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1.1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课型 新授
执教者 课时 1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应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尝试对常见的植物进行分类,过程中对植物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本节的内容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一个动态认识过程和严谨的思维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最佳素材。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对生物分类方面的知识没有特定的概念,这节课的知识面比较广,涉及到七年级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遗忘,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从尝试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寻找分类依据。
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描述生物分类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难点 描述生物分类的方法。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 教材 ,PPT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超市中物品摆放的图片。 提问:超市中的商品这样摆放有什么意义呢?进一步出示不同种类生物图片,提问:我们又怎样将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呢?引出生物分类。 学生观看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交流讨论。 商品分门别类以便查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日常所见所闻,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问题引导,探究新知 (一)植物的分类 1.出示表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97 页的“观察与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 (1)图片中的植物分别属于 A、B、C、D、E、F 中的哪类植物 (2)A、B、C、D、E、F 各类植物都属于同一分类等级吗 (3)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 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 (4)你能否把上述植物的所属类群按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 (5)植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 回忆不同植物的特征,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1)玉米属于 A 类群,向日葵属于 B 类群,油松属于 C 类群,肾蕨属于 D类群,葫芦藓属于 E 类群,水绵属于 F 类群。 (2)不属于同一分类等级。 (3)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4)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5)植物分类的依据是形态结构。 2.教师总结:植物的分类主要依据形态结构,生物学家在对被子植物分类时,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因为这些生殖器官比营养器官在植物一生中出现得晚,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形态结构也比较稳定。也可以按照生活环境,将植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二)动物的分类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 98 页相关动物图片,讨论下列问题: (1)如果将这些动物分成两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如果再将这两类动物进行分类,分别属于什么类群 (3)把这些动物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 (4)动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忆动物类群的相关知识,回答: (1)将螳螂、蜗牛、蚯蚓、涡虫和蝴蝶分为一组,白尾海雕、雨蛙、岩蜥、鱼和虎分为一组,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柱。 (2)螳螂和蝴蝶属于节肢动物,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蚯蚓属于环节动物,涡虫属于扁形动物,雨蛙属于两栖动物,岩蜥属于爬行动物,白尾海雕属于鸟类,虎属于哺乳动物。 (3)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 2.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完成动物类群的归类及排序,归纳总结:动物的分类除了比较形态结构,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生理功能。如果将这些动物分为两类,还可以将鸟类和哺乳类归为恒温动物,其他动物归为变温动物,根据生活环境分,可以分为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等,动物分类依据不同,所包含的动物就不同。 3.教师出示表解,明确分类的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直观呈现,结合阅读查找,培养学生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及分析能力。 (三)其他分类 教师出示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图片。 提出问题:将这些生物分为哪两类 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回答,细菌和真菌分为一类,病毒分为一类,分类依据是有无细胞结构。 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四、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教师提问: 1.如果将肾蕨、玉米、水稻、棉花进行分类,则单独为一类的是哪种植物?为什么? 2.如果将野兔和羊分为一类,虎和狼分为一类,其分类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1.肾蕨。肾蕨不产生种子,其他植物能产生种子。 2.食性不同。 设计意图:拓展思维,学以致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本节课知识的主要内容,交流自己通过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