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第十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5 11:42:35

文档简介

2022一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
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
高一语文试题
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交
材料二
卷时只交答题卡。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
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他那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
材料一
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
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
意境?
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
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
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
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
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韩
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
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檗其图以想其生也。
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
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
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
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一看图说字。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
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
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
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
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
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
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仁者见仁、智
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说“笔墨当随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
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
非艺术区别开来。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
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
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
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
外“象外之象”等说法。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
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
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
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
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
A。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
味。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
B.意象专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非现实的。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
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高远清谵的意境,并不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而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
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
D.除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外,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
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宇”。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
A.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
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境而存在。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
B,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
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现在
女一问肠
(YL)高一语文期中试题第1页(共8页)
(YL)高一语文期中试题第2页(共8页)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YL)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B (A“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错误,文中只是说《易传》中象是
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后边《韩非子》中就没有与形对比起来理解;C“并不是”错误,
原文说“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
情的互补”;D“不应有评判标准”错误)(3分)
2.D(“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分析文学的意境美,只提到
了文学形象)(3分)
3.A (A是对生活的如实描写,BCD都有想象和联想)(3分)
4.意境是虚灵的、动态的,也是超越的、神圣的;(2分)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
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2
分)
5.①开头提出问题——意境是什么;(2分)②然后分析问题,通过意境与象、
意象等概念的辨析分析意境的内涵;(2分)③最后建议应该用意境论重建当代的艺术
圈。(2分)
6.D(“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错误。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一双手
的描写,赞扬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并没有批判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
现象,D选项属于过度解读。)(3分)
7.B(“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错误。从材料二“树理同志知道很多
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
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
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来看,老舍同志并没有拿本文与《老农陈秉
正传》比较的意思;同时《老农陈秉正传》是老舍假设的作品,并不真实存在。)(3
分)
8.①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
的形象。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
还没有享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③心理描写:看到新
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
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④侧面
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
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每点 2分,任答 2条即可,4分)
9.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
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两次戴手
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③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
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最后交代他
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④结尾突转。陈秉正
(YL)高一语文期中试题参考答案 第 1页 (共 2 页)
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
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每点 2分,任答 3条即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B(3分) 11.D(3分) 12.C(3分)
13.(1)这时候,秦军非常强大,往往乘胜追击敌人,(攻秦的)众多将军都认
为先入关非常不利。(“是时”,1分;“逐”1分;“利”1分;文意 1分;共 4分)
(2)我退兵霸上的原因,是等诸侯来共同制定政策罢了。(“所以”,1分;“约束”,
1分;文意 2分;共 4分)
14.因为雍齿帮助魏王反叛刘邦,而丰县人也帮助雍齿,所以刘邦一开始不愿意免
除丰县的赋税,后来在沛县父老的请求下也免除了丰县的赋税。(3分)
15.B(“远景与近景的交替”错,此处没有近景描写。)(3分)
16.①因登临城楼而引起的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
寒气袭人,眼前萧瑟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
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忧思,对故都的怀念之情;③壮志难酬之悲愤,远望烽
火,仰视阵雁,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6分)
17.(6分)(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D(3分) 19.A(3分)
20.麻味这种源于中国的特有风味,已成为食品的一种基本味,是中国对于世界饮
食文化的一大贡献。(3分)
21.(1)也实时生成和储存着大量相关数据;(2)导致一些文化产品并没有很好
地对接受众需求;(3)也给算法应用带来隐患。(6分)
22.(1)算法能够实现个性化、精准化定制;(2)算法成为供给侧改革的推手;
(3)算法需要完善和规范。(5分)
四、写作(60分)略
(YL)高一语文期中试题参考答案 第 2页 (共 2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