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难点: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CONTENTS
目录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01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02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03
课程标准
①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②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
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第 19 课 辛亥革命
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狭义:
广义:
性质:
第一次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
进一步推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2年《海国图志》
1851年—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维新变法
1899年秋—1900年9月7日 义和团运动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背景
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各阶层的救亡探索均告失败。
1、分析材料,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1901年)为挽救统治危机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清末新政前期(1901—1905)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新政不新
民族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
新式知识分子
清政府掘墓人
新军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背景
认识: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条件
清末新政后期:预备立宪(1906—1911)
1906年,宣布立宪,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准备;
立宪派三次请愿运动;
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君主专制
清皇族内阁合影(1911年)
汉族4人 满族9人 其中皇族7人
资产阶级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背景
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加剧了清政府的危机。
材料二:1895年——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的(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中国同盟会
创立:1905年东京
性质: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机关刊物:《民报》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背景
邹容
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著作《革命军》出版。邹容在书中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他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他还喊出“中华共和国万岁” 的口号。《革命军》刚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销售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成为引导志士仁人走向革命道路的明灯。—《中外历史纲要》上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背景
三民主义 十六字 纲领 内容 地位 范畴
民 族
民 权
民 生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定地价”
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
前 提
补充发展
核 心
三民主义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材料一: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我们推倒满洲政府, 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
局限性:没有提出
明确的反帝要求
材料二: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性质: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进步性: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没有明确规定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背景
浙皖起义
萍浏醴起义
黄花岗起义
镇南关起义
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
秋瑾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背景
七十二烈士之墓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背景
有利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为
革命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①时代背景:
③经济与阶级基础:
④思想基础:
⑤组织基础:
⑥军事基础:
民族危机加深,各阶层的救亡探索均告失败。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为革命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直接原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
革命的指导思想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条件
⑦有利时机: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加剧了清政府的危机。
②社会基础:
成立湖北军政府,
改号中华民国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1911年10月10日
1、时间:
2、主力:
3、结果:
1、武昌起义
★武昌
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产生。
2、中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总统府、中山陵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纪元:民国纪年 改用公历
纪元:民国纪年 改用公历
纪元:民国纪年 改用公历
1911年12月,南北议和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职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1912年3月11,颁布临时约法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任命
支持
①原因:
②过程: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
②
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体制
①目的:
②内容:
③性质:
A.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C.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和权利
D.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E.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须国务员副署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自由平等,
主权在民原则,
三权分立原则
责任内阁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天赋人权
体现的原则
缺点:因人设法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主权在君
封建等级
君主专制
两部宪法的转换,反映了中国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发展趋势,是政治近代化的重要成就。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实质意义
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史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史料二:19经济近代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出现短暂的春天)
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万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尾82750马力,约增加一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史料三: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想要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史料四: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剪辫易服、放足、行握手鞠躬礼等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政治近代化: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皇帝倒了,旗帜变了”)
思想近代化: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复辟难了)
(社会生活近代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一系列新变化。“辫子剪了,小脚松了,衣服换了”)
性质:
性质: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推翻了皇帝,败给了自己)
根本原因: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主观: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力量过于强大。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
局限性: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
合作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课堂小结】
革命准备
民族危机加深
资本主义经济
资产阶级力量
民主革命思想
革命团体政党
反清武装起义
假立宪真专制
革命爆发
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果实旁落
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发扬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影响深远
知识清单
1、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8分)
2、如何评价三民主义?(5分)
2、辛亥革命的实践成果(3分)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5分)有什么实质意义(4分)
4、如何评价辛亥革命?(7分)
5、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6分)
1.“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这一改革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运动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开始推动宪政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说明改革失败,清末新政中清末新政府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故C项正确。
C
2.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下列解释该观点的理由中最恰当的是( )
A.发动了武昌起义
B.终结了清朝统治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推翻封建帝制”告别了君主,“建立中华民国”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此理由与材料观点相符,故C项正确。
C
3.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孙中山( )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第一个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领导辛亥革命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最先发动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解析】A项并不能完全体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内涵,排除;B项是《资政新篇》的意义,与孙中山无关;D项只体现了孙中山反封建的一面,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符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内容,故选C项。
C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人民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C.确定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掌握一切大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质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A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条规定: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由此可见,《临时约法》确立的是( )
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C.君主立宪制 D.联邦制
【解析】材料“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体现辛亥革命后内阁对总统的制约,体现的是责任内阁制,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确立总统制,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的“临时大总统”来看,《临时约法》未保留君主,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联邦制是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A
6.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
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中国民主政治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方向发展,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革命中反帝的任务,故D项错误。
C
7.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 )
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C.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推动社会移风易俗
【解析】据材料“乱臣贼子”和“帝制自为”可知是对内而不是对外,故B项错误;两者都属于政治方面而不是经济方面的现象,故A、D两项错误;材料从反对“乱臣贼子”到反对“帝制自为”体现了从维护帝制到反对帝制的变化,即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故C项正确。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