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文挖空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复习--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文挖空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6 21:4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文
挖空训练
《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
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
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翻译下列各句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7.《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
8.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形作动,弘扬)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目标,指“至善”)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深),虑而后能得(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重点句子落实翻译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3.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
6.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先王有不忍人( 狠心对待别人 )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运转)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突然)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惊骇)恻隐(怜悯)之心;非所以内(通“纳”,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求取)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萌芽)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四肢)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伤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通“燃”,燃烧),泉之始达(流通)。苟能充之,足以保(安定)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重点句子落实翻译
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3.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
5.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6.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7.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
8.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9.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10.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老子》四章
三十辐( 车辐 )共一毂(车毂 ),当其无( 车毂的中空处 ),有车之用。埏埴( 和泥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门窗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企者( 踮起脚的人 ) 不立,跨者不行( 不能行走 ),自见者不明( 显明 ) ,自是者不彰( 彰显 ),自伐( 夸耀 ) 者无功( 建立功勋 ),自矜( 夸耀 )者不长( 做众人之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为,做 )。(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长寿 )。(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毫毛的末端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一筐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 ( 执掌一切 ),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 复,弥补,补救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重点句子落实翻译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3.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明智。能够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5.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懂得满足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6.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
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问题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较容易对付,事物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消解,事物在刚刚萌芽的时候比较容易解决。
7.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妥善处理,治理国政要在祸乱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
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施以强有力的统治,往往会把事情弄糟;想要掌控天下,反而会失去天下。
9.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因此,圣人不妄自作为就不会招致失败,不妄图执掌一切就不会丧失一切。
10.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只有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保持谨慎的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糟。
11.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因此,圣人往往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圣人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贻:赠送。)我大瓠hù ( 瓠:葫芦)之种zhǒng,我树( 种植 )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 坚固的程度)不能自举(拿起自己)也。剖之以为瓢,则瓠huò落( 宽大空廓的样子。 )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大也,吾为wèi其无用而掊pǒu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 擅长 )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íng澼(在水中漂洗 )pì絖kuàng( 丝棉絮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 卖 )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nàn,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 划分出土地 )封之。能不龟手一( 同样的 )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 用绳结缀 )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 见识浅陋 )之心也夫!
重点句子落实翻译
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
2.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3.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
4.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于是割地封赏他。
6.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7.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兼 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 职业 )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从哪里产生 ),焉(于是)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 譬如 )如医之攻(治疗 )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不这样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 尝试)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损害)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慈爱)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爱自,宾语前置)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 即使)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 家),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相互侵扰家族)、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乱事 ),具此(全部都具备在这里)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怎么实行)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 鼓励)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相互 )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重点句子落实翻译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
2.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
3.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
4.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
5.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启发就在此。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文
挖空训练
《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 )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 )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 )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 )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泰伯章》
子曰:“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 )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
子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 )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 )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 )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翻译重点句子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7.《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8.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 )。
翻译重点句子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6.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 )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 )之心;非所以内( )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重点句子落实翻译
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5.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6.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7.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8.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9.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10.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老子》四章
三十辐( )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埏埴(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企者( ) 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 ,自是者不彰( ),自伐( 夸耀 ) 者无功( ),自矜( )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 ( ),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重点句子落实翻译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5.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6.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
7.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9.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0.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1.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 )我大瓠hù ( )之种zhǒng,我树( )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 )不能自举( )也。剖之以为瓢,则瓠huò落( )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 )大也,吾为wèi其无用而掊pǒu( )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 )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íng澼( )pì絖kuàng(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 )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nàn,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 )封之。能不龟手一( )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 )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 )之心也夫!
重点句子落实翻译
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3.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4.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6.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7.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兼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 )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焉( )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 )如医之攻( )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 )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 )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 )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 )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 )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 ),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 ),具此( )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 )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 )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 )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重点句子落实翻译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2.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3.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4.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5.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6.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7.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