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专题探究之“鲁迅笔下的阿长”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专题探究之“鲁迅笔下的阿长”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6 18:4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朝花夕拾》专题探究之“鲁迅笔下的阿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借助人物探究表,分析《朝花夕拾》各篇目中阿长的性格特点。
2. 勾连《朝花夕拾》相关篇章里的情景和细节,通过还原和想象情景和细节,深入探究阿长身上折射出的“母亲”形象。
3. 结合阿长形象和写作背景以及《小引》相关信息,思考鲁迅重拾阿长这朵“花”的意义。
【教学重点】
借助人物探究表,分析《朝花夕拾》各篇目中阿长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勾连相关情景和细节,还原和想象情景和细节,深入探究阿长身上折射出的“母亲”形象。
结合阿长形象和《小引》相关内容,思考鲁迅重拾阿长这朵“花”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
1、 初识《朝花夕拾》里重要人物----阿长
阿长是谁?
1.暑假同学们已经初步阅读过《朝花夕拾》,请大家说说《朝花夕拾》书名的含义。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其中有一个人物,她几乎贯穿了《朝花夕拾》5篇文章,可以说是《朝花夕拾》里的第一女主角,是最芬芳的一朵“花”,她是谁呢
2.阿长(长妈妈)是谁?请在相关篇目里找出鲁迅对她的介绍。
预设: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狗·猫·鼠》)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长妈妈)是童年鲁迅的保姆。
二、借助人物探究表,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
阿长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提供人物探究表,学生结合表格,自主探究阿长的性格特点
《朝花夕拾》 阿长 的人物探究表
锁定人物相关的篇目
找到相关段落
概括相关情节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呈现探究结论:
提供支架:
《**》篇目,通过写阿长 的事情,(或者写阿长 的样子),我觉得阿长是 个 的人 。
根据探究结论,形成读书笔记雏形,先口头交流
提供支架:
阿长既 又 。
例如 ,又如 。
三、勾连相关情景和细节,还原想象情景和细节,深入探究阿长身上折射出的“母亲”形象
阿长仅仅是鲁迅的保姆吗?
阿长似谁?
(一)陪伴
1.游戏: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阿长与<山海经>》)
通过勾连情景想象长妈妈和小鲁迅的心理,体会长妈妈背后的忧虑就是母亲对孩子深深地爱啊!
2.讲故事:
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二十四孝图》)
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想象长妈妈讲这些故事的情景,感受长妈妈像母亲一般带领自己的孩子遨游在神奇荒诞的故事世界里。
(二)关注与付出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阿长与<山海经>》)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阿长与<山海经>》)
抓住长妈妈的误读,想象她买书遇到的种种困难。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超越血缘关系的真诚付出,给了“我”特别关爱和温情,就像母亲的爱那样无私。
(三)教育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 (《阿长与<山海经>》)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想象各种日常的生活里,长妈妈以她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在向小鲁迅传授做人的道理。虽然那些道理未必正确,那些教训可能荒谬,但都是一个老母亲在苦口婆心地向孩子传授着她的人生经验。
勾连散落在《朝花夕拾》各篇目里有关长妈妈的行为和细节,通过还原和想象,我们会发现,无论是长情地陪伴,还是真诚地付出,或者耐心地教导,长妈妈虽是保姆的身份,却在履行着母亲的职责,散发着独特的母爱的光辉。
“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年轻时结过婚的,但是没有儿子,甚至没有子女,她在照顾小鲁迅的过程中,一腔真诚地给予了小鲁迅母亲般的关爱!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鲁迅也以饱含深情的笔墨以颂歌式抒情语言表达对长妈妈的祈祷和祝福。
四、结合阿长的形象和写作背景,根据《小引》里相关信息,思考鲁迅重拾阿长这朵“朝花”的意义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小引》)
回忆长妈妈如母亲般特有的关爱和温情,这些人性的光辉不仅给懵懂童年的鲁迅带来生命的暖色,也让成年的鲁迅在黑暗的现实里找到温暖灵魂的栖息之所,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鲁迅在最黑暗的地方,是能够找到摆脱黑暗的路径的,哪怕是在绝境里,内心依然保持一片净土,这净土使他接纳了许多人性的灵光,它照耀着灰暗的四周。长妈妈光辉的母爱就是人间美好的闪光,构成鲁迅先生精神家园的底色,让他在以后的战斗中更充满力量。
五、梳理总结《朝花夕拾》人物形象探究的阅读策略
锁定人物所在的相关篇目
找到与人物相关的段落
概括相关事情
纵向形成各篇的局部认识
横向勾连情景和细节
还原想象丰富情景和细节
深入探究人物形象的内核
结合写作背景和《小引》
深化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
六、布置作业
1. 将本节课上探索到的阿长的人物形象,形成书面读书笔记。可以借助下面的表述模式。
阿长虽然 但是 。
例如 ,又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