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第七单元练习卷(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第七单元练习卷(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6 22:2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第七单元练习卷
一.试题(共10小题)
1.“巍巍乎若太山”中,“若”字解释为(  )
A.好像 B.如果 C.假如
2.下列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B.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C.处士/笑而/然之。
D.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冰雕作品太美了,真是巧夺天工,令人赏心悦目。
B.小旭读的书多,写起作文来总能妙笔生花。
C.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的行云流水,我陷入了沉思。
D.画展上的这些人物画像十分生动逼真,可谓栩栩如生。
4.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填写恰当的一项是(  )
迎新年联欢会上,节目精彩纷呈:古筝独奏如 ,书法表演 ,明星模仿秀 ……联欢会结束了,大家仍觉得 ,意犹未尽。
A.余音绕梁 惟妙惟肖 笔走龙蛇 高山流水
B.高山流水 笔走龙蛇 惟妙惟肖 余音绕梁
C.高山流水 惟妙惟肖 笔走龙蛇 余音绕梁
5.锺子期和伯牙一样是琴师,而且非常喜欢音乐。    (判断对错)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锺子期死,   ,终身不复鼓琴,   。
(2)《书戴嵩画牛》的作者是    ,这个故事最后得出“耕当问奴,   ”的结论。
(3)中国的国剧是    ,演员们用    解决了马匹无法在舞台上驰骋的尴尬;“刀(枪)下场”可以视为动态的    ,我还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   ”“   ”“   ”
等三字词语与戏曲有关。
7.
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
夜间,月亮已经升得很高很高了。我看见这个月亮从溪边乌柏树的枝桠间,把一大片清光洒到溪边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这时我静静地听着:呵,可是真的,慢慢地,慢慢地,我听见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
﹣﹣呵,我听人家说过,那草丛的村庄里,住着一位少年音乐家名叫蟋蟀,他是一位很好的、勤奋的少年,天天晚上学习演奏小提琴。   ,后来他成为童话世界里一位少年提琴家,这优美的小提琴声,是他演奏的。呵,真的,真的,有一阵又一阵小提琴演奏声,从那草丛的村庄里传(chuán zhuàn)来了。
那小提琴拉得那么好呵,我静静地听着,听着。
一会听来,感到那琴声,像是泉水从山谷里流到溪中来了。
有时听来,好像是给一位小姑娘唱的一首儿歌拉着一支伴奏曲。
一会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阵细雨打在竹林里的声音传来了。
我静静地听着,听着。
感到这提琴的演奏声,可真是多么好听呵!我   听着   想,这小提琴的演奏声,是从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一座露(lòu lù)天的音乐厅里传来的吧?那村庄里,今晚真的在那音乐厅里开一个月光音乐会么?这小提琴真的是那位少年音乐家蟋蟀演奏的么?一定有好多好多的小孩子来听演奏么?……
听呵,那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看呵,天上一个扁圆的、黄色的月亮,也在悄声地听着,把一大片清光洒到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1)给文中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上在文中横线处。
一边……一边……;既……又……;……因为……因此……
(3)读文章完成填空。
文中作者把蟋蟀想象成   ;把它的叫声想象成   ;把   想象成村庄;把   想象成音乐厅,把   想象成“好多好多的孩子”。因为作者的丰富想象,让人觉得“月光下的草丛”   。
(4)“溪边那个草丛的村庄”,在那个夜间,会出现怎样的场面?(不少于50字)
8.课内阅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第二段文字向我们展现了哪三幅画面?
a   
b   
c   
(2)第二自然段的语句,哪些是描写实实在在事物的,哪些是描写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填序号)
实实在在的事物:   
事物引起的联想:   
(3)用“ ~”画出三段体现音乐艺术巨大感染力的句子。
9.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填原文)
(2)“无足”一词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    和    的决绝态度。
(3)用现代汉语写出这句话的意思。
   
10.习作。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不同地区的节日、服饰、饮食、居民、民间工艺品等都各不相同。这次习作,我们就来把家乡独具特点的民风民俗介绍给别人吧!
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详略得当。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第七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0小题)
1.“巍巍乎若太山”中,“若”字解释为(  )
A.好像 B.如果 C.假如
【解答】出自《伯牙鼓琴》。翻译:就如同巍峨的太山。若:好像。
故选:A。
2.下列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B.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C.处士/笑而/然之。
D.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解答】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是短语,可按词性划分,否定词要断开,还有主谓语间也来断开。
根据句意可知,A、B、D正确,C.停顿不恰当,出自《书戴嵩画牛》,句意: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应划为:处士/笑而然之。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冰雕作品太美了,真是巧夺天工,令人赏心悦目。
B.小旭读的书多,写起作文来总能妙笔生花。
C.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的行云流水,我陷入了沉思。
D.画展上的这些人物画像十分生动逼真,可谓栩栩如生。
【解答】A、B、D加点词语使用恰当;
C.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应改为“朵朵白云”。
故选:C。
4.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填写恰当的一项是(  )
迎新年联欢会上,节目精彩纷呈:古筝独奏如 ,书法表演 ,明星模仿秀 ……联欢会结束了,大家仍觉得 ,意犹未尽。
A.余音绕梁 惟妙惟肖 笔走龙蛇 高山流水
B.高山流水 笔走龙蛇 惟妙惟肖 余音绕梁
C.高山流水 惟妙惟肖 笔走龙蛇 余音绕梁
【解答】高山流水:指琴声有时像高山,有时又像流水,形容乐曲的精妙,又用来比喻知己或者是知音。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古筝独奏有时像高山,有时又像流水,选“高山流水”,书法笔势雄健活泼,选“笔走龙蛇”,明星模仿非常逼真,选“惟妙惟肖”,大家觉得耐人寻味,选“余音绕梁”。
故选:B。
5.锺子期和伯牙一样是琴师,而且非常喜欢音乐。  × (判断对错)
【解答】《伯牙鼓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知音难求,要珍惜友谊。结合“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可知,锺子期不是琴师。
故答案为:×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2)《书戴嵩画牛》的作者是  苏轼 ,这个故事最后得出“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 ”的结论。
(3)中国的国剧是  京剧 ,演员们用  马鞭 解决了马匹无法在舞台上驰骋的尴尬;“刀(枪)下场”可以视为动态的  亮相 ,我还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 跑龙套 ”“ 花架子 ”“ 对台戏 ”
等三字词语与戏曲有关。
【解答】(1)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2)结合《书戴嵩画牛》内容填空。
(3)结合中国戏曲知识填空。
故答案为:
(1)伯牙破琴绝弦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苏轼 织当问婢;
(3)京剧 马鞭 亮相 跑龙套 花架子 对台戏。
7.
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
夜间,月亮已经升得很高很高了。我看见这个月亮从溪边乌柏树的枝桠间,把一大片清光洒到溪边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这时我静静地听着:呵,可是真的,慢慢地,慢慢地,我听见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
﹣﹣呵,我听人家说过,那草丛的村庄里,住着一位少年音乐家名叫蟋蟀,他是一位很好的、勤奋的少年,天天晚上学习演奏小提琴。 因此 ,后来他成为童话世界里一位少年提琴家,这优美的小提琴声,是他演奏的。呵,真的,真的,有一阵又一阵小提琴演奏声,从那草丛的村庄里传(chuán zhuàn)来了。
那小提琴拉得那么好呵,我静静地听着,听着。
一会听来,感到那琴声,像是泉水从山谷里流到溪中来了。
有时听来,好像是给一位小姑娘唱的一首儿歌拉着一支伴奏曲。
一会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阵细雨打在竹林里的声音传来了。
我静静地听着,听着。
感到这提琴的演奏声,可真是多么好听呵!我 一边 听着 一边 想,这小提琴的演奏声,是从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一座露(lòu lù)天的音乐厅里传来的吧?那村庄里,今晚真的在那音乐厅里开一个月光音乐会么?这小提琴真的是那位少年音乐家蟋蟀演奏的么?一定有好多好多的小孩子来听演奏么?……
听呵,那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看呵,天上一个扁圆的、黄色的月亮,也在悄声地听着,把一大片清光洒到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1)给文中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上在文中横线处。
一边……一边……;既……又……;……因为……因此……
(3)读文章完成填空。
文中作者把蟋蟀想象成 音乐家 ;把它的叫声想象成 小提琴声 ;把 草丛 想象成村庄;把 露天 想象成音乐厅,把 草丛里的昆虫 想象成“好多好多的孩子”。因为作者的丰富想象,让人觉得“月光下的草丛” 真的好美 。
(4)“溪边那个草丛的村庄”,在那个夜间,会出现怎样的场面?(不少于50字)
【解答】(1)考查了选择正确的读音,注意平翘舌的运用,声调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选择做到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露lòu 用于一些口语词语,如“露怯”、“露马脚”。lù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球:~水。白~.寒~.朝(zhāo)~.甘~.传chuán转(zhuǎn)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 zhuàn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自~.纪~.~记。~略。树碑立~。
(2)考查了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够准确地辨别出一个句子的前半句话与后半句话的关系,选择最恰当的关联词,结合句子,天天晚上学习演奏小提琴。 因此,后来他成为童话世界里一位少年提琴家,后半句为“结果”故选“因此”。!我一边听着 一边想,这小提琴的演奏声,是从那个草丛的村庄里,可知前后半句之间具有并列关系可用“一边…一边…”。
(3)考查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注意结合句子,那草丛的村庄里,住着一位少年音乐家名叫蟋蟀;优美的小提琴声,是他演奏的;从那草丛的村庄里;一座露天的音乐厅里传来的;一定有好多好多的小孩子来听演奏,可知答案。
(4)考查了想象写话,注意结合,那草丛的村庄里,住着一位少年音乐家名叫蟋蟀,来思考当时的场面,注意想象合理。
故答案为:
(1)chuán lù
(2)…因此…一边…一边…
(3)音乐家 小提琴声 草丛 露天 草丛里的昆虫 真的好美
(4)溪边那个草丛的村庄里正在进行着一场音乐会,随着小提琴声的响起,从很远的草丛里传来“吱吱,吱…”的歌声。披着俏丽彩衣的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韵律,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它们的歌声能让人感觉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昆虫音乐家们才能演得出来的。
8.课内阅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第二段文字向我们展现了哪三幅画面?
a 月亮升起,海面平静. 
b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c 月光照耀,风起浪涌. 
(2)第二自然段的语句,哪些是描写实实在在事物的,哪些是描写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填序号)
实实在在的事物: ①⑦ 
事物引起的联想: ②③④⑤⑥ 
(3)用“ ~”画出三段体现音乐艺术巨大感染力的句子。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提示学生根据文段的句子②③中的“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④中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 ⑤⑥中的“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等词语,抓住关键词加以提炼,就能得出相关结论 ,此题答案不必统一,用关键词写出符合 题意要求的短句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区分实写和虚写的能力,实写就是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虚写就是描写由事物引起的联想,注意仔细揣摩,仔细思考,可结合关键词语“仿佛,好像”
后面的句子为联想的句子,其它的句子为实在的事物.
(3)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体现音乐艺术巨大感染力的句子可结合句子“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可见体现音乐艺术巨大感染力.
故答案为:
(1)a月亮升起,海面平静. b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c月光照耀,风起浪涌.
(2)实景:①⑦想象:②③④⑤⑥
(3)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9.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锺子期死 。(填原文)
(2)“无足”一词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  巨大痛苦 和  不再弹琴 的决绝态度。
(3)用现代汉语写出这句话的意思。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解答】《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 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锺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结合课文内容作答。
故答案为:
(1)锺子期死;
(2)巨大痛苦 不再弹琴;
(3)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0.习作。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不同地区的节日、服饰、饮食、居民、民间工艺品等都各不相同。这次习作,我们就来把家乡独具特点的民风民俗介绍给别人吧!
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详略得当。
【解答】范文:
家乡的“面塑”
我的家乡很普通,我却喜欢家乡的民风民俗,先不论别的,只说我家乡的民俗工艺品——面塑。
说起面塑,许多人会觉得很陌生。但是,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面塑品,虽说它很普通,但它却是很可爱的,深受我们的喜爱,因为它是我家乡的特色民俗。这里我所说面塑,在我的家乡俗称为“面狗”,我与它的情缘是多少年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奶奶就是捏面狗的高手,我从小就与面狗为伴,可以说从小玩到大的玩具,虽说它陪伴了我多年,但我并不觉得厌烦,因为它的神态惟妙惟肖,看了便让人赞不绝口呢。
面塑的制作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困难,它需要面、花生、颜色、剪刀……以前,我奶奶也送过我一些面狗,第一次见到它时,我便爱不释手了,现在奶奶送给我的面狗,有的太旧了,有的被我摩去了棱角,但更多的仍像新的一样放在我的抽屉里,我想:我会一直珍藏着,因为它不只是奶奶送给我的礼物,更是家乡的味道呢!
面塑可以说是我们家乡人的智慧结晶。作为家乡人,与面塑有这份情缘,我感到幸福!愿我村的面塑永远年轻着!
请让我们一起为我们家乡的特色民俗叫好吧!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