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二中2014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东营市二中2014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1-28 07:3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东营市二中2014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3.1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试卷密封线以内和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只答在试卷上无效。
3. 第Ⅱ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电视剧《新安家族》在央视热播引起极大反响。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家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 )
A.宗法传统的影响 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儒家思想的流传
2、“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
3、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4、“牛背当年暖似衣,饥寒永在耳边提。大开黎庶通天路,剥尽人间狼子皮。”此时描写了中古古代某朝皇帝的经历。为巩固专制统治,他采取的措施有
A.废除丞相制度 B.成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C.建立内阁制度 D.设立三司使分宰相权力
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6.伯利克里说,“在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在公共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精神使我们信服”。雅典每个官员在任职以前要宣誓:“他们将公正和依法从政,绝不以他们的职务接受礼物。”这说明古代希腊崇尚( )
A.法律至上 B.直接民主 C.公民意识 D.权力制衡
7.《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以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
A.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B .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
C.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D.是否正视纲常伦理
8.“直到19世纪初,一位官运亨通的首相同时要得到国王和议会的支持,否则便会在政治航道上触礁翻船。”该材料说明当时英国
A.责任内阁制尚未成熟 B.国王“统而不治”
C.首相主要对国王负责 D.三权分立制确立
9.“美国建国之初,华盛顿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经过费城制宪会议奠定了美国的新体制。”新体制主要体现在( )
①资产阶级共和制 ②议会由两院构成 ③三权分立 ④联邦制 ⑤政党政治
A.①④⑤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①③④
10.19世纪末西方各国民主政治各具特色,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首相与国王权力相当 B.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权力大于国王
C.美国总统有选举产生 D.德意志宰相代替皇帝行使权力
11.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欠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载?”这表明战前( )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B.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D.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12.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一方面,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出现这一矛盾现象的主要原因( )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B.宣传拜上帝教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C.天平天国指导思想出现混乱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13.据一项调查显示,1913年江苏某地300多名中小学生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对此比较全面的理解是( )
A.共和政体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旧传统仍有影响
C.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D.文化氛围浓郁
14.晚清时期一个中国驻外使节在日记中写道:“昨夜叛勇已入巴黎,约千万人,哗言鼓噪,声言将吏、兵二部大僚,并民勇将军、巴黎提督、按察司皆改用其党。各官畏惧,皆避往凡洒(凡尔赛)等处,巴黎遂无主矣。”这则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巴黎和会 B.普法战争 C.巴黎公社革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15.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唱红歌成为各地人民新的娱乐方式。下列红歌按其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红日照遍了东方,中华儿女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②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③解放区的天时艳阳天,解放区的军民好喜欢 ④毛主席呀红太阳,救星就是共产党,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④①
16.辛亥革命和新中国成立被看做是中国20世纪先后发生的两次历史巨变。这两次历史巨变都①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③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④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其谐音,戏称为“围脖”。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2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18. 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
A.“一国两制”的实行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
19. 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影响”;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上述观点表明(  )①美苏对抗中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美苏的根本目的 ③美苏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合适借口 ④这种行为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20.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
欧共体总部   日本经济迅速崛起  不结盟运动标志
A.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西欧、日本努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21.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中国却没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这表明(  )
A.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次要国家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22. 《大国的兴衰》中说:“一个国家,不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在苏联的阵营内,任何中间道路的幻想都是不明智的。”基于此,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推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宣布在外交上要“另起炉灶”
23. 2011年11月,随着美韩黄海军演,东北亚局势空前紧张,中国再次展开积极斡旋,力促重开六方会谈。这说明(  )①中国在维护地区和平中发挥重要作用 ②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立场之一 ③中国致力于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④动荡不安逐渐取代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24.《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业。”《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25.两千年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A.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C.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D.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1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3分)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3分)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的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头角,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2)写出材料所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2分)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2分)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4分)
材料四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4)依据材料四,概括归纳列宁心目中的无产阶级政权有何特点?(2分)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希腊的民主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许海山《欧洲历史》
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袁峰《比较政治与政治》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雅典民主的特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欧美代议制民主有哪些不同的“具体方式”。(3分)
材料三 梁(启超)关于帝国主义是中国长期敌人的理论,理由倒也充分,可是他给那些知识分子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没有控制中国政府之前,怎么抵抗外国列强?革命必须有个简单明白的目标。满足是最现成的目标,他当权但软弱,又没有盟友。既然反满,当然革命就要反君主,也就是要共和,这一切顺理成章。
以此同时,一向足智多谋的孙中山看出要召集知识分子做组织者,必须要有一套革命理论。在知识策划方面,他想出来一个“三民主义”。用西方的话说,就是民族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他又发明了“五权宪法”,就是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鼎立之外,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近代欧美和中国在实现民主政治的道路上面临的的不同社会环境,并简析孙中山民主思想的进步意义。(7分)
28.(11分)笑,表达我们的感情,沟通我们的思想,展示我们内心的世界;笑,说明我们人类的美好。笑容是一种既悦己又悦人的发挥正面作用的表情。它是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的一种轻松剂和润滑剂。
图一 开怀大笑:乔冠华(中国代表团团长)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图二 会意而笑: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图三 眉开眼笑:中国代表和各国代表举杯庆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乔冠华“开怀大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该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5分)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会意而笑”的主要原因。请简述这一构想的重大实践意义。(4分)
(3)综合上述图片,谈谈你对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认识。(2分)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
徽州少年林光錀,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家成员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以下材料是根据林光錀所写的日记编制而成。
材料一 林父与林光錀一年生产、生活时间分配表(单位:天)
人物
生产劳作
其他活动
外出活动
休闲
统计
林父
113(31.8%)
96(27.04%)
28.5(8.03%)
117.5(33.1)
355(100%)
林光錀
308(86.7%)
22(6.2%)
5(1.41%)
20(5.63%)
355(100%)
说明:①林父的“其他活动”主要包括“打杂”、“做风水地”两项。
②林光錀的“生产劳作”以牧牛为主,占264.5天。
材料二 林父一年“外出活动”分类统计表(单位:天)
项目
走亲戚
往双岭
往重山
(背)苗竹
挑茶往齐春
往思口买杂货
清华
买货
往富村买货
江村
打油
往林村买小猪
卖茶
天数
12.5
1
3
1
4
2.5
2
1
1
0.5
材料三 林家“生产劳作”时间分类统计表
专 项
粮食生产
蔬菜生产
经济作物(茶)
其他
统计
劳动时间(天)
62
11
16
24
113
百分比(%)
55
9
14
22
100
说明:粮食包括禾(稻)、麦、粟、番薯四类,凡与之有关的劳动视为粮食生产活动。蔬菜、白豆、油菜种植等列入蔬菜生产。
请回答:
(1)根据林家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状况,判断出林父的身份并说明理由。(4分)
(2)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林光錀的生活状况。(4分)
(3)在当时,林光錀的人生之路可能面临三种选择:其一,从事农耕;其二,经商致富;其三,科举致仕。请你就上述三种人生选择中的一种,结合林家状况和时代特点,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4分)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B
C
A
B
A
B
A
D
C
B
B
C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C
D
D
A
B
D
D
A
C
C
A
26、(1)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3分)
(2)特点: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一律平;注重个人才能等。(2分)
(3)完美:不流血、妥协。(2分)
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4分)
(4)实行议会制;立法与行政统一;议员没有特权。(2分
27. (1)特点:直接民主(2分)成因:享有公民权的公民数量少(或奴隶、外邦人、妇女没有公民权,只有少数成年男性公民享有公民权);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2分)
(2)“具体方式”:英国君主立宪制(君主权利受限制);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德国的君主立宪(君主有很大实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分)
(3)不同社会环境:欧美国家较早走上了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分)而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中国处在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2分)
进步意义:团结了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明确了革命目标——推翻满清封建统治;为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提出了构想。(3分)
28.(1)原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一切合法权利。(2分)
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或中国的崛起,或中国人的自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4分)
(2)实践意义:促成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3分)
(3)中国的国际地位稳步提高,中国已成为有重大影响力的负责任的大国;开放的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综合国力决定和影响着国家的国际地位。(3分)
29.(1)身份:自耕农。(1分)
理由:林家父子大部分时间都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自给自足;拥有部分生产资料;有自主活动(休闲)时间。(3分)
(2)生活状况:绝大多数时间从事生产劳作;有写日记的习惯(或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或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4分)
(3)从事农耕:有利因素:有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经验(2分)。不利因素: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答出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地主土地兼并、政府盘剥和近代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冲击也可得分)。(2分)
经商致富:有利因素:徽商文化有利于经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林家种植的茶叶等经济作物市场前景广阔)(2分)。不利因素:林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商基础薄弱;政府的限制、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动荡的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制约(2分)。
科举致仕:有利因素: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坚持不懈的学习品质(长期记日记)(2分)。不利因素:经济基础差(经济不宽裕);学习时间少(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