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可是,著名作家郑振铎(duó)却见不得猫,甚至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猫》,去寻找谜底吧。
七年级语文上册
16 猫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识记生字、词语。(重点)
2.厘清文章结构,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重点)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丛刊》等。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猫》是郑振铎早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了新思想、新观念,表达了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读一读
预习检查
涩
怂 恿
缕
蜷
怅
诅
绫
惩
畏
潜
虐
脊
叮 嘱
凝
污
伏
一
骂
红
罪
逃
待
望
sè
sǒng yǒng
lǚ
quán
chàng
zǔ
líng
chéng
wèi
qián
nüè
jǐ
dīng zhǔ
níng
然
戒
屋
多音字
预习检查
( )抢救( )呼天抢地
( )咯吱
( )吱声
抢
吱
qiǎng
qiānɡ
zī
( )提高
( )提防
提
dī
tí
zhī
形近字
铎( )毁钟为铎
绎( )络绎不绝
( )诅骂
( )沮丧
预习检查
( )安详
( )祥和
( )怅然
( )为虎作伥
详
祥
诅
沮
怅
伥
duó
yì
zǔ
jǔ
xiáng
xiáng
chàng
chāng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从容不迫;稳重。
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懒惰
怂恿
安详
预警
污涩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肮脏且不光滑。
虐待
预习检查
蜷伏
畏罪潜逃
悲楚
妄下断语
怅然
惩戒
弯着身体卧着。
通过处罚来警戒。
悲伤凄楚;悲苦。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随便地下结论。
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提心吊胆】
【怒气冲天】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怒气直冲天际。形容极其愤怒。
预习检查
默读时间为5分钟。
圈出文中的易错生字,对于易误读的生字注上拼音,读不准的字做好标记。
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事(人物、事件)?这些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用一句话概括。
默读课文,试着完成以下任务:
文章讲述了“我”家里三次养猫的经历。作者运用生动的描写和修辞手法,突出了三只小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以及最终的结局。
内容概括
第一回养猫(1—2段):小花白猫有趣活泼。
第二回养猫(3—14段):小黄猫更有趣,更活泼,可因为乱跑,叫人提心吊胆。
详
略
第三回养猫(15—34段):虽懒惰忧郁,可它的亡失让“我”自责不已。
}
结构层次
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用横线勾画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的语句,直接摘录,然后进行概括,填写表格。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从隔壁要来的
好看(“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圈点勾画
赏析技巧一:
1.修辞
2.特点
3.效果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从隔壁要来的
好看(“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很活泼(“滚来滚去”
“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很受喜爱(“看着他们”“微笑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病死
从舅舅家要来的
好看(浑身黄色)
更有趣,更活泼(爬树,捉老鼠,扑蝴蝶,跃墙,晒太阳)
圈点勾画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从隔壁要来的
好看(“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很活泼(“滚来滚去”
“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很受喜爱(“看着他们”“微笑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病死
从舅舅家要来的
好看(浑身黄色)
更有趣,更活泼(爬树,捉老鼠,扑蝴蝶,跃墙,晒太阳)
圈点勾画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从隔壁要来的
好看(“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很活泼(“滚来滚去”
“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很受喜爱(“看着他们”“微笑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病死
从舅舅家要来的
好看(浑身黄色)
更有趣,更活泼(爬树,捉老鼠,扑蝴蝶,跃墙,晒太阳)
圈点勾画
赏析技巧二:
1.描写方法
2.特点
3.效果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从隔壁要来的
好看(“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很活泼(“滚来滚去”
“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病死
从舅舅家要来的
好看(浑身黄色)
更有趣,更活泼(爬树,捉老鼠,扑蝴蝶,跃墙,晒太阳)
很受宠爱
丢失
流浪猫
毛色花白,不好看(“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不活泼,忧郁,懒惰(“它不活泼”“忧郁”“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大家都不喜欢它”“不加注意”“若有若无”)
死亡
很受喜爱(“看着他们”
“微笑着”“心上感着生命
的新鲜与快乐” )
圈点勾画
酸辛、难过
怅然、愤恨
深深的悔恨
结合全文思考
喜爱
宠爱
冷漠、愤恨
作用:
1. 表现第一只猫的死让“我们”难过,但不至于太伤心,也为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
2. 表现第二只猫的丢失让“我们”非常伤心,较第一次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有总结上文的作用。
3. “永不”显示作者态度的决绝,比前面的伤心程度更深,总结全文,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文中写三只猫的文段都有明显的起止标志,请用波浪线勾画关键语句,并说说它们在结构上的作用。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承上启下
承上启下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最让“我”难过的是第三只猫的亡失,为什么还要写前面两只猫呢?为什么用前面两只猫来衬托第三只猫,而不是一只猫?
想一想
提示:结合表格内容,通过对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等方面的比较来思考。
相似:
前两只猫显得珍贵,外形好看,性情活泼可爱,在家中备受喜爱
第三只猫是捡来的,若有若无;外形难看;性情忧郁、懒惰;遭受冷遇
不同
特点
亡失原因
前两只猫是病死或者丢失,都是外因所致
第三只猫是被“我”棒打、冤枉,最后死在邻家屋脊上
三只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说一说
1.前面两只猫与第三只猫的特点、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前面两只猫的惹人喜爱来衬托第三只猫的遭人冷遇,以喜衬悲,突出第三只猫的悲苦命运。
2.写前面两只猫的受宠,层层递进,更能突出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及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凭着个人的好恶、私心、偏见处理事情,容易造成错误、悲剧。这样写更能引人深思和耐人寻味。
我来答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从隔壁要来的
好看
很活泼
病死
从舅舅家要来的
好看
更有趣,更活泼
很受宠爱
丢失
流浪猫
毛色花白,
不好看
不活泼,忧郁,懒惰
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
死亡
很受喜爱
内容回顾
芙蓉鸟被害案
案情回顾
线索一
张妈发现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线索二
“我”看见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一定是猫,
一定是猫!
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
安详
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断案依据
案发前
案发后
又跳在桌上
凝望
对这一对鸟特别注意
跳在桌上
凝望
惩罚
棒打
时间:
新情况:
“我”的心情:
结案后续
隔了几天
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十分地难过
良心受伤
冤枉了猫
冤案是怎样产生的?
(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思考1:想象猫“凝望”“吃着什么”的内容。
思考2:比较句子去掉“似乎”“好像”前后的效果。
猫“凝望”鸟儿,可能是羡慕主人对鸟儿的悉心关照与爱护,也可能是自己内心独……“吃着什么”不一定就是吃鸟,可能是吃着别的什么……
“似乎”和“好像”表明这是“我”的猜测和主观判断,并不能十分肯定这是事实。如果去掉这两个词语,就表明“我”能肯定是猫吃了鸟,从后文中得知并非如此,如果去掉就与事实不相符合。
案件反思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从画波浪线的句子看出作者的确“冤枉”了第三只猫。
1.“我”只凭着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因此造成了无法补救的过失。
2.“我”单凭印象,主观臆断,妄下断论。
3.“我”有话语权,是强者;猫不能讲话,没有话语权,是弱者。“我”用自己的强势或强权欺负、虐待弱者。
反思
自省
案件反思
永不养猫
不让悲剧重演
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试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凡事不能单凭主观臆断,而应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应存偏见私心,要宽容、仁爱、一视同仁,否则容易犯错。
深入探究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创建一个充满爱心的良好环境:不做事不关己就不闻不问、麻木不仁的旁观者,更不能做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横刀夺爱的小人。
本文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通过对三只猫不同结局的描写,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突出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内疚、痛苦之情,体现了“我”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告诉人们,做事不能单凭主观臆断,否则难免会出现谬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
主旨归纳
1.第一人称,引起共鸣。
艺术特色
本文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对第三只猫心存偏见;“我”既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极自然地借“我”之口,记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抒发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引起读者的共鸣。
2.情节曲折,层层推进。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本文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艺术特色
本文首尾的呼应和文中伏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三个故事之间都安排有过渡段,承上启下,贯通承合。伏笔设置更加巧妙,每一只猫的结局前文都有铺垫。这些巧设的伏笔,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将三个故事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首尾呼应,巧设伏笔。
艺术特色
作者写了三只猫,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对三只猫的描写都抓住了其最显著的特征,且描写得生动逼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抓住特征,描写逼真。
艺术特色
板书设计
猫
第一只猫
可爱小猫因病亡
难过酸辛首次养
第二只猫
活泼有趣却亡失
怅然愤恨久不养
第三只猫
平白无故蒙冤死
自责内疚永不养
同情弱小
善待生命
课堂检测
A.消耗(hào) 一缕(lǚ ) 晌(shǎnɡ)午
B.丫(yā)头 虐(nüē)待 瞰(kàn)望
C.咕噜(gū lū) 怅(chàng)然 愤懑(mèn)
D.诅(zǔ)骂 蜷(quán)伏 墙垣(yuán)
B
【解析】B项中,“虐”应读nüè。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凝望 惩戒 无与纶比 若有若无
B.恍惚 叮嘱 畏罪潜逃 提心吊胆
C.悲楚 安祥 恼羞成怒 妄下断语
D.辩护 衔着 怒不可扼 怒气冲天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解析】A项“纶”应为“伦”;
C项“祥”应为“详”;
D项“扼”应为“遏”。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
①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 ,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②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 。
③妻常常 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
A.酸辛 预兆 叮嘱
B.酸楚 预警 叮咛
C.酸辛 预警 叮嘱
D.酸楚 预兆 叮咛
C
课堂检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B.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C.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D.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
【解析】A项中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中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中的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D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