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
与民族交融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目录
释疑解难
05
01
素养目标
02
知识梳理
03
看图说史
04
随堂练习
06
素养提升
07
拓展阅读
08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通过识读地图及对时间轴的学习,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基本情况。
历史理解:理解北方人口南迁所带来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重要原因。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知道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了解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知识梳理
西晋
司马睿
王导
420
宋、齐、梁、陈
建康
战祸
劳动力
生产技术
南移
自然条件
看图说史
1.______形势图
东晋
看图说史
2. 南朝青瓷莲花尊
3. 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
释疑解难
1. 西晋灭亡后,北方相继建立许多割据政权,战乱不断,造成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促使大批北方人迁徙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北人南迁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题1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图中①②③处分别为( )
A. 蜀东晋前秦 B. 西楚东晋前秦
C. 蜀东晋梁 D. 蜀后赵梁
C
2. 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 )
A. 门阀士族专权取代皇权政治 B. 门阀士族之间互相制衡
C. 门阀士族巩固了东晋政权 D. 门阀士族专权威胁皇权
D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门阀势力强大,门阀士族与皇权分庭抗礼,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不利于中央政权的巩固,但并未取代皇权政治。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3. 下列关于两晋南朝时期政权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东晋和西晋的统治区域相同 B. 结束东晋统治的是前秦
C. 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 D. 南朝政权包括前秦
4.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的“南朝”是指420—589年,我国南方相继出现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四个王朝均定都在( )
A. 咸阳 B. 长安
C. 洛阳 D. 建康
C
D
5. 《宋书》记载:“三十年间……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这体现了南朝宋代( )
A. 经济繁荣 B. 政治腐败
C. 文化落后 D. 社会动荡
A
6. (2021菏泽)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迁现象
B. 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导致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C
7. 列表格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题7表,其内容所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期( )
A. 北民南迁的原因 B. 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C. 农业发展的原因 D. 江南商业繁荣的表现
B
8. 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 南方轻徭薄赋,社会相对安定
B. 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 江南开发迅速,农业多种经营
D.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
9. 南朝时期,建康城除了城内官立的大市、东市、北市、宫市外,沿着秦淮河东北岸一线,又置有官府征税的大市及十余所小市。这反映出建康城( )
A. 自然条件优越 B. 生产技术先进
C. 农业、手工业发达 D. 商品交易活跃
D
10. 《资治通鉴·晋纪》记载:“(西晋灭亡后)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稍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的影响是( )
A. 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开发
B. 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C. 导致北方经济发展落后于南方
D. 标志着南方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B
二、综合题
11.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有了很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晋南朝各代政权,都曾于其管辖区内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为北方流民即侨人专门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始于东晋初年,历经宋、齐、梁、陈,直到隋初全部裁撤,前后二百余年。这一措施,对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安辑北方流民,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南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景有泉《东晋南朝时期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沈约《宋书》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东晋南朝各政权为优抚北方南迁移民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为北方移民专门设置地方管理机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中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2分)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有哪些?(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记》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贫穷落后;《宋书》描述的江南繁荣富庶。汉朝时的江南没有得到开发;魏晋以来,北方的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再加上南方相对安定,自然条件好,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经济迅速发展)。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江南地区的开发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哪些启示?(3分)→侧重考查唯物史观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素养提升
两晋、南北朝之世,是向来被看作黑暗时代的,其实亦不尽然。这一时代,只政治上稍形黑暗,社会的文化,还是依然如故。而且正因时局的动荡,而文化乃得为更大的发展。其中关系最大的,便是黄河流域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的民族,分向各方面迁移。《汉书·地理志》叙述楚地的生活情形,还说江南之俗,火耕水耨,果蓏蜯蛤,饮食还足,是故呰窳媮生而无积聚,而《宋书·孔季恭传》叙述荆、扬两州的富力,却是“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今陕西鄠邑区)、杜(今陕西长安县
南)之间不能比”;又说:“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荆、扬两州)成为全国富力的中心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经济现象。(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文化与经济皆得到更大的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文化、经济现象?(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文化:时局动荡,促使黄河流域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的民族分向各方面迁移。经济: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等等。
拓展阅读
衣 冠 南 渡
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原仅指西晋末年,北方战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这一事件。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分别是:西晋末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北宋末高宗渡江,定都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其中,史学界亦有只认可西晋末与北宋末这两次为“衣冠南渡”。但在文学应用上,三次都冠以“衣冠南渡”者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