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协作体高一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
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
效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1课至第 10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 ,每小题3分 ,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陶寺墓地 ,其墓区划分较为分明:大型墓和中型墓集中分布在墓地中部 ,其中 5座随 葬鼍鼓、石磬、彩绘花盘等礼器的大墓呈4排集中在一片;而墓地北部 ,则密集分布着大量简陋的小墓。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C.礼乐制度较为完善
B.手工技术先进
D.阶级分化明显
2.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和后续战争征服了殷商统治区域 ,继而建立了周朝 ,并对文王之子、殷商遗臣、先
贤之后 ,还有重要的功臣进行大批分封 。周武王分封旨在
A.确立贵族世袭特权
C.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B.巩固西周的统治
D.抵御蛮夷的扩张
3.被尊为中国改革史上第一位伟大"魔术师,的商鞅 ,为本归蛮夷之列的弱秦"拓霸国之规模 ,立统一之基 础,。在其改革中 ,直接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是
A.奖励军功 B.重农抑商 C.什伍连坐 D.推行县制 4.西安高窑村曾出土过一件"高奴铜石权(如右图),,在这件铜方升底部刻有秦始皇颁发的诏书 ,全文是
"廿六年 ,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 ,黔首大安 ,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 ,法
度量则不壹 ,歉疑者皆明壹之。,该诏书可用来说明
A.秦文核心地位得以确立
B.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C.地区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D.秦朝建立统一 中央集权国家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第 1页(共 6页)】 231184D
5.睡虎地秦简中有记载:,贼人甲室 ,贼伤甲 ,甲号寇 ,其四邻、典(闾里长官)、老(三老 ,负责一乡的教化) 虽不存 ,不闻号寇”,在审判时则四邻无罪 ,而典、老需要受罚 。 由此可知 ,秦朝
A.法律严酷 B.基层组织严密
C.吏治严苛 D.法律体系完备 6.史载,大宛有蒲陶(葡萄)酒 ,富人藏酒至万余石 ,久者数十岁不败 。俗嗜酒 ,马嗜首蓿 。汉使取其实来 ,
于是天子始种首蓿、蒲陶肥饶地 。及天马多 ,外国使众来 ,则离宫别苑观旁尽种蒲陶、首蓿极望。”对此
解释合理的是
A.大宛与汉朝存在一定经济交流
C.汉朝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B.大宛仰慕并学习汉朝先进的文化
D.汉朝统治者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
7.《九章算术)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 ,共收录了 246个问题 ,涉及农业生产、造酒等手工业生产、工程量 的计算、劳动力的分配、运输及利息的计算等等 ,几乎包括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人们解决这 些方面的数学问题提供了方法 。材料体现出《九章算术)具有
A.创新性 B.理论性 C.实用性 D.系统性 8.东晋南朝时期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 ,农作物品种增加 ,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
步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
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9.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 ,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 ,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至 中、晚唐时期 ,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 ,在大运河的影响下 ,也从一个边境
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0.隋末唐初杰出的军事家李靖曾称:,天之生人 ,本无番、汉之别 ,然地远荒漠 ,必以射猎为生 ,故常习战
斗 。若我恩信抚之 ,衣食周之 ,则皆汉人矣。”这一主张体现了
A.兼收并蓄的文化观念
C.边疆治理理念的革新
B.开放的对外政策
D.开明的民族观念
11.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 ,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 ,就能 跻身官僚阶层 。这样的选官制度 ,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 。据
此可知 ,科举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C.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B.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D.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12.,夫谏官职在谏矣 ,谏者 ,谏君者也”。唐太宗时 ,谏官,凡朝政阙失 ,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 ,三省至百司 事有失当 ,皆得谏正”,甚至宰相人宫平章国计 ,也,必使谏官随人 ,预闻政事”。谏官职责的这一变化
A.均衡了各派政治力量 B.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
C.避免了政府决策失误 D.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第 2页(共 6页)】
231184D
1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科技快速发展 ,创造了许多中国乃至世界之最 。 以下对这一 时期的科技著作 评价正确的是
选项 科技著作 评 价
A 《齐民要术》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B 《禹贡地域图》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C 《千金方》 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D 《唐本草》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14.据《宋史》记载 ,"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 ,尚书、门下并列于外 ,又别置中书禁中 ,是为政事堂 ,与枢密对
掌大政 。天下财赋 ,内庭诸司 ,中外管库 ,悉隶三司,。这说明宋代
A.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C.冗员现象日趋严重
B.权力制衡机制日益完善
D.封建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15.绍兴和议后 ,宋高宗不仅没有趁境内经济恢复 ,储备战略物资 ,厉兵袜马 ,寻找时机收复故地 ,反而发 出"忧内之心 ,不减于外,的感慨 ,并将名将刘琦、李显忠等闲置多年 ,以致世人不再崇尚军功 ,良家子
弟耻于人伍 。这反映了当时
A.统治集团内部的保守与不思进取
C.地方势力割据的问题已日益凸显
B.已与金国实现全面和平
D.君主权力得到空前强化
16.金朝"猛安谋克,是以军事需要而建立和发展的军事组织 ,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
动 ,一遇战争 ,青壮年便应征召去打仗 ,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 。据此可知 ,猛安谋克制度
A.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
C.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B.具有兵民合一 的鲜明特色
D.保留契丹民族的游牧传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 ,第17题12分 ,第18题12分 ,第19题14分 ,第20题14分 ,共52分。) 1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 (12分)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 ,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 。 它既承担着前 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 ,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 中国社会 ,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 实问题 。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水平之上以后 ,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 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 ,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 。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 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 ,儒、墨也。,然而 ,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 。孔子为了 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 , 寄希望于周游列国 ,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 ,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 坑儒,的决策 。 虽然 ,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 ,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 ,至汉武帝时 ,这一局面才逐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第 3页(共 6页)】 231184D
渐被打破 。公元前 134年 ,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 ,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 一 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的主张 ,获得汉武帝的采纳 ,"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 ,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6分)
18.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 (12分)
材料
下面是(部分)历史学家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人物 评 价
(清)赵翼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 ,不知武事已渐弛也,,认为孝文帝一味学习汉族制度礼仪 ,以文治国 ,丢 弃了鲜卑族的长处— 勇武质朴 ,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国势由盛而衰。
吕思勉 鲜卑无法永远凭借武力和汉族相持 ,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 ,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 免的。
钱穆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 ,往往有一度反动 ,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 方妙 。魏孝文卒后 ,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 ,并急速腐化 ,岂得以将来之反动 ,追难孝文!,
白寿彝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 ,全盘推行汉化 。通过汲取汉族的先进文化 ,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 ,北魏建 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第 4页(共 6页)】 231184D
19.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 (14分)
材料一
魏晋以来的政府多推行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至唐朝 ,由于经历了隋朝的暴政和农民战 争 ,社会经济凋敝 ,武德年间 ,全国户数不过 300万 ,约 当 隋盛时的 1/3。黄河下游地区更是"崔莽巨 泽 ,茫茫千里 ,人烟断绝 ,鸡犬不闻,。为恢复生产 ,唐政府推出了租庸调制 。政府依据授田纪录而向 人民征收租庸调 ,每丁每年需要上交粟二石 ,称之为租 。 交纳绢、绵或者布、麻 ,称之为调 。 除此之外 还需服徭役二十天 ,如果不服徭役的话 ,每丁可以交纳一 定的数额的绢或布来代替 ,称之为庸 。遇到 特殊情况 ,如自然灾害等 ,租庸调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摘编自王晶《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之租庸调制》
材料二
建中元年正月 ,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 ,正式颁布"两税法,。规定:"唯以资产为宗……资产 少者则其税少 ,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两税法以地税、户税为基础 ,把其他各种杂税吸收进来 ,统统以 两税的形式来征收 ,其中明确规定租、庸、杂徭等全部省掉 ,不再另行征收 。 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固定 的收税模式 ,"凡百役之费 ,一钱之敛,,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 。政府征发徭役也以和雇为主 ,松弛 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使农业的产业经营具有了选择的空间。
—摘编自张琦《浅析"两税法,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推动唐朝租庸调制建立的有利因素 。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并简述两税 法的影响 。 (8分)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第 5页(共 6页)】 231184D
20.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 (14分)
材料一
唐初全国有州 358个 ,宋初有 317个 ,中央的直接管理幅度将近泰初的 10倍 。 贞观元年(627 年),李世民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 ,把全国划分为 10道 ,作为监察区域;玄宗时固定为 15道 ,每道有 固定的治所和监察官员 ,却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 。安史之乱后 ,唐政府虽然缩小了 道的区域 ,却难逃分裂与混乱的历史结局 。在中间环节的设置和管理上 ,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 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 。每路设四个机构 ,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婚 田、税赋则隶之转运 ,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 ,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 ,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 格局。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二
由于元代中书省宰执经常前往各地区处理军政事务 ,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中央常设的地方最高官 府—行中书省 ,并具备"分镇方面"的权利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 ,群官中蒙古人、色 目 人、汉人交参任用 ,重要政务"事从公议",并有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构成地方监察网络 。 为强化对地 方的控制 ,元政府还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 地理条件 。此外 ,行省不仅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 ,如江浙行省 ,其辖区包括现今的江西、浙江、江苏、安 徽南部等地区 ,其作用也不尽相同 ,如江浙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 ,其治所多在水陆要道 , 而云南行省 ,为加强对边陲控制 ,其治所多分布在军事要地。
—摘编自 曹兴兵《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宋代路制形成的原因 。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与宋代路制相比 ,指出元代行省制的特点 ,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8分)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第 6页(共 6页)】 231184D宜昌市协作体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2.B3.A4.D5.C6.A7.C8.A9.B10.D11.C12.B13.C14.D15.A16.B
17.(1)背景:前代文化提供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逐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生产
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私学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作为独立文化人阶层的
“士”逐渐崛起。(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变化:从位居显学,但不受统治者重视到成为官方正统学说。(2分)不受重视的原因:儒学不能适应当时统治者的
需要。(或法家思想迎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需要)(2分)汉朝成为正统学说原因:汉武帝对需学的重视和支
持;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治国理念需要革新:先秦以来儒士的不懈坚持:董仲舒积极吸收诸家思想,使儒学适应了封
建专制统治的需要。(2分,任答一点即可)
18.示例一:
认识:孝文帝改革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2分)
阐述:孝文帝改苹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通过经济方面的改苹,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迁都洛阳以后,鲜卑
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方面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
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然而,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
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严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
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8分)
综上所述,孝文帝改革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但是功大于过,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
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孝文帝改革。(2分)
示例二:
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
闸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民族融合成为历史潮流。公元5世纪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动荡的局面,加强了北方民族间的融合。为了吸收汉族文化,巩固北魏统治,北魏
孝文帝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实施了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措施。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
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8分)
综上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2分)
(答案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的情给分》
19.(1)因素:均田制的推广和发展;租调制的长期实施;唐统一国家的建立;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统治者积极有为的治国
思想。(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变化: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为财产(资产)为主。(2分)影响: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
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对后代赋税制度改革产生了重大
影响。(6分,任答三点即可)
20.(1)原因: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现实需要:唐代“道”制的影响;唐代中后期地方割据的历史教训:赵宋君臣的积极探
索。(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兼具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属性;行省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权力;打破了“山川形便”的疆域划分传统:
管辖范围广、职责多元化:行省权力大而不专。(6分,任答三点即可)历史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言之有理即可)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23118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