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著名文学家巴金1933年到新会访友时所作,后来与同一时期的散文一起收入《旅途随笔》中。这篇文章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榕树上群鸟活动的动态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够在学习中感受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但学生初次接触动静结合的表达方式,本课将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字理学习词语“应接不暇”,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说出“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能用不同的语气和多种方式朗读相关段落;
2.初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的情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融入朗读。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师生共同复习本课的主要内容。
2.回忆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明确景物的特点及作者的写作方法,师板书。
3.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没有见到一只鸟,心中满是失落和遗憾,那第二次再去看法会不会有所改变呢。导入新课,师生共同书写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所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导入新课,做好课时之间的自然衔接。】
二、学习课文,品读悟情
(一)浏览课文感受变化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0-14自然段,看看作者的看法改变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作者的看法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让我们和巴金爷爷一起再去“鸟的天堂”去看一看。
【设计意图:通过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法的巨大反差,调动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细读感受动态之美
1.聚焦第12自然段,体会鸟儿的特点,感受作者如何描写出“鸟的天堂”的欢腾热闹。
2.默读课文1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现鸟儿欢腾热闹的语句,和同桌交流自己体会到这儿鸟儿的什么特点。
3.学生自由分享自己的体会,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教师适时点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鸟由少到多,环境由静到动,朗读时也应该由慢到快。
教师小结:课文中描写了群鸟的飞、站、扑、叫等活动情况,这种描写事物活动及变化的写法叫动态描写。动态描写会让文章更有画面感,充满活力。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对比作者描写大榕树时所采用的静态描写,由帮到扶,让学生初步感受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字理析词理解课文
1.这样的情景,这样的画面,如果要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表达你此刻的感受,你觉得会是哪个词呢?请你朗读课文13段。引出词语“应接不暇”。
2.通过字理析解“暇”字让学生知道日字旁的字与时间有关,然后再根据字义猜测并理解词语“应接不暇”的意思,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带着体会再读课文。
3.回到课文,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了解“应接不暇”虽然没有写出具体数量,但让人感受到鸟的数量之多,让人数不清。带着感受再读课文。
4.这时,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这是一只怎样的画眉鸟。图文结合来理解,假如自己是这只画眉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及体会,带着体会再朗读。
教师点拨:作者这里运用了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将“鸟的天堂”热闹欢腾的场面描写得更有层次。
【设计意图:通过字理析解“应接不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的意思,带着理解朗读课文,循序渐进,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体会“鸟的天堂”的欢腾热闹。】
三、欣赏乐曲,升华情感
1.学习课文14段,体会作者的留恋和赞美,完善板书。
2.美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巴金爷爷通过他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鸟的天堂”的美和热闹,那通过音乐展示出来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我国的唢呐名曲《百鸟朝凤》。
【设计意图:将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和课文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回归整体,课堂小结
1.补充资料,让学生体会“鸟的天堂”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2.教师以课后的阅读链接小结:一片土,一棵树,一块田……它们使我的眼睛舒畅,使我的呼吸畅快,使我的心灵舒展。生命,无处不是生命。
【设计意图:联系阅读链接,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及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由衷赞美。】
四、 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阅读巴金的《筑渝道上》,在阅读中继续体会巴金先生对生命发出的由衷赞美。
【设计意图:落实国家的“双减”政策,以一篇带整本,让孩子们进一步走进作者,深入了解巴金先生的写作风格。】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我今天执教的是《鸟的天堂》这一课,《鸟的天堂》是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本课课后题第二题,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教学重难点较为突出。《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本节课我在让学生感受作者如何描写出“鸟的天堂”的欢腾热闹这一环节时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体会,落实了这一要求。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情景时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并带着感受多种形式朗读,既初步感受了本文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又完成了课后题第二题。
本节课的亮点:
1.通过字理析解“暇”字让学生知道日字旁的字与时间有关,然后再根据字义猜测并理解词语“应接不暇”的意思,循序渐进,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及表达的情感。
2.在作业布置方面认真落实国家的“双减”政策,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本节课的作业我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后的阅读链接来设置。通过导读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巴金的《筑渝道上》,以一篇带一本,让孩子们在阅读中继续体会巴金先生对生命发出的由衷赞美。
不足之处:
1.在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时,我有些急于求成。应先让孩子读,等他们有所体会时再讲解,这样效果会更好。
2.结束语太过冗杂。结束语应语言简练,干净利落。
从备课、研课、上课、思课,这一历程都让我在一字一句中重新反思自己,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是也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上我一定更加努力。以上是我对于本课反思,虽然思考的层面还是很浅薄,但我会一直努力奔跑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