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6 21:3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 19 课 辛亥革命
战争名称 时间 条约 对社会的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甲午战争 1894—1895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 《辛丑条约》
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程度加深
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
在中国沦为双半社会的过程中,近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一直在积极地进行救国救民的探索与实践: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抵抗派:林则徐 魏源
洋务派:李鸿章 张之洞 曾国藩
改良派:康有为 梁启超
革命派:孙中山
狭义上讲,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19世纪末
1912年3月
1911年10月10日
狭义的辛亥革命
广义的辛亥革命
1
公元1894年
3
公元1905年
4
公元1906年
兴中会成立
同盟会成立
预备立宪
2
公元1901年
清末新政
1912年2月12日,
清帝退位
5
公元1911年
武昌起义
6
公元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时空定位
章炳麟(1869-1936)
邹容(1885-1905)
“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舒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邹容
“要革命的,这时候可以革了,过了这时没有命了!一刻千金,时乎时乎不再来,我亲爱的同胞,快醒!快醒!不要再睡了!”
——陈天华
1903 年,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著作《革命军》出版。邹容在书中以高昂的激情,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他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他还喊出“中华共和国万岁”的口号。《革命军》刚一问世,便不胫而走,销售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成为引导志士仁人走向革命道路的明灯。
▲ 邹容及其遗著《革命军》书影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侵华、《辛丑条约》)
背景
政治
经济
思想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是更为深入。
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3)认识:
(2)内容:
(1)背景:
主要措施:
政治: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整顿吏治。
经济:奖励实业,振兴农业,
1903年设立商部
军事: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教育:1905年废科举,广建学堂,鼓励留学。
风俗:禁缠足、鸦片;满汉通婚
督办政务处(新政)
影响:①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
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清末新政(1901—1905)
《奏定学堂章程》
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名称 时间 地点 性质 其他
兴中会
同盟会
1894
1905
檀香山
东京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1、组织准备——建立革命团体和政党
表现
建立:1894年11月,檀香山(美国夏威夷州的首府)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标志孙中山走上了革命道路
成立:1905年8月20日,日本东京
性质: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总理:孙中山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报:《民报》。
意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①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建立——兴中会
②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创建——中国同盟会
③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以徐锡麟、秋瑾、林觉民等为代表
▲ 孙中山(1866—1925)及其题词
秋瑾(1875—1907年),女,字竞雄,自号“鉴湖女侠”,笔名秋千,祖籍浙江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生于福建云霄(漳州府云霄厅)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 ,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 ,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 秋瑾(1875—1907年)
★三民主义
材料一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推翻清政府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性质: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民 十六字纲领 内容 局限性 地位
民 族
民 权
民 生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革命即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清朝统治)
政治革命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革命)
社会革命即“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前 提
补充发展
核 心
三民主义与同盟会纲领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
未考虑一般民众的生存状况
没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课堂探究】结合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三民主义?
(1)进步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2)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孙中山“三民主义”题词
1、背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
预备立宪(1906—1911)
3、历程:
①1906年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②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③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
2、目的:遏制民主革命形势发展,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皇位永固 内乱可弭 外患渐轻)
4、影响: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是中国封建专制向“宪制”的和平过渡尝试。
“皇族内阁”
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至此,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
知识链接
史料四:
偶然性: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历史纵横
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4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从而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辛亥革命背景 必要性 社会基础:
可能性 经济 阶级:
领导者: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新型知识分子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军事基础:
偶然性 有利时机:
早期现代化之路探索的相继失败说明革命是历史的选择
民族资义经济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等学说
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武装起义,新军宣传。
四川保路运动。(导火线)
【归纳】辛亥革命的背景
偶然与必然促成的辛亥革命的爆发
社会根源
(政治)
(1)外因: 甲午战败,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2)内因: 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必然性
可能性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的背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思想基础
偶然性:四川保路运动
▲ 武昌起义形势图
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
发动:新军工程第八营
经过: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
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过程
意义
①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①推动了共和政体的产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1.10.10
1912.1.1
1912.2.12
1912.3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清帝退位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根据教材第二目“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自主完成下面的时间轴。
1912.2.15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性质:
2、革命高潮——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
时间
国号
国都
国旗
纪元
临时大总统
孙 中 山
五 色 旗
南 京
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
公历 民国纪年
(1)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3.革命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2)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①原因:
2.中华民国的建立
施压
攻陷汉口
、汉阳
政治讹诈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封济锁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帝国主义列强
袁世凯
革命阵营
清政府
软弱妥协
袁世凯
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四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五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参照美国)
责任内阁制
意义: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什么原则,颁布约法的目的,其实质意义是什么?
目的: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直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新陈代谢》(1912年3月5日的《时报》)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
材料二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帝制不存,三纲焉附?辛亥革命后三纲的合法性成了问题,这也是新文化运动能够一呼百应的主要要原因。
——袁伟时《昨天的中国》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积极
《清帝逊位诏书》
中国版光荣革命——清帝退位
政治:
结束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共和政体。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称帝:83天
张勋复辟:12天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林伯渠
思想:
材料三:
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理论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社会生活上:更加文明开化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实业,制定和颁行了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法令条例。如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拟定的《商业银行条例》,鼓励民间私人资本开办银行。……实业部拟定了《商业注册章程》,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取消前清规定的种种注册费用。“只要资本实业”“于民生主义,国计前途,大有裨益”的,政府即予以批准,“力为保护”。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材料五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止,民族资本主义在万元以上的厂矿约七百家,资本总额一亿三千余万元。1912年到1919年建成厂矿四百七十余个,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元以上。
——龚方铎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
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实业救国
经济: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考:辛亥革命真的成功了吗?
它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材料六
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
——《孙中山全集》第七卷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材料七:
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大多仿佛沉睡着,或者只做一些无望的分散的反抗;站在革命运动前列的是一批受过近代教育而没有实力的知识分子。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局限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根本:(主观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具体:缺少科学的革命纲领;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领导。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带领中国取得民主革命的成功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
局限性
背景
内容
认识
成立兴中会
创立同盟会
三民主义
武装反清斗争
背景
爆发
结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清帝退位
孙中山先生在临终时留下了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须努力”,寄希望于我们的后来者,继续实现共和梦,中国梦!
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式学堂毕业生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
B.学子罢考以抵制科举制
C.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已失去了文化教育价值
D.该制度已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D
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
近代中国某一报纸刊登过如下文章:《 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 民生主义者》,该报纸是(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申报》 D.《民报》
D
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领导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主要指(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B.积极发动人民参加革命
C.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
D.革命有了统的领导和纲领
D
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已经无可救药.
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国内秩序”
D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B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