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5 10:4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探究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水陆交通的变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探究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和主要交通工具,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航线和工业革命后交通运输业的概况,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交通运输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家国情怀。
驯养动物(畜力)
橇的使用(工具)
发明轮车(工具)
人工搬运(人力)
阅读下列图片,请你说一说人类运输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轮车的发明创造,让人类运输方式实现了由滑动到滚动的飞跃,轮车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运载量和运送速度,对道路修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什么轮车的发明是交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
1.古道天成
原始人在自然界开展生存活动过程中习惯性的足迹形成了“路”。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2.人工道路的铺设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
(1)西方: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古罗马原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源于亚平宁半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据史料记载,罗马人共筑硬面公路8万公里。这些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条条大路通罗马
古罗马的道路设计考虑周全,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也兼顾地形等客观条件,在道路勘察中会使用各种仪器进行测量,并根据需要运用高超的技术造桥或开凿隧道。
古罗马的道路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个里程碑,一般设置在比较醒目的地方。碑身上有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刻写的碑文,上面记载着道路的名称,道路归属于那个城市管辖,该城与罗马城之间的距离,沿路将要到达下一个城市的名称和距离,还有道路的创立者或修建者的名字,帝国时期,还刻有在位皇帝的名字和在位时间以及一些对皇帝歌功颂德的赞语等。目前保留下来的里程碑约有4000多个。除了里程碑外,道路两旁还会有一些界碑或木制标牌, 给行人们提供了沿途的各种信息。
最初,罗马的道路建设主要
用于满足军事征服的的需要,之后也成为了服务于政治统治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而对于生活在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便捷的道路系统则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
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
道路网。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
1.古道天成
2.人工道路的铺设
(1)西方
(2)中国
材料1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书·贾山传》
秦直道
汉代:开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
大通道——丝绸之路
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元朝: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
1、古道天成
2、人工道路的铺设
(1)西方
(2)中国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唐朝主要交通干线
驿道、站户、急递铺
当时(唐朝)每隔30里路设一驿。全国共有1643所驿站,其中陆驿占1297所,水驿260所,水陆两兼的驿有86所。驿站由兵部属下驾部司之驾部郎中管理。驿站每年有马死、马伤或马之体重有增减时均须呈报政府。驿站的马绝不能用作其他用途。如私人擅自借用,则须受罚。
——钱穆《中国经济史》


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秦朝: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元朝: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自主学习1】根据教材P68,梳理古代中国开凿的著名的人工运河。
二、古代的水路交通——运河
元朝大运河:元代全国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北京,为了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把原来运河截弯取直,远离了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洛阳,这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它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体现出政治中心北移带来的影响。
两运河路线,有何明显的不同?
灵渠
西

法国: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荷兰:17世纪阿姆斯特丹建立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自主学习2】根据教材P68,梳理古代西方开凿的著名的人工运河。
二、古代的水路交通——运河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运河系统
阿姆斯特丹城区
阿姆斯特丹的运河总长度超过100公里,
拥有大约90座岛屿和1,500座桥梁,使得
该市被称为“北方的威尼斯”。
三、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国探索海洋之路
(1)西汉时期: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
【自主学习3】据教材P69概述中国探海之路。
(2)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
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
定位技术广泛应用。
西汉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境内)、合浦(今广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三、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古代中国探索海洋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1)西汉时期
(2)宋元时期
(3)明朝:郑和下西洋,1405年到1433年
概况:郑和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
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
海和东非沿岸等地。
【自主学习3】据教材P69概述中国探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维京人
腓尼基人
阿拉伯人
波利尼西亚人
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冒险(海盗)
首次横渡地中海
印度洋周围开展海上贸易(非洲东海岸)
太平洋诸岛活动
(复活岛)
局部探索;
受制于航海技术,活动范围有限;
主要是掠夺和贸易。
对海洋的探索
三、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2.古代其它地区对海洋的探索
【自主学习4】据图片史料和教材(P69)内容,概述古代其它地区对海洋的探索。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1487
迪亚士
1497-1498
达·伽马
1492
哥伦布
1519-1522
麦哲伦
3.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新航路开辟
三、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自主学习5】 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的概况,并分析其意义。
①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②哥伦布到达美洲。
③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④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影响: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4.近现代对海洋的探索——开凿运河
三、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
连接地中海和红海
(1)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是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也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
(2)巴拿马运河,1914年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自1914年至1979年间,巴拿马运河一直由美国独自掌控。1979年运河的控制权由巴拿马运河委员会(由美国和巴拿马共和国共同组成的一个联合机构)掌控,自1999年12月31日起巴拿马正式掌握全部控制权。
巴拿马运河
尼加拉瓜运河
四、工业革命与交通发展
1.工业革命引发西方交通变革
(1)蒸汽时代
①1807,富尔顿汽船
②1814,斯蒂芬森蒸汽机车
③19世纪上半叶,铁路成为陆路交通主干,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2)内燃机时代
①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汽车
②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
名垂青史的“火箭”号蒸汽机车
卡尔本茨和他的“奔驰1号”
戴姆勒和他的四轮汽车
四、工业革命与交通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
(1)陆路交通
①1881唐胥铁路,中国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1909京张铁路,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③到1911年外国人控制90%以上铁路线
(2)水路交通
①19世纪60年代“黄鹄号”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②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黄鹄号
交通进步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1)加强了各地的 沟通,促进了政治、 经济和文化发展 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2)影响了城市的 发展 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
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
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
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3)方便了物品传 递和信息交流 古代驿站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到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
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188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总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五、交通与社会变迁
材料2 一般来说,统一政权为了保证政令的下达,下情的上报,物资的征集,军队的调动和皇帝的巡游等,比分裂政权更加需要便利的交通,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当然其主要目的是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所以优先考虑军队的调动、军情的报告、粮食的供应、人员和公文来往的需要,一般是以首都为中心,链接军事要地和地方政治中心,对商业的需要考虑较少。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五、交通与社会变迁
材料3 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
……从社会史、文化史的角度看,交通网的布局、密度及其通行效率决定了文化圈的范围和规模,甚至交通的速度也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节奏有重要的影响。
——王子今《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
思考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道路建设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有利于巩固政权;加强国防,有
重要的军事价值;缩短时间和空间距离,密切各地的联系;
促进国内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物品的传递、信
息的交流和人员的流动;促进了城市化;改变了出行方式、
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消极: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古代)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真题演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4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往相互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5  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中出现的。
——摘编自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840—1927)》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5分)
答案:
(1)特点: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
运河的使用促进南北交通发展;域外交通发达。(4分)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开放的对外政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经济
重心开始南移。(4分)(2)变化:出现新式交通工具;建设新式道路。(2分)影响: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交通事业的近代化;
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便利了列强
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3分)
【真题演练】
课堂小结
水陆交通的变迁
陆路交通(原始社会、古代)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水路交通——运河
中国古代(西汉、宋元、明朝)
加强沟通,促进政、经、文发展
西方(古代、近代新航路、运河)
陆路交通
海路交通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交通与社会变迁
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