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
亡图存
第 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01
戊戌维新运动
03
八国联军侵华
02
义和团运动
04
民族危机的加深
“公车上书”是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的上书,其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上书已达光绪的御座;另一个是由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举人联名上书”,那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
----茅海建 《“公车上书”考证补》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遮住天。……
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维新运动的序幕
反洋教斗争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上层:维新变法
下层:义和团运动
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维新思想很快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书影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1891至1895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一、戊戌维新运动
签订《马关条约》
1、背景:
(1)时势: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4)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2、过程
(1)序幕:公车上书
时间、人物:1895年,在京官员,各省举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结果:请愿书未送达光绪皇帝,以失败告终
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发展: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著书立说,自下而上推动变法
理论宣传-----政治实践
戊戌维新运动
3.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光绪帝
(3)内容: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颁布新法 作用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冲击了旧式的官僚体制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推动新思想传播
军事 裁汰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利于军事近代化,增强军事实力
百日维新
——除旧与布新
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良运动
戊戌维新措施
光绪皇帝在103天的时间内,先后发布的诏令谕旨就有184条之多,平均每天颁发17条。这些措施之间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戊戌维新运动
4.结果:失败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慈禧太后 瀛台 瀛台(牣鱼亭)
戊戌维新运动
4.结果:失败
(2)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
均被废止。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京师大学堂
戊戌六君子◎
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变法诏书刚颁布四天,慈禧就逼迫光绪发布后三道上谕:
1898年6月15日上谕:革除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授任新职的二品大臣需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帅北洋三军。
据材料分析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戊戌政变
1898.9.21慈禧宣布重新“训政”,囚禁光绪。
维新派
顽固派
光绪帝 (没有实权)
群众基础薄弱
慈禧太后
(大权在握)
统治基础雄厚
PK
争夺焦点
人事任免权
军权
袁世凯
(两面派、见风使舵)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软弱性和妥协性
(主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
(客观原因)
5、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势力过于弱小;
②具体原因:缺乏严密的组织;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守旧势力强大
6、评价:
(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2)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②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维新思想的传播起积极作用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
新知讲解
1、原因
(1)根本: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直接:洋教势力猖獗,特别是德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材料二: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二、义和团运动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
……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
……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义和团前期揭贴
口号:“扶清灭洋”
你如何看待“扶清灭洋”这一口号?
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洋教势力猖獗
4、清政府的态度:
(1)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2)慈禧太后采用“招抚”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逃亡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
3、口号“扶清灭洋”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却有盲目排外性质
(3)评价:具有爱国主义性质,突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
先抚后剿—招抚利用—镇压剿灭
5.评价:
材料一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材料二 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义和团揭帖
材料三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义和团运动
5、评价
(1)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2)积极: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清政府,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3)局限: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6、失败原因:
(1)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新知讲解
三、民族危机的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
八国联军侵华
(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2.经过:
(1)1900.06.10 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
(2)1900.06中旬 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
3、过程
(1)爆发:1900年6月,英、美等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联军在廊坊、天津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打击;
(3)7、8月相继占领天津、北京,并将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
(4)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下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与侵略者“议和”。
《庚子大事记》七月二十一日记载:“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皇城以外地区的情况亦皆如此。于是,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烧杀抢掠 罪恶滔天
八国联军入侵之下的北方
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东北
学习聚焦
八国联军侵华,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八国联军入侵
之东南互保
学习拓展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协议虽未签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查找相关史料,思考此事件的后果。
中央权威式微,地方势力扩张
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东南互保区域
4、战争影响:
(1)军事危机: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侵略其他地方;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政治危机: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3)清政府开始自救,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四、民族危机加深
1、《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就是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约时的情景。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影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3、新特点:
(1)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
4、影响:
(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洋人的朝廷。
(3)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
民族危机的加深
【拓展提升】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
方式
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
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趋势
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画面中那个身带血迹、瘦弱并颤抖着的人代表的是当时受尽欺凌的中国人。他正被众多不平等条约扎得像个木乃伊。
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的扯线木偶一样,逐步成为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
知识整理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时间 战争 发动国 不平等条约 影响
1840—1842 鸦片战争 英国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国法国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1894—1895 甲午战争 日本 《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法日俄德美意奥 《辛丑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知识整理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破坏性
(1)剥夺了无数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权,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2)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使其侵略“合法化”,中国领土、司法、海关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3)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丧失了独立地位,造成中国近代贫困和落后,阻碍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建设性:西方列强把西方工业文明带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使晚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如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等;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同时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
(2)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秩序(自然经济趋向瓦解;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西方启蒙思想传入,儒家传统思想受到强力冲击。
(4)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开始与国际接轨。
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潮
——义和团
知识分子的革故鼎新
——维新运动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八国联军侵华
改革失败
被联合镇压
资产阶级维新派
农民阶级
丧权辱国
抗争
诱因
侵略
不堪回首、浸透血泪
只有推翻专制统治,才能挽救民族存亡
课堂总结
“中国数年以前,仁人志土之所奔走所呼号,则日改革而已。比年外患日益剧,内腐日益甚,民智程度亦渐增进,浸润于达哲之理想,逼迫于世界之大势,于是咸知非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其所谓变革云者,即英语 Revolution之义也。” —— 梁启超《释革》
同盟会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革命成为历史趋势
救亡之路在哪里?
(2018·全国Ⅱ卷·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硫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落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自”。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链接高考
D
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了国人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在1895—1898年期间,特别是1897和1898两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居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刊和讲求新学的报刊。这些近代报刊的创办
A.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B. 推动了清政府的“新政”改革
C. 提高了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D. 有助于启迪民智,扩大变法的基础
【答案】D
1900年6月,清政府向英美等十一国同时宣战。当时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召集义和闭民及宣战的诏书扣押。两广总督李鸿章覆电北京“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此后,湖广总督张之洞提议:一旦北京不保,公举李鸿章任中国大总统以主持大局。材料说明
A. 张之洞主张推行总统制 B. 李鸿章支持反淸斗争
C. 晚清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D.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答案】C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A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这反映了晚清( )
A. 重获国家之独立 B. 与列强和平相处
C. 外交迈向近代化 D. 对世界全面开放
【答案】C
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挽烟飞。”这里的“两度劫”发生在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D
“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若其形式,则殊多缺点…若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精神既立,则形式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也。”在梁启超看来,戊戌变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起到了()
A.思想启蒙的作用
B.救亡图存的作用
C.政治变革的作用
D.推动革命的作用
A
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主要说明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维新变法违背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
B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为()
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