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综合测试B(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综合测试B(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5 21:2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测试B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构建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太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联系。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须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些东西。
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蘖,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太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D.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从来不去创造表抽象意义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C.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联系的特征。
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的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须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C.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时,无须严密的句法,听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观念,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最后的耕耘
曹春雷
宝山走进院里时,老奎正蹲在堂屋门前的石阶上,稀里呼噜喝面条,花白的胡子一翘一翘的。
“爹,那事您考虑得咋样了?”宝山站在柿子树下,远远地问。
“啥事?”老奎没抬头,鼓囊着嘴,专注于他的面条。
“就是那块地的事啊。别人家都签了,就剩您没签。”
“别人家签了我也不签,我就剩这块地了,以后我上哪儿种地去?”老奎抬起头,停下忙碌的嘴,气气地抛出这么一句话。
“爹,您干吗非要种地呢?您看,现在咱们村发展得多好,引来好几个厂子,村里的男人妇女都进厂上班,一个月能拿不少钱。这些厂一年也给村里不少钱。村里有钱了,啥事都好办。”
老奎将饭碗放在身旁的石阶上,抹了把嘴。儿子说的没错,如今村里人出了家门就能上班。就连他,也在一家厂子里看大门,工资不算低。村里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150元钱。宝山干村主任这几年,村子确实发展得挺不错。
“爹啊,这次引来的是草帽厂,不污染,别的村子都抢这个项目,因为老板是我同学的同学,我抢来了。建成后,效益肯定不错,咱村的人都能跟着沾光。”
看到老奎不言语,宝山又说:“我是村主任,咱村就您不支持工作。您说,下一届村主任选举,您还打算继续让我干不?”
老奎还是不言语,掏出烟来,点上。吐出的烟圈,袅袅升起来。屋檐下的一只麻雀扑棱一下,穿越其中一个烟圈,飞出了院子。
宝山站在那里,看着一个个烟圈在空中扩散。
一支烟抽完,老奎闷闷地说:“我签。”
宝山顿时喜眉笑眼起来。走近老奎,从怀里掏出软包烟,抽出一颗,给老奎。
老奎不接,站起来,到牛栏前,看牛。牛卧在那里,慢条斯理地反刍。
老奎对牛说:“老黑啊,好好吃,过了晌午,咱去西洼犁地。”
老黑没搭腔。背后的宝山却说话了:“爹啊,您刚才都说答应签了,咋这会儿又说去犁地呢?”
老奎扭过头来,梗着脖子:“我晚上签,没签之前,地还是我的。我愿咋样就咋样。”
宝山知道爹的脾气,不敢再说,转过身,溜溜地出了院门。
老奎进了牛栏,蹲下来,抚摸牛。牛毛不光滑,肋骨鲜明地凸着。老奎说:“老了,老黑啊,你和我一样老了。”停顿了一会儿,老奎又说:“老黑啊,可我心里觉着没老,你觉着呢?”
老黑扭过头来,看他。从老黑的眼里,老奎看到了自己皱纹纵横的脸。
相对无言。很长时间后,老奎拍拍老黑的背,说:“这事咱就这么定了啊,下午去犁地。”说完后,站起来,去库房,拾掇盖满了灰尘的犁具。
老黑是村里最后一头牛了。好几年前,就是最后一头牛了。
现在,他要带着这最后一头牛,披挂上阵。
吃过饭后,老奎用推车推着犁具,牵着老黑,一前一后出了院门。老黑很久没出院门了,走得慢慢吞吞。
一路上,很多人都和老奎打招呼,说:“您这是咋啦?都啥年代了,还牵着牛去犁地?再说,那地不是都租出去了么?”
老奎却只是笑笑,并不答话。
终于到了地边。老奎放下车,将犁具卸下来,放开老黑,让它自己找青草去。这时的太阳,已挪到西边去,将老奎和老黑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袋烟后,终于要下地了。老黑套上了犁具,老奎扶着。“驾!”老奎喊了。老黑缓缓地迈开步子。
两趟过后,老奎拄着犁具,喘粗气。老黑也张大了嘴,喘粗气。老奎说:“老伙计啊,再坚持一会儿。你知道吗,犁完这块地,咱俩就正式从田里退休了。”
老黑轻轻地甩了甩尾巴,算是回应西边的太阳越来越矮,脸越来越红,像是缀上了个秤斜斜地缓慢地往下坠。
老奎的脸,和夕阳的脸差不多红。汗流浃背。他喘粗气的声音,和牛喘粗气的声音,重叠在一起,越来越沉重像两个老旧的风箱。
偌大的田野,一个人,一头牛,都披了夕阳的红。
只剩下最后一趟了。
老奎两股战战。老牛也是,有些站不稳了。老奎喊:“加把劲,老黑,最后一趟了。”
终于到头了。老奎斜倚着犁,摇晃了几下才站稳。老牛四条腿在打战。
老奎喊:“老黑——”老黑回过头来。老奎看见,老黑的眼角慢慢凝聚了一滴泪。这滴泪缓缓落下去,砸疼了大地。
(选自《短篇小说》,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4分)
A.儿子宝山从不同角度苦苦劝说父亲,最后老奎极不情愿地答应签字,这表明老奎内心有一种强烈的保护耕地和环境的意识。
B.儿子对犁地表示奇怪,老奎梗着脖子驳斥,其他人表示奇怪,老奎则笑而不答,运用映衬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C.文中写人和牛喘粗气的声音“重叠在一起,越来越沉重,像两个老旧的风箱”,兼用比拟和比喻,凸显了人和牛的疲惫衰老。
D.小说结尾部分叙述老奎驾牛犁地时,穿插了多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沉重、悲凉的氛围,有力烘托了老人和老牛的形象。
5.老牛“老黑”的形象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作具体分析。(6分)
6.在小说主人公老奎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感态度?(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节节走升……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时代。
中办国办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精华。
(摘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述三则材料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的障碍。
C.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B.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精华”,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C.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D.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9.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敏字元功,赣之石城人。父皓,有才武,建炎末,以破贛贼李仁功,补官至承信郎。敏身长六尺馀,精骑射,积官至忠靖郎。以杨存中荐,擢阁门祗候。时闽地多寇,殿司兵往戍,率不习水土。至是,始募三千兵置左翼军,以敏为统制,漳州驻扎。敏按诸郡要害,凡十有三处,悉分兵扼之,盗发辄获。赣州齐述据城叛,啸聚数万,将弃城南寇敏闻之曰:“赣兵精劲,善走崄,若朝廷发兵未至,万一奔冲,江、湖、闽、广骚动矣。”不俟命,领所部驰七日,径抵贛围其城。逾月,朝廷命李耕以诸路兵至,破之。累功授右武大夫,封武功县男,领兴州刺史。召赴阙,高宗见其状貌魁岸,除破敌军统制。寻丁母忧,诏起复,以所部驻太平州。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亮来攻,成闵为京湖路招讨使,以敏军隶之,升马司统制,军于荆、汉间。敏说闵曰:“金人精骑悉在淮,汴都必无守备,若由陈、蔡径捣大梁,溃其腹心,此救江、淮之术也。”不听。从闵还驻广陵,时金兵尚未渡淮,敏又说闵邀其归师,复不听。敏遂移疾归姑孰。
孝宗即位,张浚宣抚江、淮,奏敏为神劲军统制。浚视师,改都督府武锋军都统制。朝廷遣李显忠北伐,浚欲以敏偕行,敏曰:“盛夏兴师非时,且金人重兵皆在大梁,我客彼主,胜负之势先形矣。愿少缓。”浚不听,令敏屯盱眙显忠至符离,果失律,敏遂入泗州守之。金人议和,诏敏退守滁阳。敏请于朝,谓滁非受敌之所,改戍高邮,兼知军事。与金人战射阳湖,败之,焚其舟,追至沛城,复败之。
乾道元年,迁宣州观察使,召除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居岁馀,敏抗章曰:“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仍请更筑其城。乃落常阶,除光州观察使。
四年,北界人侍旺叛于涟水军,密款本朝,称结约山东十二州豪杰起义,以复中原。上以问敏,敏曰:“旺欲假吾国威以行劫尔,必不能成事,愿勿听。”适屯田统领官与旺交通,旺败,金有间言,上知非敏罪,乃召敏为左骁卫上将军。
(节选自《宋史·陈敏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B.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C.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D.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县男,爵位名,唐代开始设置,为从五品,金、元沿置,明废。
B.丁母忧,遭逢母亲丧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孝三年,任官者须解官,服满后起复。
C.周庐,古代皇宫周围所设的警卫庐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警卫值班室。
D.除,在文中是“免除、罢免”之意,此外“除”还有“台阶”之意,如“洒扫庭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敏为将坚决果断。当朝廷尚未发兵之时,他就率领部下奔驰七日,直接到赣州城围剿齐述并大破之。
B.陈敏为国恪尽职守。他劝说成闵乘金兵不备之时进攻大梁来救江淮地区,但成闵并未听从他的意见。
C.李显忠北伐时,陈敏劝说张浚不要急于出兵,否则一定会失败,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D.陈敏深得皇帝赏识,当金国人离间他时,皇帝不但知道不是陈敏的过错,反而征召他入朝担任高级武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敏按诸郡要害,凡十有三处,悉分兵扼之,盗发辄获。
(2)敏又说闵邀其归师,复不听。敏遂移疾归姑孰。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 , ”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3)《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人为鉴,改正自己不足之处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7.下列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虽遭羞辱,但这位皇帝也很清楚,自已对于远在天边的岛屿本就鞭长莫及。
②今年上半年城区二手房网上备案量达到1604套,比去年同期小幅增长。由于数据中存在部分房改房的备案量,所以二手房市场的交易情况依然不瘟不火。
③他从事刑警工作多年来,办过大大小小无数的案子,和记者谈起这些,他都如数家珍。
④政治就是一场博弈,他在至少可以影响50万票的情况下,不管未来能不能续任院长,都好整以暇。
⑤黄兴家族百年变迁,他们时而被奉为座上宾,时而又沦为阶下囚,不论怎样,他们都能做到不闻不问,平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叶嘉莹至今仍坚持著述、讲授,仅仅是因为她认为独享诗词之美“上对不起未来的学者,下对不起千古以上的诗人”。
B.贾平凹是一位极具叛逆性的作家,但又不失淳朴的本色;他是中国少有的高产作家,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精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C.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他在达沃斯讲台的精彩阐述无形中能够增进世界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了解、支持、认同,进而在共贏中实现发展。
D.茶的饮用方式主要在于品,对于耽饮者,品有助于缅怀过去、眺望未来,有助于独自沉浸于创造构思中也有助于激发友朋间隽言妙语之谈兴。
19.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分( )
①经过历史上的风风雨雨,今天的人们对价值观的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②孔子曾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
③依孔子的思路,“述”是述其历史,“信”是珍视历史中内含的价值,历史中自有价值,所以“述而不作”
④我们现在反思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理解到其中是有深刻含义的
⑤现实中价值失落,所以才“信而好古”
⑥此语颇为人诟病,被看作保守、复古。这恐怕是一种误解
A.⑤①⑥②③④ B.②⑥③⑤①④
C.⑤④②⑥①③ D.④②③⑥①⑤
20.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在天上播种的方式和地面不同,地面上 ① 是先播种后浇水, ② 由于我们带入太空的白色单元格是硬质材料, ③ 吸水软化后,种子 ④ 能放进去, ⑤ 我们是先浇水后播种。播种完后,我们会在装置里铺上一层保鲜膜, ⑥ 和种庄稼的地膜一样,它的作用是保护植物,防止水分流失。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通常 / 只要 就 因此 也
B.一般 但 只有 才 所以 就
C.通常 但 只有 才 因此 也
D.一般 / 只要 就 所以 就
21.在下面的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它就既要有人的条件,① 。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等;物的条件包括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等,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对象;此外,② ,例如绘画的线条和颜色,音乐中的声音和乐器,文学的语言等。所以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它和美感一样,③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大千世界,“制约”无所不在,如何认识“制约”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点拨
1.D(以偏概全,“却从来不去创造表抽象意义的总的类名”不当。根据第三段“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两处文句可知,“木”便是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
2.C(改动了逻辑关系,“进而引申出……再引申出……”不当。原文所说的几种引申情况彼此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选项所说的一脉串联式的关系。)
3.B(无中生有,“无须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理解有误。原文只是说中国人“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并不表明不需要“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
4.A(A项“有一种强烈的保护耕地和环境的意识”,分析牵强,拔高人物,不合文意。)
5.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牛和土地都是农耕生活方式的象征,老牛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衬托了主人公老奎,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老人和老牛都有着勤劳、行动缓慢、衰老等特点,两者互相映衬;深化了小说的内涵,含蓄地揭示着小说的主旨。对老牛的刻画,特别是最后老牛流泪的形象,对小说主旨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从老黑”的身上也含蓄地表现出主人公老奎的情感,牛犹如此,人何以堪。
(本题老牛“老黑”的形象对情节的作用,可以这样思考,如果没有老黑,文章内容就少了许多,也就没有后面老奎带着老黑最后一次犁地的情节,文章感染力也会削弱许多,因此可总结出“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牛和土地都是农耕生活方式的象征,老牛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及“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从‘老黑’的身上也含蓄地表现出主人公老奎的情感,牛犹如此,人何以堪”。老黑的形象对主人公老奎有烘托作用,二者有勤劳、衰老等共同点,是老一輩农民的缩影,可总结出“衬托了主人公老奎,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老人和老牛都有着勤劳、行动缓慢、衰老等特点,两者互相映衬”。老黑的形象同主人公老奎一样对主旨也起到了含蓄地表现的作用,可总结出“对老牛的刻画,特别是最后老牛流泪的形象,对小说主旨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6.作者对于老奎所代表的那一代老农的勤劳执着、对于土地的热爱和眷恋,是肯定和赞扬的;对于因为失去热爱的土地,老奎他们所遭受的精神失落和打击,是理解和同情的;作者认为在向城市化、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传统农耕文明走向衰落是无可挽回的趋势,应以包容心态,冷静对待。
(本题中老奎的身份是农民,他对土地热爱和依恋是农民的本性,是值得赞美的;土地对于他们来说是赖以生存的物质存在和精神寄托,他们失去土地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失去土地又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应冷静客观看待。)
7.B(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比较。题中,A项的“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的说法不准确,材料二主要论述如何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传统艺术更为人所知的问题,材料三则是探讨传统艺术要坚守底线的问题。C项的“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的说法无中生有。D项的“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的说法不准确,原文是“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可见他不是反对改变,而是反对为迎合而改变。)
8.B(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比较。题中,A项的“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的说法错误,”“梵文”不是德国的。C项,“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的说法不准确,《中国诗词大会》只是一个引子,不是全篇的事例。D项,“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的说法不准确。原文是“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9.①加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的表达形式。如利用直播平台、综艺节目、发展文创产品等让传统文化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从深邃和厚重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内涵,获得智慧的启迪。③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保持传统文化的底色。传统文化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的基因不变,不能因为听众文化积累和修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去迎合。
(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在三个材料中仔细筛选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概括。比如,根据“材料一”中“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等可归纳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一”中“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和材料二的事例总结可归纳出答案第②点;根据“材料一”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和“材料三”中“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可归纳出答案第③点。)
10.D(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该段的大致意思,根据文意来断句,也可以利用一些标志词来判断,会事半功倍。)
11.D(“除”在文中是“授予官职”之意。文言文中常见的表示授给官职的词有:辟、授、起、征、拜、封等等。)
12.A(A项“大破之”是在“朝廷命李耕以诸路兵至”后。)
13.(1)陈敏勘察各郡的要害地方,共有十三处,全都分派兵力扼守,盗贼一出动就将他们捕获。
(2)陈敏又劝说成闵拦击返回的金军,又一次不听劝说。陈敏于是称病回到姑孰。
(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
【参考译文】
陈敏字元功,是赣州石城人。父亲陈皓,有才能武力,建炎末年,因为击破赣州盗贼李仁的功劳,补授官职直到承信郎。陈敏身高六尺多,精通骑马射箭,累积做官到忠靖郎。因为杨存中的推荐,提升阁门祗候。当时闽地盗寇较多,殿司的士兵去防卫,都不服水土。从这时候,开始招募三千当地士兵安置在左翼军中,让陈敏任统制,驻扎在漳州。陈敏勘察各郡的要害地方,共有十三处,全都分派兵力扼守,盗贼一出动就将他们捕获。赣州的齐述占据赣州城叛乱,响应聚集的有数万人,准备放弃赣州往南侵犯。陈敏听到消息后说:“赣州兵精悍强劲,善于奔走险地,如果朝廷发的兵没有到,万一奔突冲出,江、湖、闽、广等地就要受骚扰震动了。”不等命令,率领他的部下奔驰七天,直接抵达赣州并将城包围起来。过了一个月,朝廷命令李耕统率各路大军来到赣州,打败了叛军。累积功劳被任命为右武大夫,封为武功县男,兼任兴州刺史。征召到朝廷,宋高宗见他外形相貌魁梧伟岸,授任破敌军统制。不久母亲去世,下诏命服丧未满重新起用,率领他的部队驻守在太平州。
绍兴三十一年,金朝皇帝完颜亮来进攻,成闵任京湖路招讨使,将陈敏的军队隶属他,升任马司统制,驻军在荆、汉之间。陈敏劝成闵说:“金人的精锐骑兵都在淮河一带,汴都一定没有守备,如果从陈、蔡两地直捣大梁,击溃它的心腹,这是救援江、淮地区的办法。”成闵不听。后跟随成闵退到广陵驻守,此时金兵还没有渡过淮河,陈敏又劝说成闵拦击返回的金军,又一次不听劝说,于是陈敏称病回到姑孰。
宋孝宗即位,张浚巡视安抚江、淮地区,上奏任命陈敏为神劲军统制。张浚检阅部队后,陈敏改任都督府武锋军都统制。朝廷派遣李显忠北伐,张浚想派陈敏同去,陈敏说:“盛夏发兵不合时宜,而且金国人的重兵都在大梁,我是客方他是主方,胜败的形势先已形成了。希望稍微等等。”张浚不听,命令陈敏屯兵盱眙。李显忠到了符离,果然失利,于是陈敏进驻泗州防御。金人议和,皇帝下诏命陈敏退守滁阳。陈敏向朝廷请求,说滁阳不是迎击敌人的好地方,改守高邮,兼主管军事。与金人在射阳湖交战,打败他们,烧了他们的船,追到沛城,再次击败他们。
乾道元年,迁任宣州观察使,召入朝授任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在任一年多,陈敏向皇帝上奏章说:“长期担任皇宫警卫,没有机会效鹰犬之力,何况敌人性情多诈,和谈不足以依靠。如今两淮没有设防,臣请求率领旧部士兵,再次驻守高邮。”接着请求重新修筑高邮城。于是保留常任的官阶,授任光州观察使。
乾道四年,北国人侍旺在涟水的军队叛变,秘密联络本朝,声称联系约集山东十二个州的豪杰起义,要恢复中原。皇上就这事询问陈敏,陈敏说:“侍旺想借我国的力量来做打劫的事罢了,一定不会成功,请不要听从。”正值屯田统领官与侍旺有来往,侍旺失败后,金国有离间的话,皇上知道不是陈敏的罪过,于是召陈敏入朝任左骁卫上将军。
14.BD(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唐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两个选项都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一词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义重。从诗歌标题看,苏辙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衣襟呢!)
16.(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7.A(①鞭长莫及:原来是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此处使用正确。②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此处不符合句意,应用“不温不火”。③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此处使用正确。④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繁忙之中,仍能严整有序,从容不迫。符合语境。⑤不闻不问:既不听也不问,形容漠不关心。不合句意。)
18.D(A项,不合逻辑。应为“上对不起千古以上的诗人,下对不起未来的学者”。B项,表意不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的“这”指代不明。C项,语序不当。“了解、支持、认同”应改为“了解、认同、支持”。)
19.B(孔子曾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此语颇为人诟病,被看作保守、复古,这恐怕是一种误解。依孔子的思路,“述”是述其起历史,“信”是珍视历史中内含的价值,历史中自有价值,所以要“述而不作”;现实中价值失落,所以才“信而好古”。经过历史上的风风雨雨,今天的人们对价值观的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我们现在反思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理解到其中是有深刻含义的。②是总起,⑥是承接,③是进一步解释,④是照应总起句。所以选B项。)
20.B(作答本题,要仔细分析句子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①处,根据前文写“天上”和“地面”的播种方式不同可知,后文的“先播种后浇水”应是“地面”上“般”或“通常”的做法。②处,后文介绍了天上与地面播种方式不同的原因,可使用转折词“但”或不填。③处和④处构成必要条件关系,故使用关联词“只有……才”。⑤处,由后文文意可知,此处应填表结果的关联词且应与②处的“由于”搭配使用,填“所以”或“因此”均可。⑥处,根据句意,应填“就”。综上,答案选B。)
21.①也要有物的条件 ②还要加上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
③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语段的第一句话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根据因此”和其后的关联词“既”可知,①处填写的分句应与前文“既”所引导的条件相搭配且分别对应前面的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又据后文“创造主体”是“人”可知,“创造对象”应是“物”,故此处应填“也要有物的条件”。②处,首先由“此外”可知,此处引出了另一方面的内容,可用“还要……”的句式,其次通过“例如”可知,此处应是对后文内容的总结。因后文主要介绍了创造主体对创造对象进行加工改造时所用的具体的工具、媒介,故应填类似“还要加上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的内容。③处前文是“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由于“人”和“物”的关系正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因此此处应填类似“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的内容。)
22.【写作指导】
参考立意:
(1)就“制约”谈“制约”的现象,谈大千世界存在着什么样的“制约”,将无处不在的“制约”合情合理地具体化。这是从表面看待“制约”的角度。
(2)就“制约”谈“制约”的利弊,较为具体、全面、合理地分析“制约”之利与弊。这是从多方面看待“制约”的角度。
(3)就“制约”谈“制约”的转化,在看到“制约”之利弊的基础上,谈谈我们怎样面对大千世界的各种“制约”,并最终超越“制约”,变“制约”之不利为有利,从而实现人生的理想目标。这是辩证地看待“制约”的角度。
(4)其他立意角度只要围绕“制约”谈看法均可,但必须对“制约”讲出一些较为合情合理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