北方对南方经济依赖增强,故选 A;B、C 选
项无关,此时经济格局重心仍在北方,并未改变,排除 D。
17.C【解析】从材料中隋炀帝和唐太宗的对民态度不用,最终结果不同,可以得出治国理念对于国家治理
的重要性,故选 C。A 贯彻始终绝对化,B 材料主要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没有体现民心向背,决定
绝对化表述,D 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
18.C【解析】唐初推行政事堂制度,三省分权合议,形成制度约束,一定程度上节制了君权;唐玄宗改政
事堂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下设 5 房分主政事,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以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A、B 不是唐玄宗改革的目的,D 与官员晋升无关。
19.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唐朝科举考试过程中,仍然重视门第、举荐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出 C
选项,A 选项说法错误,B、D 未体现。
20.D【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唐朝藩镇相互制约,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故选 D;藩镇外重内轻
威胁了中央集权,A 说法错误;藩镇权重易出现分裂割据局面,因此并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的结果,不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2页)
选 B;C 与材料信息无关。
21.B【解析】据材料可知为两税法,与它相关的正确说法是 B,其余说法错误。
22.D【解析】材料表明唐朝时期筷子文化的向外传播,主要原因在于唐朝国家实力强盛,因此选 D,A 选
项的双向未体现,材料未体现民族政策,排除 B,兼收并蓄应该为双向互动,材料未体现。
23.C【解析】材料体现了宋朝地方管理制度,体现了地方权力被分割、削弱,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 C;
前朝实行节度使制度,未体现继承;小农经济体制下不能消除地方分裂割据隐患,太过于绝对化。
24.A【解析】由材料可知王安石保甲制度意在加强军事实力,减轻政府财政,故选 A 项;王安石变法并未
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排除 B 项;兵民合一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排除 C 项;加重人民负担,引起激烈
反对,排除 D 项。
25.B【解析】宋朝科技成果侧重于天文历法、农学等方面,自然科学理论成果很少,与小农经济的需求、
生产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科技属于意识形态方面,它根源于经济基础,故选 B。
26.C【解析】材料着重体现绘画的形象、生动、逼真性,主要是因为宋明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
物才能获得其中的“理”,故选 C;绘画内容与政治格局的变化无关,排除 A;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风俗
画的发展,排除 B;科举制度不考查绘画,排除 D。
27.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青花瓷是元朝瓷器的代表,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个制瓷系统,宋元时期瓷器
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的新的物质象征,宋朝时中国的制瓷工艺达到了高峰,故选 D。
28.C【解析】读图可知为元朝行省制图,根据所学可知,行省制属于元朝时期的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对
地方的管理,故选 C 项;行省制是元朝时期对地方采取的行政区划,故缩小内地与边疆差异的说法错误,
排除 A;B、D 说法错误。
29.A【解析】根据材料“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可知,少数民族文字的创造借
鉴了汉字,体现统一性,同时又与汉字有所不同,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故选 A;民族交融促进汉字
的发展,B 项逻辑错误;流行以汉字为主,而非少数民族字体;排除 C;据所学可知,辽宋夏金时期国
家处于政权并立时期,没有实现统一,排除 D 项。
30.B【解析】据所学可知,只有 B 选项同属于唐朝。
31.(1)举措:(每点 2 分,任答 3 点给 6 分)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设置长沙王国;汉武帝时设置刺
史;东汉废除王国,改长沙为郡;设立学校,推广儒家文化。
影响:(每点 2 分,任答 3 点给 6 分)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湖南地区治理制度化;促进了湖南地区经
济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湖南地区人们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平,提升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民族认
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解析】根据材料的表述,按照时间顺序,对举措进行归纳。意义需要根据每一项具体的措施,一一分
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
(2)(8分)
观点:“大一统”思想包含了疆土、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统一。
角度 1:“大一统”思想在秦朝的体现
秦灭六国后,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其疆域东至大海,南至象郡,西至陇西,北至长城;政治
上建立起包含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在内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对全国的掌控;经
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有利于各地的经济交流与发展;思想上,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
思想,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文化上,统一文字,增强了文化认同。
角度 2:“大一统”思想在汉朝的体现
汉武帝时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大一统”思想。疆域方面,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郡,
设置西域都护府等,积极开拓疆域,建立起疆域更大的国家;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权力。设
置刺史,抑制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颁布新的统一货币,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
官营等;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评分标准】从四个角度论证“大一统”思想,每个角度给 2分,最多不超过 8分。
32.(1)表现:(每点1分,任答4点得4分)城市的商业职能上升;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
出现专业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商品种类丰富;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
原因:(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城市
管理有所放松);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2)变化: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2分)
原因:隋唐以前,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政权(门阀政治),门第观念盛行,等级严格,婚姻重视出身门第
(2分);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文官政治形成,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2分);
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2分)
评价:隋唐以前的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家大族地位,但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选拔
人才。(2分)宋代婚姻观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2页)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
历史
(本试卷共6页,32题,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 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以“天下稻源,红色道县”做宣传,在该县玉蟾岩遗址中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壳实物标本,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由此可知当时该地
A.成为世界农业的发源地
B.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显现
C.使用打制石器种植水稻
D.食物来源稳定性逐渐增强
2.夏朝有浓厚的敬天思想,他们认为自己执行的统治权力,是实施上天和神灵的意志。这反映了夏朝
A.政权与神权相结合
B.依靠血缘维护统治
C.国家治理的理性化
D.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3.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据此可知分封制
A.实现了高度集权
B.扩大了周朝的统治区域
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延续了商朝内外服制度
4.在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中,四夷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原地区的“诸夏”与“夷狄”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四夷只要学到了“中国”文化,就可以变成“华夏”人。这种观念
A.阻碍了民族交流
B.加剧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对抗
C.缓和了阶级矛盾
D.有利于多元--体民族格局的形成
5.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时期,下图的现象
A.表明铁器使用普遍化
B.源于分封制的崩溃
C.催生出新的土地制度
D.导致土地兼并盛行
6.《中华文化史》( 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私学文化”,这两种文化的代表分别是
A.儒家、法家
B.墨家、法家
C.墨家、道家
D.儒家、墨家
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中(申)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诸侯国的这些做法
A.表明士阶层的没落
B.有利于思想的活跃
C.导致诸侯国的纷争
D.阻碍了阶层的流动
8.历史学家钱穆指出,“秦灭六国, 天下复归一统, 但那时的政府体制,已远非古代贵族政府可比。如为相者,前有吕不韦,乃赵国人。后有李斯,乃楚国人。为将者有蒙恬,其祖父骜,为齐国人。…...素廷亦不再封建。”这表明
A.统一集权政治的确立
B.心理隔阂的消除
C.分封制彻底退出历史
D.阶级对立的消失
9.汉文帝曾经减免田租,景帝则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并立为定制。汉文帝一度将“算赋”(人头税)由120钱减为40钱,景帝则将男子为国家服徭役的年龄由17岁推至20
岁。以上措施
A.促使汉朝国力达到鼎盛
B.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C.体现了黄老学说的思想
D.恶化了政府的财政状况
10.西汉中后期,政府在判决案件时兴起所谓“《春秋》决狱”或称“经义决狱”之风,即可以直接引用“五经”经义特别是《春秋》的内容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这一做法
A.提高了审判效率
B.反映了汉代缺乏明确的法律
C.降低了政府威信
D.强化了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11.外戚集团易于接近皇帝,往往利用皇帝幼弱,掌握朝中大权;而宦官集团则利用皇帝逐渐成年而亟欲亲政的心理,取外戚的地位而代之。中国历史上的外戚与宦官专权
A.导致地方权力膨胀
B.表明外戚权力失控
C.均受到宗法制影响
D.是君主专制的后果
12.西晋时有大臣向皇帝上陈当时的选官制度,指出“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这反映了
A.官员行政能力提升
B.皇权与相权斗争激烈
C.官员素质普遍下降
D.九品中正制弊端显现
13.表1是北魏部分皇帝的谥号和姓名,这种变化
A.反映了汉化改革的结果
B.反映了政权更迭的频繁
C.促进了北魏经济的繁荣
D.削弱了鲜卑贵族的权力
14.成书于北魏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记载的一些饮食烹饪,如奶酪以及涮羊肉和烤乳猪等吃法,都来自胡人;游牧民族的舞蹈、音乐也传入内地。这反映了当时
A.各民族饮食习惯改变
B.民族交融趋势得到增强
C.各民族经济水平趋同
D.统治者民族政策的开明
15.南北朝后期,南北双方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南北使节往还日益频繁,南北方经济上的互市交易也越来越多,沿淮、汉边境有“大市”“小市”,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由此可知
A.实现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D.分裂阻断了南北方交流
16. 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6月24日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古老大运河焕发新的生机。以下关于大运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B.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
C.导致了政治中心转移
D.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17.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为巡幸洛阳,下诏征发卒役修复乾元殿,大臣张玄素就以隋炀帝“骋嗜奔欲,逆天害人”而导致二世而亡来劝谏,并警告唐太宗要爱民、养民、从民、信民。君臣努力,终成一番治世。这反映了
A.民本思想在国家治理中贯彻始终
B.民心向背决定国家管理长治久安
C.治国理念的变化关乎国家的兴亡
D.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思想的发展
18. 图3为唐初中枢权力机制,图4为唐玄宗时期中枢权力机制,唐玄宗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恢复宰相的专权化
C.实现对朝政的掌控
D.提升官员晋升机会
19.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这则材料可以佐证唐代
A.科举制度在当时并没有真正执行
B.科举制度之下考试考风的不正
C.科举制受到传统选官制度的影响
D.科举制度没有打破阶层的固化
20.有学者提出“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并认为安史之乱至唐亡,仍存在了152年。由此可知
A.藩镇外重内轻威胁了君主专制
B.藩镇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藩镇的设置导致分裂割据局面
D.藩镇的设置维持了唐朝的统治
21.这是一种承认有财富差别的征税新模式,把之前的征税标准从个体转移到财产上,也被认为是允许合法“兼并土地”。这种制度
A.使国家财政收人减少
B.减轻了人身控制
C.是均田制之下的制度
D.增加了税收名目
22.筷子是华夏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唐朝时传于蒙古草原、朝鲜半岛和东南亚等地区,“筷子文化圈” 已初具规模。这反映了
A.中外文化双向交流频繁
B.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文化观念兼收并蓄
D.国家实力影响文化传播
23.图5为宋朝对地方管理体制的新调整,这
A.体现了对前朝制度的继承
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C.实现了对地方的高度控制
D.强化了地方的各项权力
24.北宋王安石变法颁布保甲法,规定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军训,希望恢复兵民合一的征兵制。这一做法
A.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B.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D.得到了人民的强烈支持
25.表2为《宋史》本纪中各学科的科技内容频次统计,这反映了
A.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B.小农经济的基础地位
C.吸收借鉴外国的成果
D.前代科技文化的传统
26.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图6) 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形象描绘了祖国的河山,精密的表现手法和形象的笔法令人惊叹,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以它为代表.的山水画在宋朝层出不穷。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A.政治格局的变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理学思想的影响
D.科举制度的完善
27.图7为某博物馆“唐至宋元制瓷业发展”展览展板局部,据此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A.白地青花瓷是中国宋朝制瓷业的代表
B.元朝时期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
C.唐时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D.宋朝时中国的制瓷工艺达到了高峰
28.图8为《元朝形势图》。据图,可知元朝当时
A.缩小内地与边疆的差距
B.中书省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的职能- -致
29.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图9)。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统一性
B.汉字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C.各民族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国家统一推动文化发展
30.下列历史现象或事物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A.宣慰司、占城稻
B.曲辕犁、安西都护府
C.三教合归儒、榷场
D.《女史箴图》 、《千金方》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西汉建立后, 汉高祖封有功的衡山王吴芮为长沙国王,辖地长沙郡城。汉武帝统一南越后,设置荆州刺史,辖治境域包括今岳阳、益阳、常德、郴州、永州、衡阳等。东汉光武帝时,不再封王国于湖南,改长沙王国为郡。东汉通过长沙郡、桂阳郡(今湖南郴州)等地方行政机构,推行中央政令和传播汉文化;湖南铁工具的使用比西汉广泛,制瓷业和商业贸易都有所发展;桂阳郡先后有六任太守积极推广教化,禁止不符合儒家礼教并妨害国计民生的种种淫祀,兴办学校,推广教育,发展地方文化。
——摘编自杨东晨、杨建国《论秦汉时期湖南地区的民族与文化一 兼论常德与长沙在秦汉
时期的重要地位》
材料二
“大一统”观念萌生于三代,丰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大
一统”思想核心是疆土一统和以治权及法令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一统,同时也涉及经济一统、思想一统和文化认同。
——摘编自张子侠《“大一统”思想的萌生及其发展》
( 1 )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治理湖南地区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12
分)
(2)提炼材料中的核心观点,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进行解读。 (要求:观点明确,逻
辑清晰,论证充分。) (8分)
32.唐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变革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唐宋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 古代的城市在空间格局和制度 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表3 )。
材料二郑樵在 总结唐宋之际婚姻观念的历史变迁时说,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宋
代门阀世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婚姻观的不同,并分别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作简
要评价。( 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