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2022年世界粮食日主题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目录
课程标准:
1、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进步;2、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石器锄耕
【回顾】农业生产的发展历程:
铁犁牛耕
机械化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现代社会
粗放型
集约型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①原因:
现代农业的巨大进步使全世界大多数地区的粮食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世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农业机械、农业化学和遗传育种三大科技领域。农业机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和耕作能力;农业化学提高了作物产量,减轻了病虫草害的损失,保证了农业的稳产高产;遗传育种通过对生物遗传性状的改造,培育出大批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良种,提高了农业产量。
——刘宇杰《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历史应对考察》
②过程:
阅读教材,梳理出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及其表现。
农业集约化:是在一定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产品的总量。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101页
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运营方式。
现代农业的突出特征: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
20世纪下半叶以来
20世纪中叶: 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①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②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
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
③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1.农业生产现代化
播种机
联合收割机
铧式犁
③表现:
前提
a.农业机械现代化
机器人
特点
影响
美国——大型为主 ; 法国——中型为主; 日本——小型为主;
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
汽油、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创造了条件。
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推动农作物播种、收割与加工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成就 美国 1930年,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墨西哥 1941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菲律宾 20世纪60年代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中国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
意义 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b.杂交育种技术新的突破
③表现:
认识: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成功的秘诀: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科学研究要敢于探索,
勇于创新。”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对点训练1.(2018.4·浙江高考·18)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背景:美洲物种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2)农作物
①粮食:小麦、大麦、水稻;
改变了美洲的粮食结构,小麦、水稻
成为美洲前两大农作物
②水果: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③蔬菜:黄瓜、豌豆;
④经济作物:甘蔗、咖啡等;
(3)禽畜
①种类:鸡、牛、驴、马、猪、羊
②影响: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
了农业的发展。
咖啡与咖啡馆
非洲 阿拉伯 欧洲 美洲 P11历史纵横
材料:(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的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特点: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欧洲具有主导性;
内容具有丰富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对点训练2.(2022·湖北黄冈高二下期中·2)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
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A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没有玉米,就必须休耕:休耕,众人就饥饿不足。任何乡间居民若有此作物可以仰赖,可以为小麦季做准备,同时还可以让他们的牲口肥壮,就等于拥有一大宝物。
——《哥伦布大交换》
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
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2.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形成新的饮食文化。
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吃马铃薯的人》
3.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
葡萄牙人还把香料植株直接带回欧洲,种植在身边的温室中,尽管期望植物结果往往徒劳无功。香料逐渐成为人们身边的普通植物。葡萄牙为欧洲人的香料观增添了许多现实因素,解构了关于香料的神话。
——加西亚·德·奥塔《关于印度草药、药物和医用产品的谈话》
新航路开辟前,每磅胡椒的价格为6先令甚至更高,几乎从未低于3先令6便士;开辟新航路后,胡椒价格为每磅16便士至2先令不等。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益人。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
材料1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 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材料2 :包谷: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耙卖,村市熬糖做粉卖,每石十大官斗,现价易制钱一十二文,较米每石十大官斗现价少易制钱四千六百文。
——宣统元年湖南《永绥直隶厅志》
①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②中国:粮食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晚清时期的粮食市场
4.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何炳棣、陈树平
美洲
5.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史料阅读】p12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
马牛羊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
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使以前不适应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中国明清
双重
影响
据材料指出袁景晖喜悦中的“隐忧”?
对点训练3.(2022·江苏连云港高二下期末·11)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增加了25%,达到5.45亿。从1700年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这种状况( )
A.降低了工业革命的人力成本
B.促进了全球商品贸易网的形成
C.推动了国际劳动分工的出现
D.得益于大航海带来的物种交换
D
课堂小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