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6 15:4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单元写作 深化理性思考
第一单元
所谓论著,就是带有研究性的著作。科学与文化论著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科学论著,主要由分析推理而得,往往具有抽象性;二是自然科学论著,主要通过实验研究而得,往往具有实证性。
本单元所选文章属于社会科学论著,在选择性必修下册课本中另设有一个自然科学论著的单元,共同承担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的目标任务。
相关常识
科学与文化论著
①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社会本质、规律、趋势,结构、功能等各个方面。
帮助人们揭示已发生过的若干事实的奥秘,分析判断这些现象的本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现实、追溯过去是为了把握未来,以便确定正确的行为方向以及有效对策
②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极为复杂,作出正确的决策与实现科学的管理十分不易,只靠决策部门、管理部门的活动很难完成。这就需要社会科学展开各类研究,为政府提供选择方案,帮助作出科学决策。
③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在于帮助人们学习社会知识,洞察社会现象的真谛,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恩格斯、毛泽东、卢梭、柏拉图等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抓住文章的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厘清论述思路,感受文章强大的思想力量
了解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掌握其论证方法。注意体会文章的论辩艺术和严密、准确的语言表达
研读经典理论文章,获得思想启迪和思维提升。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理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Friedrich Engels
1894年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
被称为全人类解放的“圣经”,具有跨越时空的伟力。
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表,不抱有任何偏见,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Friedrich Engels
1894年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体会这封书信的针对性;梳理文章层次,提取主要观点,把握其逻辑结构。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本文思路严谨、辩证说理的特点,提升把握文章思路和辩证说理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以形象化的语言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方法,使得语言表达更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时的辩证思维和严密逻辑,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作用。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88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科学与文化论著
早在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明确提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并阐释了二者间的关系。
1883年,马克思逝世,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再次重申了这一概念
科学与文化论著
在这一观点提出近50年、马克思逝世10年后,恩格斯为什么又要提出这一问题呢
科学与文化论著
阅读第5页【学习提示】
1.关注题目,求时代背景,索写作目的
科学的理论一旦产生就成为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诞生后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斗争武器,特别是到了19世纪后期,已经成为各国工人运的指导思想。
资产阶级政客和思想家越发对其进行歪曲和攻击,
①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的错误观点;
②歪曲为“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③认为经济因素中的技术依赖于科学(科学表现为知识、理论形态;技术表现为物质形态)
引起社会上,特别是青年学生极大的思想混乱,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①为了捍卫历史唯物主义,发挥它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作用,
②由于晚年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社会发展规律等认识的不断深化,产生了许多新的见解,发展和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2.写作目的
文体常识
书信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写信时要特别注意书信的格式,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颂语、署名、日期等部分。
①称呼。写一封信,先要把收信人的称呼顶格写在第一行,然后再在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②问候语。问候语要写在称呼的下一行,空两格。它可以独立成为一段。
书 信
③正文。正文一般分为连接语、主体文、总括语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开头都应另起一行,空两格落笔。
④祝颂语。祝颂语是表示致敬或祝愿一类的话,如“此致”“祝”等。它可以紧接着正文写,也可以独占一行,空两格写。另外,在写与“此致”和“祝”相配套的“敬礼”“健康”一类表示祝愿的话语时,一般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⑤署名。写完信之后,在信的右下角写上写信人的姓名,这叫作署名。在署名的前面一般还要加上合适的称谓,如“同学”“好友”“弟”“妹”等。
⑥日期。写信的日期可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
仰 望 星 空 , 脚 踏 实 地
— — 致 墨 子 的 一 封 信
尊 敬 的 墨 子 :
您 好 !
… …
此 致
敬 礼 !
小 明
4月 2日
正 标
副 标
称 呼
问 候
正 文
署 名
日 期
祝 辞
词语积累
多愁善感:指一个人心思细腻,感性。内心情感会容易受别的事物影响。
奴颜婢膝:奴颜:奴才相。婢膝:旧时侍女常屈膝下跪。形容用低三下四的无耻姿态去讨好别人。
精疲力竭:精神、力气消耗殆尽,形容极度疲劳,不想动的样子。
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地斟酌、推敲。形容写作或说话的态度慎重。
针对资产阶级政客的歪曲和德国青年瓦尔特·博尔吉的疑惑,如果你是恩格斯,你该如何回信来澄清这些重大而抽象的理论问题?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
=“经济决定一切”
=“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技术依赖于科学?
科学与文化论著
通读文章,找出恩格斯针对德国青年的三大疑惑的具体回答
“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
疑惑一:“经济决定一切”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
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根据这段话,梳理恩格斯的意思,他是如何解答的?
围绕“经济的决定性基础”地位,用“但是” “这并不是说” “而是说”三个关联词,说了三层理解:
①除“经济”对“上层建筑”起作用外,“上层建筑”内部各方面又互相作用,“上层建筑”也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②“经济”并不是导致社会现状的唯一原因,还有“上层建筑”的原因。
③“上层建筑”内部各方面之间及其对“经济”虽有作用,但始终离不开“经济必然性的基础”。
社会的“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
政治法
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上层建筑
基础
经济关系
全部技术、地理基础、历史残余、外部条件
发生反作用
互相作用
①造成社会现状的原因并不只有经济,还有上层建筑各领域间的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②上层建筑各领域间的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又是在经济必然性基础上的作用。
如何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的理解?
举例论证:例举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再次点明升华观点
比喻论证:用我们熟知的具体的事物来证明抽象难懂的道理
运用关联词
运用严谨的限定词
疑惑一:“经济决定一切”
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 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并不像
而是

不管
这段文字围绕“经济的决定性基础”地位,用“并不像”
“而是”“但”“不管”四个关联词,谈了四层理解:
①经济状况不会自动发生作用;
②是人们在创造社会历史;
③人们的创造受环境制约,以现实关系为基础;
④在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始终具有决定意义。
社会的“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
决定性基础
经济关系
非自动发生作用,是人们在创造
人们的创造受环境制约,以现实为基础
现实中的经济关系有决定意义
社会状况
①经济关系对社会的决定性作用不会自动发生,而是人们主动创造的。
②人们的创造受特定环境制约,以现实关系为基础,其中的经济关系具有决定意义。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块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科学与文化论著
进一步阐述影响历史社会发展的各个因素发生不同作用:
明确:经济不是制约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因为历史由不同的人创造
历史呈现出偶然性
经济在人类创造社会历史中起决定意义
历史呈现出必然性
疑惑二:“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秘密,社会反复更迭的根源
一切王朝兴衰和社会更迭的根源都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就是集中化和固定化,从而导致社会资料分配不公。
这不是偶然,是自然规律,是封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运行的产物,资源总是呈现出一种集中的趋势。
不论是封建王朝还是资本主义,从最初的上升期之后,逐渐稳定下来,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就会慢慢固化,国民收入分配会日趋不平衡,“富者愈富,穷者俞穷”的现象会继续加剧。
改革是一场革命,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不触及本质就不是真正改革。
土改意义: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二)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我们通过大量的偶然性事件的呈现,
才越发清楚地看到经济的必然性对社会历史的
决定作用
科学与文化论著
2(b)部分
①进一步严密地论证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②社会历史是人们创造的,伟大人物的出现及上层建筑的各方面都会起到作用,因此,不能认为“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③在人们创造历史会出现很多偶然性,但根本上说明历史发展中经济的必然性。
科学与文化论著
通读文章,找出恩格斯针对德国青年的三大疑惑的具体回答
“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
疑惑三:技术依赖于科学?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 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
技术:
知识、理论形态;现象中探求未知,以“认识”为己任;
物质直接应用形态,用于“改造”活动。
反驳了有些人认为说“科学”是凭空出现的观点
科学与文化论著
(1)部分
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科学与文化论著
概念的逻辑关系图及认识
经济关系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是指
生产生活资料
交换产品的方式
包括
全部技术
决定着
分配方式
阶级的划分
统治关系;奴役关系
国家、政治、法等
科学
依赖
地理基础
过去阶级的残余
外部环境
①技术包含于经济关系中,因此它也具有很大的决定性,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大部分内容,尤其是对“科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技术决定经济的发展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也正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上层建筑
科学与文化论著
思考文章的论述顺序能否互换?
①“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大部分内容,尤其是对“科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在一定社会中,不是“经济决定一切”,但经济是“必然性基础”,具有“决定意义”。
③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但经济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经济关系
合作探究
本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①引论部分,引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
②本论部分,论证了不应当忽视的两个问题。
③结论部分,再次点明经济的决定作用并给出阅读建议。
论证结构
01
语言特色总结
举例论证: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
这里使用了举例论证,证明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偶然的(尤其是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纯粹是偶然的),但其出现又是必然的,如果把这个人去掉,则会有另外一个人出现来代替他。
文本研读
①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比喻论证:
“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
文本研读
假设论证:
如: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论证伟人出现的必然性。
文本研读
2、文章语言的特点
严谨性
生动性
用词的准确
使用修辞手法
3、文章语言的特点
严谨性
运用关联词
运用严谨的限定词
3、文章语言的特点
严谨性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但是”“并不是”“只有”“才”等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跌宕起伏,但又缜密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体现了社会科学论著的语言特色,也显示了恩格斯高超的理论思维水平。
3、文章语言的特点
严谨性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在更大程度上”,表达准确严谨,强调了科学对“技术的状况和需的依赖性”。
3、文章语言的特点
生动性
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从天上掉下来的”,讽刺意味强烈,令人忍俊不禁。
3、文章语言的特点
生动性
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把“经济关系”比喻为“一根红线”,强调其重要性,形象生动。
3、文章语言的特点
生动性
如果您画出曲线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恩格斯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的必然性。以形象的语言,进一步说明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第二人称的运用,语气亲切,体现了革命导师的平易近人、朴实谦逊。
3、文章语言的特点
生动性
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
“可怜”“疲惫”“软弱”“多愁善感”“奴颜婢膝”等词语运用得形象生动,使抽象的“影响”变得具体形象,如同浮现在读者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