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 古人谈读书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6 16:4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25古人谈读书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牛角挂书 凿壁偷光
韦编三绝 ……
古人谈读书
阅读“资料袋”,了解课文的出处和作者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阅读“资料袋”,了解课文的出处和作者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读准字音
chǐ huì q n
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终夜不寝
zhī zhī zh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zhì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h o h o
敏而好学 好古
正确停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5 古人谈读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①也。
敏②而好③学,不耻 ④下问⑤。
默而识⑥之,学而不厌⑦,诲⑧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⑨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注释
①〔知〕同“智”,智慧。
②〔敏〕此处指聪敏。
③〔好〕喜好。
④〔耻〕以……为耻。
⑤〔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⑥〔识〕记住。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⑨〔敏〕此处指勤勉。
25 古人谈读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①也。
敏②而好③学,不耻 ④下问⑤。
默而识⑥之,学而不厌⑦,诲⑧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⑨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注释
①〔知〕同“智”,智慧。
②〔敏〕此处指聪敏。
③〔好〕喜好。
④〔耻〕以……为耻。
⑤〔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⑥〔识〕记住。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⑨〔敏〕此处指勤勉。
[知]知道,了解。
[是]这。
[默]默默。
[不及]赶不上。
[尝]曾经。
想一想这几句话围绕“读书”讲了哪些意思,填一填。
读书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了解 同“智”,智慧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此处指聪敏 以……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喜好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大意: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默默 满足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记住 教诲
大意: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古代的文化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此处指勤勉
大意: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勉去求取知识的人。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赶不上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大意: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似的,追赶上了又担心会丢失。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曾经 没有好处、没有长进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用来思考
大意: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集体交流
读书
诚实、虚心、勤奋、好问、用心、有恒心……
实事求是、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学思结合、积极进取、持之以恒……
拓展学习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释义: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正是男孩读书的最好时光。如果小时候贪玩,不知道要趁年少时勤奋学习,那么到满头白发时就会为当初没有珍惜时间好好读书而后悔,而此时再后悔就已经晚了。
拓展学习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释义: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少年时的勤奋努力,往往要到老年时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还是很浅陋的,如果想要真正透彻地理解世上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作业:
1.背诵《论语》片段。
2.自制书签,选用《论语》里的读书名言激励自己。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25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背诵《论语》片段
知之为 , , 。
敏而好学, 。
,学而 ,诲人 。
我非 ,好古, 。
学如 , 。
吾尝 , , , ,不如学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读准字音和长句的停顿
wèi sònɡ xī
余尝谓 诵读 朱熹
y q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余尝谓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②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③。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
注释
①〔谓〕说。
②〔漫浪〕随意。
③〔急〕要紧,重要。
读一读,再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我 指、就是、叫做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尝:1品尝,尝一尝 2试一试,试探 3表示经历 4曾经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大意:我曾经说过:“读书要做到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指代前文的“书” 既然 专心一意 背诵朗读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随意
一定 也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大意:如果心不在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睛既然不能专心一意,就是随意地背诵和朗读了,那么一定记不住,即使当时记住了,也记的时间不长,很快就忘了。
要紧,重要 表疑问,难道,哪里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常用助词,相当于“了”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大意:在“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心既然到了,眼睛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梳理信息,课堂小结
1.朱熹倡导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2.如何做到这“三到”呢
首先要做到“心到”,就是要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心思都用在读书上。在此基础上,要运用我们的眼睛去看书,用我们的嘴巴去读书,将知识牢牢地记住,这样就是做到了“三到”。
3.朱熹是如何来阐述自己的读书观点的
首先,提出观点——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先说“心不到”会导致怎样的学习结果,再说“心到了”又会产生怎样的读书效果,从而说明在读书三到中,“心到”最为重要。这样从正反两个角度阐述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真是有略有详,重点突出。
联系实际,交流启发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学问学问,既要学也要问。我认为学习一定要有“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上学期,我读过一篇文章,主要讲了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时,向许多有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最后鉴别考证了一千多种药物。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只有勤学好问,才能让我们获得更大的进步。
指导写字





怎样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竖弯钩的竖要短,弯钩要长,托住上部。
作业:
1.背诵课文。
2.找找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把你感兴趣的摘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