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五校联谊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五校联谊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5 21:19:55

文档简介

“五校联谊”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D2.B3.D4.A5.B6.D7.C8.D9.D10.D11.B12.D13.A14.C15.C16.A
17.A18.A19.D20.D
21.(1)原因: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生产力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加强;统一成为各阶层民众的共同愿望:地主阶级
力量增强,积极推动国家统一: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实力日益强盛,军力强大。(7分,任答四点即可)
(2)组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3分)
(3)历史功绩:灭六国,完成大一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敢于创新制度,其创立的专制主义的中
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4分)
22.(1)举措:降低赋税:减轻徭役:劝课农桑:提倡节俭;休养生息。(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商业高度繁荣:民族关系融洽:文化教育空前发展:对外交流广泛。(6
分,答出三点即可》
(3)认识:王朝初期,统治者通常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励精图治,出现盛世景象。(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3.(1)背景:国家吏治腐败;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弱;面临辽、西夏的侵扰;继位后的宋神宗决心挽救统治危
机。(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评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统治:变法中的有些措施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军队战斗
力未得到增强;并不能晚救北宋的统治危机。(6分,答出三点即可)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P3028A克东县五校联谊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北京人所使用的石器,大致可分为砍砸器 ,刮削器和尖状器,分别用于制造木器、分割肉食和砍凿等。据此可知,北京人
A.最早使用并制造工具B.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C.实现了早期社会分工D.生存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2.《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亩,同养公田。”材料反映的土地制度实质上是
A.封建土地私有制 B.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C.农民土地所有制 D.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3.“分封制导致了周代普遍建立地方自治政权,各民族也逐渐融合、共尊一主,这加强了人们天下共主、天下同源的观念,还把中心地带的文化扩散到了周边地区,保证了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材料意在强调分封制
A.促进了民族交融B.隐含着分裂割据因素
C.推动了文化繁荣D.促进了统一大国形成
4.“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首军歌最能代表秦国的尚武精神,而尚武精神的塑造离不开商鞅变法,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够起到鼓舞尚武风气形成与发展的是
A.奖励军功,实行军功授爵制B.“废井田,开阡陌”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D.普遍推行县制
5.有学者分析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最基本的措施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B.打击贵族政治
C.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D.加强君主专制
6.下面是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年)的路线示意图。当时,张寿出使西域
的主要使命是
A.开辟中西方交通要道B.加强与西域的联系
C.积极开拓西方市场D.配合对匈奴的战争
7. 4世纪时,大量汉族人口南迁,但其原先居住的中原地区人口仍增加了两倍有余。这一现象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政策
C.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融合D.西晋统治阶级的开明政策
8.有学者指出,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这反映出
A.孝文帝改革废除了汉族的旧俗B.胡服禁令遭到了各族的反对
C.民族融合是孝文帝改革的前提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9.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朗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
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了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隋场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
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10.《隆平集·取士》载:“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盛。”材料所反映的选官方式
A.主要依据军功选拔人才B.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人才
C.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做官D.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披官员
11.下面是唐代税法及其相关特征描述。可见,唐代税法的调整,反映出
A.国有土地所有制的发展B.官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C.国家赋税征收形式改变D.农民的赋税负担日益加重
12.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载:“硫磺、硝石各二两,令研(研磨),又用销银锅或砂罐子入上件药在内...候出(会有)焰(起)。”郑思远的《真元妙道要略》记载:“以硫磺、硝石并蜜烧之,焰起。”材料表明
A.火药制造技术已经成熟B.人类尝试多角度使用火药
C.火药对于人类意义重大D.人类在探索火药配置方法
13.“五代自梁开平讫周显德,凡十三帝,不得其死者七,天下视改号建国,如置弈棋,更成长。而君臣之纪矣。”这说明在五代时期
A.君主权威受到严重挑战B.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C.平等思想深受世人推崇D.中央集权制度8益加强
14.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藩镇制据、政局动荡的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具体措施不包括
A.文官担任知州B.设诸路转运司C.建立刺史制度D.设立“四监司”
15.史学前辈陈登原先生在他的《古今典籍聚散考》中写道:“宋人之藏书家者,已能兼为图书馆之事业。”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有利条件是
A.统治者实行文治B.科举制度的完善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D.程朱理学的兴起
16.有学者认为,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格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包括遵守国家法令的教育内容等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是理学的功劳。这里所说的“理学的功劳”主要指
A.儒学的社会化和世俗化B.儒学已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C.君臣恪守“三纲五常”D.儒家信仰理论重建的完成
17.辽朝统治制度的特点是“因俗而治”,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权制待汉人”,其统治机构的设置也是与此相适应的。辽朝这一统治方式
A.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B.完成了辽政权的封建化
c.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D.推动了经济中心的南移
18.《金史·兵志)说,“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孛堇征兵”,又说“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据此可知,早期的猛安、谋克
A.是军政一体的部落组织B.是对中原政治制度的创新
C.扩大了金朝的统治基础D.推动了金朝的封建化进程
19.元世相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通过海运运抵京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B.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
C.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域扩大D.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
20.《元史·地理志)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这表明元朝
A.实现了民族平等B.国家经济中心南移加速
C.减轻了农民负担D.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封
建制据以及由此引起的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封建割据,关卡林立,这些限制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地主阶级为了保证对农民的利削压迫,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秦国来完成统一,不是偶然的。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到秦王政公元前238年亲自执政,共历六代123年,关东六国一个一个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在此期间,秦消天了六国共150多万军队,领土从今关中地区扩展到陕南、陕北、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区,因而泰国最有条件来完成统一的事业。
——摘編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即宣布废除西周创立并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封建领主制政治体制,创行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国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超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各朝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7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创行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组成部
分。(3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始皇的历史功绩。(4 分)
22.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经济萧条,盗贼猖獗。 汉文帝在“十五税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赋税,将田租税减到“三十税一”,甚至连续全年免田租,以鼓励农民重回田地,从事农业生产;他还亲自参加劳动,劝课农桑。景帝也规定“不受献,减太官”“省徭役”。文景父子克勤克俭,勤政爱民,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仁政,且两代仁君一贯如此,保证了政策的持续性,百姓受到感化,自食其力,勤于耕作,形成了勤劳务实的社会风气,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摘编自黎芸《析文景之治》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 唐太宗统治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丰衣足会,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改变了隋朝末年社会破败不堪的局面。贞观王朝对商业不歧视,给商业发展提供诸多便利,使商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新的商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唐太宗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采用和亲政策,发展民族关系。贞观五年,唐太宗下令在长安重修国子监,增筑学舍1200间,后又兴建书学、算学、律学三科学校。吸引四方儒士云会京师,高丽、百济、新罗及吐蕃等国君长亦遣子弟来唐留学。
——摘编自乾莹(显赫于青史影响于后世——贞观之治》
()根据材料一,概括文景之治的主要举措,(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认识。(2 分)
23.(12分)阅这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平四年(1067 年),英宗病死,因财政困难,其丧葬费用不得不大大测减。赵顼(神宗)继承皇位。赵顼当太子时,就很关心国家大事。十多岁时,曾披甲去见祖母曹后,
要求恢复失去的疆土。宋神宗继位后由于无法从元老大臣那里得到支持,就只得寄希望于
当时在士大夫中享有很高声望的王安石。
——售摘編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材料一 就安石初衷而论,新法主要实现了前一半目的。据哲宗初年户部所奏,“天下
常平免役坊场积剩钱共五千六百余万贯,京师米盐钱及元丰库封桩钱及千万贯,总金银谷帛
之数,又复过半”。就财物来源而言,仍以发展生产所得为少,直接征敛于百姓者居多。官府又因而得益,百姓受损,即谓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与两夏两次作战,损失军士、民夫共约60万人,物资不计其教,充分反映出“强兵”梦的破灭。神宗闻讯恸哭,精神受到重创,终至数年后抑郁而卒。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王安石变法。(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