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西方美学界出现了一种“回归生活世界”以重构美学的趋向。这种美学在当代西方被称为“日常生活美学”,在中国则被称为“生活美学”。在当代中西方不同历史语境下,研究中国的“生活美学”,还须从本土传统入手。
应该说,生活美学的根就在中国。从孔子和老子分别建树起中国儒家生活美学与道家生活美学传统开始,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已经存续了几千年,一直是中国审美文化的主流。这是由于,在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审美与生活始终处于一种不即不离的微妙关联当中,这种传统始终没有断裂过,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被古人赋予了审美化的追求,中国人的审美也在古代被奠定了生活化的根基。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中国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生活美学对于西方而言是一个新思潮——西方没有将生活审美化的悠久传统,尽管他们的艺术传统非常久远。生活美学乃是根源于中国本土既植根于生活又超逾于审美的悠久传统。
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世界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广度与深度。这种本土美学关涉很广,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生理的”生活美学,这关乎广义之“性”,如饮食、饮茶等。第二是“情感的”生活美学,这关乎广义之“情”,如闲居、交游、雅集、人物品藻等。第三是“文化的”生活美学,这关乎广义之“文”,诗、书、画、印、琴、曲、园林、博弈、游艺乃至于游山玩水皆属此类。美学在中国与民众生活联系得最为紧密,审美已深入生活。“生活美学”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的美学。这个“体”,就是生活之体,就是中国民众的衣、食、住、行、用、娱的生活本体;这个“用”,就是将生活美学应用在生活本体上。中国的书法就是最显明例证。从王羲之、颜真卿到怀素,他们的作品不是正襟危坐着创作出来的,而是包孕在实用化的信札、便条、序跋、祭文等等之中。我们发现,书法作为文人的日课,日常书写才是常态,书法从古至今都没有脱离生活。道理很简单,书法之“书”不过就是写字,写出了一定的法度和美感才成其为“法”。
如今,中国人还在延续这个古老的生活美学传统。从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家居、日常设计、公共艺术、社区设计到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生活美学的践行者们都在倡导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充分审美化。这恰恰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种复兴,而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拿来。这股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正在悄然形成一种运动。所以,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意盎然的活的传统,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东方生活美学最佳范本。
当然,当代中国需要整体的美学规划,既然曾是“礼仪之邦”,那将来也要成为“美善之国”,这才符合“礼乐相济”的华夏悠久传统。当今中国生活美学的积极践行者们,就是在发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从而为中国生活立“心”——立“美”之心。我们最终要的,并非生活的“美学”,而是审美地“生活”。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阐释美好生活之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活美学的根就在中国,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中国人的生活具有审美化追求,中国人的审美具有生活化根基。
B.中国书法属“文化的”生活美学,日常书写实用化的信札、序跋等是其常态,体现出生活美学“体用不二”的特点。
C.中国的生活美学主要包括“生理的”、“情感的”、“文化的”三个层面,此构架对当代中国美学做了整体的规划。
D.当今兴起的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源于对西方“日常生活美学”的学习借鉴,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复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世纪美学界出现了“回归生活世界”以重构美学的倾向,文章以此为立论前提,引出论述对象和角度。
B.文章第二段将中西方美学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国的生活美学具有悠久传统,论证了生活美学的根在中国。
C.文章以中国书法为例,论证美学在中国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进而论证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广度和深度。
D.文章对中国生活美学展开了多维度分析,由理论到现实,由传统到未来,论证谨严有说服力,引人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春秋起,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存续了几千年,因此,中国的生活美学优于世界其他文明的美学。
B.生活美学是中国审美文化的主流,从诗、书、琴、画到城市规划,都表现了中国人追求生活审美化。
C.中国生活美学为世界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东方范本,必将为世界美学发展做出贡献,引领美学新潮流。
D.我们只要复兴中国的生活美学传统,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充分地审美化,就能实现审美地“生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以下特点:第一,老龄人口规模大。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64亿人,65岁及以上的为1.91亿人。第二,老龄化速度快。从1953年到2010年的57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由4.41%增加到8.87%,增加了4.46个百分点;但从2010年到2020年短短10年间,该比例由8.87%增加到13.5%,增加了4.63个百分点。第三,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和东北各区域的老龄化程度不均衡。例如,从全国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8、6.61个百分点。总体而言,经济较不发达的农村、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但它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相对较弱。从世界范围的经验看,仅靠促进生育的政策难以逆转人口老龄化进程,人口老龄化是我们国家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基本国情。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摘自2022年1月1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材料二:
长期以来,居家养老是中国人最普遍的养老方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家中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基本意愿。弘扬“百善孝为先”“养亲”“敬亲”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促进家庭老少和顺。探索推进家庭照护者培训、赡养老年人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照料假、喘息服务、住房和环境适老化改造等政策措施来促进和完善家庭养老方式。
同时,政府正积极探索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业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挥它们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摘自2022年03月08日《人民日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有删改)
材料三:
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出生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素质,降低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的不利影响。
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占比高、增速快,蕴藏着巨大的劳动力财富和消费潜力,亟待开发。要加快研究制定延迟退休方案,倡导终身发展理念,支持老年人力所能及发光发热、老有所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继续创造社会财富;要健全配套政策措施,支持大龄劳动者和老年人就业创业;要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动完善内需体系;要树立新发展理念,紧跟老年消费需求变化,深化老年产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注意鼓励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促进养老与教育培训、健康、体育、文化、旅游、家政、康复辅具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银发经济大发展,实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摘自2020年12月18日《光明日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有删改)
4.下列对我国养老问题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十年来,我国老年人口呈现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的特点,这说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也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B.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应该鼓励老年人更新消费观念,拉动老龄群体的内需消费,推动银发经济大发展。
C.我国老龄化存在地域差异,经济因素与老龄化程度相关,越不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越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也越弱。
D.一方面老年人口比重加速提高,另一方面新增人口难以逆转老龄化进程,不同年龄人口变化情况反映出我国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影响到人口出生率,从而影响到人口均衡发展,因此,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B.我国近10年的老龄化速度相较建国以后近60年的发展速度更快。目前,老年人口数量还在增长,中国的老龄化程度仍在不断加深。
C.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
D.“百善孝为先”“养亲”“敬亲”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养老方式,从而使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
6.如何有效地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小题。
文本一:
死猫
柔石
每天晚上木匠文土照例到这家酒店来喝酒,两位小伙计招待他,笑眯眯地用酒放在他的身边,就请他说起关于运命的事情来。他说:
“做人若照你们这般,一天一天地苦干,一钱一钱地节省下来,这是做不好的!!譬如大财主是财神光顾他的,运命里就是大财主。”
一边他举起杯来,大喝了几口酒。一位小伙计笑着问他:
“那么你究竟几时会发财呢?”
他答:“快了。我今年四十九岁,总在五十岁以内的。”
一边他又喝了几口酒。小伙计没有再说,两人耳语了一些什么,又看他如看呆子一样的笑了一阵。
他当夜酒醉醺醺地回到家,睡在一张旧床上想:
“唉!我究竟几时会发财呢?莫非我的运命欺骗了我一生不成么?整包的金子,这才可以给我娶妻养子,成家立业,……现在我给别人造房子,将来我要别人来造我的房子,……什么时候呢?……但总有时候的罢?……哼,也叫别人看我文土一生阔气几时,才得舒服!……也许今夜,财神会来叫我了,……文土!金子,……银子,……宝贝,……”
一边,他随将灭未灭的灯光睡去了。
正是半夜,他却突然醒来。他听得很清楚,门外有人高叫他的名字,“文土,快起来!银杏树下有银子!”
他急忙点亮了灯,披上衣服。但不知怎样,全身发起抖来,口里嗫嚅地自语:“财神爷爷,是你叫我么?”一边立直两条无力的腿,手拿了油灯,光幽暗而闪动的。门外又叫:
“文土!快起来!银杏树下有金子!”
他呆站了一忽,决计走动了。他的心脏搏跳得非常厉害,他又将一件大马褂披上。于是将门开了。门外更郑重而严厉地叫:
“文土!你不来,银子金子没有了!”
他立刻冲向门外,随即一阵风将他手内的灯吹熄。门外漆黑的,一缕月光也没有,银杏树在他的门外约十丈路,他不敢立刻走近去,两腿抖着,只两目紧张地注视着。忽然,银杏树下发了一阵火光。这时,他伸一伸腰,拍一拍胸,决计放大胆向前走去。但只走两步,火光又发了一阵,隐隐中还有嘈杂的语声。于是他又吓退了。他重又回到房内,取了一盏满是灰尘的灯笼,点亮。他不顾生命地一直跑到银杏树下,他依着树根的四周照了一遍,但什么也没有。于是揣拟方才火光所爆发的地方,近着一园地的墙边,他走去,提心吊胆的。在手里发抖的灯笼照到一墙角,果然,一口布袋倒放着。袋口扎得紧紧的,这显然是金子银子了。他俯下身子去一摸,呀,袋内忽然动一下。这一动他几乎吓死,呆了想:
“什么?里面究竟是什么?动了,金子银子么?”
一息,他又轻叫:
“神爷,显示罢——。”
他提着灯又向四近照了一遍,四近是什么也没有,又回到原处,一口布袋仍放着。这样,他跪下,捧起两手来向这布袋拜了两拜。就将这袋子的绳解了,很费力地解了。但一看里面,又几乎吓死去,里面是什么?——一只将死的猫!他立刻丢下布袋,跑回到他自家的门边。他恐惧地坐守在门边,不敢就将死猫去拿来,虽则他想一死猫是可能会变成宝贝的。但他没有勇气去探取,他只有等待。
东方起了霞色,大地的白光,辨得一切在清晨的寒气里战抖。银杏树庄严而盛气地站在他门前,文士走到银杏树下,四周一看,还是什么也没有;于是又忙向墙角去拿布袋,但布袋呢?他回到屋内痴痴地仰卧在床上想:
“假如将这口布袋拿来,死猫一定会变成金子,银子,宝物,可是我的好运过去了!”
第二天晚上,他又到这家酒店去喝酒,两位小伙计照样招待他,可是一边笑个不住。他眼向小伙计看,他并没有向任何人说出昨夜经过的事,只没精打采地喝他的酒。一位小伙计又问他:
“文土!你究竟几时会发财呢?”他吃吃地说:
“过去了!我恐怕不会发财了!以后只得我自己用力挣扎了!”
小伙计又不禁要笑声冲出口来。
1928年12月(有删改)
【注】柔石,左联作家。1928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
文本二:
柔石的创作正处于中国现代文学从第一个十年向第二个十年的过渡期。当时“革命文学”之风兴盛,一些激进的年轻作家为了显示自己的“进步”,无情地批判五四文学的代表作家。不过柔石并没有赶这个时髦,他仍然按照自己对生活和文学的理解扎扎实实地创作着。
柔石的小说尊重生活的逻辑,他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题材,真实地表现人生。他不为宣传自己的观点而随意拔高人物,不塑造突变式的英雄。而且,小说中的人物及故事,有着时代与文化的鲜明印记,对时代有深入的反思。这种写法,使我们隔半个多世纪后再读这些小说,依然能够感觉到作品中人物的鲜活和内涵的深刻。
——(《柔石小说:革命时代的启蒙》陈建新、孙晓菲等著,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中刻画的主人公“文土”和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作者都将其人物设置酒店这个社会环境之中,更利于通过旁人的视角来刻画人物。
B.“东方起了霞色,大地的白光,辨得一切在清晨的寒气里战抖”既是真实的自然环境,也暗含着人物内心状态,表现“文土”半夜受到惊吓后天亮仍心怀惶恐。
C.文中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不仅刻画了一位痴愚、鲁钝,却仍然不减虔诚的社会底层悲剧人物形象,也引发了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深深思考。
D.文中出现“一只将死的猫”,既是对标题的呼应,也是作者有意的象征化表达,即主人公“文土”也拥有和“一只将死的猫”相同的命运,体现了社会的黑暗。
8.文中画线部分有三处小伙计的“笑”,请分析作者写这三处“笑”的用意。(6分)
9.结合文本二中柔石的创作观念,谈一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种创作观念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孙叔敖,字艾猎,楚人也。
庄王锐于立功,令尹虞丘子言于王曰:“臣为令尹十年矣,民不加治,狱讼不息,处士不升,淫祸不止。久践高位,妨贤碍能,臣之罪也。窃见下里之士孙叔敖秃羸多能,君举而授之,则国可使理,民可使附。”于是王以车迎孙叔敖。
叔敖代虞丘子为令尹,始为相时,吏民皆贺。其父老衣粗衣,冠白冠,最后来吊。孙叔曰:“王不以臣不肖,使相楚国,国人尽贺,子独吊之,岂有说乎?”父曰:“然。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足者,患随之;是以来吊也。”孙叔再拜曰:“敬受命。”故孙叔敖为令尹,妻不衣帛,马不食栗,常乘栈车牝马,羖羊之裘。从者曰:“车新则安,马肥则疾,狐裘则温,何不为也?”孙叔曰:“吾闻君子服美益恭,小人服美益倨;吾无德以堪之矣。”
其在楚,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曰:“吾以为其来不可却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无悔而已矣何以过人哉?”
孙叔将死,戒其子曰:“亟封我矣,吾不受也。我死,王必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楚、越间有寝丘者,其地不利,其名甚恶,楚人鬼而越人禨。可长有者,惟此。”孙叔死,王果以善地封其子,子不受。请之寝丘,王与之四百邑。其祀,后十世不绝。
论曰: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虞丘子之言曰:久固高位,不进贤能者,诬也;不逊爵禄者,贪也。观虞丘子之进退,可观其所举矣。孙叔之为令尹也,舆服不饬,得失裕然。其将死也,犹戒其子,不受利地。观孙叔之始终,可谓无负所知矣。
(选自《四库全书·史部·传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以为/其来不可却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无悔而已矣/
B.吾以为/其来不可却/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无悔而已矣/
C.吾以为/其来不可却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无悔而已矣/
D.吾以为/其来不可却/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无悔而已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狱”意思是“案件”,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含义相同。
B.“窃”意思是“私下”,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窃计欲亡走燕”的“窃”含义相同。
C.“疾”意思是“快”,与《张衡传》中“尝问天下所疾恶者”的“疾”含义不同。
D.“举”意思是“兴起、提倡”,与《孟子》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王想要有所作为,虞丘子抓准机会,检讨自己为相十年的过失,力荐孙叔敖,主动让贤。
B.孙叔刚上任时,一老父前来吊慰,称孙叔位高权重、待遇优厚,要礼让知足以免民弃君恶。
C.孙叔不许妻子穿丝绸,不许马吃粮食,坐母马拉的棚车,太过爱惜名声连侍从都看不下去。
D.孙叔死前告诫儿子不能接受好封地,建议去寝丘。子遵父嘱,此后孙家获享十世家族不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闻君子服美益恭,小人服美益倨;吾无德以堪之矣。
(2)孙叔之为令尹也,舆服不饬,得失裕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小题。
田家词
元稹
牛吒吒①,田确确②。
旱块敲牛蹄趵趵③,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④,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⑤,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劚。
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
誓不遣⑥官军粮不足。
【注】①吒吒:拟声词,形容喘气声。②确确:形容土块坚硬、贫瘠。③趵趵:牛蹄声。④簇簇:众多丛集的样子。⑤海服:沿海地区,也指边疆。⑥遣:让,使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一开篇就用两个短句状形写声,表现出农民在田里耕地劳作的艰辛不易。
B.战乱频繁,官兵不仅要农民缴粮、辛苦运粮,有时甚至会宰杀食用驱车之牛。
C.与《观刈麦》一样,本诗也有部分句子借写妇女来表现举家艰辛,生活不易。
D.最后三句表示即便累死也会让下一代继续提供军粮,突出百姓对朝廷的忠诚。
15.诗歌五六句中的叠词“簇簇”“月月”“辘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陋室铭》中“ , ”两句,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一样,都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事纷扰的闲适自在。
(2)《醉翁亭记》中“ , ”两句描绘了山间朝暮的美丽景象。
(3)“落日”是诗歌常见意象,在王维《使至塞上》“ ”一句中,它是壮美的;在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一句中,它又显出苍凉的意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11分)
“欢迎来到天宫课堂!”12月9日16时许,随着一声清脆的声音,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变身“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在大约60分钟的时间里,老师们向地面课堂的孩子们介绍了包括空间站睡眠区等在内的诸多工作生活场景,还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实验。在① 的太空课堂中,展示了一件件太空用品的神秘面纱,揭晓了一个个太空实验的科学原理。曾经② 的距离变得触手可及,印象里“高大上”的科学也变得③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顺利执行的背后,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欣欣向荣。回望我国的航天历程,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每一次腾空而起所体现的,既是一个国家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也是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的接力传承。历经④ ,不改奋斗本色,他们在探索浩瀚太空的征程里留下中国人坚实的足迹。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多处用到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欢迎来到天宫课堂!”
B.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变身“太空教师”
C.印象里“高大上”的科学也变得通俗易懂
D.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1小题。(9分)
经济的繁荣以及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为唐代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① ,是反映造纸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与魏晋南北朝主要以麻料为造纸原料相比,隋唐时所用造纸原料有麻类、楮皮、桑皮、藤皮等,竹纸也在这时初露头角,还出现了一些混合原料纸。
据《天工开物》记载,隋唐五代时,成都附近遍种芙蓉,“每至秋,四十里如锦绣”。芙蓉树皮含59.75%纤维,可供造纸。② ,再将芙蓉花汁掺入纸浆,造出粉红色诗笺。人们依其姓名,将这种诗笺称为“薛涛笺”。不过,③ ,因为这要使大片观赏植物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不如以野生植物为原料更好,所以隋唐五代所造皮纸仍以楮皮纸和桑皮纸为大宗。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锦绣”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鲁迅先生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中说:“在唐,可取佛画的灿烂,线画的空实和明快,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这些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锦江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B解析:文章第二段说“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故而A项说“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扩大了范围,表述太绝对化;文章第三段所谈的中国生活美学主要包括的三个层面是客观叙述,而最后一段说“当代中国需要整体的美学规划”则说明当代中国美学还没有整体规划,这两个部分之间没有选项所述关系,C项属无中生有;文章第4段说“如今,中国人还在延续这个古老的生活美学传统”“这恰恰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种复兴,而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拿来。这股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正在悄然形成一种运动。”可见,“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并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拿来”,更谈不上“源于对西方‘日常生活美学’的学习借鉴”,而是对中国本身的古老生活美学传统的延续,D项错误。
2.C解析:“进而论证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广度和深度”错误,分析第3段可知文章举中国书法为例,是为了论证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深度。
3.B解析:A项强加因果,“中国的生活美学优于世界其他文明的美学”也扩大了范围;C项“中国生活美学”“必将”“引领美学新潮流”的推断于文无据;D项,“只要A,就能B”表示A是B的充分条件,根据原文,无法推断出选项前后具有这种关系。
4.D解析:A“这说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结论于文无据;B.“应该鼓励老年人更新消费观念,拉动老龄群体的内需消费”与原文中“要树立新发展理念,紧跟老年消费需求变化”不一致,应是顺应老年人的消费而非改变其观念;C.“越不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越高”推断错误。文中是“不发达的农村、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
5.D“传统美德……从而使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强加因果。
6.①政策层面:将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②观念层面:弘扬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促进和完善家庭养老方式;倡导终身发展理念,支持老年人力所能及发光发热、老有所为。③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壮大;深化老年产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每点2分。答案中须有概括提炼,对要点只作零散罗列的答案应酌情扣分。也可从政府、社会、家庭等层面作答。)
7.D解析:“一只将死的猫”并非与主人公有相同的命运,它只是两个伙计用来愚弄、吓唬主人公的方式。
8.第一处笑,作者意在突出小伙计照常对文土的调侃和嘲弄,也表明文土的这种状态已是常态;第二处笑,作者意在暗示情节发展,暗示小伙计后面将要用死猫来戏弄文土;第三处笑,更为放肆,意在表现伙计把戏得逞后的得意,情节上也呼应和证实了第二处笑,同时更显出人物的悲剧形象。
9.(1)内容取材层面,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题材。如文中恶作剧的酒店伙计,幻想发财的木匠文土,都是底层的劳动人民。(2)人物刻画层面,不刻意塑造英雄,作品中人物鲜活而真实。文土这一形象,既有幻想天降金银的愚昧可笑之处,也有操劳半生,想盖房娶妻,体面阔气一把的令人同情之处。(3)主题设置方面,蕴含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文土的悲剧的成因有令人深思的时代的原因,正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般,时代环境同样成为文土身上笼罩着的巨大阴影。
10.D解析:第一处“其来不可却/其去不可止也”,意思是“来了不可推却,要离开也没办法阻止”,主要考查“却”含义,另外,从句式角度也可推断;第二处“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意思是“我认为,得失不是我可以控制的”,而不是“我以为得”,注意根据上文推知句意。
11.D解析:“举”为“推举,举荐”之意,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意思相近,只是前者为主动,后者为被动。
12.C(太过爱惜名声有误)
13.(1)我听说君子穿着华美的衣服(会)更加恭敬,小人穿着华美的衣服(会)更加傲慢;我没有才德来承受(你说的)待遇。(益:更加;倨:傲慢;堪:承受;各1分。大意2分)(2)孙叔敖担任宰相,(对)车舆冠服不加整治,(对待)得失都很宽容的样子。(为:担任;饬:整治,整理;裕:宽容(从容);各1分,大意2分)
14.D解析:并不是突出对朝廷的忠诚,这两句看似忠顺,实则激愤。
15.①“簇簇”,写出兵器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月月”“辘辘”,象征着农民运输军粮的频繁。②与上文“吒吒、确确、趵趵”等叠词形成呼应,更突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频繁战事的控诉。③韵律上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每点2分,共6分)
16.(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长河落日圆;长烟落日孤城闭
17.①精彩纷呈、异彩纷呈②遥不可及③通俗易懂、浅显易懂④千难万险、艰难险阻
18.一件件太空用品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个个太空实验的科学原理被揭晓。(或航天员向我们揭开了一件件太空用品的神秘面纱,揭晓了一个个太空实验的科学原理。)
19.A解析:A选项引号作用是引出话语,其他三项都是表强调。
20造纸原料品种的增多;薛涛就以芙蓉皮作纸浆;不能大量使用芙蓉皮造纸
21.D。其他都是比喻,D是借代。
22.参考立意及范文另附
附文言参考译文
孙叔敖,字艾猎,是楚国人。
楚庄王急切地(想要)建立功业,宰相虞丘子对庄王说:“我担任宰相职务十年了,百姓没有更安定,诉讼案年没有停止。(如果)有才德的人不能晋升,邪恶祸患就会不停止。”我长久地居于宰相高位,阻碍了贤能之人(的晋升),(这是)我的过错。我私下看过(居于)乡里的士人孙叔敖,他(虽)头秃身瘦却有很多才干。(如果)您选拔并任命他,那么国家可以获得治理,您可以获得百姓的归附。于是,庄王派车迎接孙叔敖(入朝)。
孙叔敖代替虞丘子担任宰相,他刚担任宰相时,官员和百姓都庆贺。其中,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服,戴着白色帽子,最后前来慰问孙叔敖。孙叔敖说:“大王不认为我不贤德,(才)命我担任楚国宰相,楚国的人都(为这事)庆贺,唯独您来慰问,恐怕有解释吧 ”老人说:“对。自身地位高却轻慢他人的人,百姓会抛弃他。地位已经很高却专权的人,国君(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优厚却感到不满足的人,祸患(将)跟随他;因此(我)前来慰问。孙叔敖拜了两拜说:“(我)恭敬地接受教诲。”所以,孙叔敖担任宰相(期间),(他的)妻子不穿丝织物,(他的)马不喂粮食,(他)经常乘坐母马拉的木棚车,穿用黑公羊皮缝制的皮衣。跟随他的人问:“坐新车就(更)安稳,马肥壮就跑得(更)快,穿狐皮缝制的皮衣就(更)温暖,(您)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君子穿着华美的衣服(会)更加恭敬,小人穿着华美的衣服(会)更加傲慢;我没有才德来承受(你说的)待遇。”他在楚国,三次得到相位却不欢喜,三次失去相位却不后悔。他说:“我认为爵位到来不能够拒绝,爵位失去不能够阻止;我认为得到和失去爵位不由我(决定),不后悔罢了。”我凭什么超过别人呢 孙叔敖快要死时,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屡次给我封地,我(都)没有接受。我死之后,楚王必定(会)给你.封地,你一定不要接受好封地。在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一个地方叫)寝丘,那里的土地不好,那个名字让人厌恶。楚国人认为是鬼怪之地,越国人在那里祭祀祈福。你可以长期保有的地方,只有那里。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用好地封赏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不接受。请求到寝丘,楚王给他四百户的封地。他(家族)的祭祀,此后(延续了)十代而没有断绝。
(有个)主张说:观察在朝的臣子,看他所招待的客人;观察外来的臣子,看他所寄居的主人。虞丘子的话说道:长时间固守高位、不引进贤能的人,就会被陷害;在官爵和俸禄.上不退让的人,就是贪婪。观察虞丘子的去留,可以观察他所举荐的孙叔敖。孙叔敖担任宰相,(对)车舆冠服不加整治,(对待)得失都很宽容的样子。他快要死时,还告诚他的儿子,不能接受好的封地。观察孙叔敖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没有辜负了解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