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数据的分析》回顾与思考(课件+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章 《数据的分析》回顾与思考(课件+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3-11-27 23:05:07

文档简介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回顾与思考
山西太原第39中学 贾燕军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并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能说出中位数、众数的定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 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方差、标准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4. 能从各类统计图中获取数据,初步选取恰当的数据代表作为自己的判断,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学习过程】
活动1:知识梳理
1.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有哪些?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什么特点?举出生活中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有关的几个例子。
3.举出生活中与加权平均数有关的几个例子,并说明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4.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哪些?举例说明。
6.如何从统计图上直观地估计出相应的统计量,举例说明。
7.用适当的方式整理并呈现本章有关知识,并进行班级交流。
学习链接
活动2:典型例析
1.某校八年级(6)班分甲、乙两组各10名学生进行数学抢答,共有10道选择题,答对8道题(包含8道题)以上为优秀,各组选手答对题数统计如下表:
答对题数
5
6
7
8
9
10
平均数
众数
中位数
方差
优秀率
甲组选手
1
0
1
5
2
1
8
8
8
1.6
80%
乙组选手
0
0
4
3
2
1
(1)补全上表;
(2)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评价甲、乙两组选手的成绩.
2.(1)三个小组,每组有20人,关于一道满分为4分的题目,三个小组的得分情况如下表。通过估计,比较三个小组得分的平均数和方差的大小。
(2)具体算一算,看看自己的估计结果是否正确。
(3)小明发现,这三个图中“柱子的高度”总是1、2、3、6、8,只是排列的顺序不同,导致了平均数和方差发生了变化。请你尝试将这些“柱子”重新排列,通过不断尝试,你觉得“柱子”怎样排列,可以使平均数最大?怎样排列,可以使方差最小?
3.(1)计算下面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5,4,4,3,4.
(2)若将上述数据均加上2,得到一组新的数据:7,6,6,5,6,求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3)若将原数据均减去3,得到一组新的数据:2,1,1,0,1,求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4)比较上述各组数据的变化和对应的平均数、方差,你得出什么结论?
反思。交流
4.在学习中,运用过这样的结论解决过什么问题吗?举例说明,并与同伴交流。
活动3:自主反馈
1.甲、乙两位同学本学年每个单元的测验成绩如下(单位:分):
甲:98,100,100,90,96,91,89,99,100,100,93
乙:98,99,96,94,95,92,92,98,96,99,97
(1)他们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
(2)甲、乙的11次单元测验成绩的标准差分别是多少?
(3)这两位同学的成绩各有什么特点?
(4)现要从中选出一人参加“希望杯”竞赛,历届比赛成绩表明,平时成绩达到98分以上才可能进入决赛,你认为应选谁参加这项竞赛,为什么?
【学习链接】

自主反馈参考答案
解:(1)甲=×(98+100+100+90+96+91+89+99+100+100+93)=96
乙=×(98+99+96+94+95+92+92+98+96+99+97)=96
(2)s2甲=×[(98-96)2+(100-96)2+…+(93-96)2]=17.82
∴s甲=4.221
s2乙=×[(98-96)2+(99-96)2+…+(97-96)2]=5.817
∴s乙=2.412
(3)乙较甲稳定,甲虽然状态不稳定,但发挥好时成绩比乙优秀.
(4)选甲去,甲比乙更有可能达到98分.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回顾与思考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附中 许盈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会用笔或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本章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整理归纳本章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差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归纳知识结构;第二环节:回顾重点内容;第三环节:综合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归纳知识结构
内容:本章内容已全部学完,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一章学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梳理知识,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如下知识结构图:


目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整理归纳,总结出知识结构图,形成知识系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意事项:以上知识的归纳总结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第二环节:回顾重点内容
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结构图,把重点知识内容再回顾一下:
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
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选择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 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及举例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 加权平均数中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及举例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权未必相同,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较大。加权平均数中,由于权的不同,会导致结果的差异。
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章的重点知识内容,并会结合实例说明,从而夯实“双基”。
注意事项:在重点知识的回顾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举例,关注学生所举例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等,并据此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使他们具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第三环节:综合运用提高
内容:1. 从一批零件毛坯中抽取1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克):
400.0 400.3 401.2 398.9 399.8
399.8 400.0 400.5 399.7 399.8
利用计算器求出这10个零件的平均质量。
2. 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3. 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量,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
每人销售件数
1800
510
250
210
150
120
人 数
1
1
3
5
3
2
(1)求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量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量,并说明理由。
4.下图反映了甲、乙两班学生的体育成绩。
(1)不用计算,根据条形统计图,你能判断哪个班级学生的体育成绩好一些吗?
(2)你能从图中观察出各班学生体育成绩等级的“众数”吗?
(3)如果依次将不及格、及格、中、良好、优秀记为55分、65分、75分、85分、95分,分别估计一下,甲、乙两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值大致是多少?算一算看你的估计结果怎么样?
(4)甲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关系?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你还能写出几组数据也适合这一规律吗?
目的:以上四道题目呈阶梯状,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第1、2题分别考查学生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和计算器的掌握情况;第3题通过表格信息,让学生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体会这三者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区别,并能根据数据信息作出评判和决策;第4题综合了课本复习题的最后两题,旨在巩固学生对统计图信息的识别和判断能力,运用数据的代表—平均数和众数说明实际问题,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对称”关系,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注意事项:依据题目的层次,第1、2题和第3题的(1)问可让学生先独立笔答完成后,教师再讲评;第3题的(2)问和第4题具有开放性,特别是第4题内涵丰富,要让学生展开思维,充分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提高,教师对此要作出及时的评价。
对本章知识技能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关注数据的代表在不同的实际问题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而不要过于关注其具体运算的熟练程度。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1. 本章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
2. 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目的: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知识、方法、能力、习惯全方位的小结,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意事项:课堂小结可由教师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式地完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 课本本章复习题。
2. 在数学成长本上进行本章的小结与反思。
四、教学反思
1. 华罗庚教授说:读书要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复习重在从厚到薄。每一章的复习要把全章的知识分成块,整理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系统,并加以综合运用,其中采用树图、表格、习题组等技术措施复习是有效的,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2. 一般复习课的容量比较大,一方面要让充分学生思考和交流,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主次分明,把握好教学的节奏,提高课堂效率。
3. 复习课不仅仅是知识的小结及运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是有益的。
课件18张PPT。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回顾与思考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附中
许 盈
知识网络结构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 n 个数 x1,x2,…,xn,我们把(x1+x2+…+xn)÷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一般地,n 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 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征 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
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都是表示
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中位数的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选择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及举例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4.加权平均数中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
影响及举例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权未必相同,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较大。加权平均数中,由于权的不同,会导致结果的差异。1.从一批零件毛坯中抽取10件,称得
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克):
400.0 400.3 401.2 398.9 399.8
399.8 400.0 400.5 399.7 399.8
利用计算器求出这10个零件的平均质量。 答案:400.0克。2.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
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
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
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
分,小亮这学期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答案:88.4分。3. 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量,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 (1)求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量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月销售量,并说明理由。解:(1)平均数为320件,中位数为210件,众数为210件。 (2)由(1)可知平均数比中位数和众数都多110件,这是因为计算平均数时受到两个极端值(1800件和510件)的影响,导致了平均数偏离 “平均水平” 较大,所以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量定为320件是不合理的。
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量定为210件较合理,一是因为210件是这15人月销售量的中位数和众数;二是由表知这15人中有10人的月销售量不超过210件。甲班学生人数乙班学生人数4.下图反映了甲、乙两班学生的体育成绩: (1)不用计算,根据条形统计图,你能判断哪个班级学生的体育成绩好一些吗?
(2)你能从图中观察出各班学生体育成绩等级的“众数”吗?甲班学生人数4.下图反映了甲、乙两班学生的体育成绩: 乙班学生人数(3)如果依次将不及格、及格、中、良好、优秀记为55分、65分、75分、85分、95分,分别估计一下,甲、乙两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值大致是多少?算一算看你的估计结果怎么样?乙班学生人数(4)甲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关系?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你还能写出几组数据适合这一规律吗?甲班学生人数4.下图反映了甲、乙两班学生的体育成绩: 解:(1)乙班学生的体育成绩好些。
因为两班成绩等级为“中”和“及格”的学生数分别相等,而乙班成绩等级为“优秀”和“良好”的学生数比甲班多,“不及格”的学生数比甲班少。(2) 两个班学生体育成绩等级的众数均为“中”。(3)甲班学生体育平均成绩为75分,乙班学生体育平均成绩为78分.(4)甲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相等。因为从图中可知“及格”与“良好”、 “不及格”与“优秀” 分别关于“中” 对称。 1.本章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
2.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勤于思考、
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作 业1.课本本章复习题。
2.进行本章的小结与反思。再见!谢谢合作第六章《数据的分析》水平测试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得分: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一组数据9.5,9,8.5,8,7.5的极差是 ( ).
A.0.5 B.8.5 C.2.5 D.2
在统计中,样本的标准差可以反映这组数据的 ( ).
A.平均状态 B.分布规律 C.离散程度 D.数值大小
3.某班在一次数学测试后,成绩统计如下表:
分数
100
90
80
70
60
50
人数
7
14
17
8
2
2
该班这次数学测试的平均成绩是( ).
A.82 B.75 C.65 D.62
4. 某射击小组有20人,教练根据他们某次射击的数据绘制成如图1所示的统计图,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7,7 B.8,7.5 C.7,7.5 D.8,6.5
有一组数据如下:3、、4、6、7,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
A.10 B. C.2 D.
6.小明同学将某班级毕业升学体育测试成绩(满分30分)统计整理,得到下表,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分数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人数
2
4
3
8
10
9
6
3
1
A.该组数据的众数是24分 B.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5分
C.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24分 D.该组数据的极差是8分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7.从一批零件毛坯中抽取出1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单位:g)如下:
400.0 400.3 401.2 398.9 399.8 399.8 400.0 400.5 399.7 399.8
这10件零件的平均质量为____________.
8.甲、乙、丙三台包装机同时分装质量为400克的茶叶.从它们各自分装的茶叶中分别随机抽取了10盒,测得它们的实际质量的方差如下表所示:
甲包装机
乙包装机
丙包装机
方差(克2)
31.96
7.96
16.32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认为三台包装机中, 包装机包装的茶叶质量最稳定。
9.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___________分.
10. 甲、乙两班各有45人,某次数学考试成绩的中位数分别是88分和90分.若90分及90分以上为优秀,则优秀人数多的班级是       .
11.若样本1,2,3,的平均数为5,又知样本1,2,3,,的平均数为6,那么样本1,2,3,,的方差是__________________.
12.一组数据中若最小数与平均数相等,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为________.
三、解答题(13、14题每题8分,15题10分,16题12分,17题14分,共52分)
13.甲、乙、丙、丁四支足球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中进球数分别为9,9,,7,若这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恰好相等,求出其中的值以及此组数据的标准差.
14.甲、乙两名工人同时加工10个同一种零件,加工后,对零件的长度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单位:mm):
甲:19.9,19.7,19.8,20.0,20.2,20.1,19.9,20.3,20.1,20.2;
乙:20.2,20.4,20.0,19.9,20.2,19.8,19.7,20.1,19.7,20.2.
分别计算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若技术规格要求零件长度为(20.00.5)mm,根据上面的计算,说明哪个工人加工的10个零件的质量比较好.
15.某校八年级学生开展踢毽子比赛活动,每班派5名学生参加.按团体总分多少排列名次,在规定时间每人踢100个以上(含100个)为优秀,下表是成绩最好的甲班和乙班5名学生的比赛数据(单位:个),经统计发现两班总分相等,此时有学生建议,可通过考查数据中的其他信息作为参考.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总分
甲班
100
98
110
89
103
500
乙班
86
100
98
119
97
500
(1)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填写下表:
优秀率
中位数
方差
甲班
乙班

(2)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应该把冠军奖状发给哪一个班级? 简述理由.
16.某商场家电销售部有营业员20名,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即确定一个月的销售额目标,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惩.为此,商场统计了这20名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数据如下:(单位:万元)
25 26 21 17 28 26 20 25 26 30
20 21 20 26 30 25 21 19 28 26
(1)请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表:
销售额(万元)
17
19
20
21
25
26
28
30
频数(人数)
1
1
3
3
(2)上述数据中,众数是 万元,中位数是 万元,平均数是 万元;
(3)如果将众数作为月销售额目标,能否让至少一半的营业员都能达到目标?请说明理由.
17.美国NBA职业篮球赛的火箭队和湖人队在本赛季已进行了5场比赛,将比赛成绩进行统计后,绘制成统计图(如图(1)所示).请完成以下四个问题:

( 1 ) ( 2 )
(1)估计火箭队、湖人队的平均成绩;
(2)在图(2)中画出折线表示两队这5场比赛成绩的变化情况;
(3)根据上述统计情况,试从平均得分、折线的走势、获胜场次和极差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简要分析,请预测下一场比赛哪个队更可能取得好成绩?

为什么三个代表数会产生偏差?
章 飞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数据代表往往存在差异,正由于这些差异,造成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这种差异是正常现象吗?什么情况下,这三个代表数是统一的?我们通过图形直观地考察数据的特征吧。
下面呈现了三组数据。
图1是10位同学所测得某个动物的长度的条形统计图,图2是某班同学某道数学题得分的条形统计图。

图1 图2
洛杉矶湖人队队员2000年年薪如下表,适当归类后制作的条形图如图3。
球员
奥尼尔
布赖恩特
霍利
莱斯
费希尔
福克斯
奈特
哈铂
格林
乔治

萨利

塞莱斯坦德
薪水(百万美元)
17.1
11.8
5.0
4.5
4.3
4.2
3.1
2.1
2.0
1.0
1.0
0.8
0.7
0.3
图3
观察这三个图,可以发现图1,图2中,平均数与中位数相同,这可以从图形的对称性上直接判断出来,而且在图1中,平均数同时也是众数(图象上最高),这自然是最为理想的状况了,三个代表数完全一致了;而图2中,平均数就不再是众数了(不是最高的);图3,整个图形偏向了左边,因此,平均数大于中位数,大家不妨算一算!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中各阶层的收入状况分布多是偏向左边的。
实际生活中,数据的分布有各种形态,有上面的居中分布的,也有偏左分布的,还有偏右分布的(学校里学生的成绩数据多是偏右分布的,不信找你们班级同学的某门成绩对照一下)。因此,统计学中就需要研究这类数据属于什么样的分布,用什么数据代表比较恰当?这个数据呈现这样的分布是否合理,是否有必要改进,使得这个事物的相关数据得到改善?
什么样的数据可能是居中分布的,如测量一般应是居中分布,大量测量的数据总体上应呈正态的分布,但如果出现了不是正态的分布,作为研究者可能就需要思考什么原因造成了不正态的情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