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追忆、歌颂并呼唤延安精神,警示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仍旧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承和发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追寻”的含义。
2.能借助资料,理解全诗的内容,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及延安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写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的原因。
2.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品味“追寻”之味
1.谈话中激起“主人翁”意识
孩子们,诗人贺敬之在1956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写下了著名诗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诗人贺敬之把延安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而对于我们延安人来说延安就是我们的家乡,我们深情的爱着我们的家乡——延安。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爱国诗人祁念曾写的一首现代诗——《延安,我把你追寻》
2.字理析解“追寻”,了解诗歌大意
(1)寻,下边寸是手,上边是横手,手臂伸开的长度,也像两只手在寻找物品。寻,找寻,寻求。
(2)追,左边是“辵”,行走,就是现在的“辶”,《说文.辵部》中:“追,逐也。”所以,追,追逐,追求。
3.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课题的下面有一段阅读提示:诗中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诗人在追寻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押韵,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4.读第二小节,找出诗人追寻的地方。
师补充资料
(1)延河的图片
(2)毛泽东在枣园写下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张思德的英雄事迹。
(3)介绍南泥湾开荒背景,开荒前和现在变化的图片。《南泥湾》视频
(4)毛泽东在杨家岭自己种的菜地,招待爱国人士陈嘉庚,更深入体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央大礼堂内部设置,在这里召开了七大。
再来读第二小节,诗人到底在追求什么?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指导朗读第二小节。
5.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追寻延安迫切之情,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二、再入“追寻”之境
过渡:诗人在追寻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也在改变着延安,我们继承和发扬了延安精神,延安发生了变化,祖国发生了变化。孩子们,读一读第三、四小节,诗人看到了哪些变化?
1.发现变化
高楼大厦 家用电器
宇宙飞船 电子计算机
破旧的茅屋 老牛破车
2.是呀,我们告别了贫穷,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因为土炕见证了革命者与陕北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岁月。)
我们丢掉了落后的生产条件,为什么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延安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只要看见宝塔就能想到延安,想到延河,想到毛主席在这里领导中国人革命。它是中国革命的希望之塔,延安精神的扎根之地。)
3.延安精神不仅改变了延安,也改变了神州大地,改变了整个中国。如今,我们自主研发了日行千里的高速列车,不断刷新深潜记录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探寻宇宙奥秘的中国天眼,今年10月16日成功发射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这些成就的背后正是一代代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作为精神支柱的中国人所创造的。
4.那这样的精神能不能丢?是呀,延安精神永不磨灭,它是我们民族的传家宝。难怪诗人会这样说:(接读第五小节)
5.今天的发展变化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的,是延安精神的持续作用,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忘却延安精神。我们要去继续追寻(引读第六小节)
6.(出示诗人创作的背景资料)1991年,诗人再次回到延安,看到了延安由弱到强,由贫到富的变化。他知道使延安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就是诗人追寻的——延安精神。
7.孩子们,身为延安的孩子,我们要如何去继承延安精神,如何去做呢?
8.指导朗读第六小节。
三、传承“追寻”之意
1.孩子们,你们眼中的延安就是延安精神最好的传承。在我们中国,还有许多属于我们中国的精神,你们知道吗?
有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的长征精神
有逆行而上的抗疫精神
有泽被苍生的袁隆平精神
还有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航天精神
2.这些都是中国精神,我们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带着对延安精神的追寻再来朗诵诗歌。(配乐师生合作读)
3.总结: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延安精神已经走进了你们心里,希望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能让它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四、作业设计
参观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发掘革命故事。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也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追忆、歌颂并呼唤延安精神,警示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仍旧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承和发扬。”
二、教学目标
延安对于其他老师、学生来说可能只是书本上的图片、是老人嘴里所谈到的一个地方,可是对于我们来说延安是我们的家乡,是我们生活的这一片热土。所以我设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通过提前查阅资料、询问家里的老人等方式初步开始深入了解延安,体会诗人祁念曾“追寻”之义。第二个目标是走进诗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后,了解诗歌中作者所写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等这些地方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背后所体现的精神,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亮点
1.在本节课中,《延安,我把你追寻》,我抓住“追寻”来解析。“寻”表示张开两只手臂,在寻找。“追”,左边形旁是“辵”,行走,也就是现在的“辶”,追,逐也。所以,追的意思是追逐,追求。那在课题中《延安,我把你追寻》,诗人祁念曾曾多次来到延安,对延安有很深厚的感情,阔别延安多年,再次回到延安,不仅回忆、追忆以前那些熟悉的场景,更怀念那些艰苦岁月中的精神。所以,追寻的意思是追忆、追求延安。使用字理解析品味词语,能让抽象的分析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并且对汉字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也有了更好的感知。
2.《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世界都比较远,在教学前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杨家岭、枣园、南泥湾、延河、宝塔山,在查找过程中对他们生活的这一片热土了解的更清楚,更清晰。有助于学生深入走进文本,深度学习。除了查找资料,还组织学生观看了纪录片《国宝档案》,对党在延安的十三年的历史介绍十分详细,这些历史事件能拉近孩子与历史的距离,体会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教学时我抓住第二小节“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四个意象,结合查阅的资料,了解意象背后的革命故事,引导学生体会革命故事背后蕴含的延安精神。这符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落实,这也是本堂课的重点。在这样的教学中,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也激发了学生爱延安,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4.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作业设计中我立足延安当地的红色资源,在活动、体验中去进一步体会延安精神,参观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体会革命先辈们探寻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把延安精神从小植根于小学生的心灵。
四、不足之处
这是一首现代诗歌,诗歌教学以学生自主读为主,我注重学生在自读、听同伴读中初步明白诗意,发现诗歌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的押韵特点。但学生的独立阅读特点不明显,没有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前车之鉴,后车之覆,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引导是为学生学会所服务的,我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去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灵活应变学生课堂上的问题。解决学生在阅读理解时的活性问题,这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才是有价值的。
另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要扩大知识视野,广读群书,博采杂家,构建自己个性的知识结构,具备独特的思考精神,丰盈自己的语文素养,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去影响我的学生,让他们热爱语文,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