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
语 文 试 卷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或填写在答题栏内)。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1题-第11题答题位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分值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雄伟的高原,巍峨的横山,奔腾的无定河,_____了无数横山儿女,塑造了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榆林地接甘、宁、内蒙古、晋,又是明清朝廷流放京官之所。( )。
天辽阔,地苍茫,残阳似血,山峦如画,望着宇宙八荒,听着天籁之音,心底____,顿生苍凉之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文人情调的感伤,陕北劳动人民有自己的情感宜泄方式——吼信天游。高亢悠长的曲调,随天而游跌宕起伏;九曲回肠的歌声,唱尽了人生的况味。横山不仅孕育了粗犷豪放的信天游,更有横山老腰鼓留存于世。老腰鼓,又称“文腰鼓”,根据庙宇石碑的文字存证,它出现的年代可_____到明代中期。古时戍守长城的士兵,以腰鼓作为报警工具,发现敌情即鸣鼓为号,在骑兵阵战冲锋中,也以腰鼓助威,激励将士的斗志。打了胜仗,将士击鼓起舞狂欢。边民久居塞上,也习而为之,_____腰鼓逐渐应用于民间娱乐,演变成激昂刚劲、带有军旅色彩的腰鼓艺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养育 百转千回 追溯 于是
B.抚育 百感交集 溯源 因此
C.养育 百感交集 溯源 于是
D.抚育 百转千回 追溯 因此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横山人强健的体魄就是源于历史上多民族的融合,民众人格对壮阔绝域的潜移默化,使横山人拥有剽悍刚烈的性格
B.历史上多民族的融合,赋予横山人强健的体魄,壮阔绝域对民众人格的潜移默化,使横山人拥有剽悍刚烈的性格
C.横山人强健的体魄就是源于历史上多民族的融合,壮阔绝域对民众人格的潜移默化,使横山人拥有剽悍刚烈的性格
D.民众人格对壮阔绝域的潜移默化,使横山人拥有剽悍刚烈的性格;历史上多民族的融合,赋予横山人强健的体魄
3.下列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拿来主义》 鲁迅 杂文 《且介亭杂文》
B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英国剧作家、诗人 四大悲剧之一
C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 纪传体史书 《左传》
D 《短歌行》 曹操 乐府诗 《曹操集·诗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标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4.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被群体或团体认同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是被个人认同的文化遗产。
B.随着人们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断创新的特点。
C.对于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D.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体现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有多少表现形式,都应该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B.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C.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静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
D.借助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日常生活。
6.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稚士阶层之所以能够将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沟通,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
B.一个实物,如果不与非物质的形式,如表演、表现形式、技能等相联系,就不能独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C.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所以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
D.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宋均字叔痒,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
祷请,且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 阻碍。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 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B.其为民爱若此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C.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 吾其还也
D.均乃下书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B.在那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C.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D.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辨。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政绩,因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注意事项∶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范围内。
题号 四 五 六 七 得分
总分
四、(28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5分)
(2)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3分)
13.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8分)
宿业师①山房②期丁大不至
(唐)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瞑。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①业师∶法名“业”的僧人。 ②山房,山中的屋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
B. 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C.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
D. 这首诗结尾一句"孤琴候萝径"中的"琴"与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中"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一句中的"琴"蕴含的意思是相同的。
(2)领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分)
(3)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2分)
14.名句默写(共12分,每空2分)
(1)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4)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
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15.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16. 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请简述“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 (4分)
17. 文章第一段在全文起到怎样的作用 (6分)
18.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分)
六、(9分)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4分)
A. 垃圾分类节省土地、减少污染、回收利用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B.“端午奇妙夜”等精彩作品的诞生也有文化自信的身影,它触动了传统文化、艺术审美对观众内心的钟情与喜爱。
C.中国很多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们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等价值。
D.藏毯产业是符合青海实际的产业,有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还有扶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
20.阅读《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完成下面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共5分)
(1)《乡土中国》的作者是_____,他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撰写了_______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2分)
(2)下列对红楼梦判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句分别写的是林黛玉、薛宝钗。
B.“湘江水逝楚云飞”,是贾探春的判词。
C.“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晴雯的判词。
D.“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的是尤二姐。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国语·齐语》∶“深耕而疾趱之,以待时雨。”深耕,是指在栽种种子的时候,需要深深地挖土、耕地,以使种子能深卧在土壤里,获得更充分的养分。适当的深耕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收成。
人生也是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与实践创造对生命进行耕耘的过程。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作为一名当代青年,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险阻,通过自己的深耕肩负起兴国重任。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以“深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河西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调查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9分)
1. A 2. B 3. C
二、(9分)
4.C 6. B 5.B
三、(15分)
7.D 8. B 9. A 10. C 11. D
四、(28分)
12.(1)现在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
(今∶如今,现在1分;咎∶罪,过错1分;本∶根本办法1分;非……也∶判断句式1分;整体句意1分。共5分)
(2)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若∶如果1分;虽∶即使1分;易∶改变1分。共3分)
13.(1)C(“乡愁”错误)(3分)
(2)月光照进松林,夜晚渐生凉意,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译句1分);描绘出一幅凉爽(意境1分)、静谧(意境1分)的山中晚景图。(共3分)
(3)①对山间景色的喜爱之情;②闲适之情;③对朋友的期待之情。(共2分)
(评分标准∶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给满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4.(共12分,每句2分)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渺沧海之一粟
(3)青青子衿(4)无边落木萧萧下
(5)一尊还酹江月(6)善假于物也
五、(20分)
15.B E(共4分,每项2分)
16.①勤俭的生活态度(1分),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1分);
②红色文化的洗礼(1分),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1分)。(共4分。每点2分)
17.①介绍自己漂泊异乡的生活状态;②抒发对故乡深刻的思念之情;③引起下文对故乡生活情景的介绍。(共6分。每点2分)
18.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1分),使“我”从中获得慰藉(1分);
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1分),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1分);
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1分)是我对故乡的回报(1分),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共6分。每点2分提示∶如果用原文“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也可给分。)
六、(9分)
20. C(A谓语残缺; B主宾颠倒;D递进不当)(4分)
21.(1)费孝通 十四 (每空1分,共2分)
(2)C(A薛宝钗、林黛玉;B史湘云的判词D“尤二姐”改为“袭人”)(3分)
七、(60分)
22.依据2022年高考阅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