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短诗五首 课件(共57张PPT)+素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 短诗五首 课件(共57张PPT)+素材+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6 19:21:3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过程方法目标
3.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4.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感态度目标
5.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点】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的语言,品鉴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现代诗和古诗有什么区别,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究。
二.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1.自读:借助课下注释。
墓畔(pàn) 寂寞(mò) 漫漫(màn)
卞(biàn)之琳(lín) 芦荻(lú dí)
2.展读:纠正字音。
3.听录音范读。
4.个别读读出情感。
5.根据初读感知,理解诗歌内容主旨。
篇目 内容 主旨
月夜 诗人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表现了五四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
萧红墓畔口占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历和感想, 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
断章 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之间的剪影, 启迪我们: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
风雨吟 描绘在暴风骤雨的摧折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 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
统一 诗人通过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所有的叶、花、果都是一样的,隐喻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也是一样的, 指出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表达了诗人致力于人类平等、世界和平统一的理想和信念。
第二课时
研读诗歌,品味鉴赏
月夜
1.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2.写作背景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科学”与“民主”,个体意识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我国传统诗歌中,是少见“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3.品读诗歌,鉴赏探究
(1)联系背景谈谈对下面句子理解。
①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点拨】写出了环境的萧森及人物的孤独,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②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如何理解这一句所体现的精神?
【点拨】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突出“我”独立不倚。写出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2)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意象的象征意义。
【点拨】象征意义:“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4)归纳写作特点
①意境清新,含而不露。
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 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显得清新质朴, 含而不露。
②手法多样,语气委婉。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 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而白描手法的运用,更使诗中“我”显得卓然独立。此外,诗中动词“照”“靠”押韵, 却在每行诗末缀以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
板书设计
萧红墓畔口占
1.介绍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2.背景简介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3.品读诗歌,鉴赏探究
(1)为什么诗为什么诗人要用红山茶祭奠?
【点拨】红山茶花品: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
这是诗人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作家最好的告慰,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
(2)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的内涵?
【点拨】“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的人生的省察。“长夜漫漫”象征暗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
(3)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点拨】“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4)归纳写作特点
①语言朴素洗练。
开头用“六小时”“长途”写出了诗人不顾路途遥远,孤身一人来到友人墓畔凭吊祭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悼念和缅怀之情。
②情感深沉真挚。
“一束红山茶”使诗人的感情更加深沉,既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也代表了萧红的品性和精神,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着激情。
板书设计
断 章
1.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写作背景
2.品读诗歌,鉴赏探究
(1)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点拨】“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八个意象。
画面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画面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两个表面看起来互不相关的地址,却因“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画面三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画面四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窗子”和“梦”本是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2)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点拨】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由此阐述文章哲理: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3)归纳写作特点
①镜头组合,构思独特。
对从本诗的内容来看,构成 这首诗的正是日常生活的几个“镜头”,前后两 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 使句子的首位相联,加大了语言的密度,增强了诗画意境效果。
②语言平淡,意蕴深厚。
四行诗写了四个十分平常却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十分耐人寻味: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反过来,你也可以装饰别人的梦,可见宇宙万物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诗歌通过这些平淡易懂的句子,阐释了丰富的哲理。
板书设计
风 雨 吟
1.作者简介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现代诗人。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主要作品有《桑野》《驰驱集》等。
2.背景简介
20世纪30年代后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十分熟悉。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3.品读诗歌,鉴赏探究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卷”风之大,呼啸奔腾、摧枯拉朽。雨之迅猛,滂沱而下,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奔”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风雨之大、之猛,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3)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点拨】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还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4)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点拨】“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5)归纳写法
①意象鲜明
无论是第一节中的“风”“雨”的意象,还是第二节中的“海”“舟”的意象,还是后来出现的敢做“年轻舵手”的“我”的意象,都非常鲜明,营造了立体的画面,所以不论是风雨肆虐,还是大地被淹没,还是“我”掌舵在风雨之中,都给人非常强烈的画面冲击感。
②意蕴深邃。
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会”“民族”,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由实而虚,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板书设计
统一
1.作者简介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统一》: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写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聂鲁达晚年的作品。原收录在诗集《世界末日》中。当时,诗人已认识到原子能时代的危险,该诗集的主题均为“启示”。
品读诗歌,鉴赏探究
(1)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 一朵”?
【点拨】叶、花,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其为叶、花。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由此引出下文的感悟。
(2)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点拨】诗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诗人的眼中,所有的叶和花,本质是一样的。不同姿态、颜色的叶和花,都是一样的。进一步引申,告诉我们做事做人要纯粹,只要看清事物本质,就能不受外界纷繁事物的迷惑。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 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点拨】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4)归纳写法
①借物喻理,耐人寻味
诗歌以自然界中的叶、花和果没有差异为喻,说明人类世界也应平等统一的道理,借物喻理,诗意表达得委婉含蓄,富有意蕴和哲理,耐人寻味。
②语言浅显,意蕴深刻。
全诗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以“叶”“花”两个意象来说明事物的统一性,第二句以“果实”“树木”为意象,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语言浅白平实。“繁多是个谎言”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统一”的深刻理解。“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大地比作花,表达了作者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待。
板书设计
四.再读诗歌,归纳新诗特点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点拨】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立意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画面或意象揭示深刻的道理或内心感悟。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1.课外收集喜欢的现代诗朗诵。
2.用本文所学方法,创造新诗。(共57张PPT)
12
3 短诗五首
部编版 九年级下
新知讲解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现代诗和古诗有什么区别,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究。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墓畔( ) 寂寞( )
漫漫( ) 芦荻( )
卞( )之琳( )
pàn

màn
lú dí
biàn
lín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篇目 内容 主旨
月夜
萧红墓畔口占
诗人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表现了五四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历和感想。
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
新知讲解
断章
风雨吟
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之间的剪影。
启迪我们: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
描绘在暴风骤雨的摧折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
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
新知讲解
统一
诗人通过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所有的叶、花、果都是一样的,隐喻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也是一样的,
指出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表达了诗人致力于人类平等、世界和平统一的理想和信念。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月 夜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合作探究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科学”与“民主”,个体意识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我国传统诗歌中,是少见“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合作探究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联系背景谈谈对下面句子理解。
①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写出了环境的萧森及人物的孤独,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②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如何理解这一句所体现的精神?
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突出“我”独立不倚。写出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意象的象征意义。
象征意义:“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①意境清新,含而不露。
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 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显得清新质朴, 含而不露。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②手法多样,语气委婉。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 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而白描手法的运用,更使诗中“我”显得卓然独立。此外,诗中动词“照”“靠”押韵, 却在每行诗末缀以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




月夜
霜风——(呼呼)吹
月光——(明明)照
我、树——(并排)立
独立自主意识
和对自由的渴望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萧红墓畔口占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诗为什么诗人要用红山茶祭奠?
红山茶花品: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
这是诗人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作家最好的告慰,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的内涵?
“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的人生的省察。“长夜漫漫”象征暗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①语言朴素洗练。
开头用“六小时”“长途”写出了诗人不顾路途遥远,孤身一人来到友人墓畔凭吊祭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悼念和缅怀之情。
②情感深沉真挚。
“一束红山茶”使诗人的感情更加深沉,既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也代表了萧红的品性和精神,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着激情。
萧红墓畔口占

时间长
路途远
等待着

卧听闲话
对友人的怀念
人生的寂寞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断 章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八个意象。
画面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画面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画面三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画面四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看风景
装饰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由此阐述文章哲理: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①镜头组合,构思独特。
对从本诗的内容来看,构成 这首诗的正是日常生活的几个“镜头”,前后两 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 使句子的首位相联,加大了语言的密度,增强了诗画意境效果。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②语言平淡,意蕴深厚。
四行诗写了四个十分平常却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十分耐人寻味: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反过来,你也可以装饰别人的梦,可见宇宙万物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诗歌通过这些平淡易懂的句子,阐释了丰富的哲理。
断章
世间万物
相互关联
互相依存
你在看风景——人在看你
明月装饰你——你装饰别人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风雨吟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现代诗人。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主要作品有《桑野》《驰驱集》等。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0世纪30年代后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十分熟悉。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卷”风之大,呼啸奔腾、摧枯拉朽。雨之迅猛,滂沱而下,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奔”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风雨之大、之猛,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还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4)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①意象鲜明
无论是第一节中的“风”“雨”的意象,还是第二节中的“海”“舟”的意象,还是后来出现的敢做“年轻舵手”的“我”的意象,都非常鲜明,营造了立体的画面,所以不论是风雨肆虐,还是大地被淹没,还是“我”掌舵在风雨之中,都给人非常强烈的画面冲击感。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②意蕴深邃。
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会”“民族”,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由实而虚,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风雨吟
风卷雨奔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大地风雨
年轻舵手
的心
面对风雨
勇敢无畏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统 一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统一》: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写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聂鲁达晚年的作品。原收录在诗集《世界末日》中。当时,诗人已认识到原子能时代的危险,该诗集的主题均为“启示”。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统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 一朵”?
叶、花,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其为叶、花。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由此引出下文的感悟。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诗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诗人的眼中,所有的叶和花,本质是一样的。不同姿态、颜色的叶和花,都是一样的。进一步引申,告诉我们做事做人要纯粹,只要看清事物本质,就能不受外界纷繁事物的迷惑。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 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①借物喻理,耐人寻味
诗歌以自然界中的叶、花和果没有差异为喻,说明人类世界也应平等统一的道理,借物喻理,诗意表达得委婉含蓄,富有意蕴和哲理,耐人寻味。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②语言浅显,意蕴深刻。
全诗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以“叶”“花”两个意象来说明事物的统一性,第二句以“果实”“树木”为意象,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语言浅白平实。“繁多是个谎言”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统一”的深刻理解。“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大地比作花,表达了作者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待。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立意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画面或意象揭示深刻的道理或内心感悟。
统一
叶一片
花一朵
果实无差异
树木是一棵
大地是一朵花
不要表面迷惑,
认清事物的本质
繁多是谎言
本质
(果)
(因)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1.课外收集喜欢的现代诗朗诵。
2.用本文所学方法,创造新诗。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