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2.1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2.1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1-05 21:4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一节 群落的结构
第2课时
知识回顾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1)有一定有时间和空间
(2)必须包括全部的生物。即必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功能类群
(3)生物间有一定的关系。各种生物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彼此之间以物质和能量为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知识回顾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
生物因素
原始合作
互利共生
种间竞争
捕食
寄生
类型 坐标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同生共死”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人和大肠杆菌;白蚁与鞭毛虫等
寄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细菌
竞争 “此消彼长” 大小两种草履虫;牛与羊;水稻和稗草
捕食 “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羊和草;狼和羊
种间关系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示意图
1、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群落的空间结构
湖泊中: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引起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光照强度
意义:
挺水层
浮水层
沉水层
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
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挺水层(如芦苇、莲、茭白)
浮水层(如凤眼蓝、浮萍)
沉水层(如水车前、小眼子菜、竹叶眼子菜、黑藻)。
群落的空间结构
植物地下部分的分层现象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群落的空间结构
鹰、杜鹃、黄鹂等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上层的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
山雀、莺、啄木鸟等鸟类总是森林的中层营巢。
血雉、画眉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虫。
动物分层现象的原因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群落的空间结构
鲢鱼
鳙鱼
草鱼
青鱼
挺水层植物菰(茭白)
浮水层植物凤眼蓝
沉水层植物水车前
(1)引起陆生植物分层分布的环境因素?
(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
(3)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有何意义?
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等。
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
食物条件、栖息场所等。
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能最充分地利用空间和营养物质,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
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不同,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镶嵌分布。
群落的空间结构
(1)导致镶嵌分布出现的原因:
(2)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
群落的空间结构
例如:受水制约,芦苇等水生植物只能长在浅水或水边;红树、柳树等只能长在水源附近;松、杉、柏树等能长在比较干旱处。
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分层原因:
生物本身的高度、活动空间的高度
2、水平结构分段原因:
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
3、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生物的分布差异。同种生物的不同不能构成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季节性
大多数典型的草原鸟类和高鼻羚羊等有蹄类动物,在冬季都向南方迁移,到雪被较少、食物充足的地区生活。旱獭、仓鼠等啮齿类动物在冬季会休眠,有些动物在炎热的夏季进入夏眠。
群落的季节性
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群落的季节性
每个物种都有自己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niche)。
生态位
思考·讨论: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某研究团队以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结果如下表所示。
生境1为低潮盐沼—光滩带,宽度为2000 m左右;
生境2为海三棱藤(biao)草带,宽度为400 m左右;
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
物种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观察数量 观察 数量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 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売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 16 0 12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 25 25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 33 0 33 0.1
生态位
讨论:
这四种鸟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有哪些不同?哪一种鸟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
哪一种鸟的觅食生境范围更宽?哪一种鸟的取食种类更广?
不同的鸟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不同,有何意义?
青脚鹬的觅食生境范围更宽。
绿头鸭的取食种类更广。
减少生态位的重叠以减弱竞争。
生态位
讨论:
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一样吗?
不一定。判断二者生态位是否一样不仅要看它们的栖息地,还要看它们主要的食物种类等。
生态位
讨论:
任选一种鸟,分析它的食性。从觅食的角度,与它有竞争关系的鸟类有哪些?
以绿翅鸭为例,绿翅鸭为杂食鸟类,主要以植物果实、茎类、螺类、贝类等为食。绿头鸭、鹤鹬、青脚鹬均与之有竞争关系。
任选一种鸟,从觅食生境、中间关系等多个方面综合描述这种鸟类的生态位。
以青脚鹬为例,它们的觅食生境包括低潮盐沼——光滩带、海三棱藨草带及海堤鱼塘——芦苇区;以草屑、螺类、甲壳类为食;青脚鹬与鹤鹬之间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因为它们都以草屑和螺类为主要食物,青脚鹬与绿翅鸭、绿头鸭也存在种间竞争,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青脚鹬与绿翅鸭还捕食甲壳类。
生态位
在某湖泊中生活着短吻鳄,短吻鳄会捕食鲈鱼,而鲈鱼又是人们喜爱的美味。当地居民为了提高鲈鱼的产量而大量捕杀短吻鳄。在短吻鳄被捕杀几乎绝迹之后,鲈鱼的产量却没有增加。调查表明湖中鲈鱼的种群数量竟然比原来还下降了。
追溯原因,有人提出了以下可能:
A、气候变化造成鲈鱼的食物短缺;
B、短吻鳄捕食的另一种鱼以鲈鱼为食;
C、捕杀短吻鳄前鲈鱼的种群已经衰退;
D、人类主要捕捞鲈鱼幼龄鱼造成种群衰退。
以上四种解释都有道理吗?你认为哪种是最可能的原因?作出推测后,应该怎样进一步判别?
溯因推理
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
(1)简易采集法:用解剖针拨找,同时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
(2)诱虫器采集:利用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避光的习性。
(3)吸虫器采集:纱布是防止将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采集小动物的示意图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土壤中的小动物: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衡量指标:辛普森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D——多样性指数;
S——物种的数目(种数);
ni——第i个物种的个体数;
N——群落中所有物种的个体总数。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2.关于群落的结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解析:竹林中所有的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的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
答案:A
活学活练
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项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B项错误;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项错误。
答案:C
活学活练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