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6 17:0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浪淘沙》(其一)是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首篇课文,人文要素是“保护环境”,单元的总目标为: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本诗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此为其中第一首,为刘禹锡于穆宗长庆年间任广东连州刺使时所作。《浪淘沙》一诗借诗句和插图,描绘黄河之美,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赞美之情:前两句吟咏黄河,起笔极具气魄,既写出黄河九曲的姿态,象征自己坎坷的人生,又写出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也象征诗人经历的人生风波;后两句诗人由景色联想起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又联系到自身经历,进而奔驰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学情分析】
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旧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想象画面,感受黄河的磅礴之势。
2.互文阅读,感受诗歌的表达。
3.借助资料,感受诗人的乐观与旷达。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走进诗的意向,画面,感受黄河的磅礴之势。
2.互文阅读,感受诗歌的表达。
【教学难点】
借助资料,感受诗人的乐观与旷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还原眼中景
1.(播放黄河奔流的视频)此时此刻,我想,你的脑海中不只有画面、声音,更有文字。哪些词句,在你的脑海中不断涌现?
2.五千年的黄河,既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今天让我们走进诗豪刘禹锡的《浪淘沙》,在诗中倾听黄河的涛声,感受黄河的气魄。(板题、齐读)
【设计意图】由黄河奔流的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黄河有了直观的了解。
二、精读品味,领略诗中景
(一)朗读古诗,读出节奏之美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设计意图】三分诗,七分读。在朗读中,学生能辨味诗的语言,亦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
(二)想象画面,感受磅礴之势
1. 默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从哪里体会到了黄河的磅礴?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相机字理析解“涯”字,让学生知道是“边际、界限”的意思,从而感知“浪淘风簸自天涯”是黄河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帮助学生体会到黄河的绵长。
2.想象着黄河万里奔流、绵延曲折的画面再读古诗,以读促悟。
(三)以诗解诗,发现表达之妙
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描写黄河的诗句。(出示相关诗句)
2.类比感受诗歌语言表达的特点,进一步感受黄河的雄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字理析解中、画面的想象中、对比的辨析中,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到黄河奔流不息的动态美,以及一泻千里的气势。
三、自主探究,感悟景中情
1.诗的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的雄浑壮阔,绵延曲折,仔细揣摩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有什么不同?
2.链接诗人生平资料以及诗后两句引用的典故,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结合诗句,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3.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诗中,我们读出了黄河的磅礴,读出了刘禹锡的积极乐观。带着感受、理解再读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不仅仅是感知诗词大意,还应由诗而发,实现精神托举。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诗人作品、生平,反推诗人的性格,在不断地感悟中,带领学生学习诗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观,顺其自然地达到“精神托举”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积累刘禹锡《浪淘沙》中的其他篇目。
《浪淘沙》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
1.有层次的诵读
朗读是亲近文本最好的方式,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朗读是有层次的,先读顺诗句,再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接着再结合本诗的特点读出磅礴的气势,最后在深入品读之后再读出画面、读出情感。
2.关联拓展,于比较中发展思维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对古诗情境的体悟中,适当借助之前学习过关于描写黄河的诗句,作为学生对古诗情境体悟的支架,引导学生在意象的品味、在对比的辨析中发现诗人表达的秘妙。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言语思维,进而从文字表面走到了文字背后,去感受诗句的色彩、温度、生命。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有尽之言”中求得“无穷之意”。在关联中锤炼学生的思维,实现其对古诗的深度学习。
3.借助资料,体会诗情。
《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以两段背景资料为支架,让学生的思维在信息的整合、分析中向更深处蔓溯。再回顾诗人其他被贬时的诗作,更深入地体会诗人直面困难的豪迈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诵读才能读到诗人的心里去。
不足之处:
在帮助学生想象诗歌画面的过程中不应该拘泥于以诗解诗,比如借助陕北名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或现代诗直接热烈的表达形式,更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黄河磅礴之势。
一堂课的结束,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上我一定更加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