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期中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期中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5 21:4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重点班)
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
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我在家读书的时候,旧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认识字,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再比如,如果做点小生意,记个账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个乡村出来的同龄朋友,他的母亲与我母亲一样,不认识字。他家里做点小买卖,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谁来买东西赊账,需要记下来谁谁买的什么,欠钱多少,她就发明了一套记录符号来记账,只有她自己认识,多少年过去了还不会认错。
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
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虽然乡土社会有个书本不容易,但只要识了字,有了书本就可以读了。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毫无用处,对此,陈心想持相反观点,他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中也具有实用性。
B.费孝通认为,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就因为它是“间接接触”产生的交流,所以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
C.在陈心想看来,即便乡土社会的交流可以面对面,文字也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所以是被需要的。
D.陈心想通过列举写信、念信、记账等生活需求,来说明文字在乡土社会可以应不时之需,是一门实用技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文字是个不大完善的交流工具,所以随着电话、广播、传真技术的发展,书信文告的地位日益下降。
B.费孝通认为语言交流比文字交流更完善,所以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
C.乡土社会是一个人们可以直接面对面接触的熟人社会,这促使文字交流不再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D.费孝通是从文字的弊端来从论证文字在乡土社会的非必要性,陈心想则从文字的优点论证文字是被需要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观点会是费孝通最认同( )
A.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笔头寥寥语。
B.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
C.一切学问没有速成,尤其是语言。
D.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4.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夫子
刘公
村里最有学问的当是朱夫子,平时不管谈论什么事情,开口古语说,闭口圣人云。村里人都说,如果还有科举,朱夫子肯定能连中三元。
朱夫人十月怀胎,除夕夜分娩,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两个孩子相隔一个多时辰来到世间,一个生在大年三十的亥时,另一个生在了新年正月初一子时。
谁大谁小?朱夫子让后出生的当哥哥。村人奇怪。
朱夫子说:“晚生一个时辰恰巧到了下一年,哥哥小一岁也理所当然。”
朱夫子解释道:“虽是同胞兄弟,坐胎还是有先后,先进去坐胎的当然是哥哥,他在里面,所以后出来后进娘胎的在外面,所以先生出来。”
村人哈哈大笑。
朱夫子摇晃着头一本正经:“宋人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里《双生子》说得很清楚,其双生也,质家据见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并且商周时期就有这种认识了,我本文家弟子,怎能不按先贤所言排序长幼呢?”
人们眨巴着眼睛面面相觑。既然有出处,肯定是不会错的。
朱夫子的双胞胎儿子渐渐长大,“弟弟”却不甘愿当弟弟:“别人家双胞胎都是先出生的是哥哥,再说我都大他一岁了,怎么能是弟弟?”
奈何,在夫子面前是没法讲理的,慢慢地就形成了叛逆性格,顽皮不羁,不爱读书,更不爱听夫子唠,总能为丁点儿小事和夫子杠上一番。
气得夫子点着他背影:“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后来,邻里在教孩子时也乐于装成有学问的样子,半土半文地训斥:“你不听老子的话,你就是朽木,你跟老子耍脸子,你就是不可教也的粪土之墙!
这个“不可教也”的“弟弟”刚长成和夫子一样高,突然远走,再无音信。
夫子很是不安,怕他在外面不学好。
过了几年,淞沪会战结束后,国民政府突然送来了勋章和嘉奖状,告知已经是少尉军官的“弟弟”在与日寇激战中英勇牺牲。
朱夫人哭得昏厥过去,要夫子去上海把儿子的尸骨找回来。
夫子倒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总算没有辱没门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几天后,一队穿灰布军装纪律严明的抗日武装经过村头,夫子让“哥哥”跟上队伍走了。
村人惊叹:“你真舍得再把这个儿子送去战场?”
夫子慷慨激昂地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男儿自以身许国!”
在朱夫子送子参军的影响下,更多青壮年投身抗日洪流,村里除了老人妇女,就是未成年的孩子。
夫子思索了一天一夜后,决定开办义学,教村里孩子认字读书。
夫子说:“兵荒马乱总会过去,孩子们是国家社稷崛起的希望,不能荒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白天孩子们要帮家里干农活,晚上夫子就在祠堂内点燃几盏油灯授课,他希望孩子们回家后继续自习读书,买来煤油和书籍、纸笔一起分给每个孩子。
夫人问:“直接给钱不行吗?”
夫子坚决地摇头:“不行,给了钱,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灯油。”
夜里,他挑着油桶,深一脚浅一脚地沿街走,对着有灯光的窗户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加油,加油咧!”
叫开门,再额外给灯里加煤油。
村人称赞:“您这奖励的法子好!”
朱夫子嘿嘿一笑:“我这是效仿来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的父亲张瑛老大人厚爱学子,深知很多穷家子弟晚上舍不得点灯耗油,故此每到深夜,他都会派人挑着桐油篓巡城,见谁在挑灯夜读,便给他添两勺灯油,以示鼓励。”
“哦。”村人都恍然大悟,原来“加油”是这么来的呀!
夫子的义学越办越红火,学生又增加了许多。
时间一长,给众多学生买书和“加油”成了大开销,夫子花光了家中的积蓄。
他准备卖掉五亩良田,去汉口直接购一批煤油和纸笔回来。村人说:“你真舍得。”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但愿孩子们都读书成才,报效国家。”
村人问:“祖业田产不留给后人?”
夫子嘿嘿一笑:“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村人问:“这至理名言又出自哪里?”
“这是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林大人说的,字字珠玑呀!”
朱夫子卖田助学的消息传出去,远近的富户争相出高价竞买。
卖田的钱拿回家,夜里来了蟊贼,翻箱倒柜之际,被夫子发现反锁屋内后大声呼喊,闻讯赶来的村人将蟊贼擒住,一看,是邻村的一个无赖。
夫子分开众人,气呼呼地朝他鼻子、眼眶、太阳穴连击三拳。
蟊贼的鼻孔淌出血:“你是斯文人,君子动口不动手嘛!”
夫子狰狞着脸大骂:“你个浑蛋,偷走买灯油纸笔的钱,就是偷走了孩子们的未来,偷走了我们民族的希望,他们学习不好,你会毁掉一批国家的栋梁啊!天杀的,老子打你是轻的,不弄死你,就已经便宜了你的狗命!”
村人都惊住,原来急了眼,夫子也动粗。
事后,有人问:“您从没跟人打过架,不过那三拳好像很有章法。”
他儒雅地笑笑,一板一眼地说:“《水浒传》里面有一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我那三拳的祖师爷。”
嘿,朱夫子的一言一行真是都能引经据典!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双生子》中排序长幼的观点明确,质家取意,据原初之意立后出生的为兄;文家尚实,据所见立先出生的为兄。朱夫子以文家自居,所以借后者佐证。
B.朱夫子在村里是最有学问的,很有影响力;在家里拥有绝对权威,不容辩驳,这是儿子形成叛逆性格、顽劣不羁的原因,小说对这种教养方式极力赞扬。
C.朱夫子买来煤油、书籍和纸笔分给孩子而不是直接给钱,因为他觉得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灯油,这表现出朱夫子对贫困人家品格的不信任。
D.小说刻画朱夫子培养村里的孩子,散尽家财帮助孩子们读书,表明孩子是社稷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同时也向读者展现出了文化的传承力量。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写朱夫子按《双生子》中排序长幼的做法,展现出他不同于常人的一面,既呼应了首段,又引出了下文的情节。
B.小说从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描写了朱夫子为学生添灯油的情节,生动感人;关于“加油”的来历叙述,又让读者增长了见识。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灵活;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了朱夫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立体的人物形象。
D.小说通过写村民“眨巴着眼睛面面相觑”“恍然大悟”“惊住”等细节,侧面展现了朱夫子的人物形象,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
7.有人认为朱夫子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品格,请简要概括。
二、古诗文阅读(共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曰:“积财千万,不如簿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赖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B.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C.又从而盛之庸庸:归功
D.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节目:项目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B.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C.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D.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10.对以上三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B.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C.第三段文字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
D.这三段文字,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只有第一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二)古诗鉴赏(本题共2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12.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参差不齐。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3.本诗与初中所学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两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8小题,共1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清代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其书题目出自《荀子·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雕刻金石为喻,正面阐述学习需要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熊、龙的声音渲染离奇险怪、令人颤栗的氛围。
(4)有的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如意,当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喟。
(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针对自己当下的年龄、事业与人生进行自我嘲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声声慢》中,词人本是因心中悲苦愁绝而无法入睡,却将此归罪于天气的变化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插秧歌》一诗中,写出农民雨中插秧,劳作犹如战斗的紧张气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基础知识检测及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9小题,27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检测(本题共6小题,共18分)
1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B.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短歌行》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C.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D.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为《荀子》。他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16.对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李罗堂前(排列)暖暖远人村(迷蒙隐约的样子)
B.枉用相存(问候、探望)失向来之烟霞(原来)
C.可堪回首(哪堪、怎堪)木直中绳(中间)
D.用心一也(专一)而闻者彰(明显,清楚)
17.下列各句中,划线字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尚能饭否 B.其曲中规 C.积善成德 D.将军身披坚执锐
1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蚓无瓜牙之利,筋骨之强 D.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9.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C.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0.某知名导演正在筹拍一部大型历史剧《中华上下五千年》。但当他审阅某编剧送来的剧本时,发现剧本中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请你阅读以下剧本中的片段,并帮导演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秦末军营)项羽仰天长叹,对虞姬说:“爱妃,天时不利,我军节节败退。军中寂寞,只好借酒浇愁。你能歌善舞,为我填一阕词,如何?”
B.(汉末隆中)刘备对诸葛亮深深一揖:“我刘玄德久仰诸葛先生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人中龙凤。倘能得诸葛亮先生帮助,匡扶汉室又有何难?”
C.(唐代长安)元稹紧紧握住被贬谪的白居易的手:“乐天,造化无常,此番你虽蒙冤右迁九江郡司马,也要好自珍重,来日方长,你我兄弟定有重逢之时。”
D.(明朝河南)大臣于谦回京之前对众同僚说:“各位的心意本官领了,但这些礼物,我却只能完壁归赵。钱财关乎百姓生计,万不敢随意收取啊!”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滑雪运动在国内日渐流行起来。上个雪季,国内滑雪人次已突破千万,雪场建设也迎来飞跃期。同时,滑雪运动爱好者也面临着从“体验式”向“发烧友”的转换。“体验式”意味着一个冬天接触一两次滑雪,而“发烧友”则意味着将这项运动融入自己的生活——这样的爱好者群体也是滑雪运动最稳定的支撑。“体验式”到“发烧友”的转换率,是重要的一个衡量滑雪运动发展成熟度的指标。国内滑雪运动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也包含其中。最初接触滑雪,( ),配套设施的便利与安全等,滑雪运动作为一个产业的“长链条”由此 。另一方面,滑雪文化的普及,同样需要“从娃娃抓起”。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推广滑雪运动提供了良好机遇,北京、河北等地滑雪运动进校园 ,让孩子感受雪上 的乐趣,也为这项运动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又一个雪季来临,眺望2022,冰雪运动的天时地利人和,正迎来更为有力的汇聚与迸发。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弹指之间 可见一斑 如火如茶 风驰电掣
B.曾几何时 一叶知秋 方兴未艾 乌飞兔走
C.曾几何时 可见一斑 方兴未艾 风驰电掣
D.弹指之间 一叶知秋 如火如茶 乌飞兔走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体验式”到“发烧友”的转换率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滑雪运动发展成熟度的指标。
B.从“体验式”到“发烧友”的转换率是重要的衡量滑雪运动发展成熟度的指标。
C.“体验式”到“发烧友”的转换率,是一个衡量滑雪运动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D.从“体验式”到“发烧友”的转换率,是衡量滑雪运动发展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2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在意的可能不是运动本身,而是相关装备的可靠性与舒适庋
B.可能不是相关装备的舒适度与可靠性,而是人们在意的运动本身
C.人们在意的可能不仅是运动本身,还有相关装备的舒适度与可靠性
D.可能不仅是相关装备的可靠性与舒适度,人们在意的还有运动本身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写记叙文。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答案(重点班)
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
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我在家读书的时候,旧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认识字,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再比如,如果做点小生意,记个账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个乡村出来的同龄朋友,他的母亲与我母亲一样,不认识字。他家里做点小买卖,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谁来买东西赊账,需要记下来谁谁买的什么,欠钱多少,她就发明了一套记录符号来记账,只有她自己认识,多少年过去了还不会认错。
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
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虽然乡土社会有个书本不容易,但只要识了字,有了书本就可以读了。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毫无用处,对此,陈心想持相反观点,他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中也具有实用性。
B.费孝通认为,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就因为它是“间接接触”产生的交流,所以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
C.在陈心想看来,即便乡土社会的交流可以面对面,文字也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所以是被需要的。
D.陈心想通过列举写信、念信、记账等生活需求,来说明文字在乡土社会可以应不时之需,是一门实用技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文字是个不大完善的交流工具,所以随着电话、广播、传真技术的发展,书信文告的地位日益下降。
B.费孝通认为语言交流比文字交流更完善,所以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
C.乡土社会是一个人们可以直接面对面接触的熟人社会,这促使文字交流不再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D.费孝通是从文字的弊端来从论证文字在乡土社会的非必要性,陈心想则从文字的优点论证文字是被需要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观点会是费孝通最认同的( )
A.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笔头寥寥语。
B.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
C.一切学问没有速成,尤其是语言。
D.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4.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
【答案】1.D 2.B 3.B
4.①能够彰显人的身份地位,被人尊重;②作为一门技艺,可以应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写信、记账等;③可以使人学会看书,增添生活趣味。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毫无用处”过于绝对。原文是“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可见费孝通先生是认为文字在乡下用处不大,选项表达过于绝对。
B.“就因为它是‘间接接触’产生的交流,所以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错。原文是“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可见“间接接触”不是文字传情达意不完善的唯一原因。
C.“文字……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错。原文是“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可见陈心想并未提及文字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作用。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所以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无中生有。结合原文“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可见费孝通只是说文字在乡下用处不大,并没说乡下人不想学习文字。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观点态度能力。
费孝通认为“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也就是直接接触比用文字表达的“间接接触”要方便准确得多。
A表明语言不如文字,不合文意;
B.说明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交流工具,符合费孝通的观点;
C.表达学习语言或者学习其他学问不能速成,与文意无关;
D.并未提及语言与思维(智谋)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可知,文字能够彰显人的身份地位,被人尊重;
结合“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可知,文字作为一门技艺,可以应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写信、记账等;
结合“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可知,文字可以使人学会看书,增添生活趣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夫子
刘公
村里最有学问的当是朱夫子,平时不管谈论什么事情,开口古语说,闭口圣人云。村里人都说,如果还有科举,朱夫子肯定能连中三元。
朱夫人十月怀胎,除夕夜分娩,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两个孩子相隔一个多时辰来到世间,一个生在大年三十的亥时,另一个生在了新年正月初一子时。
谁大谁小?朱夫子让后出生的当哥哥。村人奇怪。
朱夫子说:“晚生一个时辰恰巧到了下一年,哥哥小一岁也理所当然。”
朱夫子解释道:“虽是同胞兄弟,坐胎还是有先后,先进去坐胎的当然是哥哥,他在里面,所以后出来后进娘胎的在外面,所以先生出来。”
村人哈哈大笑。
朱夫子摇晃着头一本正经:“宋人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里《双生子》说得很清楚,其双生也,质家据见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并且商周时期就有这种认识了,我本文家弟子,怎能不按先贤所言排序长幼呢?”
人们眨巴着眼睛面面相觑。既然有出处,肯定是不会错的。
朱夫子的双胞胎儿子渐渐长大,“弟弟”却不甘愿当弟弟:“别人家双胞胎都是先出生的是哥哥,再说我都大他一岁了,怎么能是弟弟?”
奈何,在夫子面前是没法讲理的,慢慢地就形成了叛逆性格,顽皮不羁,不爱读书,更不爱听夫子唠,总能为丁点儿小事和夫子杠上一番。
气得夫子点着他背影:“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后来,邻里在教孩子时也乐于装成有学问的样子,半土半文地训斥:“你不听老子的话,你就是朽木,你跟老子耍脸子,你就是不可教也的粪土之墙!
这个“不可教也”的“弟弟”刚长成和夫子一样高,突然远走,再无音信。
夫子很是不安,怕他在外面不学好。
过了几年,淞沪会战结束后,国民政府突然送来了勋章和嘉奖状,告知已经是少尉军官的“弟弟”在与日寇激战中英勇牺牲。
朱夫人哭得昏厥过去,要夫子去上海把儿子的尸骨找回来。
夫子倒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总算没有辱没门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几天后,一队穿灰布军装纪律严明的抗日武装经过村头,夫子让“哥哥”跟上队伍走了。
村人惊叹:“你真舍得再把这个儿子送去战场?”
夫子慷慨激昂地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男儿自以身许国!”
在朱夫子送子参军的影响下,更多青壮年投身抗日洪流,村里除了老人妇女,就是未成年的孩子。
夫子思索了一天一夜后,决定开办义学,教村里孩子认字读书。
夫子说:“兵荒马乱总会过去,孩子们是国家社稷崛起的希望,不能荒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白天孩子们要帮家里干农活,晚上夫子就在祠堂内点燃几盏油灯授课,他希望孩子们回家后继续自习读书,买来煤油和书籍、纸笔一起分给每个孩子。
夫人问:“直接给钱不行吗?”
夫子坚决地摇头:“不行,给了钱,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灯油。”
夜里,他挑着油桶,深一脚浅一脚地沿街走,对着有灯光的窗户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加油,加油咧!”
叫开门,再额外给灯里加煤油。
村人称赞:“您这奖励的法子好!”
朱夫子嘿嘿一笑:“我这是效仿来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的父亲张瑛老大人厚爱学子,深知很多穷家子弟晚上舍不得点灯耗油,故此每到深夜,他都会派人挑着桐油篓巡城,见谁在挑灯夜读,便给他添两勺灯油,以示鼓励。”
“哦。”村人都恍然大悟,原来“加油”是这么来的呀!
夫子的义学越办越红火,学生又增加了许多。
时间一长,给众多学生买书和“加油”成了大开销,夫子花光了家中的积蓄。
他准备卖掉五亩良田,去汉口直接购一批煤油和纸笔回来。村人说:“你真舍得。”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但愿孩子们都读书成才,报效国家。”
村人问:“祖业田产不留给后人?”
夫子嘿嘿一笑:“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村人问:“这至理名言又出自哪里?”
“这是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林大人说的,字字珠玑呀!”
朱夫子卖田助学的消息传出去,远近的富户争相出高价竞买。
卖田的钱拿回家,夜里来了蟊贼,翻箱倒柜之际,被夫子发现反锁屋内后大声呼喊,闻讯赶来的村人将蟊贼擒住,一看,是邻村的一个无赖。
夫子分开众人,气呼呼地朝他鼻子、眼眶、太阳穴连击三拳。
蟊贼的鼻孔淌出血:“你是斯文人,君子动口不动手嘛!”
夫子狰狞着脸大骂:“你个浑蛋,偷走买灯油纸笔的钱,就是偷走了孩子们的未来,偷走了我们民族的希望,他们学习不好,你会毁掉一批国家的栋梁啊!天杀的,老子打你是轻的,不弄死你,就已经便宜了你的狗命!”
村人都惊住,原来急了眼,夫子也动粗。
事后,有人问:“您从没跟人打过架,不过那三拳好像很有章法。”
他儒雅地笑笑,一板一眼地说:“《水浒传》里面有一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我那三拳的祖师爷。”
嘿,朱夫子的一言一行真是都能引经据典!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双生子》中排序长幼的观点明确,质家取意,据原初之意立后出生的为兄;文家尚实,据所见立先出生的为兄。朱夫子以文家自居,所以借后者佐证。
B.朱夫子在村里是最有学问的,很有影响力;在家里拥有绝对权威,不容辩驳,这是儿子形成叛逆性格、顽劣不羁的原因,小说对这种教养方式极力赞扬。
C.朱夫子买来煤油、书籍和纸笔分给孩子而不是直接给钱,因为他觉得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灯油,这表现出朱夫子对贫困人家品格的不信任。
D.小说刻画朱夫子培养村里的孩子,散尽家财帮助孩子们读书,表明孩子是社稷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同时也向读者展现出了文化的传承力量。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写朱夫子按《双生子》中排序长幼的做法,展现出他不同于常人的一面,既呼应了首段,又引出了下文的情节。
B.小说从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描写了朱夫子为学生添灯油的情节,生动感人;关于“加油”的来历叙述,又让读者增长了见识。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灵活;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了朱夫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立体的人物形象。
D.小说通过写村民“眨巴着眼睛面面相觑”“恍然大悟”“惊住”等细节,侧面展现了朱夫子的人物形象,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
7.有人认为朱夫子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品格,请简要概括。
【答案】5.D 6.B
7.(1)深明大义,有家国情怀;(2)倾心培育人才,有远见卓识;(3)不吝钱财,慷慨大方;(4)嫉恶如仇,有正义感。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A.“质家取意,据原初之意立后出生的为兄;文家尚实,据所见立先出生的为兄”错误。由原文“质家据见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并且商周时期就有这种认识了,我本文家弟子,怎能不按先贤所言排序长幼呢”可知,质家立先出生的为兄,而文家立后出生的为兄。
B.“小说对这种教养方式极力赞扬”错误。因为在夫子面前是没法讲理的,儿子慢慢地就形成了叛逆性格,顽皮不羁,不爱读书,更不爱听夫子唠,总能为丁点儿小事和夫子杠上一番,所以小说对这种教育方式是有所批判的。
C.“这表现出朱夫子对贫困人家品格不信任”错误。朱夫子的这种做法表现出他对贫困人家的了解。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肖像”错误。由原文“夫子坚决地摇头:‘不行,给了钱,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灯油’”有动作和语言描写,但没有对朱夫子的肖像描写。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过了几年,淞沪会战结束后,国民政府突然送来了勋章和嘉奖状,告知已经是少尉军官的‘弟弟’在与日寇激战中英勇牺牲”分析可知,朱夫子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在对日战争中牺牲,他在夫人悲痛之余,却说“总算没有辱没门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且“几天后,一队穿灰布军装纪律严明的抗日武装经过村头,夫子让‘哥哥’跟上队伍走了”,把另个儿子也送上了战场。当村人质疑时,他慷慨激昂地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男儿自以身许国”由此可见,朱夫子深明大义,富有家国情怀。
由“在朱夫子送子参军的影响下,更多青壮年投身抗日洪流,村里除了老人妇女,就是未成年的孩子”可知,朱夫子颇具影响力,村里人纷纷“投身抗日洪流”,只剩下未成年的孩子,他认识到“孩子们是国家社稷崛起的希望,不能荒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于是决定开办义学,教村里孩子认字读书,鼓励孩子读书成才、报效国家,撑起民族的希望。由此可见,朱夫子倾心培育人才,有兼济天下的大情怀。
由“他希望孩子们回家后继续自习读书,买来煤油和书籍、纸笔一起分给每个孩子”“时间一长,给众多学生买书和‘加油’成了大开销,夫子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夫子嘿嘿一笑:‘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分析可知,他散尽钱财,为学生“加油”,极好地激励了学生用心读书。由此可见,朱夫子不吝钱财,慷慨大方。
由“夫子分开众人,气呼呼地朝他鼻子、眼眶、太阳穴连击三拳”“你个浑蛋,偷走买灯油纸笔的钱,就是偷走了孩子们的未来,偷走了我们民族的希望,他们学习不好,你会毁掉一批国家的栋梁啊!天杀的,老子打你是轻的,不弄死你,就已经便宜了你的狗命”分析可知,朱夫子惩治偷走买灯油纸笔的蟊贼,触及其皮肉又触动其灵魂,彰显正义,大快人心。由此可见,朱夫子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
二、古诗文阅读(共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曰:“积财千万,不如簿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赖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B.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C.又从而盛之庸庸:归功
D.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节目:项目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B.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C.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D.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10.对以上三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B.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C.第三段文字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
D.这三段文字,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只有第一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答案】8.D 9.C 10.D
11.(1)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
(2)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D.“节目:项目”错误。“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意思是“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的坚硬而纹理纠结不顺部分。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和断句的能力。
划线句的翻译是: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
“父兄不可常依”与“乡国不可常保”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排除AB;
“无人庇荫”是没有人来庇护之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只有第一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错误,第一段材料中只使用了比喻论证。第二段材料有比喻和对比论证。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槁暴”,风吹日晒而干枯;“挺”,挺直;“ ”,用火烘烤;“然”,这样。
(2)“博学”,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省察;“知”,通“智”,见识,智慧;“明”,明达。
(3)“增益”,增强;“德行”,道德操行;“敦厉”,敦促劝励;“自资”,自谋生计。
参考译文:
(一)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由水凝结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木材的弯曲程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二)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学生又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减半,学生又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好比攻伐坚硬的木材,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等到时间一长,木材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发问的人正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好比撞钟,用小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小,用大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大。从容不迫地敲打,钟声就渐渐止息。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正与此相反。这都是推进学习的方法。
(三)
通晓《六经》要旨,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无过于读书。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于裁衣一样。
(二)古诗鉴赏(本题共2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参差不齐。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3.本诗与初中所学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两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答案】12.B
1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参差不齐”错误,“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田中一片白水闪烁,波光参差。田埂看上去像一条线,而不是蜿蜒起伏;“参差不齐”是波光,而不是田埂。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语言典雅、用典精当,借用“闻笛赋”寄托了作者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形象生动,对仗工整,言简意深,富有哲理性,常被人引用并赋予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8小题,共1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清代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其书题目出自《荀子·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雕刻金石为喻,正面阐述学习需要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熊、龙的声音渲染离奇险怪、令人颤栗的氛围。
(4)有的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如意,当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喟。
(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针对自己当下的年龄、事业与人生进行自我嘲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声声慢》中,词人本是因心中悲苦愁绝而无法入睡,却将此归罪于天气的变化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插秧歌》一诗中,写出农民雨中插秧,劳作犹如战斗的紧张气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驽马十驾②.功在不舍③.锲而不舍④.金石可镂⑤.熊咆龙吟殷岩泉⑥.栗深林兮惊层巅⑦.同是天涯沦落人⑧.相逢何必曾相识⑨.多情应笑我⑩.早生华发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驽、驾、锲、镂、殷、巅、华、佛狸祠、乍、笠、兜鍪、蓑、胛。
四、课内基础知识检测及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9小题,27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检测(本题共6小题,共18分)
1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B.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短歌行》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C.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D.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为《荀子》。他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荀子……道家学派”错误,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故选D。
16.对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李罗堂前(排列)暖暖远人村(迷蒙隐约的样子)
B.枉用相存(问候、探望)失向来之烟霞(原来)
C.可堪回首(哪堪、怎堪)木直中绳(中间)
D.用心一也(专一)而闻者彰(明显,清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中绳(中间)”错误。“木直中绳”意思是“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中”,合乎。
故选C。
17.下列各句中,划线字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尚能饭否 B.其曲中规 C.积善成德 D.将军身披坚执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句意:饭量还好吗?“饭”,名词活用作动词,吃饭。
B.句意:车轮的弧度符合圆规的衡量。“曲”,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C.句意: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D.句意:将军您亲自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铠甲。
故选A。
1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蚓无瓜牙之利,筋骨之强 D.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因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连词,表原因或理由。
B.“黄泉”,古今异义词,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
C.“瓜牙”,古今异义词,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D.“须臾”,一会儿,古今同义。
故选D。
19.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C.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两个“于蓝”作状语,为状语后置句。
A.“千里”修饰“马”,为定语后置句。
B.正常语序为“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以大事”作状语,状语后置句。
C.正常语序为“不复挺者, (之)使之然也”,为省略句。
D.“无以……”是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办法”。无特殊句式。
故选B。
20.某知名导演正在筹拍一部大型历史剧《中华上下五千年》。但当他审阅某编剧送来的剧本时,发现剧本中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请你阅读以下剧本中的片段,并帮导演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秦末军营)项羽仰天长叹,对虞姬说:“爱妃,天时不利,我军节节败退。军中寂寞,只好借酒浇愁。你能歌善舞,为我填一阕词,如何?”
B.(汉末隆中)刘备对诸葛亮深深一揖:“我刘玄德久仰诸葛先生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人中龙凤。倘能得诸葛亮先生帮助,匡扶汉室又有何难?”
C.(唐代长安)元稹紧紧握住被贬谪的白居易的手:“乐天,造化无常,此番你虽蒙冤右迁九江郡司马,也要好自珍重,来日方长,你我兄弟定有重逢之时。”
D.(明朝河南)大臣于谦回京之前对众同僚说:“各位的心意本官领了,但这些礼物,我却只能完壁归赵。钱财关乎百姓生计,万不敢随意收取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为我填一阕词”说法错误。词始于隋唐,至宋代达到顶峰。项羽生活在秦朝末年,当时还没有词这种文体。
B.“倘能得诸葛亮先生帮助”说法错误。古人为表示礼貌,不直呼其名,此处应为“倘能得诸葛先生帮助”。
C.“此番你虽蒙冤右迁九江郡司马”说法错误。此处是被贬职,应为“左迁”,升官为“右迁”。
故选D。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滑雪运动在国内日渐流行起来。上个雪季,国内滑雪人次已突破千万,雪场建设也迎来飞跃期。同时,滑雪运动爱好者也面临着从“体验式”向“发烧友”的转换。“体验式”意味着一个冬天接触一两次滑雪,而“发烧友”则意味着将这项运动融入自己的生活——这样的爱好者群体也是滑雪运动最稳定的支撑。“体验式”到“发烧友”的转换率,是重要的一个衡量滑雪运动发展成熟度的指标。国内滑雪运动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也包含其中。最初接触滑雪,( ),配套设施的便利与安全等,滑雪运动作为一个产业的“长链条”由此 。另一方面,滑雪文化的普及,同样需要“从娃娃抓起”。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推广滑雪运动提供了良好机遇,北京、河北等地滑雪运动进校园 ,让孩子感受雪上 的乐趣,也为这项运动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又一个雪季来临,眺望2022,冰雪运动的天时地利人和,正迎来更为有力的汇聚与迸发。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弹指之间 可见一斑 如火如茶 风驰电掣
B.曾几何时 一叶知秋 方兴未艾 乌飞兔走
C.曾几何时 可见一斑 方兴未艾 风驰电掣
D.弹指之间 一叶知秋 如火如茶 乌飞兔走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体验式”到“发烧友”的转换率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滑雪运动发展成熟度的指标。
B.从“体验式”到“发烧友”的转换率是重要的衡量滑雪运动发展成熟度的指标。
C.“体验式”到“发烧友”的转换率,是一个衡量滑雪运动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D.从“体验式”到“发烧友”的转换率,是衡量滑雪运动发展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2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在意的可能不是运动本身,而是相关装备的可靠性与舒适庋
B.可能不是相关装备的舒适度与可靠性,而是人们在意的运动本身
C.人们在意的可能不仅是运动本身,还有相关装备的舒适度与可靠性
D.可能不仅是相关装备的可靠性与舒适度,人们在意的还有运动本身
【答案】21.C 22.D 23.C
【解析】
【2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①弹指之间:比喻时间极短暂。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根据段意可知,滑雪运动是一项新兴体育项目,故选用“曾几何时”更恰当。
②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一叶知秋: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句中强调的是滑雪运动只是滑雪文化产业链的一部分,故用“可见一斑”恰当。
③如火如荼: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由于滑雪运动进校园还刚开始,故选用“方兴未艾”更准确。
④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乌飞兔走:指日月运行,形容光阴过得很快。句中描述是滑雪速度快,只能选用“风驰电掣”。
故选C项。
2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原句存在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的语病。
A、C两项介词残缺,后半句语序不当;
B项虽然补充了介词“从”,但后边“重要”的位置不当,且遗漏了数量定语“一个”。
故选D项。
【23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
从上文看,句子没有主语,补写的句子必须先出现主语“人们”,故排除B、D两项;
从下文看,补写的句子后一分句应与“配套设施的便利与安全等”相呼应,故先说“舒适度”再说“可靠性”,据此排除A项。
另外,A项“不是……而是……”表相反并列关系,与滑雪运动的本意不一致;而C项“不仅是……还有……”表递进关系,符合文意。
故选C项。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是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把握文段层次,确定中心。(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5)选词造句;(6)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7)串读检查。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写记叙文。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答案】例文:
父亲的笛声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时分,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他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他为我吹了十多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能产生如此强烈地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而父亲的笛声则是我的心魂。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审题】材料比较简单。抓住“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分析,题干在材料中对作文主题进行了限制,即要求我们所写的“声音”必须是能“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审题的关键词是“真正牵动……内心深处的声音”,“声音”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牵动”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牵动你内心深处”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声音”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等等。文章重在表达牵动的过程:即为什么牵动,怎样牵动。“你”显示了文章所要使用的人称,可以具体有所指,也可以泛指。整篇文章应表达对所声音的怀想、由衷赞美等感情情。
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风雨声、教诲声、音乐声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
对声音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声音的感受是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表现的“声音”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
【立意】1.书声、风雨声、教诲声、音乐声等,牵动我心;
2.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
3.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牵动我心;
4.人的声音社会的声音,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等,牵动我心;
5.最触动内心的声音。
【素材】1.雨是柔弱的,是世界上最轻灵的东西,敲不响那厚重的钢筋水泥的楼房。而瓦屋则不同,雨滴在上面,叮叮当当的,发出悦耳的声音。身在小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雨势急骤,声音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雨势减缓,声音也弱下去,轻柔地沁入你的心,像暖春时节耳边的轻风。瓦片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它们尽职地演奏着,听雨人心中便漫出不尽的情意。
2.一代文豪却多次贬谪,一颗才气之心早已伤痕累累。黄州、赤壁因他的存在而变得璀璨。神游于其间,寂寞的他索然寻求异士同行,然却未有所得,一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而斩断愁思。抚琴作乐,扣弦而歌,琴音绕萦着寂寞的情愫。细雨闲花之音,牵动着苏轼寂寞的旷达……
3.有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然而听雨却都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似乎只有在这瓦屋轻灵的雨声中,心灵才得以喘息,生命才得以延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