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学分认定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客观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主观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梳理与探究(40分)
(一)文言基础积累(本题共6小题,18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哀吾生之须臾②哀兵必胜
B.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不绝如缕
C.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②安贫乐道
D.①虽一毫而莫取②爱莫能助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善于奔走)
②其远古刻皆漫失(散落)
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到……去)
B.①君子不齿(不与同列)
②固一世之雄也(所以)
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超过)
C.①戊申晦,五鼓(五点钟)
②术业有专攻(学问)
③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端正)
D.①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②纵一苇之所如(到、往)
③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3.下列选项,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羡长江之无穷
B.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③或师焉,或否焉
C.①举匏樽以相属②挟飞仙以遨游③余始循以入
D.①其皆出于此乎②其可怪也欤③何为其然也
4.下列句子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凌万顷之茫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⑥而今安在哉⑦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⑧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不拘于时
A.①⑦\②④⑧\③⑥\⑤\⑨B.①③⑦\②④⑧⑨\⑤\⑥
C.①⑦\②④\③⑥\⑤\⑧⑨D.①③⑦\②⑧\④⑤⑥\⑨
5.对下列句子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做成的,却寒冷过水。)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学习收获大。)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出生没有差别,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啊。)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⑤泰山之阳,汶水西流。(泰山的南边,汶水从西边流过。)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②⑤D.①③⑤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古代多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师说》中“君子不齿”即属此意。
B.干支可用来纪年,如“壬戌之秋”;还可以用来纪日,如“戊申晦,五鼓”。
C.“知府朱孝纯子颍”里对人物的称呼由官名、姓氏、名、字构成,以示尊重。
D.“乾隆”“显庆”都是皇帝年号,只用一个年号的,年号也被用来代指皇帝。
(二)语言辨析运用(本题共4小题,13分)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也”,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在一些地方却异化成一种愈演愈烈的“人情礼”,发人深省。
②反观日本队的球员,虽然身高处于劣势,但是却能够凭借灵活的倒脚与跑位,让我们的球员望洋兴叹。
③她那心细如发的工作热情、虚心好学的工作态度、豁然开朗的性格都时时感染着周围的人,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一致赞誉。
④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平静而愉悦。
⑤峨眉山气象万千的美景,让尼泊尔国家艺术院院长拉吉尼女士连连赞叹“美好的四川让人一生难忘”。
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③⑤⑥
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节假日里杭州的景区是相当的热闹,你若不想在路上堵个把小时,最好还是选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索性安步当车。
②一只发黑的藤编书箱,一把破旧的竹躺椅,祖父说跟它们有“乡情”而不肯扔掉,我只以为这是老年人特有的抱残守缺的心理。
③要让那些埋头苦干、少说多做的干部得到提拔,让那些善于摆龙门阵,干工作却没招数的干部得不到提拔。
④李先生学富五车,是本行的泰山北斗,他八面玲珑,在各领域也都有深入的研究,能应邀莅临讲学,真是我们的荣幸。
⑤屋外风景绚烂,屋内安之若素,这样的生活,在许多人那里就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最好诠释。
⑥行孝是具体的,因人而异、因时而殊,不是按图索骥、照本宣科的标准化行为,何必苦苦追问24条标准能做到多少呢?
A.①④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⑥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0题。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 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了一段段高墙,又 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剥落黯淡坍塌消散B.剥落淡褪坍圮消散
C.剥蚀黯淡坍塌散落D.剥蚀淡褪坍圮散落
10.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有时需要发生一些变化才会生动传情,请据此对文段中加点词语进行简要分析。(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极天云一线异色, 。日上, , ,或曰,此东海也。(姚鼐《登泰山记》)
(2) ,洵美且异。 ,美人之贻。(《诗经·静女》)
(3)古人注重用形象说理。荀子《劝学》中“ , ”两句以“木”“金”作比,论证了学习在成长中的重要性;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用“飞虫”“米粒”为喻,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二、阅读与鉴赏(5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2~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向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里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信任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自《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近10年来,80、90后出生的农二代开始成为进城务工的主力军。他们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出现一系列显著的代际性变化,如在社会特征上体现出很强的入城不回村倾向。
在迁移模式上,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一如既往地离土出村,而且更多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务工经商。基于2003~2012年数据的研究发现,农二代前往东部省份务工的概率高出农一代大约10%;农二代明显偏好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比例高达54.9%,农一代在地级以上城市务工的比例则仅为26%。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比重仍在持续上升,据2015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6.3%;在跨省份流动农民工中,80%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省份内流动农民工则有54.6%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农二代对在城家庭生活的重视以及对加强子女教育的期望提高。农二代举家迁移比重上升,2010~2014年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举家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和占比都在不断增长,2014年,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比例达到21.27%。农二代发生“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的概率显著高于农一代。有研究表明,在长三角等地区,改善子女教育是农民工选择家庭迁移的首要动机。
在城里购房与在乡下建房呈此涨彼落之势。根据2016年农民工监测报告,进城农民工的购房比例在不断提高,当年购房者占农民工总数的17.8%,其中购买商品房的为16.5%。农二代购房意愿也比本地农业户籍居民高出很多。一些买不起房的家庭甚至在县城租房陪读。与农一代出外打工挣钱、孩子留守乡村的模式相比,农二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减低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
相关研究表明,农二代对城市的融入意愿显著高于农一代,他们普遍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农二代在休闲娱乐方式上越来越多元化,并乐于通过商场、公园等城市公共设施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在过年等节庆与仪式,或者说这类乡土社会的文化与社会关系汇聚的场合,农二代却更少“在场”,不少人在春节期间返乡也很多住在县城或乡镇的酒店,再开车回到村里,并且不会选择长时间停留。
作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批离开村庄的人群,他们的“出村不回村”,正在令乡土中国日益变为回不去的“故土”——乡村制度、传统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及以“礼治秩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价值规范都在这一场村庄转型中面临严重的冲击与挑战。
(摘自《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有删改)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在乡土社会中,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
B.在西洋人眼中,中国人天生讲信用,有契约精神,这在很多神话故事中都能得到印证。
C.与农一代不同,近十年来农二代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经商。
D.农二代更多在城里购房而不太愿意在乡下建房,其购房意愿高于本地农业户籍居民。
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在论证“土”是乡下人的命根时,运用了对比论证,这样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B.材料一作者以遇见过的研究语言的朋友所说的情况,论证了乡土社会流动性小的特性。
C.材料二在说明具体问题时,善于用数据说话,这样使文章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D.材料二在解释农二代有很强的入城不回村的倾向时,层层递进,使文章富有深度。
14.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3分)( )
A.安土重迁,落叶归根 B.空口无凭,字据为证
C.聚族而居,世代相传 D.鸡犬相闻,足音辨人
15.依据材料二,请简要概括“农二代”入城不回村的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霜来秋色浓
陈爱民
①秋天往深处走,霜肯定来。霜来得轻巧,悄无声息。某一个早晨,瓦檐上闪烁着粉粉的光,那就是霜了。节令的抵达是时间发出的号令。霜由水汽凝结,万物染上或深或浅的白华,霜降正像时间的一场仪式。
②霜,只有在晴天里才会生成。霜降霜降,其实,霜是生成的,是集结的,甚至是铺排的。说“降”,是人的心理作用,表明一种空阔、一种自然而然。天气确实更凉了,北方开始大面积冷起来,霜只是把大地和天空拓展得更为苍茫和澄澈而已。经了霜“打”的好多蔬菜和果实,变得甜起来脆起来,比如萝卜、白菜、红薯、柿子、枣儿等等。
③霜在秋夜里喧哗得紧,数着丰收的故事,到早上,就在阳光的宁静中升腾自己。田里到处是白光流淌,稻草垛憨憨的。好多鸟雀混迹于鸡鸭鹅中间,一起收拾收割后漏下的谷粒,它们是一朵朵蹦跳的火焰,也是一簇簇迷离的浪花。等霜全部离开,一沟沟、一冲冲、一垄垄的田,都列着阵,老老实实,规规矩矩。
④五彩缤纷,是山的姿态和行头,虽然有些芜杂,却因了霜的洗涤,显得更加明净。所有的颜色都酣畅到了极致。苦楝的果实和一茎茎的叶,把鹅黄全抖出来了。银杏到底老辣,举重若轻,一树金黄就是一树景观。山毛榉没有服输,褐的底色中生出星星点点。栗树的每一片叶子都写满了阳光的斑斑驳驳。鹅掌楸挺秀的身材棱是棱,角是角。皂角把果实撑得紫黑油亮,叶子和树干有浓浓的烟火色。至于枫树,烈焰飞奔,自有不凡的气势。再看柏和松,葱茏转深翠,更显高洁。不得不承认,时间的霜,是清醒,是砥砺,是温婉,也是旷达。
⑤“霜降抢秋,不抢就丢。”虽说气候南北差别大,但农事在这个时节没有闲下来。农谚说得明白,“霜降见霜,谷米满仓”“霜降快打场,抓紧入库房”“红薯霜降下手收,豆到寒露没等头”,等等。这时,湘中地区开始种油菜,等到阳春,油菜花炫目的金色会排山倒海,那些布谷的欢唱倒显得轻浅了;一些农家也在田里撒紫云英草籽,开春后,紫云英自成一景,细小的花骨朵笑成一堆,随风轻漾,猛不丁,一只只野蜂就跌进这紫色的湖泊里。
⑥关于霜降,有两件事情,我记忆深刻。一是摘棉花。晴好的天气,母亲都要去摘棉花,我常常跟着。我家的棉花地在山顶,霜降时,棉花骨朵纷纷绽开,像举着的一个个半攥的拳头;棉杆像刀子削过一样,瘦,但有劲道。母亲走进地里,一次次弯腰,用拇指食指轻轻探进骨朵里,再用力一捏,一扯,再一投,棉花就“啵”的一声,躺到了箩筐里。霜风虽不刺骨,但总是把母亲的脸吹出一道道沟纹。母亲用这些棉花,一部分卖了补贴家用,一部分用来给我们兄妹做棉鞋棉衣。如今老家生活殷实得很了,但母亲还是每年要种一块地的棉花,每年给城里的我寄一双棉鞋。她总说,好鞋子买得到,好棉鞋难得找,土办法做的棉鞋,一针一针紧出来的,穿得久,保(护)脚呢。这都是实话,而且,母亲的针线功夫,在方圆十几里数得上。几次回老家,看见母亲在村头采摘棉花,腰已经挺不起了。我立马跑过去,和母亲一道,把棉花运回家。还有一件事,就是父亲对田里下的功夫,总比别人下得久,下得多,下得深。霜降后,他在自家的所有责任田里都要筑一个池子来沤肥;春耕时,把池子扒开,父亲会笑得特别舒畅。
⑦“千树扫作一番黄”,霜降一过,大伙儿又各有各的忙碌,各奔各的希望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在秋夜里喧哗得紧”“到早上,就在阳光的宁静中升腾自己”,写出霜的牺牲精神。
B.在⑥段中,用“探”“捏”“扯”“投”等动词,准确表现了母亲做农活的娴熟流畅。
C.文中⑤段引用农谚,突出霜降在农事中的重要性,从而自然引出了自己关于霜降的深刻记忆。
D.由自然之霜引发对时间之霜的思考,与《我与地坛》在景物中穿插生命感悟的写法相似。
17.“霜来”之后,自然界“秋色浓”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3分)
1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19.文中用大量笔墨写“我”关于霜降记忆深刻的两件事,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邢云飞,顺天人。好石,见佳不惜重直。偶渔于河,有物挂网,沉而取之,则石径尺,四面玲珑,峰峦叠秀。喜极,如获异珍。既归,雕紫檀为座,供诸案头。每值天欲雨,则孔孔生云,遥望如塞新絮。
一日,有老叟款门而请,曰:“此吾家故物,失去已久,今固在此耶。既见之,请即赐还。”邢与争作石主。叟笑曰:“既汝家物,有何验证?”邢不能答。叟曰:“前后九十二窍,孔中五字云‘清虚天石供’。”邢审视,孔中果有小字,竭目力才可辨认;又数其窍,果如所言。邢无以对,但执不与。叟笑曰:“谁家物而凭君作主耶!”拱手而出。邢送至门外;既还,已失石所在。邢急追叟,则叟缓步未远。奔牵其袂而哀之。叟曰:“奇哉!径尺之石,岂可以手握袂藏者耶?”邢知其神,强曳之归,长跽请之。叟乃曰:“石果君家者耶,仆家者耶?”答曰:“诚属君家,但求割爱耳。”叟曰:“既然,石固在是。”入室,则石已在故处。叟曰:“天下之宝,当与爱惜之人。此石能自择主,仆亦喜之。然彼急于自见,其出也早,则魔劫未除。既欲留之,当减三年寿数,乃可与君相终始。君愿之乎?”曰:“愿。”叟乃以两指捏一窍,窍软如泥,随手而阴。闭三窍,已,曰:“石上窍数,即君寿也。”作别而去。
后邢至八十九岁,自治葬具,又嘱子必以石殉,及卒,子遵遗教,瘗石墓中。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知之遂絷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宫氏取石至,官爱玩欲得之,命寄诸库。吏举石,石忽堕地,碎为数十余片。邢子拾碎石出,仍瘗墓中。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节)
2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见佳不惜重直直:价钱 B.每值天欲雨雨:下雨
C.然彼急于自见见:看见 D.随手而阴阴:凹陷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邢无以对,但执不与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奔牵其袂而哀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入室,则石已在故处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叟乃以两指捏一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知之/遂絷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宫氏
B.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知之/遂絷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官氏
C.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知之/遂絷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宫氏
D.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知之/遂絷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宫氏
2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邢云飞酷爱石头,偶然获得一块奇石,视为至宝,将其置于自己的桌案之上。
B.当老叟上门和邢云飞索要奇石时,邢云飞执意不给,老叟一气之下带走奇石。
C.面对老叟质问,邢云飞承认了自己不是石头的主人,但他依然希望拥有石头。
D.邢云飞死后,奇石被盗,当贪官想将其据为已有时,它却突然坠落摔成碎块。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后邢至八十九岁,自治葬具,又嘱子必以石殉,及卒,子遵遗教,瘗石墓中。
25.老叟为何最后将奇石送给邢云飞?请简要概括说明。(3分)
三、表达与交流(60分)
26.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读过许多讲述读书求学经历的文章,我们自己正行走在读书的路上。为什么一定要读书?答案各不相同,有人为了理想的追求,有人为了中华的崛起,有人为了改变环境和命运,有人只为精神的底色。
同学们,你的十年读书路,有哪些难忘的经历?你是为何而读?又将为何而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级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学分认定考试语文题参考答案
1.D(都是副词,“不”A感叹/悲愤;B横渡/断开;C风尚/道义、操守、品行。)
2.D(A漫:模糊;下:攻占。B固:本来;贤:才德优秀。C五鼓:五更,三点到五点;攻:学习,研究。)
3.C(都是连词,表修饰A结构助词,的/取独/取独;B兼词,在那里/代词,他/语助词;D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副词,表强调/代词,“曲调”)
4.A(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被动句)
5.D(①为,形成;“寒于水”,比水更冷。③生同“性”,天性。⑤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6.A(“君子不齿”中的君子指“士大夫”,标示其政治地位高。)
7.A(③豁然开朗可以形容心情,不能形容性格。⑥一劳永逸,意为辛苦一次将事情办好,以后可永远不再费力了。“一劳”指的是“辛苦一次将事情办好”,奥尔布赖特虽然有“中东之行”,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成语与前面的语意自相矛盾。本词使用错误,只因使用者“割裂”词义。)
8.B(②抱残守缺,形容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不能用于对某种旧物有感情。④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宽敞明亮,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本成语一般用于形容做人手腕圆滑,并非各方向都有涉猎之意。⑤安之若素,是指遭受挫折或遇到反常现象能够跟平常一样。句中割裂“安”字,将成语理解为“安静、安稳”之意了。)
9.D
10.(1)浮夸、炫耀都带贬义,指人的自大、骄傲、张扬的行为,这里作者用来形容环境的由盛及衰,意在表现地坛现在的荒芜衰败。(2)茂盛原本是形容词,作者用为动词;自在坦荡都是写人的,作者用来写草的肆意生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茂盛得自在坦荡”的描写衬托出作者悲苦宿命的心境。(感彩,比拟修辞各2分,共4分)
11.(1)须臾成五采,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2)自牧归荑,匪女之为美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2.D(A.“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说法绝对;B.“这在很多神话故事中都能得到印证”错误,原文为“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C.原文是“在迁移模式上,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故C错。)
13.D(不是“层层递进”,而是并列地解说了不回村的四层理由(或行动)。)
14.B(现代法理社会的表征)
15.(4分)①经济(就业)因素,大中城市更具吸引力;②重视家庭生活,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③重视子女教育,避免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④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休闲娱乐方式更趋多元化。(每点1分)
16.A(A项“霜的牺牲精神”错,霜降是一夜之间的事,来的快,消失的也快,要趁着霜降的节气赶紧收获庄稼。)
17.①大地和天空苍茫、澄澈;②田里庄稼丰收,充满生机;③山上五彩缤纷。(每点1分,共3分)
18.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2分)“混迹”“收拾”等词赋予鸟雀以人的形象特点,生动体现它们与人类共享丰收的喜悦;把鸟雀比作“蹦跳的火焰”“迷离的浪花”,形象体现它们在田间跳跃的姿态、在霜色中若隐若现的群体形象。(2分)
19.①“我”记忆深刻的两件事都与霜降有关,是“秋色”的一部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母亲摘棉花一事写出了母亲的辛劳与母爱的淳厚质朴,父亲在田里沤肥写出了父亲勤于农事,两件事情加深了“我”对霜降的记忆,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与思念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③在结构上,承接上文人们在霜降时节的农事活动,又与结尾人们在霜降以后“各有各的忙碌,各奔各的希望”相照应。(每点2分,共6分)
20.C(见,出现,显现)
21.A(无以,没有用来……的。B而,表修饰/表递进;C则,表顺承/表转折;D乃,副词,就/副词,竟然)
22.D
23.B(“一气之下带走奇石”错,老叟并未生气,只是考验邢云飞)
24.后来邢云飞活到89岁,自己准备好丧葬器具,又嘱咐儿子一定把石头给他陪葬,等他死后,儿子遵从他的遗嘱,把石头埋在墓中。(把握“治”“以”“及”“遗教”“瘗”,1点1分,整体句意1分,共6分)
25.①石头自己选择了邢云飞;②邢云飞是真正爱石之人;③他态度诚恳,愿意为石头折寿三年。(1点1分,共3分)
26.(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第一学期学分认定考试语文题参考答案
1.D(都是副词,“不”A感叹/悲愤;B横渡/断开;C风尚/道义、操守、品行。)
2.D(A漫:模糊;下:攻占。B固:本来;贤:才德优秀。C五鼓:五更,三点到五点;攻:学习,研究。)
3.C(都是连词,表修饰A结构助词,的/取独/取独;B兼词,在那里/代词,他/语助词;D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副词,表强调/代词,“曲调”)
4.A(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被动句)
5.D(①为,形成;“寒于水”,比水更冷。③生同“性”,天性。⑤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6.A(“君子不齿”中的君子指“士大夫”,标示其政治地位高。)
7.A(③豁然开朗可以形容心情,不能形容性格。⑥一劳永逸,意为辛苦一次将事情办好,以后可永远不再费力了。“一劳”指的是“辛苦一次将事情办好”,奥尔布赖特虽然有“中东之行”,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成语与前面的语意自相矛盾。本词使用错误,只因使用者“割裂”词义。)
8.B(②抱残守缺,形容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不能用于对某种旧物有感情。④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宽敞明亮,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本成语一般用于形容做人手腕圆滑,并非各方向都有涉猎之意。⑤安之若素,是指遭受挫折或遇到反常现象能够跟平常一样。句中割裂“安”字,将成语理解为“安静、安稳”之意了。)
9.D
10.(1)浮夸、炫耀都带贬义,指人的自大、骄傲、张扬的行为,这里作者用来形容环境的由盛及衰,意在表现地坛现在的荒芜衰败。(2)茂盛原本是形容词,作者用为动词;自在坦荡都是写人的,作者用来写草的肆意生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茂盛得自在坦荡”的描写衬托出作者悲苦宿命的心境。(感彩,比拟修辞各2分,共4分)
11.(1)须臾成五采,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2)自牧归荑,匪女之为美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2.D(A.“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说法绝对;B.“这在很多神话故事中都能得到印证”错误,原文为“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C.原文是“在迁移模式上,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故C错。)
13.D(不是“层层递进”,而是并列地解说了不回村的四层理由(或行动)。)
14.B(现代法理社会的表征)
15.(4分)①经济(就业)因素,大中城市更具吸引力;②重视家庭生活,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③重视子女教育,避免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④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休闲娱乐方式更趋多元化。(每点1分)
16.A(A项“霜的牺牲精神”错,霜降是一夜之间的事,来的快,消失的也快,要趁着霜降的节气赶紧收获庄稼。)
17.①大地和天空苍茫、澄澈;②田里庄稼丰收,充满生机;③山上五彩缤纷。(每点1分,共3分)
18.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2分)“混迹”“收拾”等词赋予鸟雀以人的形象特点,生动体现它们与人类共享丰收的喜悦;把鸟雀比作“蹦跳的火焰”“迷离的浪花”,形象体现它们在田间跳跃的姿态、在霜色中若隐若现的群体形象。(2分)
19.①“我”记忆深刻的两件事都与霜降有关,是“秋色”的一部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母亲摘棉花一事写出了母亲的辛劳与母爱的淳厚质朴,父亲在田里沤肥写出了父亲勤于农事,两件事情加深了“我”对霜降的记忆,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与思念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③在结构上,承接上文人们在霜降时节的农事活动,又与结尾人们在霜降以后“各有各的忙碌,各奔各的希望”相照应。(每点2分,共6分)
20.C(见,出现,显现)
21.A(无以,没有用来……的。B而,表修饰/表递进;C则,表顺承/表转折;D乃,副词,就/副词,竟然)
22.D
23.B(“一气之下带走奇石”错,老叟并未生气,只是考验邢云飞)
24.后来邢云飞活到89岁,自己准备好丧葬器具,又嘱咐儿子一定把石头给他陪葬,等他死后,儿子遵从他的遗嘱,把石头埋在墓中。(把握“治”“以”“及”“遗教”“瘗”,1点1分,整体句意1分,共6分)
25.①石头自己选择了邢云飞;②邢云飞是真正爱石之人;③他态度诚恳,愿意为石头折寿三年。(1点1分,共3分)
26.(参照高考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