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6 12:1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导入:
左图是甲午战争后的时局图,该图反应出什么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当时的人们有什么反应?
1、问题: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反应: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 标 解 读
1、了解维新思想的宣传和运动的经过,认识维新变法
的作用。
2、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局限性
3、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
分析其危害。
4、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局限性。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新学伪经考》书影
《孔子改制考》书影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一)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2.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维新思想的兴起
历史纵横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这两部书是康有为1891至1895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想一想: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传维新变法?
借助孔子来宣扬变法,
目的是减少变法的阻力。
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各省
举人“公车上书”
高潮: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颁布定
国是诏进行“百日维新”
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戊戌政变:囚帝、废法、杀害六君子
一、戊戌维新运动
康有为、梁启超的合照
光绪帝与《定国是诏》
戊戌六君子
(二)过程
一、戊戌维新运动
谈一谈:请同学们根据戊戌变法的内容,谈谈戊戌变法的影响。
政治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实行君主立宪制,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 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军事 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文教 开办京师大学堂, 兼习中西科;
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提高军队战斗力
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三)影响
下表为京师大学堂翻译、
购买的教科书统计表,
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历史解释
项目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翻译的书籍 (1898—1911) 40部 23部
63% 37%
购买的国外书籍 (1903—1905) 421部 135部
73% 27%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教科书中,社会科学占多数,即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戊戌变法时期及之后向西方学习的深化,即从“器物”到“制度”,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多角度理解戊戌变法运动的意义
(1)爱国性:变法运动是在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变法图
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
(2)进步性:变法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无论是
主张,还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
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3)启蒙性: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
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历史解释
2、维新派缺乏社会基础和严密组织
一、戊戌维新运动
(四)局限性
想一想:根据以下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为!......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
康广仁——戊戌六君子之一
在致何易中的信中指出:“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地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守旧势力强大
3、寄托于未掌握实权的皇帝
指出时人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并谈谈你的观点
史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直到举世都为之当震动,认为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字林西报》
史料二: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史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而在于当时没有一个使变法成功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成功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是值得肯定的
另一方面急于求成,为改革失败埋下隐患
材料观点正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史料实证
多角度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局限性
(1)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政治组织。
(2)变革过程缺乏宏观规划,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3)错误估计慈禧太后的立场,单纯拥戴光绪皇帝,使改革缺乏强法形成政治.上的凝聚力。
(4)缺乏从政经验,计划失当,操之过急,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
(5)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安图依靠日美支持变法维新。
(6)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不敢批判传统儒学。
唯物史观
二、义和团运动
记一记:
1、原因:
①《马关条约》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山东民众。
填一填:
义和团
清政府
列强的关系
2、经过:
(扶清)
(灭洋)
(先抚后剿)
(侵 略)
(先抵抗后妥协)
义和团运动失败
清政府
义和团
列强
(镇压)
想一想: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不可消灭的”。
某学者评论义和团时说到:“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的金发碧眼的西洋。”
3、评价
阅读上面两则材料,想一想他们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如何?
1、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示了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2、没有先进阶级领导,存在明显盲目排外行为。
义和团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精神
家国情怀
——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被迫改变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野心。
甲午中日战争后,几乎每一个西方国家 都认为“可以安然瓜分这个民族的国家”,但是义和团运动以后列强深感“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整”,转而倡言“保全中国”,妄图实现“以华制华”的目的。
选一选
家国情怀
有识的外国人亦承认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中国地方广阔,民气坚劲,殊非印度、南洋可比。”中国大梦将醒,已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的觉悟。与该观点相符的史实是( )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
D
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知识梳理
过程:
廊坊阻击战 天津保卫战
太后向各国宣战
天津北京陷落
东南互保
太后、光绪帝出逃
铲除义和团谕旨,与列强议和
知识梳理
1900年6月
1900年8月
所到之处烧杀劫掠,无恶不作。
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天津北京陷落
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
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罗荣光 以身殉国
东南互保
四 民族危机加深
签约:
1901年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惩办“首祸诸臣”;
赔款4.5亿两;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拆除炮台、各国可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5年,
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与诸国仇敌之会。
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加剧中国贫困和经济衰败;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
破坏中国主权完整;
知识梳理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年2月14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
史料阅读——学习聚焦(p105)
据史料,如何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体现:《辛丑条约》是被迫签订的
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体现清政府不惜以政治与经济代价换取政权之苟且
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从内容看:《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
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根本意图所在。
(2)从目的看:《辛丑条约》的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
一切反帝活动。
《辛丑条约》的特点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解释
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课本P105页)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思考点
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影响
(1)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充分暴露了清王朝“洋人的朝廷”本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唯物史观
列强侵华的影响
唯物史观
“第一,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 能看到出......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A
选一选
考一考
本节内容可概括为:
三个一;两个运动;四大影响
(一个趋势、一个条约、一大斗争主题)
你能想出上述内容分别代表什么吗?
趋势: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条约:《辛丑条约》
主题: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两个运动:戊戌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四个影响:1 推进资本主义发展,
2 促进新思想传播;
3 展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
4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挽救民族
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辛丑条约》
小结
八国联军侵华
思想启蒙作用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镇压
反洋教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