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情境导入
思 考
浙江省青田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拥有1 200多年稻田养鱼历史。2005年,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里的务农人员锐减,稻鱼共生系统的延续面临困难。
1、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各要素之间是怎样关联的
2、青田县与外界的哪些联系能够促进稻鱼共生系
统的传承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 二 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 学习目标
▉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要素组成,分析区域的差异性,理解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结合实例,归纳不同区域的主要地理环境特征。
结合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01
区域整体性
02
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03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CONTENT
目录
一、区域整体性
1、区域要素
自然要素
气候
土壤
植被
水文
地质
地貌
人文要素
文化
经济
人口
可以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一、区域整体性
1、区域要素
图1.8 福建培田村
a. 全景
b. 局部
可以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福建省连城县宣和镇培田村依山傍水,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是中国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些建筑体现了培田人对天地、祖先、圣贤的敬畏之心和浓郁的传统氛围。2005年培田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思考
1. 图中可以看到哪些区域要素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文化、建筑、农业等要素
2.培田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与哪些区域要素有关
与文化、建筑等要素有关
一、区域整体性
2、区域整体性表现
a. 全景
捕鱼
采矿
风能发电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
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或直接或间接
一、区域整体性
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响自然界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
控制了污染企业的数量和分布,以及污染物排放,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
春节有放烟花、鞭炮、剪纸等习俗,
产生严重大气污染和资源消耗
2、区域整体性表现
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或直接或间接
一、区域整体性
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在干旱地区,人们通过修建水渠、发展节水技术等。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制定了严格的分段用水制度,使聚落或农业得以发展。同时,在利用水资源过程中,意识到水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限制条件,要保持人水协调,以免给环境造成过大压力。
2、区域整体性表现
浙江省青田县在稻田里养鱼,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水稻为鱼类提供氧气、有机物等,形成良性循环的稻田共生系统。稻鱼共生系统是青田县的“名片”。能够给该区域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阿曼位于亚洲西部,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中年炎热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自古以来,阿曼人的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人工修建的水渠灌溉系统——法拉吉。
阿曼的世界文化遗产——法拉吉(P8)
案例:
法拉吉主要依靠重力,把山泉水、地下水引到村落中,其中有的水渠藏于地下,以免水被蒸发;有的水渠露出地面,便于人们使用。为了公平、合理利用珍贵的水资源,人们还遵循一套严格的用水制度——最初露出地表的渠水用于食用,接下来的一段渠水用于沐浴,再下去的一段渠水用于洗衣、洗器皿等,最后一段渠水用于灌溉果园和农田。这套用水制度至今还在执行。
据统计,阿曼全国曾有4500多法多条法拉吉,由于老化和地下水位太低,目前仍可有效使用的有3000多条。阿曼的法拉吉密如蛛网,每条长3——5千米,总长度达上万千米,每年输送9亿立方米的水,占全国水消费量的70%。
2006年,法拉吉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01
区域整体性
02
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03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CONTENT
目录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不同的区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1、区域差异的表现
地理位置差异
自然条件差异
热带椰岛
东北雪乡
西北大漠
布达拉宫
朝鲜族民族舞蹈
深圳
③ 文化习俗差异
④ 经济水平差异
正是区域间存在差异,导致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直接或间接与其他区域发生关联。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的。
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野生动物的季节性迁移,属于自然要素的区域流动。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2、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区域贸易、文化交流等属于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
从在浙江省青田县,随着有机稻和鱼产的市场需求增加,以及到青田体验农事活动的游客增多,青田农户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可能把青田进城务工的农民重新吸引回来,从而有利于稻鱼共生系统的延续。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3、区域关联的影响
改变
影响
区域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
区域生产生活方式
区域发展方向
浙江省青田县
北京:北京市一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
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
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河北:河北省一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
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
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3、区域关联的影响
改变
影响
区域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
区域生产生活方式
区域发展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各自功能定位,各有侧重地推动要素流动,从而促进各自进一步发。
图1.11 京津冀区域关联示意
01
区域整体性
02
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03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CONTENT
目录
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1、区域发展要求——因地制宜
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
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2、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
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
既需要研究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要分析各区域与区外的关联性。
南方水稻田景观
北方小麦田景观
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都是平原地区,
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
1、相同点
案例分析
地理位置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
2、不同点
45°
50°
125°
32°
30°
120°
图1.13 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
图1.12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
松嫩平原【44°-48°N】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长江三角洲 【30°-33°N】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长江入海口
案例分析
气候条件
松嫩平原【44°-48°N】
温带季风气候区,虽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
东面因山脉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
长江三角洲 【30°-33°N】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
2、不同点
案例分析
耕地条件条件
长江三角洲 【30°-33°N】
经过人们长期耕作改造,形成水稻土
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
2、不同点
松嫩平原【44°-48°N】
黑土分布广泛,黑土肥力更高
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案例分析
矿产资源条件
长江三角洲 【30°-33°N】
矿产资源贫乏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
2、不同点
松嫩平原【44°-48°N】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案例分析
松嫩平原【44°-48°N】
农业生产差异
长江三角洲 【30°-33°N】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
2、不同点
水热条件相对较差,历史上主要发展旱地耕作业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农作物
生长期较短,一年一熟
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广,主要发展畜牧业
水热条件良好,发展水田耕作业
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
生长期较长,一年两熟至三熟
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案例分析
松嫩平原【44°-48°N】
工业生产差异
长江三角洲 【30°-33°N】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
案例分析
2、不同点
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
从国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不断调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逐渐由全国的粮食净输出区变为粮食净输入区。
无论是区域各要素的综合作用,还是区域的对外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技术、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松嫩平原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
案例分析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
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P12 活动:比较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差异
我国北方传统民居——山西省平遥古城
我国南方传统民居——浙江省绍兴古镇
比较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差异(P12)
活动:
P12 活动:比较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差异
比较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差异(P12)
活动: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面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北方民居屋顶坡度、房屋进深较小,房屋高度较矮,房檐较窄;南方屋顶坡度、房屋进深较大,房屋高度较高,房檐较宽。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房槽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P12 活动:比较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差异
比较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差异(P12)
活动:
2.下列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假设劳动力价格地价建筑材料单价等因素相同,修筑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
区域要素
整体性
关联性
因地制宜
教学总结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课 堂 练 习
C
D
课 堂 练 习
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3 ~ 5题。
3.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
A.谷地面积 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 D.风俗习惯
4.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
A.通风 B.避灾 C.采光 D.美观
5.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
①砾石多 ②退水快 ③历时长 ④流速慢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