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随堂优化训练》历史 新课标人教版 必修2 同步课件(课前预习+课堂导学+史料探究):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小节讲解+单元知识整合,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随堂优化训练》历史 新课标人教版 必修2 同步课件(课前预习+课堂导学+史料探究):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小节讲解+单元知识整合,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1-28 07:33:48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的变迁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
明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1.旧中国洋装西服西餐馆 (1)衣:“洋布”、“_______”进入城市百姓生活,_______、
旗袍与传统服饰并行。
(2)食: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__________、面包房、咖
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3)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新中国
(1)新中国成立后: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拥挤、
物资匮乏。(2)改革开放以来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 ①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②食: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________________”。
③住: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__________”。二、社会习俗的变化1.旧中国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简约文明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废止缠足”。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色彩。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__________等法令。
(4)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__________。
(5)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状态,传统风俗习惯坚若磐石
地沿袭下来。2.新中国(1)新中国成立后: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一般规律和影响
1.原因(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2)政府政策的影响。(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2.一般规律(1)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4)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3.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广州一模)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
三寸金莲。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解析】选 D。本题以一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社会生活与
习俗的变迁。注意材料中的对比是“三寸金莲”与“大脚棉
鞋”,由此得出 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排除。◆史料材料一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
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输入品。夜间取
光,农家用篝(俗称油盏),城镇用陶制灯檠,家稍裕者,则用瓷制
或铜锡制者。有婚丧事,则燃烛,光绪中叶后,多燃煤油灯,而
灯檠遂归淘汰。……箱箧之类,乡间盛行板箱,中上人家则用皮
制者,嫁妆内所备多用硃漆,余则用广漆;光宣之间,西式提箱
仿造于沪地,于是旅客多购用之。
——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上海
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材料二1872 年派至美国的留美幼童一到新大陆,美国人就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称他们为“猪尾巴”。这使留美幼童大伤
脑筋。幼童们又极喜欢美国的体育运动,而辫子有时会带来很多
麻烦。一位美国朋友这样描写道:“这许多孩子们的装饰,除了
拖着一根辫子,与我们无异。当他们踢足球的时候,将辫子塞进
内衣里,有时候缠在头上,辫子一闪开,对对手的诱惑过大。”
有的幼童将辫子盘在头顶,用帽子使劲压住,生怕美国人看见,
极个别胆大的幼童索性将辫子剪掉,见中国长官时则用假辫子蒙
混过关。但时间久了,难免不露出马脚。谭耀勋、容揆等人就因
为剪掉了辫子被开除。他们知道回国后有杀头的危险,就隐藏于
美国,拒不回国。留学生监督吴子登就以留美幼童剪辫为由,诬
蔑他们政治上不合格,要求清廷将幼童中途撤回。结果使中国首
批留美生的留学活动中途夭折了。◆探究一、单项选择题
1.19 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有钱的资产阶级
的特权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被迫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具有吸引力
【解析】选 B。注意时间和出现的地点,西餐是在鸦片战
争后传入通商口岸的。2.20 世纪初,中国偏远乡村出现了“穿洋装谒孔子”的现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
B.启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濒临崩溃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选 A。穿西装,说明受到西方思想影响;拜孔子,
说明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这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结
果。 3.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
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解析】选 B。本题考查对晚清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理解。
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
重当事人的意愿。结合所学知识理解:A、C 两项错误;D 项指
婚姻仪式和题干中婚约制定没有必然因果联系,故排除,所以
选 B 项。 4.国际关系有时会影响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包括服饰
的流行。“布拉吉”本是当时苏联地区妇女们春夏季的日常服装,有段时期曾在我国广为流行。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A.20 世纪 20 年代初,因为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
主义
B.20 世纪 40 年代初,因为苏联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C.20 世纪 50 年代,因为中国全面借鉴苏联建设社会主义
的模式
D.20 世纪 90 年代 ,因为“冷战”结束后中俄友好关系
加强
【解析】选 C。在建国初期,中苏关系密切,苏联的服饰
在我国很流行。5.1978 年至今,改革开放经历了三十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以下关键词能正确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联产承包、“大跃进”、好莱坞大片、村民自治
B.中外合资、市场化、“文化大革命”、“南方谈话”
C.人民公社、互联网、“一国两制”、“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
D.经济特区、个体户、时尚中国、依法治国
【解析】选 D。本题解题关键在于“1978 年至今”这一时
间信息,符合这一时间段的只有 D 项。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面材料:材料茅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
《太上感应篇》,坐进30 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
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
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
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
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
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
去……”请回答:(1)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是吴老太爷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2)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结合所学知识列举。(3)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1)轮船、汽车、电灯、摩天大楼、旗袍等。
(2)西式婚礼、西餐、西装、点头鞠躬、握手、电话、电影等。 (3)①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
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衣食往行、习俗风尚等都出现了新特征。
②以吴老太爷为代表一部分社会守旧群体,在社会进步面前,
已远远落后于时代,表现为封建保守,愚昧落后。③虽然时代
变了,但某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
除。课件25张PPT。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变迁1.铁路淞沪铁路上海2.公路
(1)20 世纪初,__________开始在上海出现。
(2)随后,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3)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3.水运汽车轮船招商局4.航空冯如北京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变迁(1)电报上海台湾 ①19 世纪 70 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把电报线架设到____,
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_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
①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在______设立电话公司。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③到 2003 年末,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上海信息思想观念2.作用
(1)使________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2)深刻改变着人们的__________和生活方式。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1.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
(1)特点 ①中国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是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列强
加紧侵华的背景下进行的,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
度的发展。②一开始就受到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在地域上、城乡间发展不平衡。(2)成因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②列强为维护和扩大侵华权利,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运输。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近代通讯发展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
(2)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军事政治的需要。3.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通
讯业务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
思想观念。 ②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加强,使异地传输
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更
加多姿多彩。(2)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掠夺中国,在华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江门一模)1865 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涵:
“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
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毛鸿宾属于顽固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路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阻碍
C.修筑铁路不利于中国马车事业和商业往来
D.义和团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解析】选 A。注意本题考查的是题干中隐含的历史信息,
C 项是表面信息,可排除;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义和团运
动发生的时间与本题的时间条件不符,排除 D 项。从题干中可
看出,毛鸿宾认为铁路的开通会引起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他的
主张应该是阻止铁路的开通,这属于顽固派的主张。故本题选
择 A 项。◆史料材料一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
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
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
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
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
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选自《张之洞全集·奏议》卷27)材料二今日不讲民生主义则已,欲讲民生主义,当先防异日大铁道公司之弊。欲免此弊,须使铁路归国家公有,以杀其势。
此国有政策合与民生主义者。
路归国有,利在个人。路归国有,利在国家。在人为私利,
在国家为公利。
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
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
发展。历史俱在,斑斑可考。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
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
——谭人凤《粤汉铁路说帖》(上海《民立报》1912 年7月8~
9日)◆探究一、单项选择题1.外国人最早在中国使用的交通或通讯工具是()A.轮船
C.电报B.汽车
D.电话 【解析】选 A。鸦片战争后,外国在通商口岸设立船坞和
工厂,开始出现航运业。 2. 1898 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
慈禧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
题,司机不跪而且还坐着,并且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生活观念俭朴
B.接受新事物需要过程
C.中国不需要汽车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解析】选 D。对于先进的西方文明,仅仅因为不合“尊
卑”的观念就废弃,可见对引进先进文明成果起到阻碍的是封
建的观念。封建等级制度在中国存在了 2 000 多年,封建观念
根深蒂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汽
车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说明。3. 民国时期,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是()A.马车B.三轮车 C.人力车D.自行车【答案】A【答案】D5.改革开放后,我国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的影响有()①加强了祖国内地同边疆地区的联系②影响了人们的生③直接改变了人们的住房结构和衣着方式
B.①②④
D.②③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④促进了对外开放
A.①②③④
C.③④
【答案】B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8 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
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 9 千米长的铁路以不用机车
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
被讥讽为“马拉火车”。材料二材料三缘铁路收归国有,朝廷定为政策,初川民并无异议,嗣见借款合同失败,关系国家存亡,名为国有,实为外人
所有。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材料四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 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 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
筑的铁路占 46%,贷款建筑铁路占 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
1 200 公里,占总里程的 14%。材料五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一如他们所有的经济扩张活动,“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马克思语)。俄
国外交大臣维特揭示列强争夺路权的奥秘说:“欧洲列强十分
清楚,在中国保障经济势力的有力方法之一是将铁路建筑权抓
在手里。”
——材料四、五均引自周积明著《最初的纪元》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后来
获许修建不用机车牵引的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
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 20 世纪初国人对建设铁路认识的转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兴建方面的特点。 【答案】(1)说明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发
展潮流。影响:中国铁路起步晚,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
列强对中国的掠夺提供了便利。 (2)反对清政府将铁路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反映出国人对
铁路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和维护民族权利的坚定决心。
(3)特点:兴建铁路遭到落后势力的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国
家在中国投资兴建铁路,并且超过了中国自建的铁路;帝国主
义控制了中国铁路的建筑权。课件20张PPT。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中国丛报红色中华光明日报申报二、影视事业1.电影定军山北京 (1)19 世纪末,传到中国。
(2)1905 年,《_______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3)20 世纪 20 年代后,发展迅速。
(4)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后,走向辉煌。
2.电视
(1)1958 年,______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
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 世纪 60 年代末。
2.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风靡全球。
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3.特点:图像 (1)集文字、__________、声音于一体,能模拟三维动态效
果,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3)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与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
式。全面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
1.报刊业的影响(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展
开针锋相对斗争的武器,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新中国成立后,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4)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报刊真实、及时、客观地为人们提供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2.影视事业的影响 电影和电视作为传播媒介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
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它奇妙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
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此外,电视也能开阔观众的视野,增
加信息量。3.互联网的影响(1)积极: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消极:不良的网站也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
响。使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并且有不少网
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针对练习】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
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能力。从“一纸风
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可判断出报纸已经有较大的
影响力。◆史料材料一(2011 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 311万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
提升到40.2% 。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也从15.5% 上升至
34%。
大部分商务类应用使用率都在增加,网络购物使用率增长
7.6%;团购使用率增长125.0%;网上支付半年新增用户11.7%。 注:以上材料及图表均来自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
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材料二以下为某次采访的节选资料 记者: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书写工具的改换和电脑的介入,
书法的实际书写功能已被淘汰,它在现实中的被需要程度也在
相应降低,很多时候人们对书法的认识,停留在认为它是一种
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产物,而这种认识也会造成更多人对它的
忽视,尤其是在年轻一代身上。那么,您会不会担心书法艺术
在若干年后,前途堪忧?
赵大山:确实时代在进步,书写工具在改换,但书写工具
的改换以及电脑的广泛使用绝不意味着书法艺术的消亡。即使
在现代,书法的使用价值也一直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像
平日的年节庆典、婚丧寿辰、乔迁新居等,国人都会用张贴对联,悬挂横幅的形式来烘染气氛,况且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在
厅堂悬挂书法佳作的习惯,以此来彰显主人的文化品位、学识
修养、改善和提升主人的自我形象,其实书法也从来没有真正
进入过象牙塔,它一直都在为民所用。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保护
传统艺术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大可不必为书法艺术的前途过
分担忧,既然钢笔取代毛笔没有使书法消亡,那么电脑也绝不
会让书法绝迹。探究 一、单项选择题
1.1872 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
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的)“纸”是(
A.传单
C.报纸B.信件
D.书籍【答案】C 2.1878 年 3 月 7 日,上海《申报》馆启示:“如远近诸
君子,有已成未刊之著作,拟将问世,本馆愿出价购稿,代为排印。”这主要反映了()A.维新运动时期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
B.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
C.西方文明冲击下,中国的报刊业的发展变化
D.当时中国商人唯利是图
【答案】C3.电影网的网址是 http://www.m1905.com,其中“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C.这一年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解析】选B。从“1905”得到答案,1905 年,中国人自己
拍成第一部电影。 4.流行语的变化,词语的创新,生动地体现了社会生活时
尚的更新。“斑竹”、“酷”、“囧”、“微博”等词语的出现与活用,与什么有关?()A.报刊业的兴起
B.电视走进千家万户
C.交通与通讯工具的发展
D.互联网的兴起
【答案】D5.1995 年后,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其影响是()①超越空间界限传递信息②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④引起价值观的多样化
B.①②③
D.①②④③加快了生活节奏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答案】A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表:——人民网请回答:(1)分析上表中四种传媒发展的速度,哪种最快?
(2)大众传媒有何影响?【答案】(1)速度最快的是互联网。 (2)消极影响是混淆视听,让人获取错误信息,导致错误判
断甚至对社会不安。积极影响是正确的舆论导向,使人们获取
正确信息,从而对事务作出理性的决断。课件9张PPT。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12 年浙江文综)1862 年 6 月 26 日,《上海新报》一
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
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析】选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
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上海新报》
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B 项错误;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
法过于绝对,在偏远封闭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很小,D 项错
误。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选 C 项。考点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2.(2010 年福建文综)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
心。1884 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B.大众报业
D.轮船航运业A.电报业
C.铁路交通业
【答案】A考点3大众传媒的发展 3.(2012 年四川文综)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
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 1918 年在成都和 1923 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A. 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 吴虞在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解析】选C。从表中吴虞在成都主要消费是在衣食住宿
上,而在北京的主要消费是在娱乐享受上,说明其消费结构有
所变化,C 项正确,表中仅能反映吴在两地的消费情况,A、B、
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 4.(2012 年四川文综)1912 年 6 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
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下图)。这反映出()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
A.①②
C.①④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B.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从题干中的“介绍两个月前”说明教材编
撰者关注国际时事;图中文字“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仅
能反映出美国的公民教育的成就和妇女地位变化,不能反映民
国初期的中国,反映应是其倡导人性向上,因此,正确选项为
A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