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5 22:5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而这只是暂时的分裂,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这种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西晋的短暂统一
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七年级上册 第17课
一、西晋的建立
一、西晋的建立
263年,魏灭蜀。
1.背景:
三国后期,魏国实力最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西晋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三国尽归司马氏”
2.西晋建立
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统一。
一、西晋的建立
3.西晋的短暂统一
266 年
280年
316年
西晋的统一局面仅持续了37年
西晋建立
西晋统一
西晋灭亡
短暂的原因?
(1)政策: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2)现象:缺乏治国能臣,而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西晋贵族、富豪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财富。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
社会道德沦丧,唯利是图,
享乐之风盛行
二、八王之乱
1.背景
二、八王之乱
a.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且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手握重兵且掌管民事,势力强大。
b.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等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强烈反抗,起兵反晋。
晋初分封同姓诸王
291-306年
政治上大封诸侯王
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肉粥)?”——《晋书 惠帝纪》
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2.八王之乱
3.影响
及惠帝之后,政教陵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晋书 食货志》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①“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
②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制?造成了什么危害?问题表现?该问题如何解决的?
西周
西汉初年
西晋
五霸七雄
七国之乱
八王之乱
诸侯王势力增大,威胁中央政权
秦统一
推恩令
问题思考: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的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
西晋实行分封制,一定程度上拱卫了西晋王室,但是同时也埋下了诸侯王实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隐患。诸侯王手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较大,势力也日益壮大,为其叛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再加上西晋腐朽的社会状况和迟钝昏庸的晋惠帝,共同促成了“八王之乱”。
五胡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由此民族矛盾激化。
公元316年, 刘曜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西晋结束。
4.西晋的灭亡: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长 城
长城:文明分界线
游牧民族
崇尚武力,文化落后
农耕民族
封建社会,文化先进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中原
鲜卑
匈奴



东汉以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时期:
东汉、魏、晋时期
2.民族及迁入地区:
①西北的羌族和氐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②蒙古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
③鲜卑族迁到辽宁,以及陕西及河套地区。
3.内迁结果: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五胡”
少数民族 内迁情况与特点 羌(qiāng) 氐(dī)(西北) 陕西 关中 迁入内地
匈奴、羯(jié) (蒙古草原) 陕西 鲜卑 辽宁、河套 附塞而居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4.内迁各族的反抗:
少数民族内迁后,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民族矛盾激化。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304年,匈奴首领刘渊建立汉赵(前赵)316年,刘曜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前秦形势
西晋灭亡后,从四世纪初到五世纪前期,北方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各族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前 秦
时间:4世纪后期,民族:氐族
人物:苻坚
措施:任用王猛为相;
政治: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
经济: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思想: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意义:前秦力量不断强大,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西晋的建立:266年,司马炎 , 定都洛阳
时间:晋惠帝在位期间
背景:封王掌握实权,皇帝昏庸,朝政腐败
影响:西晋衰落;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人口迁徙
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迁移时期:东汉末年、魏、晋时期
生活状况:西晋向其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买人口
西晋统一全国: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的建立
八王之乱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结果:部分内迁民族起兵反晋;西晋灭亡,北方政权十六国并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堂小结
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政权并立、民族融合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堂练习
1.“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2.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
A.曹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C
B
课堂练习
3.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A
4.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C
课堂练习
5.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
图1 制作蒸馍与烙饼 图2 食用烧烤食品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B
课堂练习
6.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  )
A.东汉末年 B.三国时期 C.西晋末年 D.东晋南朝
7.下列哪些王朝因为大肆分封同姓王而导致战乱(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东汉 ④西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C
这一时期虽然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战乱不断,但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三国以来,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思想和文化上的认同,为新的大一统(隋唐)的到来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