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3 月光曲同步分层作业(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3 月光曲同步分层作业(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6 22:3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3 月光曲
一.试题(共10小题)
1.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月光曲》的?(  )
A.贝多芬在音乐会上创作的。
B.贝多芬在一个春天的清晨创作的。
C.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完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
2.选出对下列句子理解错误的选项。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
A.这两句主要表现这家人很穷,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凄凉。
B.在月光的照耀下,破旧的茅屋也显得有诗意,这样的美,使得贝多芬产生了创作灵感,贝多芬也同情这对兄妹,于是又弹了一曲。
C.写月光的环境描写和贝多芬弹琴没有关联,可以去掉这里面的环境描写的内容。
3.课文第二小节的“断断续续”一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联系第三小节的“只听别人弹过几遍”可以看出盲姑娘的音乐素养很好,她只是听了几遍就能把曲子弹奏出来。虽然“断断续续”,但贝多芬一听就知道弹的什么曲子。
B.“断断续续”写出了盲姑娘曲子弹得不熟练,演奏水平不太好。
C.联系第三小节,是因为这首曲子太难弹了,盲姑娘又“只听了几遍”,所以才“断断续续”不够熟练,并不是她的演奏水平低。
D.“断断续续”更衬托了盲姑娘热爱音乐并具有很好的音乐素养,她“只听别人弹过几遍”,竟然就能弹奏出来了,虽有些不熟练,但还是吸引了贝多芬的注意。
4.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B.他好像面对大海,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最后变成了一只银盘高挂在夜空。
C.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D.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5.和“月光”有关的诗句:   ,   。
6.
致爱丽丝
人们齐聚在像城堡一样的大厅里,参加一场盛大宴会和舞会。周遭有闪闪发光的圣诞树,有“面颊像玫瑰,鼻子似樱桃,带着欢乐笑容,两腮长满白胡须”的可爱圣诞老人,有摇曳的蜡烛和红酒……丰盛的圣诞大餐之后,水晶吊灯下,肩香鬓影,舞姿翩翩,人们快乐的笑声就像那飞舞的雪花四处飘散……
一切就像童话一样。这就是我们印象中关于圣诞节的一个场景。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信仰者纪念基督诞生的节日,经过历史长河的冲洗,在1600年后的今天,它的意义已发生了彻头彻尾的变化。在这个节日里,信教或不信教的人们都以圣诞节的名义恣意而纵情狂欢,忙碌和欢乐使人们早已把上帝抛至脑后。
1810年那个寒冷的圣诞之夜,20多岁的贝多芬徘徊在维也纳的街心,贫困孤独的他在寒风中高昂着头颅,火焰般的鬈发飘在风中,空气中隐约有富人们餐桌上烤鹅和苹果的香味。
突然,贝多芬遇见了一位在寒风中哆嗦的女孩。女孩叫爱丽丝,她的一位邻居雷德尔老爹正病得厉害。双目失明的老人有一个愿望,他说,在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之前,他是不能死去的,否则他的灵魂就不能升入天堂。美丽善良的爱丽丝跑到斯提芬大教堂求助神父,但被拒之门外。
“什么愿望?”贝多芬问。“他想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到塔希提岛、到阿尔卑斯山去看一眼。”爱丽丝含着泪水说,“多好的老头呀,可惜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
就在这个寒冷的圣诞之夜,贝多芬拉起爱丽丝的手到了雷德尔身边。他轻轻地打开了角落里那架尘封已久的旧钢琴。触琴的一刹那,他仿佛被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招引,又若内心深处正在接受神祇的帮助,他弹奏着,那么自如,那么专注……
“啊,看到了。我看到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全看到了。啊,上帝!我的灵魂终于可以升入天堂了……”雷德尔感动地拥抱了正沉醉在琴声里的贝多芬,“尊敬的先生,感谢你在这圣诞之夜,使我看到了想看到的一切﹣﹣我终生热爱的大自然啊。”
“不,要感谢美丽可爱的、天使一般的爱丽丝把我引到了这架钢琴前……请允许我把这首曲子献给你吧﹣﹣可爱的爱丽丝。我会把它的乐谱记录下来,带着它,走遍全世界……”说完,贝多芬低下身来,吻别小爱丽丝,旋即走到了圣诞节冷寂的星空下。而一支名为《致爱丽丝》的钢琴曲,从此成为经典,为世人喜爱。
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也是充满苦难的。世界不曾给过他什么欢乐,而他却创造了永久的欢乐献给世界。对于苦难中的人们,贝多芬是他们最好和最亲密的朋友﹣﹣当他们感到忧伤的时候,贝多芬会悄然来到他们身边,一言不发,只在琴弦上唱出他那隐忍的心曲,抚慰着那些忧伤着的人们。
我想那个圣诞之夜,贝多芬是快乐的,雷德尔是快乐的,爱丽丝是快乐的。快乐成为一串透明的珠子,连成项链,不经意地在我们耳边叮当作响,使施与者和接受者、祝愿者和被祝愿者都能心安。
其实,过不过圣诞节对我们而言并不重要,我们所要的只是一份快乐和平安,所要倡导的和体现的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因为在平凡的日子里,有太多使我们忽略过又期待过、忘却过又祝愿过的人和事,只要这些都于人于己能够带来快乐,那它必然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贝多芬创作《致爱丽丝》钢琴曲的全过程。
(2)文章第二自然段末“忙碌和欢乐使人们早已把上帝抛至脑后”的含义是什么?
(3)文章第十自然段说:“贝多芬是快乐的,雷德尔是快乐的,爱丽丝是快乐的。”他们的快乐分别是什么?
(4)贝多芬创作的钢琴曲《致爱丽丝》的故事含义深刻,它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5)文章结尾一段中说:“其实,过不过圣诞节对我们而言并不重要”。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7.
在维也纳寻找贝多芬
一个时而晴朗,时而飘着雪花的三月,我去维也纳默默地寻找着贝多芬。即使在维也纳,贝多芬也是很难找到的。虽然他从1792年11月就到了“德意志音乐的首都”维也纳,在那里生活了35年,乔迁过30个寓所。而且,几乎他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是在维也纳完成的。1827年3月26日,“他在大风雨中,在大风雪中,在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罗曼 罗兰《贝多芬传》)那所宅第就坐落在黑色西班牙街上,一百多年来,一直保留为贝多芬纪念馆。但我在黑色西班牙街听到的是最后一个低沉的音符,看到的是一个凝固了一百多年的悲剧的终场。却没看到贝多芬,没有!
贝多芬的祭日那天,我走进维也纳森林的海伦娜山谷,过了一座湍急溪流上的小桥,就是人们说的“贝多芬小路”了。路两旁堆积着去年的黄叶……树枝上刚刚有些绿意。小路旁边竖有一块绿色的上、牌子,上面写了一段贝多芬1818年的日记:“恍惚大地上的每一棵绿树都在向我述说。神圣啊!神圣!森林里的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谁能把这一切用语言来表述?森林里的甜蜜和静谧……”罗曼 罗兰证实:他的“耳朵完全聋了。从1815年秋天起,他和人们只有笔上的往还。”可他竟然还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大自然的语言是神明的语言。否则,人类的损失就太大、太大了!在离开地面约两米的粗糙的峭壁上,雕刻着青年贝多芬的半身像。路旁有一块贝多芬经常歇息的岩石。这时,我真正找到了贝多芬!听到和看到了他!我悄悄地坐在贝多芬的身边。他的右手轻轻地敲击了一下岩石,神秘的 IA﹣MI的和声从天而降。在他整修灵魂领域里,轰然出现一个D小调的动机。这个动机带着他回顾了自己痛苦的一生。我看见,阳光落在他那饱满的前额上,很快就移去了。留下的是淡淡的愁云。雪花落在他的眼窝里,很快就融化了,留下的是浅浅的泪痕。接着上,林中一只对春天最敏感的小鸟啭鸣起来,引出一段春天的牧歌。之后,殷切的和平祈求与无奈的人生惆怅交替出现,号角声像是渐近,又像是渐远。最后,美妙的合唱在提琴的带领下升起。唱的是什么?他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是席勒的《欢乐颂》!对!是的!“拥抱吧,千万生民!把吻送给全球。”欢乐和爱是一体的,是分裂着的人类的永恒的渴望。但在器乐和声中,不是理想地体现了人的融合么!﹣﹣贝多芬一跃而起,一路看着、听着、欣赏着,携带着他所创造的美丽欢乐的新世界,回到自己的住所。当然他在谱纸上绘出了海伦娜山谷里的一个辉煌的白日梦﹣﹣那就是伟大的《第九交响乐》。
(1)贝多芬耳聋之后,仍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请问:文中大自然向贝多芬述说了什么?(至多不超过9个字)
   
(2)为什么贝多芬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超过15个字)。
   
(2)贝多芬在海伦娜山谷里所做的“辉煌的白日梦”,主要内容是什么?(不超过5个字)。
   
(3)作者在文中分阶段地提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旋律的含义,共分为三个阶段,将其具体内容按要求写在空格内。
第一阶段内容是   。(最多不超过5个字)
第二阶段内容是   。(最多不超过15个字)
第三阶段内容是   。(最多不超过5个字)
(4)促使作者真正找到贝多芬的因素,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两项是   
A.在贝多芬逝世纪念日那天寻找贝多芬   B.维也纳森林的风光
C.峭壁上贝多芬的半身雕像         D.对春天最敏感的小鸟的啭鸣
E.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
8.查一查。
(1)你知道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吗?搜集有关资料,和老师同学交流,并抄写一句贝多芬的名言。
   
(2)课文的开头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看来,《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不一定真是这样。查查资料,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9.按要求写句子。
(1)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缩写句子)
   
(2)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显得格外清幽。(改为比喻句)
   
(3)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听到了从一所茅屋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钢琴声。(缩写句子)
   
(4)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改成“被”字句)
   
(5)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成转述句)
   
10.习作练习﹣﹣我挑战。
六年小学生活中,我们独立攻克过难题,搞过特色活动。如音乐、体育、美术、手工、语文实践活动……每逢我们成功的时候,心中总有无尽的喜悦,请把你做某件事或参加学校某项活动的经过及成功时的内心感受写出来。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3 月光曲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0小题)
1.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月光曲》的?(  )
A.贝多芬在音乐会上创作的。
B.贝多芬在一个春天的清晨创作的。
C.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完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
【解答】结合课文句子;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再弹一首”就是创作的《月光曲》。
故选:C。
2.选出对下列句子理解错误的选项。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
A.这两句主要表现这家人很穷,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凄凉。
B.在月光的照耀下,破旧的茅屋也显得有诗意,这样的美,使得贝多芬产生了创作灵感,贝多芬也同情这对兄妹,于是又弹了一曲。
C.写月光的环境描写和贝多芬弹琴没有关联,可以去掉这里面的环境描写的内容。
【解答】句子选自课文《月光曲》。这句话是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后,决定给他们弹奏乐曲以满足他们的愿望,这是创作《月光曲》的背景描写。这句话里主要用月光衬托了当时的环境,也写出了在月光的映照下,这家人的贫穷和凄凉,同时在月光的照耀下,破旧的茅屋也显得有诗意,这样的美,使得贝多芬产生了创作灵感。故C的解释是错误的。
故选:C。
3.课文第二小节的“断断续续”一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联系第三小节的“只听别人弹过几遍”可以看出盲姑娘的音乐素养很好,她只是听了几遍就能把曲子弹奏出来。虽然“断断续续”,但贝多芬一听就知道弹的什么曲子。
B.“断断续续”写出了盲姑娘曲子弹得不熟练,演奏水平不太好。
C.联系第三小节,是因为这首曲子太难弹了,盲姑娘又“只听了几遍”,所以才“断断续续”不够熟练,并不是她的演奏水平低。
D.“断断续续”更衬托了盲姑娘热爱音乐并具有很好的音乐素养,她“只听别人弹过几遍”,竟然就能弹奏出来了,虽有些不熟练,但还是吸引了贝多芬的注意。
【解答】A、C、D正确。
B.不正确,“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盲姑娘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得不熟练。
故选:B。
4.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B.他好像面对大海,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最后变成了一只银盘高挂在夜空。
C.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D.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解答】A.是一个比喻句,把“月光”比作“银纱”。
B.是比喻句,把“月亮”比作“银盘”。
C.是比喻句,把“微云”比作“轻纱”。
D.不是比喻句,没有本体和喻体。
故选:D。
5.和“月光”有关的诗句: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解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唐王维《山居秋暝》
故答案为: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6.
致爱丽丝
人们齐聚在像城堡一样的大厅里,参加一场盛大宴会和舞会。周遭有闪闪发光的圣诞树,有“面颊像玫瑰,鼻子似樱桃,带着欢乐笑容,两腮长满白胡须”的可爱圣诞老人,有摇曳的蜡烛和红酒……丰盛的圣诞大餐之后,水晶吊灯下,肩香鬓影,舞姿翩翩,人们快乐的笑声就像那飞舞的雪花四处飘散……
一切就像童话一样。这就是我们印象中关于圣诞节的一个场景。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信仰者纪念基督诞生的节日,经过历史长河的冲洗,在1600年后的今天,它的意义已发生了彻头彻尾的变化。在这个节日里,信教或不信教的人们都以圣诞节的名义恣意而纵情狂欢,忙碌和欢乐使人们早已把上帝抛至脑后。
1810年那个寒冷的圣诞之夜,20多岁的贝多芬徘徊在维也纳的街心,贫困孤独的他在寒风中高昂着头颅,火焰般的鬈发飘在风中,空气中隐约有富人们餐桌上烤鹅和苹果的香味。
突然,贝多芬遇见了一位在寒风中哆嗦的女孩。女孩叫爱丽丝,她的一位邻居雷德尔老爹正病得厉害。双目失明的老人有一个愿望,他说,在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之前,他是不能死去的,否则他的灵魂就不能升入天堂。美丽善良的爱丽丝跑到斯提芬大教堂求助神父,但被拒之门外。
“什么愿望?”贝多芬问。“他想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到塔希提岛、到阿尔卑斯山去看一眼。”爱丽丝含着泪水说,“多好的老头呀,可惜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
就在这个寒冷的圣诞之夜,贝多芬拉起爱丽丝的手到了雷德尔身边。他轻轻地打开了角落里那架尘封已久的旧钢琴。触琴的一刹那,他仿佛被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招引,又若内心深处正在接受神祇的帮助,他弹奏着,那么自如,那么专注……
“啊,看到了。我看到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全看到了。啊,上帝!我的灵魂终于可以升入天堂了……”雷德尔感动地拥抱了正沉醉在琴声里的贝多芬,“尊敬的先生,感谢你在这圣诞之夜,使我看到了想看到的一切﹣﹣我终生热爱的大自然啊。”
“不,要感谢美丽可爱的、天使一般的爱丽丝把我引到了这架钢琴前……请允许我把这首曲子献给你吧﹣﹣可爱的爱丽丝。我会把它的乐谱记录下来,带着它,走遍全世界……”说完,贝多芬低下身来,吻别小爱丽丝,旋即走到了圣诞节冷寂的星空下。而一支名为《致爱丽丝》的钢琴曲,从此成为经典,为世人喜爱。
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也是充满苦难的。世界不曾给过他什么欢乐,而他却创造了永久的欢乐献给世界。对于苦难中的人们,贝多芬是他们最好和最亲密的朋友﹣﹣当他们感到忧伤的时候,贝多芬会悄然来到他们身边,一言不发,只在琴弦上唱出他那隐忍的心曲,抚慰着那些忧伤着的人们。
我想那个圣诞之夜,贝多芬是快乐的,雷德尔是快乐的,爱丽丝是快乐的。快乐成为一串透明的珠子,连成项链,不经意地在我们耳边叮当作响,使施与者和接受者、祝愿者和被祝愿者都能心安。
其实,过不过圣诞节对我们而言并不重要,我们所要的只是一份快乐和平安,所要倡导的和体现的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因为在平凡的日子里,有太多使我们忽略过又期待过、忘却过又祝愿过的人和事,只要这些都于人于己能够带来快乐,那它必然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贝多芬创作《致爱丽丝》钢琴曲的全过程。
(2)文章第二自然段末“忙碌和欢乐使人们早已把上帝抛至脑后”的含义是什么?
(3)文章第十自然段说:“贝多芬是快乐的,雷德尔是快乐的,爱丽丝是快乐的。”他们的快乐分别是什么?
(4)贝多芬创作的钢琴曲《致爱丽丝》的故事含义深刻,它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5)文章结尾一段中说:“其实,过不过圣诞节对我们而言并不重要”。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1)考查了学生概括能力,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通过阅读可知,本文以庆祝圣诞盛大宴会和舞会引出贝多芬在1810年那个寒冷的圣诞之夜,被一个叫爱丽丝的女孩引到一个快要离世的盲老人身边,为他创作并弹奏了表现阿尔卑斯山雪峰、塔希提岛自然风光的钢琴曲,实现了老人临终的愿望,表现了贝多芬与爱丽丝的善良、对生活的热爱。故可概括为:贝多芬被爱丽丝引到雷德尔老人的身边,为他创作并弹奏了表现阿尔卑斯山雪峰、塔希提岛自然风光的钢琴曲。
(2)考查了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结合对于第一自然段的阅读可知,在圣诞之夜,人们们齐聚在像城堡一样的大厅里,参加一场盛大宴会和舞会,在狂欢。而圣诞节是纪念基督的诞生的日子。“忙碌和欢乐使人们早已把上帝抛至脑后”意思是说人们以圣诞节的名义纵情狂欢,完全忘记了应该纪念基督的诞生和信奉基督教义的宗旨。
(3)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可知,贝多芬在1810年那个寒冷的圣诞之夜,被一个叫爱丽丝的女孩引到一个快要离世的盲老人身边,为他创作并弹奏了表现阿尔卑斯山雪峰、塔希提岛自然风光的钢琴曲,实现了老人临终的愿望,表现了贝多芬与爱丽丝的善良、对生活的热爱。所以这里的三个“快乐”是指①贝多芬的快乐是创造了不朽的乐曲,献给了爱丽丝和雷德尔;②雷德尔的快乐是因为看到了他热爱的大自然,他的灵魂可以升入天堂;③爱丽丝的快乐是她帮助雷德尔找到了贝多芬,满足了老人的愿望。
(4)考查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完成本题可结合文中体现主题的句子去完成,本文主要写了贝多芬被爱丽丝引到雷德尔老人的身边,为他创作并弹奏了表现阿尔卑斯山雪峰、塔希提岛自然风光的钢琴曲,给老人带来了快乐。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点明了主题“其实,过不过圣诞节对我们而言并不重要,我们所要的只是一份快乐和平安,所要倡导的和体现的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因为在平凡的日子里,有太多使我们忽略过又期待过、忘却过又祝愿过的人和事,只要这些都于人于己能够带来快乐,那它必然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我们只要热爱生活,富有爱心,就是快乐的。
(5)此为拓展题目,考查了学生的阅读体会,本文中贝多芬与爱丽丝虽然没有参加盛大的宴会,但他们帮助了老人实现了临终愿望,他们是快乐的。由此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①过不过圣诞节其实并不重要,我们所要的只是一份快乐和平安。②在平时也要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平安。
故答案为:
(1)贝多芬被爱丽丝引到雷德尔老人的身边,为他创作并弹奏了表现阿尔卑斯山雪峰、塔希提岛自然风光的钢琴曲。
(2)人们以圣诞节的名义纵情狂欢,完全忘记了应该纪念基督的诞生和信奉基督教义的宗旨。
(3)①贝多芬的快乐是创造了不朽的乐曲,献给了爱丽丝和雷德尔;②雷德尔的快乐是因为看到了他热爱的大自然,他的灵魂可以升入天堂;③爱丽丝的快乐是她帮助雷德尔找到了贝多芬,满足了老人的愿望。
(4)我们只要热爱生活,富有爱心,就是快乐的。
(5)①过不过圣诞节其实并不重要,我们所要的只是一份快乐和平安。②在平时也要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平安。
7.
在维也纳寻找贝多芬
一个时而晴朗,时而飘着雪花的三月,我去维也纳默默地寻找着贝多芬。即使在维也纳,贝多芬也是很难找到的。虽然他从1792年11月就到了“德意志音乐的首都”维也纳,在那里生活了35年,乔迁过30个寓所。而且,几乎他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是在维也纳完成的。1827年3月26日,“他在大风雨中,在大风雪中,在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罗曼 罗兰《贝多芬传》)那所宅第就坐落在黑色西班牙街上,一百多年来,一直保留为贝多芬纪念馆。但我在黑色西班牙街听到的是最后一个低沉的音符,看到的是一个凝固了一百多年的悲剧的终场。却没看到贝多芬,没有!
贝多芬的祭日那天,我走进维也纳森林的海伦娜山谷,过了一座湍急溪流上的小桥,就是人们说的“贝多芬小路”了。路两旁堆积着去年的黄叶……树枝上刚刚有些绿意。小路旁边竖有一块绿色的上、牌子,上面写了一段贝多芬1818年的日记:“恍惚大地上的每一棵绿树都在向我述说。神圣啊!神圣!森林里的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谁能把这一切用语言来表述?森林里的甜蜜和静谧……”罗曼 罗兰证实:他的“耳朵完全聋了。从1815年秋天起,他和人们只有笔上的往还。”可他竟然还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大自然的语言是神明的语言。否则,人类的损失就太大、太大了!在离开地面约两米的粗糙的峭壁上,雕刻着青年贝多芬的半身像。路旁有一块贝多芬经常歇息的岩石。这时,我真正找到了贝多芬!听到和看到了他!我悄悄地坐在贝多芬的身边。他的右手轻轻地敲击了一下岩石,神秘的 IA﹣MI的和声从天而降。在他整修灵魂领域里,轰然出现一个D小调的动机。这个动机带着他回顾了自己痛苦的一生。我看见,阳光落在他那饱满的前额上,很快就移去了。留下的是淡淡的愁云。雪花落在他的眼窝里,很快就融化了,留下的是浅浅的泪痕。接着上,林中一只对春天最敏感的小鸟啭鸣起来,引出一段春天的牧歌。之后,殷切的和平祈求与无奈的人生惆怅交替出现,号角声像是渐近,又像是渐远。最后,美妙的合唱在提琴的带领下升起。唱的是什么?他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是席勒的《欢乐颂》!对!是的!“拥抱吧,千万生民!把吻送给全球。”欢乐和爱是一体的,是分裂着的人类的永恒的渴望。但在器乐和声中,不是理想地体现了人的融合么!﹣﹣贝多芬一跃而起,一路看着、听着、欣赏着,携带着他所创造的美丽欢乐的新世界,回到自己的住所。当然他在谱纸上绘出了海伦娜山谷里的一个辉煌的白日梦﹣﹣那就是伟大的《第九交响乐》。
(1)贝多芬耳聋之后,仍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请问:文中大自然向贝多芬述说了什么?(至多不超过9个字)
 森林的甜蜜和静谧 
(2)为什么贝多芬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超过15个字)。
 因为大自然能给人心灵以启迪。 
(2)贝多芬在海伦娜山谷里所做的“辉煌的白日梦”,主要内容是什么?(不超过5个字)。
 欢乐和爱 
(3)作者在文中分阶段地提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旋律的含义,共分为三个阶段,将其具体内容按要求写在空格内。
第一阶段内容是 春天的牧歌 。(最多不超过5个字)
第二阶段内容是 热切的和平祈求与无奈的人生惆怅 。(最多不超过15个字)
第三阶段内容是 欢乐和爱 。(最多不超过5个字)
(4)促使作者真正找到贝多芬的因素,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两项是 AD 
A.在贝多芬逝世纪念日那天寻找贝多芬   B.维也纳森林的风光
C.峭壁上贝多芬的半身雕像         D.对春天最敏感的小鸟的啭鸣
E.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
【解答】(1)考查学生对本文内容的掌握。文中第二自然段中“谁能把这一切用语言来表述?森林里的甜蜜和静谧……”这是贝多芬耳聋之后,仍能听见大自然对他讲述的“森林里的甜蜜和静谧”。
(2)查本题考学生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文中写“因为大自然的语言是神明的语言。”大自然可以给人带来启发,给人心灵以启迪。
(3)考查学生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他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是席勒的《欢乐颂》!对!是的!‘拥抱吧,千万生民!把吻送给全球。’欢乐和爱是一体的,是分裂着的人类的永恒的渴望。但在器乐和声中,不是理想地体现了人的融合么!”说的是欢乐和爱。因为是“梦”,所以不能答“第九交响乐”。
(4)考查学生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林中一只对春天最敏感的小鸟啭鸣起来,引出一段春天的牧歌。之后,殷切的和平祈求与无奈的人生惆怅交替出现,号角声像是渐近,又像是渐远。最后,美妙的合唱在提琴的带领下升起。唱的是什么?他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是席勒的《欢乐颂》!”按照顺序“之后”“最后”来写这三个阶段的内容。注意概括要准确。
(5)考查学生对本文内容掌握能力。仔细阅读全文,可知A.在贝多芬逝世纪念日那天寻找贝多芬。D.对春天最敏感的小鸟的啭鸣不是促使作者真正找到贝多芬的因素。
故答案为:
(1)森林的甜蜜和静谧
(2)因为大自然能给人心灵以启迪。
(3)欢乐和爱
(4)春天的牧歌;热切的和平祈求与无奈的人生惆怅;欢乐和爱(或:人类的融合、欢乐颂)。
(5)AD
8.查一查。
(1)你知道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吗?搜集有关资料,和老师同学交流,并抄写一句贝多芬的名言。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生活这样美好,活它一辈子吧! 
(2)课文的开头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看来,《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不一定真是这样。查查资料,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于1802年出版,并伴随着如真似幻、绘声绘影的传奇。贝多芬其实并未曾为此曲标题,这部作品的原名是《近似幻想曲的奏鸣曲》,后来称此曲为《月光奏鸣曲》,是由诗人雷尔斯塔勃命名,他将第一乐章中令人毛骨悚然的幽静,比喻为卢塞恩湖上的月夜。其实第一乐章慢板的单纯性只是幌子,因为随后的“稍快板”及“急快板”乐章,在音乐上都是严峻的挑战。 
【解答】(1)根据积累可知,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生活这样美好,活它一辈子吧!
(2)查阅资料可知,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于1802年出版,并伴随着如真似幻、绘声绘影的传奇。贝多芬其实并未曾为此曲标题,这部作品的原名是《近似幻想曲的奏鸣曲》,后来称此曲为《月光奏鸣曲》,是由诗人雷尔斯塔勃命名,他将第一乐章中令人毛骨悚然的幽静,比喻为卢塞恩湖上的月夜。其实第一乐章慢板的单纯性只是幌子,因为随后的“稍快板”及“急快板”乐章,在音乐上都是严峻的挑战。
故答案为:
(1)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生活这样美好,活它一辈子吧!
(2)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于1802年出版,并伴随着如真似幻、绘声绘影的传奇。贝多芬其实并未曾为此曲标题,这部作品的原名是《近似幻想曲的奏鸣曲》,后来称此曲为《月光奏鸣曲》,是由诗人雷尔斯塔勃命名,他将第一乐章中令人毛骨悚然的幽静,比喻为卢塞恩湖上的月夜。其实第一乐章慢板的单纯性只是幌子,因为随后的“稍快板”及“急快板”乐章,在音乐上都是严峻的挑战。
9.按要求写句子。
(1)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缩写句子)
 贝多芬弹起曲子。 
(2)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显得格外清幽。(改为比喻句)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仿佛仙境一般,显得格外清幽。 
(3)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听到了从一所茅屋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钢琴声。(缩写句子)
 贝多芬听到了钢琴声。 
(4)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改成“被”字句)
 蜡烛被一阵风吹灭了。 
(5)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成转述句)
 贝多芬说,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解答】(1)缩写句子,去掉修饰语“坐在钢琴前面、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
(2)改为比喻句,把“茅屋”比喻为“仙境”。
(3)缩写句子,去掉修饰语“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的、从一所茅屋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
(4)改为被字句,把“蜡烛”提到句子前面,用“被”相连。
(5)改为转述句,把引号里的“我”改为“他”,去掉引号。
故答案为:
(1)贝多芬弹起曲子。
(2)月光照进窗子,茅屋仿佛仙境一般,显得格外清幽。
(3)贝多芬听到了钢琴声。
(4)蜡烛被一阵风吹灭了。
(5)贝多芬说,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10.习作练习﹣﹣我挑战。
六年小学生活中,我们独立攻克过难题,搞过特色活动。如音乐、体育、美术、手工、语文实践活动……每逢我们成功的时候,心中总有无尽的喜悦,请把你做某件事或参加学校某项活动的经过及成功时的内心感受写出来。
【解答】范文:
记一次语文实践活动
一个学期的课程终于结束了,老师决定让我们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找找错别字”。
老师让我们把自己看到的错别字的笑话讲给大家听。我们班的“发言大王”﹣﹣李××首先发言,他为大家讲的是一篇作文上的:“……小明看见那位仪表堂堂的男子竟随地吐痰,大吃一惊……”大家听后觉得很奇怪﹣﹣这里面没有错别字呀!听了他的解释大家才知道,原来书上把“大吃一惊”印成了“大吃一斤”。接着又有几位同学发言,把气氛推向了高潮。
讲完笑话后,老师又让我们分组讨论,看到书上有错别字怎么办,我们组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书上有错别字,只要自己不写就行了。另一派则认为,应向有关部门反映。
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我们以后写字,每写一笔都要注意是否写对了,因为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连本国文字也写不对,那就太丢脸了。
第1页(共1页)