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华夏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初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京市华夏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初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6 13:30:3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南京市华夏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初试卷
一、(16分)
1.(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用课文原句填空。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 (《蒹葭》)
(2)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3)会当凌绝顶,   。 (杜甫《望岳》)
(4)忽如一夜春风来,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   ,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何处望神州?   。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7)   ,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十二章》)
2.(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窥伺(kuī) 滑稽(jī) 羁绊(pàn) 黯然失色(àn)
B.教诲(huì) 憎恶(zēnɡ) 颓唐(tuí) 抽丝剥茧(jiǎn)
C.吮吸(yǔn) 庇护(bì) 找茬(chá) 枉费心机(wàng)
D.阔绰(chuò) 溯流(sù) 祈祷(qǐ) 责无旁贷(dài)
3.(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贮蓄 苍茫 坦荡如坻 无缘无故
B.竹蔑 侍候 销声匿迹 不屑置辨
C.考订 笼统 五脏六腑 取义成仁
D.浮躁 踌躇 神彩奕奕 目不忍睹
4.(2021·泰安)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自始就关注人,其体系中的学以成人,不仅是成就全面发展的人格,更多的是成就一种技艺。
B.《全唐诗》作为一本唐诗合集,编校于清代康熙年间,收录了约二千二百余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作。
C.研制团队采用了主动悬架设计并开展了内场下陷脱困,通过主动悬架构型的变化,实现了“祝融号”的抬轮和蠕动。
D.从面对现实、面向未来的层面出发,中美双方确认了各自政府的优先事项、彼此的红线及可能的合作领域。
5.(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相比干过的其他力气活,初到北京的祥子选择了拉车,通过赁车拉活,用三年的辛苦钱买了一辆新车,刚过半年,却连车带人都被士兵捉了去。
B.保尔参加斗争的第一次尝试其实很不顺利:虽成功救出被土匪押送的朱赫来,却因目击者丽莎不经意间将消息透露给了维克多,而导致被捕。
C.生意失利,为了东山再起,杜雍和听取杜小康建议去外地放鸭,后因鸭群误入鱼塘吃掉鱼苗而被当地人扣下,只好无奈地划着船带小康回家。
D.“水陆大会”上,观音现身远去后,降下简帖鼓动唐王派人到西天取“大乘经”,玄奘主动请缨,唐王与他结拜为兄弟,并亲自送他出长安城。
二、(52分)
6.(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立人中学举行“中国人读书情况专题研究”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与我们形成了对比: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
材料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情况统计表(2015年)
年份 国民图书阅读率(%) 数字化阅读率(%) 综合阅读率(%) 人均纸质阅读量(本) 人均电子阅读量(本)
2013年 57.8 50.1 76.3 4.56 2.48
2014年 58.0 58.1 78.6 4.77 3.22
材料三:李克强总理把“全国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的《全国阅读促进条例》已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全国上下涌动着读书的热情,各大中小学校也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下边是格致中学的同学设计的学校读书活动的海报。
(1)请认真探究材料一和材料二,写出中国人读书现状的三个结论。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材料三中画面(文字除外)的内容及寓意。
(3)阅读是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请你为提高全民阅读兴趣提三条建议。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古诗阅读】
暮秋感怀
[明]于谦
重阳节后北风多,景物萧条可奈何!
叶带寒声风外落,雁随霜信①月中过。
愁来万事纷如结,老去孤忠耿不磨②。
偷得浮生片时暇,凭阑搔首且吟哦。
【注释】①霜信:霜期来临的消息。②孤忠:忠贞自持,不求人体察的节操。耿:正直。
7.诗的前四句主要借助哪些意象表现环境的萧条?
8.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分点列出。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古文阅读】
种树郭橐驼传(节选)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①,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②,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③。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④,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⑤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美。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选自《古文观止》)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B.视/驻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C.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D.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名我固当”和“汝心之固”(《愚公移山》)中“固”的含义不同,前者是“一定、确实”的意思,后者是“顽固”的意思。
B.“驼业种树”中的“业”有“已经”“职业”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活用用作动词,应解释为“以……为业”之义。
C.“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中的“且”和“望之蔚然然而深秀”(《醉翁亭记》)中“而”的意义和用法是一样的。
D.“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中的“之”是“的”的意思,以此推断,“植木之性”中的“之”也可以解释为“的”。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12.这篇文章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请思考;郭橐驼种树的原理是什么(用原话回答)?作者主张的治民政策是什么?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①天高云淡的秋日,妮儿喜欢趴在窗台上看云。天空的云总是很轻盈,它们飘呀飘的,不紧不慢,像老家后山坳里的羊群,这儿两只,那儿三只的,还喜欢聚堆。一团薄云被风推搡着,游移过来,悬在窗前。
②“妈妈快看,好大的棉花糖呀!”妮儿指着窗前的棉花云兴奋地喊道。妈妈停下手里的活儿,抬头看天,一团被风撕薄的云絮,悬在窗前,形状真的很像棉花糖。“妮儿,想吃棉花糖了?”妈妈的声音有些沙哑。昨天,妈妈从爸爸的单位回来后,嗓子就变成了这样。“妮儿要想吃,妈妈明天去给你买。”
③“不,我想吃爸爸买的棉花糖,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爸爸……”妈妈给妮儿拽一拽扭曲的衣襟,转头看着铺满阳光的窗台。窗台的罐头瓶里插着几枝野菊花,一片半枯的叶子,落在一个粉色花纹的小碗里,被碗里的阳光包裹着。
④“妮儿,妈妈想跟你说件事。”妈妈把头扭回来,脸上的疲倦掩饰不住。“你爸爸,你爸爸他……”“妈妈,你也想爸爸,是吗?”“我……嗯。”妈妈点点头。“我就知道,你肯定也想爸爸。”妮儿钻进妈妈的怀里,仰头去看妈妈的脸。
⑤“妮儿,你有理想吗?”妈妈摸着妮儿的小脸,转移了话题。“妈妈,我有理想,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外交官?”妈妈有点儿惊讶,没想到妮儿会有这么远大的理想。“嗯。”妮儿笑着点头。“为什么想当外交官?”“外交官口才厉害呀,还能谈判。”“为什么要谈判呢?”“谈判能解决很多平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呀,其实,我现在就特别想谈判。”“和谁谈判?”“和爸爸,还有……”妮儿勾下身子去摸自己纤细的小腿。“为什么要和爸爸谈判?”妈妈的神情有些恍惚。“我想和爸爸谈判,想让他早点儿回家。”妮儿的身子重新坐直。
⑥妈妈咬着嘴唇没说话,扭头又去看窗台上的阳光。“妮儿,如果,我是说如果,万一爸爸有事,回不来了……”“不,爸爸一定会回来的,他和我拉过钩,说执行完任务就回来,和我去阳光下,玩跳格子。”妈妈听完,愣怔了几秒钟,才缓缓抬起手摸着妮儿的头轻声说:“妮儿,既然你和爸爸拉过钩,他肯定记得,爸爸一定会回来的。”妮儿笑了,眼睛弯成月牙。“妈妈,你知道吗?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爸爸穿着警服,戴着大盖帽,开着直升机飞回来的。”妈妈听完,突然站起身,踉跄着跑到外屋的厨房。
⑦妮儿在里屋问:“妈妈,你怎么啦?”“妮儿,妈妈没事……”妈妈的声音沙哑而低沉,还伴着压抑的哽咽。“妈妈……”妮儿趴着炕沿,探出身子。过了一会儿,妈妈揉着眼睛回到里屋。妮儿看着妈妈红红的眼睛,知道一定有大事发生,不然妈妈不会这么伤心。妮看着妈妈,乖巧地不再说话。后来,妮儿还是知道,爸爸在执行任务时失踪了。从那之后,妮儿就不再提棉花糖,即便心里再想吃棉花糖,妮儿也不提,妮儿害怕看到妈妈红红的眼睛。
⑧妮儿长大后,没能成为外交官,却成为一名专写儿童文学的作家。妮儿喜欢绾着发髻,穿着粉色的碎花裙子,坐在窗前写作。妮儿还偏爱在文学作品里写父女情,每个慈祥的爸爸,都特别爱女儿。窗台的花瓶里插着几枝小雏菊,它们喜盈盈地开在阳光下,朝气蓬勃。窗台上那个粉花小碗,此时也盛满了阳光。
⑨这个小碗是妮儿五岁生日时爸爸送给妮儿的,自从爸爸执行任务牺牲后,这只小碗就一直搁在窗台上。每当阳光爬上窗台时,碗里就装上一些阳光,阳光爬得越高,碗里的阳光也就越多。妮儿伸出双手,捧起那碗阳光,轻声说:“爸爸,我已经不是那个敏感胆小的跛女孩儿了,虽没能在阳光下玩跳格子,却写过很多儿童故事,故事对孩子的童年,就像这碗阳光对我的童年,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吗?”
⑩有风吹来,窗边的窗帘随风摇摆,小碗里的阳光也跟着摇晃起来。
13.文中妮儿想爸爸的情节一直伴随着阳光,请结合文中内容,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14.阅读第③段,品味划线句中加点词“包裹”的表达效果。
一片半枯的叶子,落在一个粉色花纹的小碗里,被碗里的阳光包裹着。
15.根据语境补充第④段省略号处的内容,并体会情境中的朗读意图。
①a句补充:    b句补充:   
②李老师在朗读中,轻读a句“他”,是为了   ,重读b句“嗯”,是为了   
16.阅读第⑨段妮儿轻声说的话,展开想象,在段末为父亲续写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40字左右)
17.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离不开矛盾冲突,如《孔乙己》中“孔乙己自命清高,酒客们却对他百般嘲笑”,本文中“妮儿渴望得到父爱的呵护,爸爸却不幸去世”。请你以本文为例,简析矛盾冲突在文中所起的的作用。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小雪将雪
①天渐寒,雪渐盛,又是一年小雪时。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明代王象晋所撰《群芳谱》里云:“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节,霜色满天,寒凝大地,降水形式由淅沥小雨而凝结成飘飘瑞雪。但此时还是“地寒未甚”,是那种料峭之寒,下雪的几率还小,即使下了,也多是那种飞扬的零星小雪,落到地面很快融化了,小孩子是堆不了雪人、打不成雪仗的。
②古人对大自然善于观察和总结,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其中小雪的候应为三候:“初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这是说此时美丽的彩虹不见了,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万物萧索,一片肃杀,冬季降雪即将拉开大幕。
③小雪节气不一定下雪,而是指气温越来越低,降到了足以下雪的程度。农谚云:“小雪铲白菜,大雪收菠菜。”“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此时,庄户人家开始砍收地里的大白菜,精心盘扎入害储藏了。那一棵棵青青白白的大白菜透着清灵之气,那种清甜清香是寻常人家饭桌上的至美之味。农谚还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过去,冬季来临,新鲜蔬菜少而又少,小雪前后家家户户开始腌菜了。小时候,母亲常带着我们,踏着薄薄一层小雪,到菜园里采收青青红红的雪里蕻、大头大脑的辣菜疙瘩。雪里蕻又叫“霜不老”“雪菜”,似乎它就是专为霜雪而生的,即使被打压得蔫巴巴的,一旦见了阳光照样挺立起来,精神抖擞。
④“小雪卧羊,大雪杀猪。”“小雪飘,羊肉俏。”冬令进补,最美的莫过于吃羊,最好的形式是涮羊肉。围炉品羊是冬天里最惬意的事,五六至交围着一只咕嘟咕嘟作响的火锅,羊肉的鲜香一波波飘满温暖的小木屋,将各色食材投入翻滚着的白汤之中,大快朵颐起来。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然要有酒了,围炉品酒夜话,推杯换盏间唠家常,守一窗寂寂雪影吟古诗,等待风雪夜归人望见此处温馨之光,前来叩响寂静的长夜。
⑤小雪,是庄户人盼丰年的乐章。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节气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开春农作物少有病虫害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
⑥小雪,也是诗人的,那种轻盈飘逸、天马行空,那种晶莹剔透、白洁无瑕,总令古代文人墨客们吟诵赞美。盛唐的戴叔伦守着木格小窗读书,抬头望雪,吟道:“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晚唐的高骈被庭外的白雪映青竹所感染,诗云:“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五代的徐铉感叹又是一年将尽时,光阴如梭,韶华易逝,诵曰:“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南宋的陆游则幻想乘着雪花轻盈的羽翼,在冬日的夜波里遨游,“匆匆身如梦,迢迢日似年。会当乘小雪,夜上剡溪船”。
(选自《科技日报》作者刘琪瑞,有删改)
18.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小雪是与清明、中秋、端午一样的传统节日。
B.小雪是冬季的第二节气,它后面紧挨着的一个节气是大雪。
C.小雪节气的时候,如果下场大雪,来年农作物一般会丰收。
D.小雪节气的“小”不是说雪下得小不大,而是说下雪的几率小。
19.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开篇就对小雪该天气特征进行描写,首先突出其“天渐寒,雪渐盛”的特点。
B.第③段引用多处农谚说明了小雪节气的特点,气温降低,降到了足以降雪的程度。
C.第⑥段写小雪得到诗人吟诵和赞美,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起到了升华情感作用。
D.文章语言生动优美,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缺少了说明文该有的准确严谨特点。
2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人们在小雪该节气里常见的活动。
三、(50分)
21.(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隔,左边为“阜”(阝),右边为“鬲”。“鬲”本指空足炊具,引申指“独立空间”。“阜”指土山。“阜”与“鬲”联合起来表示“在一个大的空间中部堆土,把它分成两个小的独立空间”。词典上主要解释有:①遮断,阻隔;②间隔,距离。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叫作间隔,人与人之间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叫隔膜;桃花源中的人与外界不通音讯叫隔绝……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自选角度,请以“隔”为题,也可以给这个字前面或后面补充内容,形成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所在学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在水一方
(2)日暮乡关何处是
(3)一览众山小
(4)千树万树梨花开
(5)但愿人长久
(6)满眼风光北固楼
(7)一鼓作气
(8)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暮、览、梨、固、鼓、殆。
故答案为:⑴在水一方
⑵日暮乡关何处是
⑶一览众山小
⑷千树万树梨花开
⑸但愿人长久
⑹满眼风光北固楼
(7)一鼓作气
(8)思而不学则殆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答案】B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
【解析】【分析】A.羁绊(pàn)——bàn;B无误;C.吮吸(yǔn)——shǔn,枉费心机(wàng)——wǎng;D.祈祷(qǐ)——qí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答案】C
【知识点】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坦荡如坻——砥;B.竹蔑——篾,不屑置辨——辩;C无误;D.神彩奕奕——采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时,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字词意思辨析判断。
4.【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有误,语序不当,将“成就全面发展的人格”与“成就一种技艺”调换位置;
B.有误,“约”和“余”表意重复,删去一个;
C.有误,成分残缺,在“脱困”后面加“实验”;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修改病句的时候,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5.【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分析】 C.《孤独之旅》讲述了一个叫杜小康的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父亲去放鸭子的故事。生活上的艰苦,使他精神上受到磨砺,意志变得坚强,从而逐渐成长、成熟起来。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学生必须对选项中涉及的名著内容熟悉,才能准确把握语句表述的正确与否。这就要求平时的名著阅读认真细致,准确识记名著内容。解答此题,学生不仅要熟悉名著中人物及相关情节,还要了解与人物相关的经历。读了原著,方可轻松应对这些题目。
6.【答案】(1)①人均阅读量偏少;②人均阅读量在逐年上升;③选择数字化阅读的人数增长较快。
(2)面面内容:一个小姑娘,正欢快地顺着一条由许多书铺成的路前进,路的另一头是一道彩虹。寓意:读书带给人快乐,读书给人幸福的生活。
(3)①学校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②读书要拒绝功利化;③出版商要多出好书;④政府和社会单位要适当增加公民的休闲时间。
【知识点】图表信息;漫画释义;新闻概括;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材料一和分析材料二的表格可以概括出中国人读书现状的三个结论:人均阅读量偏少;人均阅读量在逐年上升;选择数字化阅读的人数增长较快。
(2)概括寓意时,需要挖掘隐含信息,由物及人,由此及彼,联系现实,将画面信息跟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该海报画面上是一个小姑娘正欢快地顺着一条由许多书铺成的路前进,路的另一头是一道彩虹。其寓意是读书带给人快乐,读书给人幸福的生活。
(3)解答时,要紧扣“提高全民阅读兴趣”这一主题,结合生活积累,从个人、学校、出版商、社会、政府等角度提建议,具体可行,言之有理即可。如:①学校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②读书要拒绝功利化;③出版商要多出好书;④政府和社会单位要适当增加公民的休闲时间。
故答案为:⑴①人均阅读量偏少;②人均阅读量在逐年上升;③选择数字化阅读的人数增长较快。
⑵面面内容:一个小姑娘,正欢快地顺着一条由许多书铺成的路前进,路的另一头是一道彩虹。寓意:读书带给人快乐,读书给人幸福的生活。
⑶①学校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②读书要拒绝功利化;③出版商要多出好书;④政府和社会单位要适当增加公民的休闲时间。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探究结论的能力。答题时,要细读材料,感知材料的主要内容;认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和文字,全面准确捕捉信息;将材料内容与表格信息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共性,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抓住图中的人、景、物、字等所有信息,整体感知画面内容。描述画面内容时,要展开想象,使用合理的说明顺序,用简洁的语言客观地描述。
(3)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提出建议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7.北风、落叶、大雁、寒月。
8.内心的愁苦(无奈);坚守忠贞的决心;内心的豁达。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鉴赏诗歌,就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学生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然后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及诗歌的主要内容去判断诗人的情感。
7.“重阳节后北风多”写的是“北风”,“叶带寒声风外落写的是“落叶”,“雁随霜信月中过”写的是“大雁”和“寒月”。
故答案为:北风、落叶、大雁、寒月。
8.诗中“重阳节后北风多”和“叶带寒声风外落”的景物描写以及“萧条”“愁”等词语让人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愁苦;“老去孤忠耿不磨”写出了诗人坚守忠贞的决心;“偷得浮生片时暇,凭阑搔首且吟哦”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豁达。
故答案为:内心的愁苦(无奈);坚守忠贞的决心;内心的豁达。
【答案】9.A
10.D
11.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放置不管。
12.①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②治民政策:养民以治国(言之成理即可。也可表述为:官吏不要繁政扰民、减少对百姓的盘剥;地方官吏不要扰民、伤民;统治者要爱民、忧民或恤民;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朗读停顿的把握能力。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余额的稳定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作答,注意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
参考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的富豪人家,从事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人,都争着迎接他,雇佣他。观察橐驼种的树,即使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匀,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恨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9.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观察橐驼种的树,即使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或移徙"表示假设的一种情况,需和前后句分开。据此划分停顿为: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故答案为:A。
10.D.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之: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植木之性:植树的方法。之:助词,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1.本题关键字词:莳:栽种。若:像。弃:抛弃。
故答案为: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放置不管。
12.由第②段“有问之,对日:‘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可知,郭橐驼种树的原理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作者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仍旧民不聊生。郭橐驼种树特点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实,即所谓寿且孳"。作者在后文没有写郭橐驼种树的移栽易活的特点,只提到栽了树不妨害其成长的这一面。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究竟什么是树木的本性呢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不要过多扰民、伤民。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故答案为:①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②治民政策:养民以治国(言之成理即可。也可表述为:官吏不要繁政扰民、减少对百姓的盘剥;地方官吏不要扰民、伤民;统治者要爱民、忧民或恤民;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
【答案】13.想和爸爸谈判,想让他早点儿回家;妈妈扭头又去看窗台上的阳光;用儿童故事寄托对爸爸的想念
14.“裹”指紧紧地包围,这里化无形为有形,营造了温馨的氛围,含蓄地表现了妮儿渴望得到父爱的呵护。
15.①a句补充:永远离开我们了;b句补充;我是说你爸爸不在了。;表达了对爸爸去世的悲痛之情,和不忍心让女儿知道真相的痛苦之情;重读b句“嗯”,是为了表达妈妈不想让女儿失望的微妙心理。
16.示例:妮儿,你长大了,坚强了,你用儿童故事,在他们的童年里播撒阳光,多么有意义啊!爸爸永远爱你!(称呼1分,父女对话内容衔接恰当2分)
17.示例:文中的妈妈想告诉妮儿爸爸去世,又担心女儿失望痛苦的矛盾冲突,表达了妈妈对爸爸去世的悲痛之情,和不忍心让女儿承受丧父的痛苦之情。这一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强故事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点】文章段落及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与概括。仔细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脉络。解答本题先要根据题干提示,确定答题区间,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品味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具体步骤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然后从人物的塑造,情感的揭示等角度回答。
(3)①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一般联系上下文语境,然后从句式的协调一致,从情感基调的一致,关联词的呼应搭配等角度分析和理解。②本题考查体会情境中的朗读意图的能力。一般注意分析朗读时轻重、语速等的处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续写能力,要注意续写要符合故事情境,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的能力。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矛盾冲突及其作用的能力。一般先指出矛盾冲突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作用,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
13.本题注意找到描写阳光的地方:根据第⑤段“我想和爸爸谈判,想让他早点儿回家,妮儿的身子重新坐直”,第⑥段“妈妈咬着嘴唇没说话,扭头又去看窗台上的阳光”可知第①空可以概括为:想和爸爸谈判,想让他早点儿回家;第②空可以概括为:妈妈扭头又去看密台上的阳光;根据第⑧段“却成为一名专写儿童文学的作家,妮儿嘉欢编着发制,穿着粉色的碎花裙子,坐在窗前写作。妮儿还偏爱在文学作品里写父女情,每个慈祥的爸爸,都特别爱女儿”,第⑨段“妮儿伸出双手,捧起那碗阳光,轻声说:‘爸爸,我已经不是那个敏感胆小的跛女孩儿了,虽没能在阳光下玩跳格子,却写过很多儿童故事,故事对孩子的童年,就像这境阳光对我的童年,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吗’”可知第③空可以概括为:用儿童故事寄托对爸爸的想念。
故答案为:想和爸爸谈判,想让他早点儿回家;妈妈扭头又去看窗台上的阳光;用儿童故事寄托对爸爸的想念。
14.“包裹”,包围的意思;“裹”指紧紧地包围,阳光本是无形之物,这里化无形为有形,一片半枯的叶子被碗里的阳光包裹着,给人温馨的感觉。结合第④段“妈妈,你也想爸爸,是吗”,第⑤段“我想和爸爸谈判,想让他早点儿回家”等语句可知,这里看似写叶子被阳光包裹着,其实是含蓄地表现了妮儿渴望得到父爱的呵护的心理。
故答案为:“裹”指紧紧地包围,这里化无形为有形,营造了温馨的氛围,含蓄地表现了妮儿渴望得到父爱的呵护。
15.①由后文第⑦段“后来,妮儿还是知道,爸爸在执行任务时失踪了”可知爸爸失踪了,妈妈想要将消息告诉给妮儿,所以句可以补充:永远离开我们了。由前文第④段“妈妈,你也想爸爸,是吗”可知妮儿误会了妈妈的意思,妈妈本意是想告诉她爸爸已经不在了的消息,所以可以补充;我是想告诉你爸爸不在了。
②结合第②段“昨天,妈妈从爸爸的单位回来后,嗓子就变成了这样”,第④段“妈妈把头扭回来,脸上的疲倦掩饰不住”可知,妈妈因为爸爸去世内心无比悲痛;第④段“你爸爸,你爸爸……”,妈妈想告诉女儿真相,可是又迟迟不忍说出真相,妈妈是觉得真相对于女儿来说太过残忍,怕女儿忍受不了失去爸爸的痛苦,轻读a句“他”,可以表达妈妈对爸爸去世的悲痛之情和不忍心让女儿知道真相的痛苦之情。本来妈妈下定决心告诉女儿真相,正在犹像之际,“妈妈,你也想爸爸,是吗”,女儿误解了妈妈的意思,最后妈妈决定暂时瞒着女儿,目的是不希望女儿失望,重读b句“嗯”,有利于表达妈妈这种微妙的心理。
故答案为 :①a句补充:永远离开我们了;b句补充;我是说你爸爸不在了。表达了对爸爸去世的悲痛之情,和不忍心让女儿知道真相的痛苦之情。重读b句“嗯”,是为了表达妈妈不想让女儿失望的微妙心理。
16.这里主要是针对“爸爸,我已经不是那个敏感胆小的跛女孩儿了,虽没能在阳光下玩跳格子,却写过很多儿童故事,故事对孩子的童年,就像这碗阳光对我的童年,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吗”的对话。针对“我已经不是那个敏感胆小的波女孩儿了”可以肯定女儿的进步,如:妮儿,爸爸很开心你坚强了,长成大姑娘了。针对妮儿写过很多儿童故事温暖孩子们的童年,可以指出事件的意义,予以赞扬,如:你的儿童故事像阳光播撒在孩子们的童年里,温暖着他们的心灵,多么美好啊,爸爸为你感到骄傲;针对妮儿对爸爸的思念,可以同样表达对妮儿的思念与爱,如:爸爸也很想很想你,你要相信,爸爸一直在关注着你,爱着你!
17.结合第②段“昨天,妈妈从爸爸的单位回来后,嗓子就变成了这样”,第④段“妈妈把头扭回来,脸上的疲倦掩饰不住”可知妈妈因为爸爸去世内心无比悲痛。“你爸爸,你爸爸他……”妈妈想告诉女儿真相,可是又迟迟不忍说出真相,妈妈是觉得真相对于女儿来说太过残忍,怕女儿忍受不了失去爸爸的痛苦,这里妈妈想告诉妮儿爸爸去世,又担心女儿失望痛苦形成矛盾冲突。这一矛盾冲突表现了妈妈为难的处境,一方面因丈夫去世而悲痛,一方面又不忍心让女儿承受丧父的痛苦之情,这样的场景让人消然泪下,很能打动读者,不知不觉进入故事,与人物共悲哭,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后文妮儿到底知道了爸爸去世的消息,但是为了不让妈妈难过,妮儿就不再提想吃棉花糖的事,这一矛盾冲突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故答案为:示例:文中的妈妈想告诉妮儿爸爸去世,又担心女儿失望痛苦的矛盾冲突,表达了妈妈对爸爸去世的悲痛之情,和不忍心让女儿承受丧父的痛苦之情。这一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强故事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18.A
19.D
20.砍收地里白菜;围炉品羊品酒夜话;文人吟诗作对。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文章段落及层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注意防止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逻辑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概括和归纳能力。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进行梳理和概括,最好用自己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概括。
18.A.有误,根据第①段“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可知,“小雪”为节气;并非传统节日;BCD.正确。
故答案为:A。
19.ABC.正确;D.有误,本文多用谚语与诗句,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优美,有文化底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体现了说明文该有的准确严谨的特点。
故答案为:D。
20.从文中农谚云:“小雪铲白菜,大雪收菠菜。”“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可概括出:砍收地里白菜;从“围炉品羊是冬天里最惬意的事,五六至交围着一只咕嘟咕嘟作响的火锅,羊肉的鲜香一波波飘满温暖的小木屋,将各色食材投入翻滚着的白汤之中,大快朵颐起来”可概括出:围炉品羊品酒夜话。从“小雪,也是诗人的,那种轻盈飘逸、天马行空,那种晶莹剔透、白洁无瑕,总令古代文人墨客们吟诵赞美”可概括出:文人吟诗作对。
故答案为:砍收地里白菜;围炉品羊品酒夜话;文人吟诗作对。
21.【答案】【参考例文】

常听爷爷说:“不识秤花,难以当家。”以前听着从没在意,直到我偶然从书堆里翻出了一张儿时的旧照。
照片中的我刚出生没几天,手舞足蹈的小娃娃可不方便在电子秤上称重,于是奶奶把我放在一个四角布袋子中,再用双手将我轻轻托起,挂在那杆结实的老秤上,便大约记下了我生命之初的重量。这应该是我与老秤的初次相遇。
在这铺天盖地的电子秤时代,这杆老秤是多么的奇特啊!看到此,我急急忙忙地冲下楼,嚷嚷着要看老秤。爷爷笑了笑,走进房间,从衣柜里层拿出了一个长条的布包,小心翼翼地一层层掀开包布,露出了一杆油光发亮的老秤。
这是一杆由木头制成的秤,一段粗些,另一端细些,靠近粗端有秤钩,附近小孔拴着一根粗线,这就是提纽,爷爷说也叫“秤毫”,意思是称秤时要明察秋毫,不能粗心大意。提纽边还挂着一个沉甸甸的秤砣。秤杆上还均匀分布着古铜秤星,那是计量的标志。看着那油亮亮的秤杆,便知道它必定经历了经年累月的汗水浸润。
爷爷见我感兴趣,便拉我坐在床边,讲述起了这杆老秤的故事。
随着爷爷的娓娓道来,我怔怔地端详着这杆老秤。透过那根已经看不出本色的提纽,我仿佛看到了正值壮年的爷爷站在晨曦的寒风中利落地称菜结账,浓密的头发上结满了白霜;透过那油光发亮的秤杆、沉甸甸的秤砣,我仿佛看到了青春盛年的奶奶在暮色的余晖里挑水浇灌,那沉沉的担子压弯了她的腰;透过那颗颗分明的古铜秤星,我仿佛看到了比我还稚嫩的妈妈在昏黄的灯光下,手脚麻利地帮着拣菜清洗,手指冻得通红……
这杆老秤承载了太多的生活重量。
是啊,“不识秤花,难以当家”。这杆老秤能够称出生命的喜悦,能够称出生活的重担,也能够称出人生的重量。这杆老秤不仅需要时时握在手中,更需要刻刻摆在心间,时刻提醒我们为了生活,为了梦想,负重前行。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题干分析】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隔”遮断,隔开;间隔,距离。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景之间的距离,人与美好人性之间的距离等等。有两个写作方向,可以写人记事,从生活中选取事件,表现出自己对于距离的独特感悟。可以议论说理,以距离为论题,摆事实,讲道理,向读者传达自己对于距离的看法与观点,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例文评析】 文章开篇一以“这场疫情,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只是恐慌,还有深刻的启示”引出下文的启示。然后文章从“我们的团结”“医生的责任”“遵守指令”三方面写出了人们面对病毒疫情的具体做法。篇末画龙点睛,点出主题“隔而不离,隔离病毒不割离爱”。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关键是吃透题目的精髓,把握住中心词,明确修饰限制词。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南京市华夏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初试卷
一、(16分)
1.(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用课文原句填空。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 (《蒹葭》)
(2)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3)会当凌绝顶,   。 (杜甫《望岳》)
(4)忽如一夜春风来,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   ,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何处望神州?   。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7)   ,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十二章》)
【答案】(1)在水一方
(2)日暮乡关何处是
(3)一览众山小
(4)千树万树梨花开
(5)但愿人长久
(6)满眼风光北固楼
(7)一鼓作气
(8)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暮、览、梨、固、鼓、殆。
故答案为:⑴在水一方
⑵日暮乡关何处是
⑶一览众山小
⑷千树万树梨花开
⑸但愿人长久
⑹满眼风光北固楼
(7)一鼓作气
(8)思而不学则殆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窥伺(kuī) 滑稽(jī) 羁绊(pàn) 黯然失色(àn)
B.教诲(huì) 憎恶(zēnɡ) 颓唐(tuí) 抽丝剥茧(jiǎn)
C.吮吸(yǔn) 庇护(bì) 找茬(chá) 枉费心机(wàng)
D.阔绰(chuò) 溯流(sù) 祈祷(qǐ) 责无旁贷(dài)
【答案】B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
【解析】【分析】A.羁绊(pàn)——bàn;B无误;C.吮吸(yǔn)——shǔn,枉费心机(wàng)——wǎng;D.祈祷(qǐ)——qí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贮蓄 苍茫 坦荡如坻 无缘无故
B.竹蔑 侍候 销声匿迹 不屑置辨
C.考订 笼统 五脏六腑 取义成仁
D.浮躁 踌躇 神彩奕奕 目不忍睹
【答案】C
【知识点】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坦荡如坻——砥;B.竹蔑——篾,不屑置辨——辩;C无误;D.神彩奕奕——采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时,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字词意思辨析判断。
4.(2021·泰安)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自始就关注人,其体系中的学以成人,不仅是成就全面发展的人格,更多的是成就一种技艺。
B.《全唐诗》作为一本唐诗合集,编校于清代康熙年间,收录了约二千二百余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作。
C.研制团队采用了主动悬架设计并开展了内场下陷脱困,通过主动悬架构型的变化,实现了“祝融号”的抬轮和蠕动。
D.从面对现实、面向未来的层面出发,中美双方确认了各自政府的优先事项、彼此的红线及可能的合作领域。
【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有误,语序不当,将“成就全面发展的人格”与“成就一种技艺”调换位置;
B.有误,“约”和“余”表意重复,删去一个;
C.有误,成分残缺,在“脱困”后面加“实验”;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修改病句的时候,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5.(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相比干过的其他力气活,初到北京的祥子选择了拉车,通过赁车拉活,用三年的辛苦钱买了一辆新车,刚过半年,却连车带人都被士兵捉了去。
B.保尔参加斗争的第一次尝试其实很不顺利:虽成功救出被土匪押送的朱赫来,却因目击者丽莎不经意间将消息透露给了维克多,而导致被捕。
C.生意失利,为了东山再起,杜雍和听取杜小康建议去外地放鸭,后因鸭群误入鱼塘吃掉鱼苗而被当地人扣下,只好无奈地划着船带小康回家。
D.“水陆大会”上,观音现身远去后,降下简帖鼓动唐王派人到西天取“大乘经”,玄奘主动请缨,唐王与他结拜为兄弟,并亲自送他出长安城。
【答案】C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分析】 C.《孤独之旅》讲述了一个叫杜小康的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父亲去放鸭子的故事。生活上的艰苦,使他精神上受到磨砺,意志变得坚强,从而逐渐成长、成熟起来。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学生必须对选项中涉及的名著内容熟悉,才能准确把握语句表述的正确与否。这就要求平时的名著阅读认真细致,准确识记名著内容。解答此题,学生不仅要熟悉名著中人物及相关情节,还要了解与人物相关的经历。读了原著,方可轻松应对这些题目。
二、(52分)
6.(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立人中学举行“中国人读书情况专题研究”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与我们形成了对比: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
材料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情况统计表(2015年)
年份 国民图书阅读率(%) 数字化阅读率(%) 综合阅读率(%) 人均纸质阅读量(本) 人均电子阅读量(本)
2013年 57.8 50.1 76.3 4.56 2.48
2014年 58.0 58.1 78.6 4.77 3.22
材料三:李克强总理把“全国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的《全国阅读促进条例》已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全国上下涌动着读书的热情,各大中小学校也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下边是格致中学的同学设计的学校读书活动的海报。
(1)请认真探究材料一和材料二,写出中国人读书现状的三个结论。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材料三中画面(文字除外)的内容及寓意。
(3)阅读是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请你为提高全民阅读兴趣提三条建议。
【答案】(1)①人均阅读量偏少;②人均阅读量在逐年上升;③选择数字化阅读的人数增长较快。
(2)面面内容:一个小姑娘,正欢快地顺着一条由许多书铺成的路前进,路的另一头是一道彩虹。寓意:读书带给人快乐,读书给人幸福的生活。
(3)①学校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②读书要拒绝功利化;③出版商要多出好书;④政府和社会单位要适当增加公民的休闲时间。
【知识点】图表信息;漫画释义;新闻概括;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材料一和分析材料二的表格可以概括出中国人读书现状的三个结论:人均阅读量偏少;人均阅读量在逐年上升;选择数字化阅读的人数增长较快。
(2)概括寓意时,需要挖掘隐含信息,由物及人,由此及彼,联系现实,将画面信息跟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该海报画面上是一个小姑娘正欢快地顺着一条由许多书铺成的路前进,路的另一头是一道彩虹。其寓意是读书带给人快乐,读书给人幸福的生活。
(3)解答时,要紧扣“提高全民阅读兴趣”这一主题,结合生活积累,从个人、学校、出版商、社会、政府等角度提建议,具体可行,言之有理即可。如:①学校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②读书要拒绝功利化;③出版商要多出好书;④政府和社会单位要适当增加公民的休闲时间。
故答案为:⑴①人均阅读量偏少;②人均阅读量在逐年上升;③选择数字化阅读的人数增长较快。
⑵面面内容:一个小姑娘,正欢快地顺着一条由许多书铺成的路前进,路的另一头是一道彩虹。寓意:读书带给人快乐,读书给人幸福的生活。
⑶①学校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②读书要拒绝功利化;③出版商要多出好书;④政府和社会单位要适当增加公民的休闲时间。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探究结论的能力。答题时,要细读材料,感知材料的主要内容;认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和文字,全面准确捕捉信息;将材料内容与表格信息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共性,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抓住图中的人、景、物、字等所有信息,整体感知画面内容。描述画面内容时,要展开想象,使用合理的说明顺序,用简洁的语言客观地描述。
(3)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提出建议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即可。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古诗阅读】
暮秋感怀
[明]于谦
重阳节后北风多,景物萧条可奈何!
叶带寒声风外落,雁随霜信①月中过。
愁来万事纷如结,老去孤忠耿不磨②。
偷得浮生片时暇,凭阑搔首且吟哦。
【注释】①霜信:霜期来临的消息。②孤忠:忠贞自持,不求人体察的节操。耿:正直。
7.诗的前四句主要借助哪些意象表现环境的萧条?
8.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分点列出。
【答案】7.北风、落叶、大雁、寒月。
8.内心的愁苦(无奈);坚守忠贞的决心;内心的豁达。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鉴赏诗歌,就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学生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然后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及诗歌的主要内容去判断诗人的情感。
7.“重阳节后北风多”写的是“北风”,“叶带寒声风外落写的是“落叶”,“雁随霜信月中过”写的是“大雁”和“寒月”。
故答案为:北风、落叶、大雁、寒月。
8.诗中“重阳节后北风多”和“叶带寒声风外落”的景物描写以及“萧条”“愁”等词语让人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愁苦;“老去孤忠耿不磨”写出了诗人坚守忠贞的决心;“偷得浮生片时暇,凭阑搔首且吟哦”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豁达。
故答案为:内心的愁苦(无奈);坚守忠贞的决心;内心的豁达。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古文阅读】
种树郭橐驼传(节选)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①,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②,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③。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④,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⑤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美。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选自《古文观止》)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B.视/驻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C.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D.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名我固当”和“汝心之固”(《愚公移山》)中“固”的含义不同,前者是“一定、确实”的意思,后者是“顽固”的意思。
B.“驼业种树”中的“业”有“已经”“职业”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活用用作动词,应解释为“以……为业”之义。
C.“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中的“且”和“望之蔚然然而深秀”(《醉翁亭记》)中“而”的意义和用法是一样的。
D.“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中的“之”是“的”的意思,以此推断,“植木之性”中的“之”也可以解释为“的”。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12.这篇文章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请思考;郭橐驼种树的原理是什么(用原话回答)?作者主张的治民政策是什么?
【答案】9.A
10.D
11.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放置不管。
12.①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②治民政策:养民以治国(言之成理即可。也可表述为:官吏不要繁政扰民、减少对百姓的盘剥;地方官吏不要扰民、伤民;统治者要爱民、忧民或恤民;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朗读停顿的把握能力。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余额的稳定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作答,注意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
参考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的富豪人家,从事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人,都争着迎接他,雇佣他。观察橐驼种的树,即使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匀,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恨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9.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观察橐驼种的树,即使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或移徙"表示假设的一种情况,需和前后句分开。据此划分停顿为: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故答案为:A。
10.D.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之: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植木之性:植树的方法。之:助词,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1.本题关键字词:莳:栽种。若:像。弃:抛弃。
故答案为: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放置不管。
12.由第②段“有问之,对日:‘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可知,郭橐驼种树的原理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作者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仍旧民不聊生。郭橐驼种树特点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实,即所谓寿且孳"。作者在后文没有写郭橐驼种树的移栽易活的特点,只提到栽了树不妨害其成长的这一面。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究竟什么是树木的本性呢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不要过多扰民、伤民。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故答案为:①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②治民政策:养民以治国(言之成理即可。也可表述为:官吏不要繁政扰民、减少对百姓的盘剥;地方官吏不要扰民、伤民;统治者要爱民、忧民或恤民;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①天高云淡的秋日,妮儿喜欢趴在窗台上看云。天空的云总是很轻盈,它们飘呀飘的,不紧不慢,像老家后山坳里的羊群,这儿两只,那儿三只的,还喜欢聚堆。一团薄云被风推搡着,游移过来,悬在窗前。
②“妈妈快看,好大的棉花糖呀!”妮儿指着窗前的棉花云兴奋地喊道。妈妈停下手里的活儿,抬头看天,一团被风撕薄的云絮,悬在窗前,形状真的很像棉花糖。“妮儿,想吃棉花糖了?”妈妈的声音有些沙哑。昨天,妈妈从爸爸的单位回来后,嗓子就变成了这样。“妮儿要想吃,妈妈明天去给你买。”
③“不,我想吃爸爸买的棉花糖,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爸爸……”妈妈给妮儿拽一拽扭曲的衣襟,转头看着铺满阳光的窗台。窗台的罐头瓶里插着几枝野菊花,一片半枯的叶子,落在一个粉色花纹的小碗里,被碗里的阳光包裹着。
④“妮儿,妈妈想跟你说件事。”妈妈把头扭回来,脸上的疲倦掩饰不住。“你爸爸,你爸爸他……”“妈妈,你也想爸爸,是吗?”“我……嗯。”妈妈点点头。“我就知道,你肯定也想爸爸。”妮儿钻进妈妈的怀里,仰头去看妈妈的脸。
⑤“妮儿,你有理想吗?”妈妈摸着妮儿的小脸,转移了话题。“妈妈,我有理想,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外交官?”妈妈有点儿惊讶,没想到妮儿会有这么远大的理想。“嗯。”妮儿笑着点头。“为什么想当外交官?”“外交官口才厉害呀,还能谈判。”“为什么要谈判呢?”“谈判能解决很多平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呀,其实,我现在就特别想谈判。”“和谁谈判?”“和爸爸,还有……”妮儿勾下身子去摸自己纤细的小腿。“为什么要和爸爸谈判?”妈妈的神情有些恍惚。“我想和爸爸谈判,想让他早点儿回家。”妮儿的身子重新坐直。
⑥妈妈咬着嘴唇没说话,扭头又去看窗台上的阳光。“妮儿,如果,我是说如果,万一爸爸有事,回不来了……”“不,爸爸一定会回来的,他和我拉过钩,说执行完任务就回来,和我去阳光下,玩跳格子。”妈妈听完,愣怔了几秒钟,才缓缓抬起手摸着妮儿的头轻声说:“妮儿,既然你和爸爸拉过钩,他肯定记得,爸爸一定会回来的。”妮儿笑了,眼睛弯成月牙。“妈妈,你知道吗?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爸爸穿着警服,戴着大盖帽,开着直升机飞回来的。”妈妈听完,突然站起身,踉跄着跑到外屋的厨房。
⑦妮儿在里屋问:“妈妈,你怎么啦?”“妮儿,妈妈没事……”妈妈的声音沙哑而低沉,还伴着压抑的哽咽。“妈妈……”妮儿趴着炕沿,探出身子。过了一会儿,妈妈揉着眼睛回到里屋。妮儿看着妈妈红红的眼睛,知道一定有大事发生,不然妈妈不会这么伤心。妮看着妈妈,乖巧地不再说话。后来,妮儿还是知道,爸爸在执行任务时失踪了。从那之后,妮儿就不再提棉花糖,即便心里再想吃棉花糖,妮儿也不提,妮儿害怕看到妈妈红红的眼睛。
⑧妮儿长大后,没能成为外交官,却成为一名专写儿童文学的作家。妮儿喜欢绾着发髻,穿着粉色的碎花裙子,坐在窗前写作。妮儿还偏爱在文学作品里写父女情,每个慈祥的爸爸,都特别爱女儿。窗台的花瓶里插着几枝小雏菊,它们喜盈盈地开在阳光下,朝气蓬勃。窗台上那个粉花小碗,此时也盛满了阳光。
⑨这个小碗是妮儿五岁生日时爸爸送给妮儿的,自从爸爸执行任务牺牲后,这只小碗就一直搁在窗台上。每当阳光爬上窗台时,碗里就装上一些阳光,阳光爬得越高,碗里的阳光也就越多。妮儿伸出双手,捧起那碗阳光,轻声说:“爸爸,我已经不是那个敏感胆小的跛女孩儿了,虽没能在阳光下玩跳格子,却写过很多儿童故事,故事对孩子的童年,就像这碗阳光对我的童年,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吗?”
⑩有风吹来,窗边的窗帘随风摇摆,小碗里的阳光也跟着摇晃起来。
13.文中妮儿想爸爸的情节一直伴随着阳光,请结合文中内容,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14.阅读第③段,品味划线句中加点词“包裹”的表达效果。
一片半枯的叶子,落在一个粉色花纹的小碗里,被碗里的阳光包裹着。
15.根据语境补充第④段省略号处的内容,并体会情境中的朗读意图。
①a句补充:    b句补充:   
②李老师在朗读中,轻读a句“他”,是为了   ,重读b句“嗯”,是为了   
16.阅读第⑨段妮儿轻声说的话,展开想象,在段末为父亲续写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40字左右)
17.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离不开矛盾冲突,如《孔乙己》中“孔乙己自命清高,酒客们却对他百般嘲笑”,本文中“妮儿渴望得到父爱的呵护,爸爸却不幸去世”。请你以本文为例,简析矛盾冲突在文中所起的的作用。
【答案】13.想和爸爸谈判,想让他早点儿回家;妈妈扭头又去看窗台上的阳光;用儿童故事寄托对爸爸的想念
14.“裹”指紧紧地包围,这里化无形为有形,营造了温馨的氛围,含蓄地表现了妮儿渴望得到父爱的呵护。
15.①a句补充:永远离开我们了;b句补充;我是说你爸爸不在了。;表达了对爸爸去世的悲痛之情,和不忍心让女儿知道真相的痛苦之情;重读b句“嗯”,是为了表达妈妈不想让女儿失望的微妙心理。
16.示例:妮儿,你长大了,坚强了,你用儿童故事,在他们的童年里播撒阳光,多么有意义啊!爸爸永远爱你!(称呼1分,父女对话内容衔接恰当2分)
17.示例:文中的妈妈想告诉妮儿爸爸去世,又担心女儿失望痛苦的矛盾冲突,表达了妈妈对爸爸去世的悲痛之情,和不忍心让女儿承受丧父的痛苦之情。这一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强故事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点】文章段落及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与概括。仔细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脉络。解答本题先要根据题干提示,确定答题区间,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品味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具体步骤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然后从人物的塑造,情感的揭示等角度回答。
(3)①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一般联系上下文语境,然后从句式的协调一致,从情感基调的一致,关联词的呼应搭配等角度分析和理解。②本题考查体会情境中的朗读意图的能力。一般注意分析朗读时轻重、语速等的处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续写能力,要注意续写要符合故事情境,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的能力。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矛盾冲突及其作用的能力。一般先指出矛盾冲突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作用,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
13.本题注意找到描写阳光的地方:根据第⑤段“我想和爸爸谈判,想让他早点儿回家,妮儿的身子重新坐直”,第⑥段“妈妈咬着嘴唇没说话,扭头又去看窗台上的阳光”可知第①空可以概括为:想和爸爸谈判,想让他早点儿回家;第②空可以概括为:妈妈扭头又去看密台上的阳光;根据第⑧段“却成为一名专写儿童文学的作家,妮儿嘉欢编着发制,穿着粉色的碎花裙子,坐在窗前写作。妮儿还偏爱在文学作品里写父女情,每个慈祥的爸爸,都特别爱女儿”,第⑨段“妮儿伸出双手,捧起那碗阳光,轻声说:‘爸爸,我已经不是那个敏感胆小的跛女孩儿了,虽没能在阳光下玩跳格子,却写过很多儿童故事,故事对孩子的童年,就像这境阳光对我的童年,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吗’”可知第③空可以概括为:用儿童故事寄托对爸爸的想念。
故答案为:想和爸爸谈判,想让他早点儿回家;妈妈扭头又去看窗台上的阳光;用儿童故事寄托对爸爸的想念。
14.“包裹”,包围的意思;“裹”指紧紧地包围,阳光本是无形之物,这里化无形为有形,一片半枯的叶子被碗里的阳光包裹着,给人温馨的感觉。结合第④段“妈妈,你也想爸爸,是吗”,第⑤段“我想和爸爸谈判,想让他早点儿回家”等语句可知,这里看似写叶子被阳光包裹着,其实是含蓄地表现了妮儿渴望得到父爱的呵护的心理。
故答案为:“裹”指紧紧地包围,这里化无形为有形,营造了温馨的氛围,含蓄地表现了妮儿渴望得到父爱的呵护。
15.①由后文第⑦段“后来,妮儿还是知道,爸爸在执行任务时失踪了”可知爸爸失踪了,妈妈想要将消息告诉给妮儿,所以句可以补充:永远离开我们了。由前文第④段“妈妈,你也想爸爸,是吗”可知妮儿误会了妈妈的意思,妈妈本意是想告诉她爸爸已经不在了的消息,所以可以补充;我是想告诉你爸爸不在了。
②结合第②段“昨天,妈妈从爸爸的单位回来后,嗓子就变成了这样”,第④段“妈妈把头扭回来,脸上的疲倦掩饰不住”可知,妈妈因为爸爸去世内心无比悲痛;第④段“你爸爸,你爸爸……”,妈妈想告诉女儿真相,可是又迟迟不忍说出真相,妈妈是觉得真相对于女儿来说太过残忍,怕女儿忍受不了失去爸爸的痛苦,轻读a句“他”,可以表达妈妈对爸爸去世的悲痛之情和不忍心让女儿知道真相的痛苦之情。本来妈妈下定决心告诉女儿真相,正在犹像之际,“妈妈,你也想爸爸,是吗”,女儿误解了妈妈的意思,最后妈妈决定暂时瞒着女儿,目的是不希望女儿失望,重读b句“嗯”,有利于表达妈妈这种微妙的心理。
故答案为 :①a句补充:永远离开我们了;b句补充;我是说你爸爸不在了。表达了对爸爸去世的悲痛之情,和不忍心让女儿知道真相的痛苦之情。重读b句“嗯”,是为了表达妈妈不想让女儿失望的微妙心理。
16.这里主要是针对“爸爸,我已经不是那个敏感胆小的跛女孩儿了,虽没能在阳光下玩跳格子,却写过很多儿童故事,故事对孩子的童年,就像这碗阳光对我的童年,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吗”的对话。针对“我已经不是那个敏感胆小的波女孩儿了”可以肯定女儿的进步,如:妮儿,爸爸很开心你坚强了,长成大姑娘了。针对妮儿写过很多儿童故事温暖孩子们的童年,可以指出事件的意义,予以赞扬,如:你的儿童故事像阳光播撒在孩子们的童年里,温暖着他们的心灵,多么美好啊,爸爸为你感到骄傲;针对妮儿对爸爸的思念,可以同样表达对妮儿的思念与爱,如:爸爸也很想很想你,你要相信,爸爸一直在关注着你,爱着你!
17.结合第②段“昨天,妈妈从爸爸的单位回来后,嗓子就变成了这样”,第④段“妈妈把头扭回来,脸上的疲倦掩饰不住”可知妈妈因为爸爸去世内心无比悲痛。“你爸爸,你爸爸他……”妈妈想告诉女儿真相,可是又迟迟不忍说出真相,妈妈是觉得真相对于女儿来说太过残忍,怕女儿忍受不了失去爸爸的痛苦,这里妈妈想告诉妮儿爸爸去世,又担心女儿失望痛苦形成矛盾冲突。这一矛盾冲突表现了妈妈为难的处境,一方面因丈夫去世而悲痛,一方面又不忍心让女儿承受丧父的痛苦之情,这样的场景让人消然泪下,很能打动读者,不知不觉进入故事,与人物共悲哭,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后文妮儿到底知道了爸爸去世的消息,但是为了不让妈妈难过,妮儿就不再提想吃棉花糖的事,这一矛盾冲突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故答案为:示例:文中的妈妈想告诉妮儿爸爸去世,又担心女儿失望痛苦的矛盾冲突,表达了妈妈对爸爸去世的悲痛之情,和不忍心让女儿承受丧父的痛苦之情。这一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强故事的艺术感染力。
(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小雪将雪
①天渐寒,雪渐盛,又是一年小雪时。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明代王象晋所撰《群芳谱》里云:“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节,霜色满天,寒凝大地,降水形式由淅沥小雨而凝结成飘飘瑞雪。但此时还是“地寒未甚”,是那种料峭之寒,下雪的几率还小,即使下了,也多是那种飞扬的零星小雪,落到地面很快融化了,小孩子是堆不了雪人、打不成雪仗的。
②古人对大自然善于观察和总结,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其中小雪的候应为三候:“初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这是说此时美丽的彩虹不见了,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万物萧索,一片肃杀,冬季降雪即将拉开大幕。
③小雪节气不一定下雪,而是指气温越来越低,降到了足以下雪的程度。农谚云:“小雪铲白菜,大雪收菠菜。”“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此时,庄户人家开始砍收地里的大白菜,精心盘扎入害储藏了。那一棵棵青青白白的大白菜透着清灵之气,那种清甜清香是寻常人家饭桌上的至美之味。农谚还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过去,冬季来临,新鲜蔬菜少而又少,小雪前后家家户户开始腌菜了。小时候,母亲常带着我们,踏着薄薄一层小雪,到菜园里采收青青红红的雪里蕻、大头大脑的辣菜疙瘩。雪里蕻又叫“霜不老”“雪菜”,似乎它就是专为霜雪而生的,即使被打压得蔫巴巴的,一旦见了阳光照样挺立起来,精神抖擞。
④“小雪卧羊,大雪杀猪。”“小雪飘,羊肉俏。”冬令进补,最美的莫过于吃羊,最好的形式是涮羊肉。围炉品羊是冬天里最惬意的事,五六至交围着一只咕嘟咕嘟作响的火锅,羊肉的鲜香一波波飘满温暖的小木屋,将各色食材投入翻滚着的白汤之中,大快朵颐起来。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然要有酒了,围炉品酒夜话,推杯换盏间唠家常,守一窗寂寂雪影吟古诗,等待风雪夜归人望见此处温馨之光,前来叩响寂静的长夜。
⑤小雪,是庄户人盼丰年的乐章。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节气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开春农作物少有病虫害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
⑥小雪,也是诗人的,那种轻盈飘逸、天马行空,那种晶莹剔透、白洁无瑕,总令古代文人墨客们吟诵赞美。盛唐的戴叔伦守着木格小窗读书,抬头望雪,吟道:“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晚唐的高骈被庭外的白雪映青竹所感染,诗云:“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五代的徐铉感叹又是一年将尽时,光阴如梭,韶华易逝,诵曰:“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南宋的陆游则幻想乘着雪花轻盈的羽翼,在冬日的夜波里遨游,“匆匆身如梦,迢迢日似年。会当乘小雪,夜上剡溪船”。
(选自《科技日报》作者刘琪瑞,有删改)
18.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小雪是与清明、中秋、端午一样的传统节日。
B.小雪是冬季的第二节气,它后面紧挨着的一个节气是大雪。
C.小雪节气的时候,如果下场大雪,来年农作物一般会丰收。
D.小雪节气的“小”不是说雪下得小不大,而是说下雪的几率小。
19.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开篇就对小雪该天气特征进行描写,首先突出其“天渐寒,雪渐盛”的特点。
B.第③段引用多处农谚说明了小雪节气的特点,气温降低,降到了足以降雪的程度。
C.第⑥段写小雪得到诗人吟诵和赞美,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起到了升华情感作用。
D.文章语言生动优美,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缺少了说明文该有的准确严谨特点。
2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人们在小雪该节气里常见的活动。
【答案】18.A
19.D
20.砍收地里白菜;围炉品羊品酒夜话;文人吟诗作对。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文章段落及层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注意防止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逻辑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概括和归纳能力。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进行梳理和概括,最好用自己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概括。
18.A.有误,根据第①段“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可知,“小雪”为节气;并非传统节日;BCD.正确。
故答案为:A。
19.ABC.正确;D.有误,本文多用谚语与诗句,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优美,有文化底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体现了说明文该有的准确严谨的特点。
故答案为:D。
20.从文中农谚云:“小雪铲白菜,大雪收菠菜。”“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可概括出:砍收地里白菜;从“围炉品羊是冬天里最惬意的事,五六至交围着一只咕嘟咕嘟作响的火锅,羊肉的鲜香一波波飘满温暖的小木屋,将各色食材投入翻滚着的白汤之中,大快朵颐起来”可概括出:围炉品羊品酒夜话。从“小雪,也是诗人的,那种轻盈飘逸、天马行空,那种晶莹剔透、白洁无瑕,总令古代文人墨客们吟诵赞美”可概括出:文人吟诗作对。
故答案为:砍收地里白菜;围炉品羊品酒夜话;文人吟诗作对。
三、(50分)
21.(2022九上·南京开学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隔,左边为“阜”(阝),右边为“鬲”。“鬲”本指空足炊具,引申指“独立空间”。“阜”指土山。“阜”与“鬲”联合起来表示“在一个大的空间中部堆土,把它分成两个小的独立空间”。词典上主要解释有:①遮断,阻隔;②间隔,距离。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叫作间隔,人与人之间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叫隔膜;桃花源中的人与外界不通音讯叫隔绝……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自选角度,请以“隔”为题,也可以给这个字前面或后面补充内容,形成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所在学校。
【答案】【参考例文】

常听爷爷说:“不识秤花,难以当家。”以前听着从没在意,直到我偶然从书堆里翻出了一张儿时的旧照。
照片中的我刚出生没几天,手舞足蹈的小娃娃可不方便在电子秤上称重,于是奶奶把我放在一个四角布袋子中,再用双手将我轻轻托起,挂在那杆结实的老秤上,便大约记下了我生命之初的重量。这应该是我与老秤的初次相遇。
在这铺天盖地的电子秤时代,这杆老秤是多么的奇特啊!看到此,我急急忙忙地冲下楼,嚷嚷着要看老秤。爷爷笑了笑,走进房间,从衣柜里层拿出了一个长条的布包,小心翼翼地一层层掀开包布,露出了一杆油光发亮的老秤。
这是一杆由木头制成的秤,一段粗些,另一端细些,靠近粗端有秤钩,附近小孔拴着一根粗线,这就是提纽,爷爷说也叫“秤毫”,意思是称秤时要明察秋毫,不能粗心大意。提纽边还挂着一个沉甸甸的秤砣。秤杆上还均匀分布着古铜秤星,那是计量的标志。看着那油亮亮的秤杆,便知道它必定经历了经年累月的汗水浸润。
爷爷见我感兴趣,便拉我坐在床边,讲述起了这杆老秤的故事。
随着爷爷的娓娓道来,我怔怔地端详着这杆老秤。透过那根已经看不出本色的提纽,我仿佛看到了正值壮年的爷爷站在晨曦的寒风中利落地称菜结账,浓密的头发上结满了白霜;透过那油光发亮的秤杆、沉甸甸的秤砣,我仿佛看到了青春盛年的奶奶在暮色的余晖里挑水浇灌,那沉沉的担子压弯了她的腰;透过那颗颗分明的古铜秤星,我仿佛看到了比我还稚嫩的妈妈在昏黄的灯光下,手脚麻利地帮着拣菜清洗,手指冻得通红……
这杆老秤承载了太多的生活重量。
是啊,“不识秤花,难以当家”。这杆老秤能够称出生命的喜悦,能够称出生活的重担,也能够称出人生的重量。这杆老秤不仅需要时时握在手中,更需要刻刻摆在心间,时刻提醒我们为了生活,为了梦想,负重前行。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题干分析】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隔”遮断,隔开;间隔,距离。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景之间的距离,人与美好人性之间的距离等等。有两个写作方向,可以写人记事,从生活中选取事件,表现出自己对于距离的独特感悟。可以议论说理,以距离为论题,摆事实,讲道理,向读者传达自己对于距离的看法与观点,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例文评析】 文章开篇一以“这场疫情,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只是恐慌,还有深刻的启示”引出下文的启示。然后文章从“我们的团结”“医生的责任”“遵守指令”三方面写出了人们面对病毒疫情的具体做法。篇末画龙点睛,点出主题“隔而不离,隔离病毒不割离爱”。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关键是吃透题目的精髓,把握住中心词,明确修饰限制词。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