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综合测试A
一、基础积累(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朱熹(xī) ②昳丽(yì) ③引擎(qíng)
④平仄(zhè) ⑤雪茄(jiā) ⑥冰淇淋(qí)
⑦荚果(jiá) ⑧忌讳(huì)
A.①②④⑤⑦⑧
B.②③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⑥⑦⑧
D.①③④⑤⑦⑧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斑驳 掩映 肆业 没精打彩
B.暇疵 点缀 和谐 装腔作势
C.恐惧 铁轨 鲈鱼 迷迷糊糊
D.褶皱 展览 淡褪 责无旁代
3.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有企业家坦言,进行公益捐助的一个原因是担心消费者指责自己冷漠吝啬,细大不捐,从而影响公司产品的销路。
②李鸿章主张大清国参与世界商品经济往来,利用双边贸易使国家富强,制约他国,这样的认识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③今年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的发言少了穿靴戴帽的套话,多了实实在在的内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④李警官深谙犯罪心理学,总能站在犯罪嫌疑人的角度推心置腹地剖析作案动机及过程,侦破了很多棘手的案件。
⑤《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书中对政治权利和义务等问题作了很多鞭辟入里的分析,值得一读再读。
⑥围棋等棋类游戏能很好地培养人的统筹意识和战略眼光,因为如果目无全牛,就很可能因顾此失彼而落败。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的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容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B.依“天人相应”的养生原则,春天宜多吃温性食物,少进食冬瓜、黄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要少吃,以防阻碍阳气生发。
C.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D.经过全体委员和代表的共同努力,承载期望与重托的两会相继闭幕,顺利完成各项议程,为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6.下列四副对联中,用来迎接友人来访最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珠联璧合乾坤定,花好月圆鸾凤鸣。
B.华夏年年腾骏业,新春岁岁展宏图。
C.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
D.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7.下列熟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实,现在也不用着急。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候想想办法,找份合适自己的工作还是能找到的。
B.来我们这里办工厂,你放心好了,凡是能开绿灯的地方,政府一定开绿灯,决不会难为你的。
C.作为律师,我郑重告诉你,要他负责法律责任,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他已经是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了。
D.对那些喜欢抬轿子的人,做领导的一定要防着点,否则,被抬得晕晕乎乎,就有可能犯错误。
二、阅读鉴赏(6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2分)
《咬文嚼字》(节选)
朱光潜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有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辞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纸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妤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有改动)
8.结合全文,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两项是( )(5分)
A.“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B.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包括诗方面。
C.因为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所以前者易用,后者却难用。
D.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人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这人也就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这是“套板反应”。
E.随便在报纸杂志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9.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月轮是直指的意义,轮外月晕、晕外霞光是联想的意义。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妙处需要联想到“小龙团”茶泡在泉水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才能体会到。
C.从前作诗文的人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就能作出好诗来。
D.只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练与吻合,你就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0.“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有哪些不同之处?(6分)
11.在文学之路上,人们如何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8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
所谓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的异军突起,流行语往往在一夜之间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流行语无一不是社会现实、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借助于网络等传媒,犹如插上了翅膀,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注意到,流行语的流行速度正在加快,有时甚至就在几秒钟的时间内流行开来,由于这些流行语契合了现代人的某种心理期待,产生了共鸣,成为其快速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其实,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现在我们翻看《诗经》,依然能够品味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日本去年的“U-can流行语大奖”颁奖仪式上,出自宫崎县知事东国原英夫之口的“必须做点什么”及高中生高尔夫球选手石川辽的昵称“腼腆王子”获得大奖。关于获奖理由,评委会表示,东国原这句当初用在知事选举的口号“触动了日本全国男女老少的心弦”;在低调羞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的今天,石川选手独有的自然无造作的表情“让日本人产生怀旧之感”。
“‘流行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属于社会热点,有的属于网络语言,有的是商业化助推的结果。”留美博士、传播效果研究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培勤说。流行语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的特点,以前可能是小范围的传播,现在借助于现代传媒,能够很快地在社会上传播。应该说,流行语的流行,是社会文化有活力的表现。从一个社会来说,历来有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分野,流行语显然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说,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经常有所排斥,但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大众文化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不少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可以进入主流,甚至进入精英文化的范畴。
流行语的盛行,也是文化多元的产物。在大众传媒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它反映社会冷暖,反映时代节奏,尤其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心态。
当然,部分流行语也呈现出泡沫化现象,浅表化、庸俗化,因而,我们平时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些非常粗俗甚至不堪的流行语,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流行语强迫症”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社会庸俗化的表征之一,比如说,每年的春晚小品,为了包装和商业化效果,而刻意制造出一定的“流行语”,但这些流行语总体价值不大,甚至成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睛雨表,透过流行语,我们可以领略社会和时代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体味社会和时代的某种深意。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流行语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哪儿的民间社会充满活力,哪儿的流行语就大量出现,什么时候的社会生活越宽松活跃,什么时候的流行语就越发达,流行语贴切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12.下列关于“流行语”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流行语是一种以鲜活的语言形式表达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概括性词语。
B.流行语是体现社会庸俗化和浅表化等泡沫化现象的晴雨表,它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C.流行语体现了社会文化的活力以及大众文化在现实社会中一直扮演的主体角色,与其他文化形式共存。
D.流行语无一例外地从某些方面折射社会现实和社会风尚,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期待并产生共鸣。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流行语之流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以前传播范围很小,而现在可以借助先进的媒体在极短时间内广泛地传播开来。
B.如果出于包装和商业化效果的需要而刻意制造出流行语,那么不仅总体价值不大,甚至还会沦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C.对一个社会来说,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历来区分得很清楚,而现在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就能够进入主流社会,甚至进入精英文化领域。
D.流行语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它备受大众追捧是因为它能触动人们的心弦并让人产生怀旧之感。
14.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流行语的成因比较复杂,社会热点、网络语言和商业化因素都会导致流行语的出现,它是文化多元的产物。
B.当今时代,由于以网络为标志传媒的发达,流行语广为盛行,因而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
C.流行语之所以能够在现代社会快速流行,从心理层面上来看,是因为这些流行语与现代人的心理期待相契合,能在人们的心里产生共鸣。
D.社会生活的宽松活跃,社会心理的开放多样,对于体现民间社会活力和时代变迁的流行语的风行具有推动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9分)
岳飞传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节)
15.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行百里始奋迅 比:等到
B.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息:休息
C.课将士注坡跳壕 课:督促
D.世忠以书来谂 谂:告知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学射于周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马踬,怒而鞭之 枪榆枋而止
C.敌未灭,何以家为 大王来何操
D.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的字里行间中渗透着对岳飞人品的赞誉。开头在简述其家世之后,说岳飞不仅好学有气节,还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如对教过他的老师周同终生不忘。
B.岳飞天生力量大。十几岁时,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和八石重的硬弩。
C.岳飞从严治军,包括严格训练、严肃纪律,哪怕士兵夺取老百姓的一根麻绳绑草料,也会立刻被斩首。
D.在与宋高宗的问答中,岳飞侃侃而谈,通过马的饮食与行走,两相对比,说明“负重致远”之才,必须具备若干要素,即使是良马,太过讲究“精洁”,也会招致灭亡。
18.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3分)
(2)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3分)
(3)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3分)
(四)古诗阅读(13分)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别舍弟宗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6分)
(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7分)
三、古诗文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奉劝年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2)杜甫的《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包拯)
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胡瑗)
③择之以才,待之以礼。(苏洵)
④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⑤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⑥才之用,国之栋梁也。(王安石)
宋代有关“才”的名言很多,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点拨
1.B(“熹”读作“xī”,“仄”读作“zè”。)
2.C(A项,肆一肄,彩一采。B项,暇一瑕。D项,代一贷。)
3.B(①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望文生义。②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符合语境。③穿靴戴帽:比喻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说教。符合语境。④推心置腹:形容待人真诚。不合语境。⑤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符合语境。⑥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望文生义。)
4.A(解答本题首先要看语段的整体内容,即围绕汉字简化问题谈看法。其次就是要掌握行文的逻辑关系。②句中提出了“不少人”对汉字简化的看法,①句中“这种看法”应指②句中“不少人认为……”这一看法,故②①组合在起,这一组合表明了文段的观点,故排在首位;④句中的“首先”和⑥句中的“其次”相照应,故④⑥组合,这一组合初步阐明了汉字不宜进一步简化的原因,故排在②①之后,⑤句进一步指明简化汉字的木当之处,③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故将⑤③排在最后。)
5.D(A项,表意不明,是“近200个中国人”还是“近200个最容易读错的字”,不明确。B项,结构混乱,“少进食……要少吃”句式杂糅,删掉“少进食”或“要少吃”。C项,主宾搭配不当,主语“莫言的作品”与“作家”搭配不当。)
6.D(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四副对联的意思。A项,“珠联壁合乾坤定,花好月圆鸾凤呜”是结婚时用的婚联,不适合迎接友人来访这一场合。B项,“华夏年年腾骏业,新春岁岁展宏图”是春联,不适合迎接友人来访这一场合C项,“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是挽联,不适合迎接友人来访这一场合。B项,“华夏年年腾骏业,新春岁岁展宏图”是春联,不适合迎接友人来访这一场合C项,“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是挽联,不适合迎接友人来访这一场合。D项,“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是杜甫《客至》中的诗句,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打开。这两句,前后映衬,更显示出主人与客人的情谊深厚。)
7.C(歇后语的重要特点是风趣幽默,用在严肃场合不合适。)
8.CD(A项,“不能捉摸”错,原文是“不易捉摸”。B项,原文是“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E项,原文是“大半都由”。)
9.B(A项,原文是比喻。C项,这是“套板反应”,所作出的诗是套语滥调。D项,原文为“只有……才”。)
10.(1)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2)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11.(1)本着咬文嚼字的精神,随处留心玩索。(2)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3)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12.D(A项偷换概念,不是“词语”,是“语汇”。B项以偏概全,流行语应该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的是“部分流行语”。C项过于绝对,“一直扮演”错误,应该是“常常扮演”。)
13.B(A项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以前可能是小范围的传播”。C项以偏概全,不是所有流行语经过沉淀后都能够进入主流社会。D项曲解文意,“能触动人们的心弦并让人产生怀旧感”的只是说日本获奖的两个流行语。)
14.B(强加因果,原文说“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
15.B(息:喘息,大口喘气。)
16.C(C项均为代词,意为“什么”。A项,介词,跟,向/介词,对于。B项,连词,表示修饰/连词,表示顺承。D项,副词,表示揣测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
17.D(D项中“即使是良马,太过讲究‘精洁’,也会招致灭亡”与原文意思不符。)
18.(1)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刚百里,就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几乎像要死了一样。
(2)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便装扮了有名的美女送给岳飞。
(3)岳飞在文章后题跋,单单指出曹操是奸贼所以鄙视他,特别被秦桧所讨厌。
【参考译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代务农。其父岳和,常节省粮食周济穷人。乡人耕种侵占他家土地,他便割地让给人家;邻居向他借钱,他从不去强迫人家还债。岳飞出生时,有像天鹅般的大鸟,在屋顶上飞过并鸣叫,因此父母便为他取名“岳飞”。岳飞出生不足一月,黄河在内黄这个地方决堤,洪水暴至,岳飞的母亲姚氏抱着岳飞坐进一个大缸,被河水冲到岸边得以活命,乡人都为此感到惊异。
年少时的岳飞就有气节,沉默忠厚,很少言语,家里虽穷但他勤奋好学,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天生有惊人的力量,不到二十岁,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和八石重的硬弩,他向名师周同学习射箭,学到了周同的所有本领,可以左右开弓。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到周同墓前摆上供品祭奠。岳和认为儿子为人仁义,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应该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
绍兴七年,岳飞面君,宋高宗从容地问:“你是否得到良马?”岳飞答复说:“我本来有两匹良马。它们每天要吃数斗洁净的草料小豆,要喝一斛清澈的泉水。若不是干净良好的食料或泉水,它们宁可挨饿而不接受。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初时并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才奔驰奋进。从中午跑到黄昏,还可以多跑两百里。此时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气,也不出汗,展现出好像并没有什么事的样子。这是因为它们肚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不幸的是,它们在历次战役中已相继死了。目前我所骑的马每天吃的粮食只有数升,对食料从不挑剔,对饮用的水也不作选择。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刚百里,就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几乎像要死了一样。这是因为它肚量小,所以摄取的食物虽少却容易饱和,喜爱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已。”皇帝称赞他说得好,说:“你现在的议论有很大进步。”
岳飞十分孝顺,母亲留在黄河以北地区,他派人去探望母亲,并且把母亲迎接归来。他的母亲有很难治愈的疾病,服侍汤药他一定要亲自来。他的母亲过世之后,他三天不喝水不吃饭。他的家里没有姬妾陪侍。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便装扮了有名的美女送给岳飞。岳飞说:“现在皇上到了很晚的时候还因忧心天下而没睡,怎么会是我们当大将的人享受安乐的时候?”岳飞推辞不肯接受,吴玠更加尊敬佩服他了。岳飞年轻时候喜欢大量喝酒,皇帝告诫他说:“你在某天到达河朔的时候,才可以痛快喝酒。”岳飞就再也不喝酒了,皇帝当初想为岳飞建造府邸,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凭什么安家立业呢?”有的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吝惜钱,武臣不吝惜死,天下就太平了。”
岳飞的部队每次安营扎寨的时候,(他)命令将士急驰下陡坡跳战壕,将士们都穿着厚重的铠甲练习。(岳飞的)儿子岳云曾经练习下陡坡,马失蹄了,(岳飞)愤怒地拿鞭子抽他。兵卒里有人拿百姓一缕麻用来绑草垛,(岳飞)立刻斩首示众。士兵们晚上休息,百姓开了自家的门愿意接纳他们,没有兵卒敢进入。(岳飞部队的)军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岳飞)擅长以少胜多。(他)想要有所举动的时候,就全部召集各个统制来一起谋划,决定了计谋以后再战斗,所以只有胜利没有失败。他突然遇到敌人的时候,就按兵不动。所以敌人评论岳家军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曾经问(他)用兵之术,(他)说:“仁义、智慧、信心、勇气、严格,缺少一样都不可以。”每当调配军粮,(他)一定会皱着眉头说:“东南地区的民力,消耗凋敝得很严重。”荆湖平定,招募农民经营田地,又作为屯田,每年节省一半的漕运。皇帝亲手书写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人的事迹赏赐给他。岳飞在文章后题跋,单单指出曹操是奸贼所以鄙视他,特别被秦桧所讨厌。
李宝从楚地来归顺,韩世忠留下他,李宝痛哭着要归顺岳飞,韩世忠写书信来告诉(岳飞),岳飞答复说:“都是为了国家,何必分你我呢?”韩世忠赞叹佩服。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浏览经史典籍,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他忠心忧愤,壮怀激烈,发表议论坚持正义,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19.(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①直接抒情,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②间接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恻、惆怅之情。
20.(1)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21.【写作指导】
本题选用与“才”相关的六个宋代名言组成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关注“人才”这一社会热点话题,贴近学生实际。题目要求从六句宋代名言中任选两三句,并合理引用,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也融入了传统文化。
写作前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理解这些名言的具体内涵;二是找到所选名言的相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第句体现了人才难得,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第二句体现了人才的重要性—治国平天下,以及成才之道在于教化;第三句体现了选拔人才坚持的原则和对待人才的态度—礼待人才;第四句体现了才与志的关系,才与志的结合更能成大事;第五句体现了才与德的关系,相互影响,德为根本;第六句体现了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这些名言既充满深刻的思辨性,又具有时代的价值导向性。没有围绕“人才”这一话题来写的视为偏题跑题。选句不符合写作要求或没有合理引用要酌情扣分。
参考立意:(1)以①③为基础,论述对待人才的态度;(2)以①⑤或③⑤或①③⑤为基础,谈论人才选拔任用的标准;(3)以②⑤为基础,论述对人才的培养在于教化、德育;(4)以②⑥为基础,说明人才对国家的重要价值;(5)以④⑤为基础,表现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及追求;(6)以六句中任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结合宋代的社会实际来写如何育才、选才、用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